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地冬日自驾游之肇庆古城墙暨府署遗址公园

云听风水

<p class="ql-block">肇庆古城墙遗址,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宋城路,始建于北宋。城墙原依丘陵而建,北近七星岩,再北为北岭山,其南地势较低,紧邻西江。肇庆古城墙为砖石构造。基础条石,墙身两面砌砖,中间用黄土碎石夯实。呈长方形,东西宽,南北窄。</p> <p class="ql-block">肇庆古城墙——岭南城防的典范。肇庆位于广东省的中部偏西,东接广州、佛山,西连梧州,扼南广交通要道,素为岭南军事重镇、西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肇庆古城墙,始建于宋皇佑年间(1049-1054),初为土城,宋崇宁元年(1102)开始拓为砖城,其后多次修缮,中华民国十三至十五年(1924-1928)。拆除雉蝶、将四门填塞筑为斜坡但城基基本保留,周长2801米。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城墙得到多次修缮。肇庆古城墙是国内为数不多,广东仅存的宋代砖城墙,是古代岭南城防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肇庆(古端州)之有城墙,始于宋代。宋皇佑五年(1053),知军州事江柬之筑土城,这是肇庆古城墙的雏形。宋徽宗赵佶继位后,因其继位前曾封端王,端州是其封地,遂于北宋元符三年(1110)“赐端州为兴庆军”。北宋政和三年(1113),升兴庆军为兴庆府,成为广东地区第一个“府”,并拨钱拓展城墙,兴庆军节度使郑敦义受命将原有的土城扩建为砖城。</p> <p class="ql-block">北宋重和元年(1118),宋徽宗又改兴庆府为肇庆府,并御笔题写“肇庆府”,“肇庆”因此得名。知府古革遂于府署前筑高台,覆之以屋,供奉御书,称“御书楼”。“肇庆”之名自此沿用至今。明成化七年(1471),知府黄瑜重建并改称“丽谯楼”。</p> <p class="ql-block">广东自驾游第11天,早上游览肇庆古城墙、参观肇庆博物馆、逛宋城骑楼老街,下午游览星湖风景区的七星岩景区,晚上观看七星岩大牌坊广场夜景、音乐喷泉。</p> <p class="ql-block">肇庆古城墙,位于端州区城西街道宋城路。始建于宋皇枯年间,初为土城,宋崇宁元年(1102)起拓建为砖城,明洪武元年(1368)修葺,明正德、嘉靖、崇祯年间和清顺治、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年间先后10多次修整,中华民国4年(1915)、1988年、1996年、2007年均有维修。</p><p class="ql-block">城墙北段的朝天门</p> <p class="ql-block">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肇庆古城墙。肇庆古城墙,始建于宋代,又被称为肇庆宋城墙,是肇庆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被誉为肇庆的小长城。</p> <p class="ql-block">现古城墙周长2800米,城墙高6.5至10米,顶宽8至18米,两边砌砖,中间夯土,砖墙上厚约60厘米,下厚约220厘米,逐层向内收分。城墙外围有28个突出的敌台。墙体有宋、元、明、清、中华民国等不同时期的青砖。</p> <p class="ql-block">肇庆古城墙,基本保留宋代位置与形制,是广东省内唯一主体基本完整的古城墙,对研究肇庆历史,特别是研究宋代以来肇庆府城历史、建筑文化和建筑技术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肇庆古城墙,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遗产,它见证了四朝兴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整个景区以古城墙为核心,包括披云楼、护城河等,都是值得一游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肇庆古城墙,周长2801.2米,东城墙长403.4米,宽8.47-9.14米;西城墙长376.9米,宽16.1-18米;南城墙长992.3米,宽8-10米;北城墙长1028.6米,宽8-11米。制高点在城北披云楼地段,高达10米。</p> <p class="ql-block">肇庆古城墙,已揭露的城门包含土、砖、石、木构建筑等,组成完整、结构复杂,保存较为理想,填补了肇庆古城城门建筑资料的空白,为研究明清时期城门形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肇庆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走在肇庆的端州古城墙上,仿佛瞬间穿越到明朝。这座城墙见证了肇庆的繁华与变迁,每一块古老的砖石都在低语着过往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肇庆古城墙,承载着肇庆的历史和文化,是了解古代城市防御体系和文化变迁的绝佳地点。</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肇庆的古城墙,感受历史的厚重。站在城墙的顶端,可以俯瞰整个老城区,每一块砖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在这里,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还能欣赏到城墙与现代高楼大厦的视觉对比,是一场视觉的盛宴。</p> <p class="ql-block">在城墙上边走边看,想象着古代的守城将领站在这里守护着城池,抬头看着蔚蓝的天空,眼前的风景无比辽阔——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织,风景和心情也跟着一同升华明朗了。</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肇庆的古城墙是历史的守护者,那么披云楼就是肇庆的“云端之眼”。</p> <p class="ql-block">披云楼,位于城墙北段的最高处,传说中常有云雾缭绕,因此得名。站在这里,可以俯瞰肇庆全城的美丽景色。</p> <p class="ql-block">披云楼,位于肇庆古城墙西北段制高点上,据明万历《肇庆府志》记载,披云楼始建于宋政和三年(1113),为郡守郑敦义拓土城为砖城时增建。明成化三年(1467),知府黄瑜第一次重建披云楼,悬“披云楼”匾额于楼。</p> <p class="ql-block">此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三次重建。1986年,肇庆市人民政府再次重建披云楼,改为钢筋混凝生仿木结构建筑,现为肇庆历史文化名城标志性景观。相传,古代披云楼四周树木葱茏,常有鹳鹤栖息,“披云耸翠”“披云鹤戾”景观先后被列为“肇庆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文人墨客在这里吟咏留下诗篇,如今我们也可以在这片清风中,感受古老文化的深邃与宁静。</p> <p class="ql-block">明朝天门石匾额,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知府李遂增厚了部分城墙,并亲自题书四门石匾额,改东门曰庆云、西门曰景星、南门曰南薰、北门曰朝天。</p> <p class="ql-block">历代修筑时,砌城用砖尺寸大小不等。明代城砖较大,宋元较小。据1986年拆开一段城墙测量,城砖最大的为38×20.5×7.5厘米,最小的为15×11.2×6.5厘米。</p><p class="ql-block">“崇宁元年十一月二日造”铭文砖,通长36.5厘米,通宽17.5厘米,厚7厘米。</p> <p class="ql-block">“正德八年八月中秋巡司造”铭文砖,通长37.5厘米,通宽17.5厘米,厚8.5厘米。</p> <p class="ql-block">千年一城——肇庆古城墙的建筑修缮历史</p><p class="ql-block">1053年,宋皇花五年,知军州事江束之初筑子城,仅容廨(xie)宇。</p><p class="ql-block">1102年,宋崇宁元年,兴庆军节度使郑敦义始拓砖城,建披云楼。</p><p class="ql-block">1265-1274年,宋咸淳年间,刘叔子修城筑池,不用民力。</p><p class="ql-block">1368年,明洪武元年,知府黄本初,修复敌楼、城东南角及西南八十余丈,改宋崇门为正东门,镇西门为景星门。</p><p class="ql-block">1457-1464年,天顺年间,知府黄瑜疏通护城河,并在城外设立外栅。</p><p class="ql-block">1465-1480年,成化元年,城上增置串楼八百一十间,成化三年重建披云楼,四年建南门楼,五年建东西二门楼及四隅角楼,后参将杨广建北门楼成化十一年,知府李增筑砖墙七十余丈,厚一丈。改四门额,东曰庆云,西曰景星,南曰南薰,北曰朝天。</p><p class="ql-block">1528年,嘉靖七年金事李香、知府郑璋撤串楼修雉堞,嘉靖三十九年,兵备金事皇甫涣对城池进行了修筑,并分别疏通外濠、上濠、下濠及西濠等。</p><p class="ql-block">1641年,顺治八年,总兵许尔显在城上设立炮台六座,炮房二十七间,同时,设立水城炮台二所对城垣周围四尺以内的民居进行了拆除,增筑城楼雉堞。</p><p class="ql-block">1807年,嘉庆十二年,肇罗道窦国华、知府张纯贤修四门楼。</p><p class="ql-block">1872年,同治十一年,肇罗道方浓师对城墙倾毁部分进行修复之,修缮四门楼、四角楼及月城小楼、披云楼、文昌阁。</p><p class="ql-block">1924年,民国十三年,肇庆城濠公所总理梁赞燊(shen)两度上书,力保城墙未被尽拆。</p> <p class="ql-block">控扼中流——古城墙功能</p><p class="ql-block">军事防御功能:古城墙修筑前后经历的重要战争。</p><p class="ql-block">礼制功能:标示中央王朝的统治。古代城墙不但是防御工事,还具有标示中央王朝统治的礼制作用《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各级城墙规制,历代中央王朝不断加强对敌方的统治,城墙修到哪里,中央统治力量也就延伸到哪里。</p><p class="ql-block">防洪功能:肇庆历史上重大水患。肇庆古城墙不仅具有军事防御作用,也是重要的防洪设施。城墙东段、南段、西段的内侧筑有防洪加固作用的二阶墙。1995年清理出朝天门水闸,2017年通过考古,清理出景星门、南薰门水闸。</p> <p class="ql-block">累砖登石——古城墙结构、材料与技术</p><p class="ql-block">砖、条石、三合土。城墙外露部分用砖石砌筑,内包土。砖砌部分主要平丁字砌法,从下至上露龈造砌。城门和南段城墙筑有三合土护坡以抵御水患。</p><p class="ql-block">月城。古代城墙在城门内外常设有瓮城、月城。肇庆古城墙四门设月城,取其形似半月,其作用主要在于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p><p class="ql-block">敌台、雉堞。明洪武年间,肇庆古城墙修缮时有敌台35个,现存敌台28个;嘉靖年间撤串楼修雉堞;城门及月城处原设有马道,现不存。</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年间肇庆府城模型</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的肇庆府城作为两广总督府驻地,是岭南政治、文化中心。府城内外分布着肇庆府、两广总督府、阅江楼、崇禧塔等众多大型建筑;城内街道整齐、牌坊林立。模型为实木制作,城墙比例为1:300。</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周边不可移动文物:阅江楼、丽谯楼基座、高要学宫、包公井、翕(xi)庐。</p> <p class="ql-block">肇庆古城墙基本保留宋代形制、位置,是广东省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而包括肇庆府衙在内的历史遗存对于研究肇庆府城历史、建筑文化与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肇庆古城墙,绿树成荫,景色宜人,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大自然的馈赠。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讲述着一个属于肇庆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披云楼石碑</p> <p class="ql-block">千年一探——肇庆府城官廨的变迁</p><p class="ql-block">肇庆府城控扼西江、连接两广,山环水绕,自古为高要县、端州治所所在。官廨建设由来已久,特别宋代以降,史志记载有关肇庆廨署营建较重要者包括:包公营建端州署、宋徽宗展拓肇庆府城、明清府城廨署的持续增修变迁、以及晚清民国废弃改造。</p> <p class="ql-block">肇庆府。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汉武帝设高要县,次年在高要设盐官。梁天监六年(507),设高要郡。晋太康二年(281),在高要设西江都护。南朝梁陈两代,广州都督府设在高要郡。隋开皇九年(589)置端州。</p><p class="ql-block">宋庆历年间包拯任端州知府,将州署确定在现在位置,并对端州署进行了初步的规划营建,奠定了后来肇庆府署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宋皇佑五年(1053),端州初筑子城“仅容癣宇”。宋徽宗赵佶以端王即位后,升端州为兴庆府,并拨款拓展府城,宋政和八年(1118),钦赐府额,改名肇庆府。元改肇庆府为肇庆路,明复为肇庆府。明洪武二年(1369)知府步从信创建廨宇,其后明清期间多次经营修筑。道光至清末,未有太多增建。</p> <p class="ql-block">两广总督署。两广总督,始于明代景泰三年(1452),明成化五年(1469),以韩雍为总督并开府广西梧州后成为定制。嘉靖四十三年(1564)提督侍郎吴桂芳“以开府梧州,惠潮山海冠时发,相去二千里,文檄往来,征调为难。”乃奏请正式迁徙两广总督署到肇庆。</p> <p class="ql-block">端溪书院,始创于明万历元年(1573),历史上是两广的最大书院,与广州粤秀书院、越华书院、羊城书院并称“广东四大书院”,素有“岭南第一学府”和“广东教育丰碑”的美誉,全祖望(布艺太史,司马迁后最负盛名的史学家)、林召棠(状元山长)、苏廷魁(本土乡贤,书法、诗文俱佳)等大儒都曾主讲端溪书院。李材为开山山长。</p> <p class="ql-block">肇庆军务院。1915年底,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公然称帝,全国有识之士奋起反对,部分将领揭竿起义。1916年5月,全国反袁势力集中肇庆,成立了两广护国军都司令部和全国反袁机关——护国军军务院。一时间,肇庆成为反袁运动的总指挥部。岑春煊、梁启超、蔡锷、李耀汉、陆荣廷、章太炎等有识之士都曾来到肇庆统筹讨伐袁世凯的诸多事宜。</p><p class="ql-block">军务院是带有全国性临时中央政权性质,它的成立实现了各派讨伐袁世凯力量联合,壮大了护国军的声威,推动了全国反袁护国运动的高涨。</p> <p class="ql-block">肇庆府城,凝结了历代人民血汗和智慧,见证了肇庆历史的辉煌、战火与灾难,历尽沧桑,而今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再度雄踞西江、书写春秋。</p> <p class="ql-block">直不为楹圆不轮,斧斤亦复赦渠薪。</p><p class="ql-block">数株连碧真成菌,一胫空肥总是筋。</p><p class="ql-block"> ——杨万里《榕树》</p> <p class="ql-block">站在披云楼上,俯瞰肇庆市区,感受肇庆的古老与现代相融的魅力,体验一场跨越千年的心灵之旅。</p> <p class="ql-block">清铁炮,长171厘米,口径23厘米,1989年重建披云楼时出土。</p> <p class="ql-block">岭南第一州</p> <p class="ql-block">肇庆西门清真寺,位于肇庆市端州区内西门康乐中路,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占地面积1285.2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月城门,位于月城西侧近北端。门道废弃后以砖墙封堵,为安全考虑,仅揭露门道外侧入口。</p> <p class="ql-block">肇庆府署遗址公园,是肇庆修复的一座宋代遗址,位于古城墙内,公园内有丽谯楼、古城墙等古建筑,是肇庆府衙旧址,宋名臣包拯曾在此任职三年,公园还有石狮子和古树,是肇庆城市文化新地标。</p> <p class="ql-block">肇庆府署对狮,1995年10月23日晚,在丽谯楼西北侧修建原高要邮电局宿舍时,出土石狮一只(残),31日出土另一只石狮(残)。材质判断是红砂岩,与丽谯楼现存明成化七年(1471年)拱道用石相同;从形制推测这对石狮应是原肇庆府署门前的对狮残存。2021年4月29日,将对狮移回原址。</p> <p class="ql-block">肇庆府署遗址公园,前有丽谯楼,背靠古城墙,紧挨披云楼,内有止戈亭。</p> <p class="ql-block">肇庆府署遗址公园,于2021年2月建成开放,总用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以围绕保留、展现“古味”设计,是休闲和了解历史的绝佳去处。</p> <p class="ql-block">肇庆府署遗址公园,展示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文物。从隋唐时期的端州到宋徽宗时期的肇庆府,公园内的丽谯楼、止戈亭、包公井等都是历史的见证。此外,公园还陈列有铜壶滴漏、乾宁铜钟等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丽谯楼,俗称“红楼”,位于端州区城西街道城中路。始建于宋重和元年(1118),用于供奉宋徽宗御书,也是肇庆府衙的门楼。明成化七年(1471),由肇庆知府黄瑜在原址上重建。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明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建立南明永历政权,丽谯楼曾改作“永明宫”。</p> <p class="ql-block">丽谯楼基座。丽谯楼,楼内置铜壶滴漏、乾宁铜钟、大藤鼓。中华民国期间,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通称“叶挺独立团”)团部曾设在丽谯楼后院。新中国成立后,曾用作原高要县人民政府会场。1997年维修台基,在台基上重建两层仿明殿宇楼阁。丽谯楼是见证肇庆开府及肇庆地方政治、历史的重要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保护范围:丽谯楼基座建筑主体周围向外延伸10米。</p> <p class="ql-block">如果披云楼让人心生宁静,那么丽谯楼则会让人感受到一种古老的力量。这座楼阁自古以来便是肇庆的地标之一,至今仍屹立在南门,犹如时间的守望者。</p> <p class="ql-block">丽谯楼,坐北向南,基座为砖石木结构,高台建筑。台基长34.45米,宽14.5米,高6.14米;台基下正中的拱门道由红砂岩券砌,长14.7米,宽4.44米,高4.9米。</p> <p class="ql-block">丽谯楼,拱门上方匾额磨勒“端州名郡”,两侧对联磨勒“星岩朗曜光山海,砚渚清风播古今”。</p> <p class="ql-block">登上丽谯楼,会看到古老的建筑风格与现代肇庆的城市风貌相映成趣,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这里不仅是历史的缩影,也是肇庆人文化自信的象征。</p><p class="ql-block">丽谯楼展厅,《烁古耀今话红楼——肇庆城市发展史专题展》。一层,古端名郡,千年府城;二层,红楼星火,百年风云。</p> <p class="ql-block">铁军故里.肇庆。丽谯楼,原名御书楼,又称永明宫、红楼,古端州曾是宋徽宗赵佶的封地,赵佶继位后,亲笔赐书此地为“肇庆府”,当地守臣在府衙前筑高台盖此楼宇,用以供奉此御书,故此楼又称“御书楼”。明代重建时改称丽谯楼。</p><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期间,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通称“叶挺独立团”)团部曾设在丽谯楼后院。叶挺组织成立的“肇庆政治研究会”以此为阵地开展活动,1925年冬,叶挺从西江宣传养成所挑选了30多名思想进步的青年骨干,在丽谯楼上组建“肇庆政治研究会”。叶挺和夫人李秀文及独立团党支部干事会的成员不时到会讲授《资本论》、政治经济学等,讲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研究会还创办会刊《西江潮》,宣传共产党主张。</p> <p class="ql-block">唐乾宁四年大铜钟,铸造于唐代乾宁四年(897)。铜钟呈桶状,平口形,高111厘米,内径54厘米,重500斤。钟顶端的蒲牢由双龙头组成,雕刻精细,栩栩如生。吊扣内钟顶部铸嵌“乾元重宝”铜钱一枚。钟身为袈裟攀纹,撞座为莲花型。钟体阴刻铭文《敕命指挥口凿》。该钟保存完好,造型古朴,线条优美,为梵钟的典型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铜壶滴漏,是中国古代的计时工具。通常由四个铜壶组成,自上而下依次安放,最上为日壶,中为月壶、星壶,最下为受水壶。日、月、星三壶底部设龙头,受水壶壶盖正中立一铜表尺,上有时辰刻度,自下而上为十二时辰。铜尺前放木制浮箭,木箭下端置一木板,谓之浮舟。元延佑三年铜壶滴漏,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最完整的铜壶滴漏。</p><p class="ql-block">铜壶滴漏使用方式:日壶存水以恒定的流量滴入月壶,月壶之水滴入星壶。星壶上部有小孔,若月壶滴下水量过多,多余之水会从小孔流出,使星壶水量保持恒定,以均匀地滴水给受水壶。当水壶的水量逐渐增加,浮舟便托起木箭上升,将木箭的顶端与铜表尺上的刻度对照,即可知当时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明大藤鼓。明正统、成化年间,广西大藤峡地区发生瑶民起义。明成化元年(1465),朝廷以韩雍为都察院左金都御史,赞理军务,率军攻打瑶民起义军的重要根据地大藤峡,大败起义军。事后,韩雍将大藤峡的大藤砍断(传说当时大藤峡有大藤横跨黔江两岸,昼沉夜浮,可供瑶民攀附渡江),制成藤鼓三面,一面置于丽樵楼上,另外两面分置梧州、广州。</p><p class="ql-block">藤鼓以单条粗藤横切挖空制成鼓身,高约52厘米,周长约2.8米,壁厚约2.8厘米。传说此鼓是韩雍用大藤峡大藤制成的三面藤鼓之一。</p> <p class="ql-block">南明永历政权之都。明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后,南方大部分地区仍处于明朝残余势力的控制下,原明朝官吏随即拥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建立南明弘光政权。南明(1644-1662)先后共有弘光、潞王监国、鲁王监国、隆武、绍武、永历等政权,永历政权是南明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为久远的一个政权。清顺治三年(1646,南明隆武二年),南明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称帝,改元永历,广纳贤才,大力发展经济和军事力量,肇庆一度成为南明永历政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南明铁炮,南明为防守西宁县城(今云浮市郁南县),铸造多门铁炮,该铁炮是其中之一。炮身长110厘米,口径8厘米,炮身刻有“永历二年铸造防护西宁县城重三百斤”等铭文。</p> <p class="ql-block">护国运动的军务中心。1915年12月,袁世凯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悍然宣布复辟帝制,改国号“中华帝国”,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同月,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讨袁。1916年5月1日,两广护国军都司令部在丽谯楼东侧的省立肇庆中学成立,岑春煊为都司令,梁启超、李根源等为都参谋。5月8日,滇、黔、桂、粤四省护国军在肇庆组建军务院,代行国务院及陆海军大元帅职权。唐继尧、岑春煊分任军务院正、副抚军长,梁启超任政务委员长。6月,袁世凯病死,北洋政府和护国军达成妥协。7月,军务院宣告撤销。</p><p class="ql-block">军务院是护国战争中护国军组织的临时政府性质的机构,它在袁世凯复辟帝制未果,但仍企图继续窃占总统之位时宣告成立。它持续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发起对袁世凯的一系列攻势,给袁氏沉重的打击,为国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恢复及护国战争的胜利起到巨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边,盛开的白鸡蛋花。</p> <p class="ql-block">利玛窦(1552年-1610年),字西泰,意大利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1582年(明万历十年)被派往中国传教,直至1610年在北京逝世,在华传教28年,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传教士之一。</p> <p class="ql-block">王泮,字宗鲁,号积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朝万历二年(1574)进士,官至湖广参政。万历八年(1580),任肇庆府知府。万历十二年(1584),升任广东按察副使,分巡岭西。万历十六年(1588),升任湖广参政。</p> <p class="ql-block">利玛窦故居。利马窦于1582年由印度到澳门学习中文,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上清湾上岸,在广东肇庆生活了6年,</span>结交官吏文人,展示自鸣钟、三棱镜、天象仪等新奇器物,介绍西方天文、数学知识和典章制度,很受欢迎。期间完成了诸多历史上的“中国第一次”,包括建造中国内陆第一座欧式天主教堂、编撰世界上第一部中西文辞典《葡汉字典》、绘制世界上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图》、研制出中国内陆第一座机械自鸣钟等。</p> <p class="ql-block">宋城骑楼街</p> <p class="ql-block">米仓巷,宋代名臣包知州军州期间(1040-1042年),为实现“仓充燕雀喜”的理念,率领端州民众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粮食取得丰收后,为储粮备荒,包拯又组织人力修建粮仓,积储粮食。</p> <p class="ql-block">该粮仓原名广储仓,元代改名广济仓,明代改为丰济仓。端州人民为纪念包公,将粮仓所在的巷子称为米仓巷,至今沿用不变。新中国成立后,又在原丰济仓附近米仓巷与十字路交界处开设朝晖粮站,方便周边民众购买粮油。</p> <p class="ql-block">朝晖粮站旧址,建于1950年代,高3层,岭南现代式风格。朝晖粮站在计划经济时代,是掌管肇庆老城区粮食供应的重要机构,具有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古端州濒临西江,民众长年饮用不洁净的江水,疫症、疾病时有发生。宋代名臣包拯任瑞州军州期间(1040-1042年),十分关心民间疾苦,为解决瑞州民众饮用水问题,他亲自率领民众打了七口水井,瑞州人民感激包公,将七井均称为包公井。元末明初本地人士董源《义井记》记载:“包公所凿之井有七:一在府治内;在府治西,岳庙旁则第二井也;在县学前街南,俗称义井,则第三井也;其四在分司巷口;其五在广济仓右,其六在北门之左,其七在主帅堂前”。米仓巷井即是“其五在广济仓右”一井。现井栏下见一旧石井栏,外径0.67米,内径0.44米,由井沿至水面约0.94米,水质清洁。</p> <p class="ql-block">宋丰济仓包公井,开凿于宋代。井呈圆筒形,井壁用青砖砌筑。原井圈为麻石,现因地面升高而加水泥红砖井栏。该井是包拯任知端州军州事期间(1040-1042)教民打井,至今保存的古井之一。该井年代久远,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发展历史,为研究肇庆“包公井”历史和地方城市发展提供了实例,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12:46,在肇庆医院对面的开心美食店吃饭。</p> <p class="ql-block">瘦肉粉、云吞,当地人的大众午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