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拓群玉堂苏帖《春帖子词》集联(春联七言20副)

童德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宋拓群玉堂苏帖《春帖子词》集联(春联七言20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近得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韩戾军主编《宋拓群玉堂苏帖》(群玉堂帖卷第六 苏文忠),迷上其中的《春帖子词》,反复追摹。尤其是偶起了从中集字成联的兴致,竟然一发而不收,月余断续集了上百副五、七言联。时近新春,先把能用作春联的部分整出来。首发七言集联20副,可供苏字爱好者写春联参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吉林博物院藏《群玉堂苏帖》,原名《阅古堂帖》,南宋向若水为权相韩侂胄所摹刻的法帖,后入秘书省并在嘉定元年更名《群玉堂帖》。其中题作“群玉堂帖卷第六 苏文忠”,又称《群玉堂苏帖》,分《上清储祥宫碑》和《春帖子词》两部分,为东坡元祐年间所书,《上清储祥宫碑》书于元祐六年六月,《春帖子词》书于元祐三年三月。卷末尾纸有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金石家、诗人、学者张伯英先生题跋考证。《上清储祥宫碑》是我见到的东坡传世最精制也是字数最多的楷书,兼融晋韵唐法,可以说是宋代尚意楷书的代表作。不过在此我想主要说说《春帖子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春帖子词,是宋代宫廷过年的时侯,命词臣撰五、七言绝句式的组诗,张贴悬挂于各个宫殿,就好比我们现今贴春联迎新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元祐三年春节,东坡53岁,是正三品的翰林学士知制诰(相当于皇帝大秘),也是当时名副其实的文坛魁首。东坡在“帖子词”的写作上也是高手中的高高手,以他的名和位,这年的这活儿自是非他莫属。东坡就是东坡,不仅经世济民的大道、吟风弄月的闲雅甚冷嘲热讽的真率都写出了诸多经典,连这种歌德颂圣、 类似于现今所谓“老干体”的东西,也写得堂堂煌煌,不同凡响,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史载当年大雪可是成了大灾,但东坡词中多是瑞雪丰年美岁喜乐。这当然好理解,就如我们写春联,总只能拣好话写,寄托愿望而已。而且是公悬于皇宫,不颂圣又能如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群玉堂苏帖》中的《春帖子词》,不是原写并张贴在皇宫中的字,而是两个多月后的三月十一日,东坡在集英殿门外待皇命,独坐玉堂闲录的,也就是闲着没事重录前作。录了皇帝阁、太皇太后阁、皇太后阁、皇太妃阁、太夫人阁共五处的春帖子,每处四到六首绝句不等。考索相关资料,这应不是东坡当年宫中所写春帖子词的全部。参考东坡诗集和其他传世临作伪作,连皇帝阁都少了两首,大抵是原迹或刻帖流传过程中弄没了。最重要而且打头的皇帝阁,料东坡即便闲录,也不应遗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群玉堂苏帖中的《春帖子词》书法,张伯英跋云:“远非三希堂式古堂之伪迹,可比真墨宝也。”作此书时的东坡,与他谪居黄州写成代表作《寒食帖》和《赤壁赋》时隔六年,但名位与身心自是大不相同,作品的风格也更显内敛与平淡,当然这也与闲抄的状态及内容直接相关。用笔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圆浑饱满,酣畅儒雅。结字还是较为扁平的“石压蛤蟆”为主,也时见《寒食帖》中的长竖收笔。风格上可以说是晋唐融贯而成的尚意“东坡调”,可觅见杨凝式、徐浩、颜真卿、柳公权乃至上溯二王的影子和笔墨语言,尤其颜字痕迹比较多见。东坡这个时期的书法早已是成熟期了,但可能是在待皇帝命中闲录,身闲但心中有事。这年初东坡被朝廷任为科场主考和出题人,结果闹出诸多事件与轰动,尤其苏门得意弟子李廌的落榜与苏轼政敌子弟的高中,让东坡很是郁闷和闹心。东坡这次待皇命,就是“上御集英殿试”,所以他的心情肯定很复杂。这时录自作写写字,是为打发时光也为调控情绪,本意和重心不在写字更无所谓创作,因此多少有些“心不在焉”,甚至没有事先胸有成竹式的定调与谋划,造成偶有些字不是很协调和精致。但也正是这种“无意于佳”,更能体现苏书尚意的本真,让他多年研习书法的惯性包括对前贤的取舍从指间自然流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之所以面对苏书《春帖子词》顿生集联兴致,是因为这帖原本写的都是贺春吉语,不少原句就是对子或春联。拿东坡其他任何碑帖甚至别的书法经典,集起对联尤其春联来,难得有这个便捷。但这个帖上总计也只有678个字,而且重复的多见,集起来并不那么容易。碑帖集联,是典型的“带着镣铐跳舞”,既只能局限从原帖中选字,又还要严守对联平仄对仗和意境,更需要把不同的字境(我意是原字在原帖行间字里的安排)的字重装进对联里让其协调对应。我是尝试考验下自己的古典文学特别是诗联功夫,更在电脑处理集字时的纤毫毕现中加深对苏字的领会与理解。月余为此有点夙兴夜寐,冥思苦想,从古诗文中寻章摘句,在电脑上用制图类软件调来调去,陆续集联过百副。这也许算是闲得没事做,然个中趣味,不足为外人道。为此想起国民党元老、大书家于右任的一首诗:“朝临石门铭,夜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于此道,我与于髯翁共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