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小知识】广济方言 由“抻敨”二字想到方言冷僻字的甄选

修志人(舒忠民)

<p class="ql-block">  在整理家乡方言过程中,始终抱着一种严谨态度,针对每一个词条总想用“字正腔圆”来对待,结果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想象中美好,不是语音变味,就是文字变异。仅仅略微改变还好说,有的根本找不出某字原始音和原本字,纵有找到或接近,也是稀奇古怪,或者牵强附会。最关键是普通百姓识不得,读不准。</p><p class="ql-block"> 近日发现“抻敨”“欿”等字,感觉除了方言凑合以外,市面上估计很少有人见到用到。今天就想谈谈如何改善这一尴尬局面。</p> <p class="ql-block">  “抻敨”,读音为“chen tou”,古用字义为“平展”,如“你穿的衣裳很抻敨”,说明是广济常见口头禅。但作为“抻敨”二字,不知道中国百姓有多少还能认得?本人经常忘记。二字曾经用“撑透”代替,现在想来也有道理。中国后来造字者,可能已经考虑到,如“撑”有支撑、撑开的意思;“透”有透彻、透开的语义。“撑透”二字,大众既会认识,也会理解,为何不用此?</p> <p class="ql-block">  还比喻一个“欿食”的“欿(qian)”字,如果不是从事文史方言人,仅单独识字估计他们也是很难认得。认难得认,写难得写,何必,何苦?用这个“欠”不行吗?历史上连姓氏都能改,未必这不能改? 如“詹”与“占”、“萧”与“肖”、“魏”与“卫”等,按理讲,诸姓历史上本源和祖宗都不是一地一人,但作为姓氏,有一部分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汉字简化等原因,致使一部分姓氏执简驭繁,将其改为简单明了。好认好写,既有利别人,也有益自己,该多好!如将其“詹”改为“占”,“萧”改为“肖”,“魏”改 为“卫”等。也有是《身份证》上很早用的是简化姓字,既定事实,约定俗成,同族同宗心领神会,赞许认可。人生在世,白驹过隙,其姓名不过符号而已。</p><p class="ql-block"> 还有:“沞(ca嚓音)雨”的“沞”,煠(ca嚓音)饭”的“煠”,其字太单调、冷僻,而且二字均为“za杂”音,语音也是不甚准确。不能改变吗?如果同“扯che劝”(劝架、劝和)其“扯”一样,广济话有多字将其che音,如“纺线车”的“车”等读为“插ca”音,那还有情可原,大众认可。</p> <p class="ql-block">  2025年钟声敲响,说是不再多写了,还是感觉有些资料需要说明,元旦前后初稿了两篇,《广济方言常用词语选释》《广济方言与汉语普通话的语音差别》(初稿),有待补充修改。文中有“欠人”“欠食”等“欠”的词条,都用的是笔画简单的“欠”,没用繁琐、难认的“慊”(秦师稿用此)和“欿”(网络上用此)字。应该用“欠”也有其理,如“呵欠”的“欠”,为“张口吸气”;“欠缺”的“欠”,有“不够”“缺乏”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  近也见到公众墙上一副标语“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极具精气神,但如果字后再加一个“想”字,“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想”,岂不更是朗朗上口,对仗押韵!易中天先生在中国科技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谈到:《三国演义》小说实现了三个梦想,……如果将“中国梦”改为“中华梦”该多好!《易中天中华史》力求呈现人们“不知道和想知道”的历史。看来有些作为经典古籍的某些史料在易中天先生看来,并非绝对真实和可信,故后辈不可全盘照搬。</p> <p class="ql-block">  2024年国家级出版的《中国语言资源集•湖北》方言一书,收录了武穴市(原广济县)某些方言用语,如将“妻子”的方言“ma ma”中文书写为“马马”,确定了之前连广济人都很少用的指代词。因为马是奔腾威武,女人应该是温顺善良。但愚一直认为,旧社会妻子就是丈夫的马,任其鞭策骑行和使唤,即如“堂客”之谓“堂中伺客”。这都是愚多年前认识的本意。</p><p class="ql-block"> 方言实际上类同外文一样,如英语翻译为中文,只要字义、字音大致正确,至于转换中文来说,一般不求绝对统一。</p><p class="ql-block">(舒忠民于2025年1月3日21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