科学衔接稳步前行,助力成长共创未来——2025年1月3日下午培训学习记录

刘志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是家长关心的教育问题。近些年,虽然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有所转变,幼小衔接的有效机制已经初步建立,但在实践中仍有一些教师和家长心存困惑。这说明当前幼小衔接中仍存在关注眼前而忽视长远、注重全体而忽视差异、重视分工而忽视合作等难点痛点,对之需要积极应对、科学破解。1月3日下午,我们聆听了刘志老师所做的主题报告《科学衔接,助力成长——基于幼儿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幼儿入学准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聆听了刘老师的报告,我们认识到,要把关注儿童长远发展作为幼小衔接的基本原则和底层逻辑。幼小衔接是一个长期过程,贯穿于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不应片面追求知识技能的超标教学,而忽视了儿童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组织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领域的教育内容,注重生活、社会、学习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将其渗透于儿童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要通过亲近自然、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等方式,满足儿童获取经验的需要,促进儿童知识、技能、情感、心理、习惯等各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儿童才能获得更加全面和可持续的发展,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主题报告一开始,刘老师提醒我们,关于幼小衔接——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幼小衔接,到底要衔接什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幼小衔接,到底要如何衔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幼小衔接,对我们的根本挑战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关于幼小衔接的问题,我尝试回答如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1. 幼小衔接,到底要衔接什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幼小衔接主要是要衔接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两个阶段,确保孩子在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过程中,能够顺利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方式。具体来说,需要衔接的内容包括孩子的学习习惯、生活能力、社交技能以及心理适应等方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2. 幼小衔接,到底要如何衔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和小学密切合作,共同制定衔接计划,确保孩子在两个阶段之间的平稳过渡。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加强家校沟通、开展衔接活动、调整教学方式等方法来促进幼小衔接。同时,还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3. 幼小衔接,对我们的根本挑战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幼小衔接对我们的根本挑战在于如何确保孩子在过渡过程中能够保持持续的发展和进步。这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衔接方案,并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还需要加强家庭、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关于幼小衔接,刘老师指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相互呼应的过程,是每个孩子从幼儿到小学生人生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角色转变,也是们们开始正规学校教育体系中遇到的第一座衔接之桥,其衔接的质量不仅会影响着孩子们未来的学习与发展的质量,更决定着我国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说:“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造成什么型式,就能塑造成什么型式”。可见,幼时的奠基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刘老师引述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观点,以加深我们的印象:”新环境可以对儿童的准备情况进行检测。如果儿童准备充分,他会信心满满地迎接新的环境。反之,面对新环境,他会无所适从,进而产生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会影响孩子的判断,这样一来,他在新环境中的反应就是不真实的,即这种反应不符合新环境的要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仔细想想,的确如此,新环境,犹如一块试金石,悄然检测着儿童的准备与心态。当孩子以充足的准备踏入新环境时,那份由内而外散发的自信,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让他们勇敢地迎接每一个挑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然而,若孩子准备不足,新环境便成了一片迷雾丛林,让他们无所适从,心中悄然滋生出自卑的萌芽。这份自卑感,如同沉重的枷锁,束缚着他们的思维与判断,让他们在新环境中的表现变得扭曲而不真实,仿佛戴着面具的舞者,无法自如地演绎属于自己的篇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作为引路人,我们应当细心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与支持。我们要鼓励孩子勇敢面对新环境,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让他们学会在挑战中寻找成长的力量。同时,我们也要教会孩子如何正视自卑,将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让心灵在磨砺中愈发坚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新环境是成长的舞台,也是自我认知的镜子。愿每个孩子都能在新环境中找到真实的自我,以自信为翼,以勇气为帆,乘风破浪,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美国学者雷米的观点:“儿童的发展轨迹与其早期的教育经验密切相关,而幼小衔接的经验会对儿童未来的兴趣、发展和成就等方面造成很长时间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这同样引发我们的思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儿童的发展轨迹与其早期教育经验的紧密联系,是教育领域中一个深刻而重要的议题。我对此深感认同,并认为这不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实践中的真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早期教育作为儿童成长的起点,其质量和内容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一个充满爱与关怀、注重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能够为儿童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自信、从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而幼小衔接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一环,更是承载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任。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习惯、态度和价值观的延续。一个顺利的幼小衔接,能够让儿童在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和幼小衔接工作,为儿童提供适宜、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同时,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也应该不断学习和进步,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引导儿童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与关怀中茁壮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温度、有力量、有未来的教育。</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刘老师对国家近年来关于幼小衔接工作要求相关文件做了梳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021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第九条“深化幼儿园教育改革”中指出:“深入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性衔接,在认真开展试点加强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全面构建衔接机制,强化幼儿园和小学深度合作,切实提高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坚决纠正超前学习,拔苗助长等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021年由教育部下发,其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步入高质量教育时代,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背景下,“为了儿童后继可持续发展”的幼小衔接价值旨趣渐趋显现,从而使幼小衔接呈现出双重定位的架构。</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023年7月26号,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明确将实施学前教育普惠保障、义务教育强效体质、普通高中内涵建设、特殊教育学生关爱、素质教育提升、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战略行动综合改革攻坚等八大行动。在“实施学前教育普惠保障行动。推进优质普惠发展”中明确要求“推动幼儿园与小学深度衔接,提高入学准备和入学的适应的有效性,严禁提前教授小学课程。深化学前教育教研改革。扭转功利化导向,扎根一线研究解决幼儿园实践问题,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支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2024年11月颁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第59条“幼儿园与小学应当相互衔接配合,共同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幼儿园不得采用小学化的教学方式,不得教授小学阶段的课程,防止保育和教育活动小学化。小学坚持按照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校外培训机构等其他任何机构不得对学前儿童开展半日制和全日制培训,不得教授学前儿童小学阶段课程。”第79条“幼儿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并予以警告。有违法所得的退还所收费用后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其中条款5采用小学的化教学方式和教授小学阶段课程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刘老师的主题报告从四个方面展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根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国家相关政策要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幼小衔接文件解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4.我们的实践与思考</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刘老师对幼小衔接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阐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把“幼小衔接”片面地理解为“提前学习”,把“衔接”局限甚至等同于知识的准备和延伸。这样的错误认识不仅导致了幼儿园“小学化”现象,更是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也是相违背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突击准备,单向衔接。即没有把幼小衔接真正贯穿在幼儿园三年的全过程,主要在幼儿园大班尤其是大班下学期开始实施幼小衔接,且是幼儿园单向衔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长期准备,单向衔接。即从小班开始按部就班实施幼小衔接,一直到大班,但小学没有跟幼儿园进行衔接,没有设立必要的适应期。</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刘老师指出,幼小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幼儿园“小学化”倾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形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是在内容上注重知识技能,提前给幼儿教授汉语拼音、写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是在形式上注重讲授、训练,以机械背诵、记忆、抄写、计算等方式进行知识技能性强化训练的行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是在环境上创设上,未按规定创设多种活动区域(区角),未提供充足的玩教具、游戏材料和图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四是在一日活动的安排上,只是关注教育教学活动的安排,忽略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户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不重视幼儿保育,保教结合流于形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五是课程设置上以照搬照抄现有的教学方案,不考虑园所的实际情况;</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六是在师幼关系上,仍然是我来讲你来听的,没有体现幼儿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等等。</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华东师范大学资深心理咨询师陈默曾指出:“超前教育的优势只是一种暂时性的。到了某个阶段就会消失,这种状况就犹如揠苗助长。超前教育虽然可以让幼儿抢先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治标不治本。同时,提前灌输小学知识可能对以后幼儿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专注性有所影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阅读了华东师范大学资深心理咨询师陈默的观点,我深感其洞察之深刻。超前教育,这一被众多家长追捧的教育方式,其背后的隐忧却往往被忽视。陈默咨询师以“揠苗助长”为喻,生动地揭示了超前教育的本质——它或许能让孩子在短期内抢先一步,但长远来看,却如同揠苗助长,无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超前教育所灌输的知识,如同浮萍,缺乏深厚的根基。孩子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接受这些知识,往往难以真正理解和吸收。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教育方式可能会削弱孩子在未来课堂上的注意力和专注性,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兴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教育,本应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发现、去成长。让孩子在适当的年龄接受适当的教育,才能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出健康的人格和坚韧的品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因此,我们应该摒弃超前教育的短视行为,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让教育回归本真,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知识和智慧。</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刘老师对这种不良倾向的主要危害做了阐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以“知识为本”“升学为重”的“小学化倾向”为教育导向扭曲了幼小衔接,主要危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是刻意超前和加速的发展,会使孩子牺牲多方面的发展的机会,比如社会交往能力、运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的发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是扼杀孩子的智慧,也扼杀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觉得学习一点也不好玩,厌学情绪滋生漫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是孩子会产生紧张焦虑情绪,从而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四是超前学习,只能产生即时效应,而不是长久效应。</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久而久之,孩子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探索的内驱力,甚至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是有害的,如出现厌学、习得性愚笨等问题,这是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长久的最大的害处。</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刘老师对产生问题的根源做了梳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是我们对国家政策法规的学习较少,没有很好地落实国家政策要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是我们的教师不懂得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基本规律,不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特点与基本要求,习惯沿用小学的教育方式与形式从事幼儿教育工作;</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是我们教师原有的教育观、学生观不适应有质量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表现在师幼关系上仍用传统的方式对待儿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四是我们的教师习惯性的用教材从事保教工作,生成课程的能力较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五是我们的教师不会用游戏的方式来组织幼儿的活动,仍习惯用上课的方式组织集体教育活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六是我们对于环境与材料的认识不深,不知道如何为孩子创设适宜的环境与材料支撑幼儿的学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七是我们的教师不重视生活活动、幼儿自主活动的组织与安排,一日活动的随意性较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八是我们教师的艺术素养局限性较大,承担五大领域活动影响较大等等。</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刘老师对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归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是幼儿园转岗教师居多,教师的专业性不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是对《规程》《纲要》《指南》等学前教育的政策法规学习不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是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不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刘老师对近年来国家治理“小学化”倾向的相关文件进行了罗列:</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若干意见》中“坚持科学保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指出:“加强对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指导,2010年国家颁布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群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加强对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与指导,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防止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研究制定幼儿园教师指导用书审定办法,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体系,健全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要要把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第27条“注重保教结合”中明确指出,“幼儿园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科学保教理念,建立良好师幼关系,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为幼儿提供均衡的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宜的锻炼,传授基本的文明礼仪,培育幼儿良好的卫生、生活、行为习惯和自我保护能力。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珍视幼儿游戏活动的独特价值,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尊重个体差异,鼓励支持幼儿通过亲近自然、直接感知、实践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学习,探索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行动,坚决克服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小学起始年级必须按国家课程坚持零起点教学。”</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改革的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方向”。明确提出“完善幼儿园评价,重点评价幼儿园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安全卫生、队伍建设、克服小学化倾向等。国家制定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完善幼儿园质量评估标准”,以教育质量评价改革驱动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发展。</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4.201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中指出:一是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纠正“小学化”教育内容和方式,二是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良好条件,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三是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招生政策,严禁一切形式的小学入学考试,四是加强业务指导和动态监管,建立长效机制。特别强调,存在“小学化”现象的幼儿园,举办招生选拔考试的小学一律不得参与评优、评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5.2016年教育部下发《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五章“幼儿园的教育第”中三十三条明确要求:“幼儿园和小学应当密切联系相互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不得开展任何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6.2018年7月4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近年来,各地坚持发展与质量并重,促进幼儿园保育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一些幼儿园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强化知识技能训练,“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这不仅剥夺了幼儿童年的快乐,更挫伤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推进幼儿园科学保教,现就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通知如下。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建立完善科学保教的长效机制。通过自查摸排、全面整改和专项督查,促进幼儿园树立科学保教观念,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坚决纠正“小学化”倾向,切实提高幼儿园科学保教水平,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治理任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对于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的,要坚决予以禁止。对于幼儿园布置幼儿完成小学内容家庭作业、组织小学内容有关考试测验的,要坚决予以纠正。社会培训机构也不得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各地要结合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予以规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纠正“小学化”教育方式。针对幼儿园不能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脱离幼儿生活情景,以课堂集中授课方式为主组织安排一日活动;或以机械背诵、记忆、抄写、计算等方式进行知识技能性强化训练的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要引导幼儿园园长、教师及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坚持以幼儿为本,尊重幼儿学习兴趣和需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灵活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等多种形式,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促进幼儿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实践操作进行自主游戏和学习探究。</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对于未按规定创设多种活动区域(区角),未提供充足的玩教具、游戏材料和图书,缺乏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强健体魄、自主游戏的教育环境的,要调整幼儿园活动区域设置,合理利用室内外环境,创设开放的、多样的区域活动空间,并配备必要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玩教具、游戏材料、图画书;要充分利用本地生活和自然资源,遴选、开发、设计一批适宜幼儿的游戏活动,丰富游戏资源,满足幼儿开展游戏活动的基本需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4.解决教师资质能力不合格问题。对于不具备幼儿园教师资格的,要督促其参加专业技能补偿培训并通过考试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仍不能取得教师资格的,要限期予以调整。对于不适应科学保教需要,习惯于“小学化”教学,不善于按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组织开展游戏活动的,要通过开展岗位适应性规范培训,提高幼儿园教师科学保教能力。</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5.小学坚持零起点教学。对于小学起始年级未按国家课标规定实施零起点教学、压缩课时、超前超标教学,以及在招生入学中面向幼儿组织小学内容的知识能力测试,或以幼儿参加有关竞赛成绩及证书作为招生依据的,要坚决纠正,并视具体情节追究校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纳入规范办学诚信记录。</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7.2018年教育部下发的《新时代幼儿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第七条要求:“遵循幼教规律。循循渐进,寓教于乐;不得采用学校教育方式提前教授小学内容,不得组织有碍幼儿身心健康的活动。”与此同时下发的《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中对于“采用学校教育方式提前教授小学内容,组织有碍幼儿身心健康的活动。”的行为进行处理,处理的形式有警告和记过处分、降低岗位等级或撤职处分、开除处分以及给予批评教育、诫勉谈话、责令检查、通报批评等。</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8.2021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第九条“深化幼儿园教育改革”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先进的实践经验为引领,切实转变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促进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的学习和发展经验,提升教师职业成就感。深入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性衔接,在认真开展试点加强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全面构建衔接机制,强化幼儿园和小学深度合作,切实提高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坚决纠正超前学习,拔苗助长等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9.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指导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层面上出台的关于幼小衔接的第一份专门性文件,它为幼小衔接工作的持续深入推进,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引,更引发我们思考在迈入高质量教育时代的发展大形势和大背景下,如何科学有效开展幼小衔接工作,从而为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奠定扎实的基础。</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0.2022年2月,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进一步落实落细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要求,将新时代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要求具体化,为幼儿园更好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实施指南和明确的行动指南。在附件《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标》A3教育过程B7活动组织中第24条中指出:”关注幼儿发展的连续性,注重幼小科学衔接。大班下学期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做好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建立对小学的积极期待和向往,促进幼儿顺利过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1.2024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颁布,第59条明确规定:“幼儿园不得教授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不得开展违背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防止保育教育活动小学化。小学坚持按照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刘老师主题报告第三部分的内容是:《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文件解读</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刘老师对《指导意见》发布的背景做了说明。刘老师引用教育部部长怀进鹏的话告诉我们:</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中国教育在顺利实现“有学上”的基础上,正在加快构建满足人民“上好学”愿望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将着眼优先发展、公平可及、因财施教、开放灵活,努力让教育资源全过程伴随每个人,让教育成果平等面向每一个人,让教育过程全面发展每个人,让教育效能深度助力每个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促进幼儿园和小学科学衔接,全面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工作,确保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向小学生活过渡,对其身心健康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部署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行动,要求“小学起始年级必须按国家课程标准坚持零起点教学”。《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要求“小学一年级设置过渡性活动课程,注重做好幼小衔接”。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多次要求深入做好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紧迫任务。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和学制影响,幼儿园和小学分属不同学段,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两个学段相互分离、互不衔接,很多儿童入学适应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成为基础教育的痛点难点问题。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切实解决好幼小衔接问题。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span class="ql-cursor"></span>三是规范办学行为的迫切需要。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家长普遍感到焦虑,对孩子怀有过高期望。校外培训机构开展超前培训,推波助澜;一些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迎合家长。这些不规范行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破坏了教育生态,必须加强规范引导,确保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通过对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综合分析,刘老师引导我们得出结论:中国学前教育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021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其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步入高质量教育时代,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背景下,“为了儿童后继可持续发展”的幼小衔接价值旨趣渐趋显现,从而使幼小衔接呈现出双重定位的架构。</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指导意见》的基本结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有效衔接,提出《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由正文和两个附件构成,目的是解决衔接中单向衔接、形式上衔接、功利性衔接等突出问题,强调双向衔接、科学衔接、有效衔接</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一)指导思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基本原则</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坚持儿童为本。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尊重儿童的原有经验和发展差异;关注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帮助儿童做好身心全面准备和适应;关注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习惯与能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坚持双向衔接。强化衔接意识,幼儿园与小学协同合作,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促进儿童顺利过渡。坚持系统推进。整合多方教育资源,行政、教科研、幼儿园和小学统筹联动,家园校共育,形成合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坚持规范管理。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加大治理力度,纠正和扭转校外培训机构、幼儿园和小学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和行为。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主要目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span class="ql-cursor"></span>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及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明显转变,幼小协同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基本形成。</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重点任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改变衔接意识薄弱,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分离的状况,建立幼小协同合作机制,为儿童搭建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阶梯,推动双向衔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改变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超标教学、超前学习的状况,规范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的教育教学行为,合理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做好科学衔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改变衔接机制不健全的状况,建立行政推动、教科研支持、教育机构和家长共同参与的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实现有效衔接。</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主要举措:</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幼儿园做好入学准备教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幼儿园要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入学做好基本素质准备,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要进一步引导教师树立科学衔接的理念,大班下学期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做好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建立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期待和向往。要防止和纠正把小学的环境、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简单搬到幼儿园的错误做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二)小学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小学要强化衔接意识,将入学适应教育作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纳入一年级教育教学计划,教育教学方式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国家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调整一年级课程安排,合理安排内容梯度,减缓教学进度。小学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重点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用于组织开展入学适应活动,确保课时安排。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国家课程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要切实改变忽视儿童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现象,坚决纠正超标教学、盲目追赶进度的错误做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三)建立联合教研制度。各级教研部门要把幼小衔接作为教研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教研计划,推动建立幼小学段互通、内容融合的联合教研制度。教研人员要深入幼儿园和小学,根据实践需要确定研究专题,指导区域教研和园(校)本教研活动,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鼓励学区内小学和幼儿园建立学习共同体,加强教师在儿童发展、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交流,及时解决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实践中的突出问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四)完善家园校共育机制。幼儿园和小学要把家长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建立有效的家园校协同沟通机制,引导家长与幼儿园和小学积极配合,共同做好衔接工作。要及时了解家长在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方面的困惑问题及意见建议,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政策要求,宣传展示幼小双向衔接的科学理念和做法,帮助家长认识过度强化知识准备、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内容的危害,缓解家长的压力和焦虑,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积极配合幼儿园和小学做好衔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五)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各级教育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加大对校外培训机构、小学、幼儿园违反教育规律行为的治理力度,开展专项治理。落实国家有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前儿童违规进行培训。小学严格执行免试就近入学,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等作为招生依据,坚持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幼儿园满足需要的地方,小学不得举办学前班。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不得布置读写算家庭作业,不得设学前班,幼儿园出现大班幼儿流失的情况,应及时了解原因和去向,并向当地教育部门报告。教育部门应根据有关线索,对接收学前儿童违规开展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严肃查处并列入黑名单,将黑名单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按有关规定实施联合惩戒。对办学行为严重违规的幼儿园和小学,追究校长、园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span class="ql-cursor"></span>3—6岁是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的重要阶段,也是为幼儿做好入学准备的关键阶段。帮助幼儿科学做好入学准备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园应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实施科学的保育教育,同时将入学准备教育有机渗透于幼儿园三年保育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帮助幼儿做好身心各方面准备,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实施《幼儿园指导要点》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全面准备。幼儿入学准备教育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注重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几方面的有机融合和渗透,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准备,更不应用小学知识技能的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替代全面准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把握重点。入学准备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园应从小班开始逐步培养幼儿健康的体魄、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等身心基本素质。同时,应根据大班幼儿即将进入小学的特殊需要,围绕社会交往、自我调控、规则意识、专注坚持等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提出科学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实施有针对性的入学准备教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尊重规律。幼儿园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学习方式和特点,把入学准备教育目标和内容要求融入幼儿园游戏活动和一日生活,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等方式积累经验,逐步做好身心各方面的准备。</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早期成长过程中一次重要的转折。儿童对初入学能否适应,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今后对学校生活的态度和情感,并影响将来的学业成绩和社会成就。帮助新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小学一年级重要的教育任务,小学应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发展规律,主动加强与幼儿园教育的衔接,积极探索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帮助儿童逐步适应小学生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以促进儿童身心全面适应为目标,围绕儿童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提出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四个方面的内容,每个内容由发展目标、具体表现和教育建议三部分组成。发展目标部分明确了与儿童入学适应关系最密切的关键方面;具体表现部分提出了对儿童实现入学适应的合理期望;教育建议部分明确了发展目标的价值,列举了有效帮助儿童做好入学适应的一些教育途径和方法。</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实施《小学指导要点》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学校为儿童适应做好准备。小学应树立衔接意识,转变让儿童被动适应学校的观念做法,积极倾听儿童的需要,主动了解幼儿园教育特点,调整一年级的课程教学及管理方式,创设包容和支持性的学校环境,最大程度消除儿童的陌生体验和不适应,促进儿童以积极愉快的情绪投入小学生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关注个体差异。要充分理解和尊重新生在原有经验、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有针对性地为每个儿童提供个别化的指导和帮助,通过正面的肯定和鼓励,支持儿童不断获得积极的入学体验,促进他们按照自己的速度和方式逐步适应小学生活,切忌提过高的统一要求或进行横向比较,以免挫伤儿童入学的积极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设置入学适应期。小学一年级上学期作为幼小衔接适应期,要关注新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创设与幼儿园相衔接的班级环境,适度调整作息安排,提供一定数量的图画书、玩具和操作材料,帮助儿童逐步适应从游戏活动为主向课堂教学为主的转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4.坚持深化改革。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入学准备活动,实施与幼儿园相衔接的入学适应教育,合理安排一年级课程内容,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强化以儿童为主体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为每个儿童搭建成长适应的阶梯。改革一年级的教学评价方式,重点聚焦教师是否熟知儿童身心发展状况和特点,课程实施是否能有效帮助儿童适应小学生活。</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刘老师据此做了小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颁布,明确解决儿童顺利过渡问题需要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一是对儿童个体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两个方面的教育,缺一不可,二是要改变两个学段教育之间缺乏连贯性、相互分离的情况,从而做到幼儿园与小学相互衔接,有效衔接,形成高质量教育背景下有质量的幼小衔接,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的发展。</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刘老师主题报告的第四部分内容是:我们的实践与思考。刘老师结合三十五年来的幼儿教育实践,向我们做了具体阐述。</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从幼儿园到小学,对孩子来说也算是人生的一个“门槛”,我们原以为孩子迈过这道“门槛”,就开始进入正式的学习状态。但实际上,他一脚迈进了新环境的确不假,但这之后他却可能会接连出现种种令人头疼的表现,简直让你“应接不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span class="ql-cursor"></span>在做具体分享之前,刘老师先引导我们我们形成基本观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早期成长过程中一次重要的转折。儿童对初入学能否适应,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今后对学校生活的态度和情感,并影响将来的学业成绩和社会成就。帮助儿童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幼儿园与小学一年级重要的教育任务,幼儿园要基于幼儿可持续发展理念关注对儿童学习品质的培养,小学也应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发展规律,主动加强与幼儿园教育的衔接,积极探索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帮助儿童逐步适应小学生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科学衔接、双向衔接、有效衔接</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刘老师引用虞永平教授的话告诉我们:幼儿园中的幼儿转变成小学里的小学生,是儿童成长历程中一次重要的身份转变,这是儿童在人生的长坡上继续前行的一个里程碑。从幼儿园到小学,不是翻山越岭,不是跳跃大沟深壑,也不是进入天壤之别的生活,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延伸和过渡。</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刘老师指出幼小衔接工作的理论基础——儿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儿童发展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决定了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既是一个整体的、连续的不可截然割裂的过程,又是一个可以呈现出一定年龄阶段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连续,又是后一个阶段发展的准备。前一阶段中总是含有后一阶段中的一些特征的萌芽,后一阶段中又总带有前一阶段中某些特征的痕迹,这种发展之中的有机联系要求我们教育的理想状态也是整体的、连续的,需要各学段教师以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前后发展要求,关注幼儿发展的连续性、整体性、可持续性,真正做到承上启下,奠基未来的教育使命。</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刘老师指出幼小衔接的基本原则:坚持以儿童为本。</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01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尊重儿童的原有经验和发展差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02关注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帮助儿童做好身心全面准备和适应;</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03关注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习惯与能力。</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刘老师指出幼小衔接工作中我们应坚守的理念:</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早期成长过程中一次重要的转折。儿童对初入学能否适应,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今后对学校生活的态度和情感,并影响将来的学业成绩和社会成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帮助儿童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幼儿园与小学一年级重要的教育任务,幼儿园要注重幼儿可持续发展理念。关注对儿童终身可持续发展素质及学习品质的培养,小学也应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发展规律,主动加强与幼儿园教育的衔接,积极探索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帮助幼儿逐步适应小学生活。</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刘老师指出,幼小衔接工作基本要求:科学衔接、有效衔接、双向衔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幼小衔接工作要基于儿童完整的生活(一日生活的组织与安排)</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幼小衔接工作要尊重儿童成长的规律(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特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幼小衔接工作要相信儿童内心的力量(关注到幼儿发展的品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幼小衔接工作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看见儿童,为了每一个可持续生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我们坚信:以儿童需要为需要、以儿童关切的为关切、以儿童兴致为兴致,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让每位儿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衔接方向,为快乐入学做好充分准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成"长有阶,幼小科学衔接的缓坡之旅,我们立足于精准定位角度、适当延缓进度、动态调适难度,让儿童情感进阶、习惯进阶、体验进阶,必将助力儿童顺利开启新生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幼小衔接工作——核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是要坚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坚守儿童立场、国家意志、教育底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是要坚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坚持全面育人、长程准备、循序渐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是要坚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坚定教育信念、教育行动、三全理念(即全员启动,全程落实,全方位准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规程》《纲要》《指南》《评估指南》《学前教育法》的根本落实。</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刘老师对幼小衔接工作的关键做了阐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关注“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衔接良好的身体素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衔接基本的自理能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衔接良好的适应能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四、衔接多元的活动兴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五、衔接有效的学习品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强调:贯穿到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刘老师从五个方面对幼小衔接的实践活动做了阐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全程衔接——将幼小衔接的基本要求落实到幼儿园三年生活之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全面衔接——在一日生活中关注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的培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课程衔接——加强幼儿园课程与小学课程的衔接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四、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幼儿前阅读、前书写。</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五、家园协同,形成衔接合力。</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全程衔接——将幼小衔接的基本要求落实到幼儿园三年生活之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幼小衔接是学前和小学两个不同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特殊环节,也是儿童成长的一个重大转折。科学的“幼小衔接”,不仅仅是知识性的衔接,更是要为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心理适应能力、社会交往等奠定良好的基础。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出幼儿园应从小班开始做好科学幼小衔接准备。那么,如何根据孩子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从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年龄段,全方位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策略: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点任务,结合《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目标要求、对标《纲要》、《指南》全方位落实。</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刘老师指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小班——重点是健康体魄,积极态度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全程衔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中班——重点是语言发展、倾听与表达、阅读与前书写能力、鼓励孩子与同伴、成人间的交往合作科学衔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大班——结合主题课程,激发孩子对小学的向往和为入学做准备的意愿,同时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时间观念和前书写,自然衔接。</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刘老师对大班经常组织的活动进行了罗列:</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项目式活动: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区域活动:每日签到,制作小学课程表,整理书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生活活动:小小值日生,制订班级责任书,课间十分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环境创设:主题墙饰,我心目中的小学“小学调查图”“设计小学教室”;</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每日小任务:能记住教师每日安排的小任务,晚饭后能安静活动半小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阅读与前书写:儿歌朗颂、故事讲述及微型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家园共育:文具店购买文具,带孩子参观小学,制定活动时间表(对时间概念有更好的理解)</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全面衔接——在一日生活中关注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的培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社会交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自我调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规则意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专注坚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幼儿入学准备教育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在一日生活的组织中,要注重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几方面的有机融合和渗透。同时,应根据大班幼儿即将进入小学的特殊需要,围绕社会交往、自我调控、规则意识、专注坚持等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学习方式和特点,把入学准备教育目标和内容要求融入幼儿园游戏活动和一日生活,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等方式积累经验,提出科学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实施有针对性的入学准备教育,逐步做好身心各方面的准备。</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基本策略:夯实一日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强化班级保育教育的能力与水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幼儿园周活动安排、一日活动安排</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依据:《评估指南》第20条:“一日活动安排相对稳定合理,并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和活动需要做出灵活调整,避免活动频繁转换。幼儿消极等待。”第22条:“发现和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采取小组和集体的形式讨论幼儿感兴趣的话题”,第23条:“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系注重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各领域有机整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要求:周日活动安排须体现地域性园所特点,安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多样化的活动与体验,各类活动的均衡性,保证幼儿自主游戏与户外活动时间。</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幼儿一日生活中习惯养成的基本要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依据:《评估指南》第12条:“帮助幼儿建立合理的生活常规,引导幼儿根据需要自主饮水、盥洗、入厕、增减衣物等,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第24条“关注幼儿发展的连续性。注重幼小科学衔接,大班下学期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做好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要求:结合园所课程目标细化幼儿在园习惯的养成,注意幼儿基本素质与关键素质的把握。</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制订一日生活中师幼互动的指导要点——转变儿童观、教育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依据:《评估指南》中第25条——31条从情感态度、支持、观察、表达表征、教育契机、回应、学习方式等七个方面构建了教师在一日活动中如何与幼儿高质量互动的基本策略与评价体系。如第31条:“理解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各领域的学习方式。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幼儿的优势和长处,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不片面追求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学习和发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要求:(1)结合园所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与水平,制订教师一日生活组织与指导要点。(2)指导教师撰写有质量的幼儿学习故事,学习与评价幼儿的发展(或幼儿观察记录、持续观察记录、有针对性的观察记录等)(3)教师对于《指南》中五大领域核心经验的学习与掌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刘老师用一个等式总结了保教教育的质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常规+过程+执行+细节+反思=保育教育质量</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课程衔接——加强幼儿园课程与小学课程的衔接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刘老师用华东师大朱家雄教授的话“若能处理好顺应儿童发展的游戏和将发展纳入社会轨道要求的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就解决了幼小衔接中的关键难点”,告诉我们,幼小衔接的核心要害,即如何在儿童天性与社会需求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顺应儿童发展的游戏,是孩童天性的释放,是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摇篮;而将发展纳入社会轨道的教学,则是儿童未来融入社会、成为有用之才的必经之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并非易事,它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深邃的教育理念,又要拥有实践的智慧。这意味着,我们要在游戏中融入教学的元素,让儿童在玩乐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同时又要确保教学不失其严谨性与目的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也就是说,就是要让教育既有趣又有用,既满足儿童当下的快乐,又为他们未来的成长铺路。这需要我们教育者用心去感受儿童的世界,用智慧去设计教学的方法,让幼小衔接不再是难题,而是儿童成长道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刘老师指出,要学习理解《纲要》《指南》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之间的衔接性,坚持素养导向、实践育人的根本要求,编制适宜的园本课程方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幼儿园要树立课程意识,坚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园本课程——班本课程四级课程管理,将国家课程园本化、班本化。</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基本策略——用适宜的课程培养有准备的儿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把握《纲要》与《指南》中的核心经验、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注重班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让儿童站在课程的中央,以儿童的发展为本,通过他们的眼、他们的手、他们的心,建构对自然、对生活的全新认识,努力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从而用适宜的课程促进幼儿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是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动态的、生活化的、游戏化的学习过程,通过课程引导幼儿进行有深度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适宜课程的内涵:对儿童有意义的课程、有文化内涵的课程、能够看见儿童主动学习的课程、有教师支持与回应的课程、体现出师幼互动的课程、有价值取向的课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实施原则:</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系统性: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内在一致性和系统性,学习环境的系统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互动性:双向衔接、家园联系、家园社区一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发展性: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幼儿学习与发展规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丰富性:显性课程、隐性课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连续性:主动发展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四、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幼儿前阅读、前书写。</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前书写”简单概括为:幼儿所进行的非正式的书写活动。“前书写”活动与“正式的、系统的书写”有着原则的区别。</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我们可以把前书写活动理解为:幼儿用笔或者其他书写替代物,通过感知、涂画、涂写、模拟运用文字或符号等形式,用图形和文字向周围的人传递信息、表达感情及构建前书写经验的游戏和学习活动。它可以是幼儿自发产生、自主进行的游戏活动。也可以是在成人的引导下进行的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活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五、家园协同,形成衔接合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幼小衔接的难点:家园是否形成共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基本观点:家庭是幼小衔接的主阵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幼小衔接对家长的基本要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是摆正心态,有所坚守不盲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是明确目标,树立正确的育人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是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策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幼小衔接主题讲座、工作坊、家长沙龙、课程参与等。</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刘老师指出,我们应当清晰地知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真正有效的支持幼儿完成小学入学准备,其实是一场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双向奔赴的“有爱的教育”,而非幼小衔接的拉扯、小幼衔接的桎梏。对幼儿园来说,除了坚持儿童为本,还要真正着眼发展,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真正引导家长理解、感受和配合入学准备。对小学教师来说,要坚持以儿童为本,入学适应要求我们先备“人”再备“课”,把了解儿童放在第一位,在备课时充分考虑新生的现实状况,基于儿童完整的生活,尊重儿童成长的规律,相信儿童内生的力量,为了每一个儿童可持续成长,实现以学定教,在课堂上多观察儿童的表现,感知儿童的不解和迷惘,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与指导方式,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不断努力。</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刘老师对今天下午的主题报告做了小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幼小衔接的任务是学前教育做好入学准备教育,包括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准备;小学教育做好入学后的适应教育,把入学后教育的起点降低到符合幼儿与小学生交叉阶段特点的水平,使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如果我们在行动的时候,懂国家的要求,我们的行动就会有方向;懂儿童的视角,我们的行动会更加的科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  幼小衔接,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无缝对接,不仅关乎孩子的知识学习,更影响着他们的社会适应与心理成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从国家层面看,幼小衔接的政策导向明确,旨在为孩子们构建一个更加平滑的过渡环境。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体现人文关怀,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下成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而站在儿童的视角,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和需求。因此,幼小衔接的工作必须细致入微,充分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性,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支持与引导。</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实现幼小衔接的顺畅,需要教育者、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教育者应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家长应积极参与,与学校形成合力;社会则应营造更加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做到有方向、有科学、有温度。</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刘老师主题报告的最后,给我们所有参训老师一句寄语:培养有准备的儿童,做有准备的学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如何去做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要掌握幼小衔接工作的理论基础——儿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要掌握幼小衔接工作的理论基础,核心在于理解并践行儿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这意味着我们要关注儿童在身心各方面的长远发展,不仅满足他们当前的学习需求,更要为他们的未来成长奠定坚实基础。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促进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交等多方面的均衡发展,确保他们在幼小衔接过程中能够顺利过渡,实现持续健康的成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要把握幼小衔接的基本原则——坚持以儿童为本。这意味着在整个衔接过程中,要始终把儿童的利益放在首位。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要注重培养儿童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成长,确保幼小衔接工作真正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要落实幼小衔接工作基本要求——科学衔接、有效衔接、双向衔接。科学衔接强调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衔接方案;有效衔接注重衔接措施的实际效果,确保儿童在衔接过程中获得实质性提升;双向衔接则要求幼儿园与小学密切合作,共同为儿童创造连续的、一致的学习生活环境。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四要找准幼小衔接工作的核心——坚守儿童立场、国家意志、教育底线;坚持全面育人、长程准备、循序渐进;坚定教育信念、教育行动、三全理念(即全员启动,全程落实,全方位准备)。坚守儿童立场,意味着幼小衔接工作应以儿童为中心,尊重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兴趣,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要遵循国家意志和教育底线,确保衔接工作的方向正确,不违背教育规律和法律法规。坚持全面育人,要求幼小衔接工作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认知、情感、社交等多方面。长程准备和循序渐进则强调衔接工作的持续性和渐进性,要从儿童入园开始,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为顺利进入小学做好准备。坚定教育信念、教育行动和三全理念,是幼小衔接工作的有力保障。教育信念是工作的动力源泉,教育行动是工作的具体实践,而三全理念则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全过程落实衔接工作,全方位为儿童做好准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五要明确幼小衔接工作的关键——关注“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一是衔接良好的身体素质。幼儿阶段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幼儿未来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因此,幼小衔接工作应注重幼儿体育锻炼,培养他们的运动习惯和身体素质。二是衔接基本的自理能力。自理能力是幼儿独立生活的基础,也是他们适应小学生活的重要保障。幼小衔接工作应加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如穿衣、吃饭、整理个人物品等。三是衔接良好的适应能力。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面临全新的环境和挑战,良好的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快速融入新环境。因此,幼小衔接工作应注重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四是衔接多元的活动兴趣。丰富的活动兴趣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幼小衔接工作应鼓励幼儿参与多样化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五是衔接有效的学习品质。学习品质是幼儿学习的关键因素,包括好奇心、探究欲、专注力等。幼小衔接工作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从学校层面出发,可以从以下十个方面进行准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教育理念更新。学校应树立科学的幼小衔接理念,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以儿童为中心,确保教育活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师资培训加强。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升他们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操作能力和指导能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课程体系构建。构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为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做好准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四、教学环境优化。创设温馨、和谐、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五、家校合作深化。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六、心理支持强化。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关注幼儿的心理变化,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七、生活技能培养。注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如独立进餐、整理个人物品等,提高他们的自我服务能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八、社交能力提升。组织多样化的社交活动,鼓励幼儿与同伴交往,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九、学习品质塑造。关注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如好奇心、探究欲、专注力等,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十、评价机制完善。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幼儿的发展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和成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通过这十个方面的准备,学校可以更好地践行“培养有准备的儿童,做有准备的学校”的教育理念,为幼儿的入学准备和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