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文刊发在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遗址保护办公室网站</p> <p class="ql-block"> 金银滩,我梦开始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访原二二一基地消防大队战士李培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一年秋天,我在青海省互助县出生,也许是为了庆祝让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那一声东方巨响,父母为我起名李培庆。16年后,即1980年10月,适逢县上征兵,我就积极报名应征,经过严格的体检和政审,在众多应征青年的羡慕中我成为二二一基地消防大队新兵,记得接我的班长叫张兆国。我没想到自己十六周岁时,能够成为二二一基地消防大队的一名战士,能够投身为我国铸就核盾的伟大事业。</p><p class="ql-block"> 那天,参加完县武装部隆重举行的送兵仪式,我们34名新兵在接兵领导的带领下登上了二二一基地来接我们的大轿子车,至今仍记得车的前车门喷着一个金边红色五角星。汽车驶出互助县城,穿过繁华的西宁市区沿着湟水河一路向西,穿峡谷、越沟壑、翻山越岭。互助县距离海晏县200多公里,但海拔高度却陡然从2000多米上升到3000多米,路边的景物也随着车辆的行驶发生着变化,一片片成熟待收的青稞被甩在车后,道边的树也变得越来越稀疏矮小,过了湟源县,目力所及处的青稞已开始变成了牧草,是啊,过了日月山我们也就从农业区进入了高寒缺氧的牧区。</p><p class="ql-block"> 车转过一道山湾,远处一簇簇灯火映入眼帘,继而一簇簇灯火成为一排排,一片片灯火。老兵指着灯火阑珊处对我们说:“那里就是我们此行目的地。”坦白讲,从互助县城出发一路途经了哪些地方,我们终点下车的地方又是哪里,这个地方是干啥的?我和战友过了很久才知道。</p><p class="ql-block"> 二二一基地分为甲区和乙区,乙区设在距甲区东南二十余公里外,与海晏县城毗邻,消防大队三中队就设在海晏县城与乙区交界的地方。“热烈欢迎新战友的红色横幅”在灯光的照耀下分外醒目,让我们的心里暖暖的,在老兵们夹道欢迎声中,我们在三中队院内空地列队集合,被点到名的出列,由所分班的班长领走,我的班长叫丁贤云,他带班里新兵围在一起吃完晚饭后,把我们领到乙区19号楼202房间。</p><p class="ql-block"> 丁班长说,“大家坐了一天车很劳累,早点休息。”新到一个地方,我翻来覆去睡不着,就望着窗外月牙儿,望着身旁进入梦乡的战友,刚有睡意朦胧,却听见丁班长说“赶紧起床出早操”,于是手忙脚乱起床穿衣,一路小跑下楼列队,跟随老兵们一起出操。</p><p class="ql-block"> 此刻,夜色还未褪去,金银滩草原寂静无声,只有我们跑动的队列不太整齐的脚步声和一二三四的呼号声,当东方天际露出一抹鱼肚白,我知道了那个方向是东方,是我故乡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在三个月新兵训练磨砺成长</p><p class="ql-block"> 在丁贤云班长的严格训练和兄长般关爱下,经过三个月军政训练,我完成了从群众到革命军人的身份转换,成为新兵训练优秀士兵。1981年春,在班长和老兵的传帮带和自己坚韧不拔的努力下,我的消防业务水平得到提升,被大队选拔为参加当年全省消防业务大比武的队员。</p><p class="ql-block"> 在备战大比武高强度训练中,我以农家子弟的吃苦精神和面对困难不服输的韧性,在高强度艰苦训练场中,没叫一声苦,没喊一声累,在全省消防业务大比武中获得佳绩,年底获得消防大队嘉奖,被任命为三中队七班副班长,兼团支部副书记。</p> <p class="ql-block"> 艰苦磨砺成长为真正的兵</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句话对我们消防兵不适用,“消防兵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而火灾的发生和蔓延规律,更要求我们消防兵“兵贵神速”,早一分钟到火场,就有可能避免小火变成大火,各项消防技能训练,突出一个字——快!</p><p class="ql-block"> 而在争分夺秒的高强度训练中,成绩与危机同在,在高障板训练中我不慎从高处摔下来,造成左胳膊和右脚踝骨折,治疗三个多月才痊愈。这两年年龄大了,骨折的后遗症日益显现,时常左胳膊作痛,厉害时疼得难以入睡。但当时少年不知苦和累,骨折刚过百天,就参加了班长培训班,接受严苛的训练。在烈日炎炎无遮挡的训练场,一遍遍把每个科目、每个动作锤炼到准确到位,达到优秀标准,凭借优异的成绩成为兵头将尾的三班班长。</p> <p class="ql-block"> 身先士卒精心训练新兵</p><p class="ql-block"> 1983年冬季,消防大队领导安排我和胡才祖到西宁市参加青海消防总队接新兵,总队分配我到门源县接兵,胡才祖到陕西接兵。经过一个月逐个摸底和定兵,我从门源县接回新兵49人,总队将从陕西和青海省内各地征集的新兵统一分配,我和胡才祖领着分配到二二一基地消防大队的10名海北籍、9名海西籍、10名陕西籍新兵回到了金银滩。回来后按照大队领导的命令,担任新兵班长投入新兵训练,当过兵的人都知道,新兵训练三个月最苦,而担任新兵班长无疑是重新过一遍最苦的新兵生活,而且要把新兵带出来需要付出更多的力气。</p><p class="ql-block"> 我按照消防大队新兵排的训练大纲内容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对新兵进行军事、消防技能和军事体育训练,班里的新兵完成从群众到革命军人的转变,掌握了原地着装、铺设水带、挂钩梯上楼、二节拉梯上楼,消防一号操,消防二号操,以及干粉、二氧化碳和泡沫灭火器扑救技能演练。班里张英斌、孙庆明等新兵在新兵训练考核中成绩优秀成为优秀新兵。</p><p class="ql-block"> 班里从陕西接的新兵归小鹏,是各项训练“拖后腿”的新兵,就连队列训练的齐步走,都是出左脚、出左手的“顺拐”,我利用课余和晚上时间给他加“小操“,经过手把手单练,使他各项训练成绩逐步提高,成长为一名军事和消防业务水平合格的战士。而我也第三次获得优秀士兵嘉奖。在1983年、1984年连续两年担任新兵班长训练新兵期间,也让我的军政素质和组织能力有了长足进步,为我以后担任村干部奠定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 为核武器研制保驾护航</p><p class="ql-block"> 三中队驻守在二二一基地乙区(生活区)主要承担乙区和海晏县消防工作,当兵后每每听到分到一、二中队的同年战友说起他们参加核武器研制爆轰试验,就非常羡慕,向往也能亲自参加为我国铸就核盾伟大事业。</p><p class="ql-block"> 我任三中队七班班长时,中队接到大队指令,三个中队各出动一个班,赴基地爆轰试验场参加一次规模较大的核武器研制爆轰试验。我立即带领战士乘坐消防车前往甲区,在位于18厂区的消防大队与一、二中队两台消防车汇合,驶向爆轰试验场,车入口处的一个工号前停下后,我们下车列队。</p><p class="ql-block"> 基地实验队的工人师傅,打开工号厚重的铁门,大家依次进入更衣,首先将自己身上脱的只剩下裤头和背心,然后穿上崭新的衬衣、衬裤、绒衣、绒裤、外衣、外裤,再套上白色连体隔离服,脚上穿上袜子和高腰解放鞋,头上戴上披肩,只在眼、鼻处留有小孔的帽子,再戴上口罩和防护墨镜,列队步行进入爆轰试验场预设阵地。</p><p class="ql-block"> 在反复确认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后,随着现场指挥员一声令下,在第三次警报声结束的瞬间,爆轰试验场一团刺眼的白光闪亮,几秒钟后耳畔充斥震天撼地的巨响,空中开始暗淡的火球裹挟着地面卷起的尘埃不断升腾,形成壮观的蘑菇云。</p><p class="ql-block"> 随着蘑菇云越来越高慢慢飘散,我们也开始为参试人员洗澡车供水作业,为所有参试车辆洗消作业,进入爆轰实验场,搜寻回收试验弹残骸作业,做完这一切后对消防车洗消,再脱去被核辐射粉尘污染的所有衣服,进入洗澡车用柠檬酸和基地特制的药皂沐浴,洗消身上沾染的核污染物质,换上军装后最后一批撤离爆轰试验场。生命中有过当兵的历史我一辈子不后悔,人生中有为我国铸就核盾的经历是我一生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 退伍不褪色带领乡亲们致富</p><p class="ql-block"> 1984年冬,在百万大裁军浪潮中,二二一基地消防大队也被列入裁撤名单,127名官兵庄重向军旗最后一次敬礼,此前我两次被评为优秀团员,两次被授予优秀团干部,还参加了省消防总队教导队培训,一心想留在金银滩,但这一切被百万大裁军画上了句号。</p><p class="ql-block"> 70名官兵复员转业或调入其它消防部队,57名留下的官兵也摘下武警消防部队领章帽徽,换上公安民警领章帽徽改制为矿区公安消防大队,在金银滩续写新的华章。</p><p class="ql-block"> 我佩戴着党徽,怀揣四年来获得的六张嘉奖令,依依不舍告别金银滩,解甲归田回到了互助县农村,作为一名退伍老兵,退伍不褪色,踏实肯干,受到了乡、村两级党组织的重点培养,退伍不久就进入村领导班子,在村主任、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一干就是16年,带领乡亲们阔步前行在勤劳致富奔小康路上,被公社(乡)评为优秀村干部、优秀党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 感恩金银滩,我梦开始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