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有一个地方,出产了很多的名诗名篇,每一位诗人来到这里,都会对此景有感而发,它就在三峡,是古时称夔州的奉节市。2017年10月被中华诗词学会正式授予“中华诗城”的称号,<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中国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名</span>至实归。</p><p class="ql-block">历代歌咏三峡的诗作超过4000首。《唐诗三百首》中,有30首写长江,有12首写三峡。诗人的名字,几乎串起了中国古代文豪录:</p><p class="ql-block">屈原、宋玉、诸葛亮、郦道元、李煜、张九龄、陈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孟郊、刘禹锡、元稹、李贺、黄庭坚、王安石、司马光、苏洵、苏轼、苏辙、寇准、欧阳修、陆游、 范成大、杨慎、王士桢、李调元等。</p><p class="ql-block">他们有的曾在峡区为官作吏,有的曾在峡区旅居、漫游,有的不想“摧眉折腰”就是在被贬或被贬的路上,共同点就是,留下了大量三峡诗篇。</p> <p class="ql-block">在白帝城景区经过风雨桥,扑面而来的是诸葛亮青铜雕像,手持羽扇,衣襟上飘,表现出临危受命、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他迎风挺立于忠义广场的峡口巨石之上,左方是滚滚长江,右方为“出师表"碑刻,背后是雄峻的夔门峡口。</p><p class="ql-block"> 公元222年,刘备东征伐吴失败,兵败白帝城,第二年,病逝于此,去世前,将诸葛亮等重臣从成都急召到白帝城,在此传位于刘禅, 托孤于诸葛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帝城托孤”。 </p><p class="ql-block">诸葛亮雕像的设计人是雕塑家赵树同,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p> <p class="ql-block">白帝城地处瞿塘峡口长江北岸,白帝山上,东望夔门,南与白盐山隔江相望, 西临奉节县城。</p><p class="ql-block">白帝城这一名字最早出现于西汉末年。当时,蜀郡太守公孙述欲趁天下大乱之时自立称帝, 于是在瞿塘峡附近的白帝山修筑城池,自称“白帝”,城名也由此而来。 </p><p class="ql-block">如今,“白帝城中无白帝”。三峡工程蓄水后,四面环水的白帝城已成为一座孤岛。穿过风雨廊桥,迈入白帝庙, 眼前的彩塑栩栩如生,讲述的正是“刘备白帝城托孤”这一脍灸人口的故事。 而奉节原名永安,唐贞观年间,因旌表诸葛亮“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品质,得名奉节。</p><p class="ql-block">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奇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许多历史文化名人,在此留下了大量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天下诗人皆入蜀,行到三峡必有诗。”</p><p class="ql-block">屈原《九章》、《九歌》里大量的篇章讴歌了三峡的风土人情;</p><p class="ql-block">宋玉的《神女赋》和《高塘赋》使“巫山云雨”变成了长江三峡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白居易在忠县为官,写了200多首;第一次去三峡时诗人就写下了《初入峡有感》:“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狭容一苇。瞿塘呀直泻,滟滪屹中峙。未夜黑岩昏。天风白浪起。大石如刀剑,小石如牙齿。………”</p><p class="ql-block">曾在云阳和奉节白帝城旅居两载的杜甫,作诗437首,占到自己传世作品的一半。</p><p class="ql-block">李白也没有少描写过三峡:《上三峡》 :</p><p class="ql-block">“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滋。巴</p><p class="ql-block">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的《早发白帝城》成为干古绝唱;</span></p><p class="ql-block">孟郊在《巫山曲》中如此点出峰奇山重之特色: </p><p class="ql-block">“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p><p class="ql-block">刘禹锡发掘当地民歌竹枝词,开一代新风,让竹枝词这种艺术形式走上文坛。 </p><p class="ql-block">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声情并茂。</p> <p class="ql-block">余秋雨曾在《三峡》中这样写道:“那些诗人们在这块土地上来来去去,用一双慧眼、一腔诗情,在山水间周旋,与大地结亲。写出了一排排卖不出价钱的诗句。幸好他们很把做诗当正事,为之风餐露宿,长途苦旅。结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贵妃,不是将军,而是这些诗人。”</p> <p class="ql-block">“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杜甫写的就是这两座隔江相望的赤甲山,白盐山。现在作为景区的宣传标语矗立在山间。</p> <p class="ql-block">当年牵连入永王李璘(唐玄宗的儿子)谋逆案的李白,被流放到夜郎,路上走了一年,刚到夔州,得知自己被赦免的消息后,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之情, 立刻调转船头,向东归的方向驶去, 随着两岸风光快速转换,那首干年名篇脱口而出,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伴着绿水青山回荡在三峡两岸,直至千年。</p> <p class="ql-block">可以说,能留下千古传诵的诗人,都是有大局观的,正是因为他们站的太高看得太远,往往为当世之不容。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只能赴身清流,远谪他乡。</p> <p class="ql-block">杜甫和刘禹锡是开创竹枝新风的两位大家。 杜甫在三峡期间,潜心研究这种民歌体裁,用这种文体创作自己的竹枝词。他所写的《夔州歌十绝句》,便是新的竹枝词的成功尝试,如“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岸关”,通俗易懂、琅琅上口。 </p><p class="ql-block">对竹枝词改造做出最大贡献的是刘禹锡。 刘禹锡在夔州作了3年刺史,创作了竹枝体诗歌,为古代诗歌增加了一个新品种。著名的有《竹枝词九首》。</p><p class="ql-block">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竹枝歌”“竹枝曲”。原是巴渝(今重庆一带)地区的民歌,唱时,以鼓、笛伴奏,同时起舞,声调宛转动人。</p> <p class="ql-block">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 :</p><p class="ql-block">其一</p><p class="ql-block">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p><p class="ql-block">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p><p class="ql-block">其二</p><p class="ql-block">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p><p class="ql-block">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p><p class="ql-block">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荥阳(今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人。祖籍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葬于河南荥阳(现荥阳刘禹锡公园)。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p><p class="ql-block">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 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州任刺史。他非常喜爱民歌《竹枝词》,于是依调填词,写了十一首,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作于《竹枝词九首》之后。可能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作完成的,又不想在前九首后面再加上十首、十一首之题,故又题为《竹枝词二首》。</p> <p class="ql-block">铁锁关原本是古人用来御敌的。当时,只要是在铁柱和石孔中间拉几道铁索,就可将长江封死,入侵之敌难以闯入。宋代曾有一位叫徐宗武的大将,在此设拦江铁锁7条,长200余丈,用来锁江,以防元兵入侵。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了。现在当枯水时才露出水面,这是古代拦江守关的铁索柱。传说,现在遗存有两根铁柱即当时那位徐将军留下的。</p><p class="ql-block">锁江铁柱位于重庆市奉节县的瞿塘峡口,是长江三峡最早的一座锁江铁链桥,铁柱溪大桥的一部分。尽管桥上的七根拦江铁链已毁,但铁柱保存完好,并在1998 年被修复移建于夔门左侧。</p> <p class="ql-block">老关庙遗址在重庆市奉节县境内,瞿塘峡西口的长江北岸,草堂河与长江交汇处的一个三角形台地上——十元人民币背面夔门图的左侧,半山腰偏下。它隔着草堂河与白帝城相望,距奉节老县城约5公里。据介绍,二十世纪50年代,这里保留着一座明代修建的关帝庙,当地人称为“老关庙”。</p> <p class="ql-block">大禹治水的故事人尽皆知,世人更倾向于这是一个英雄神话,而非历史事实。人们津津乐道于这个故事。</p><p class="ql-block">三峡老关庙遗址的出世,却让大禹治水的故事由虚无的神话传说变成了历史事件。传说中的大禹,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029年-前1982年,刚好在大洪水与老关庙遗址发生的时间点上。</p> <p class="ql-block">杜甫所作关于夔门的诗很多,其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span>一诗最著名。此诗不仅描绘了夔门之壮丽景色,蕴含了杜甫对时局的忧虑与人生之感慨。更融入了杜甫的身世之感与家国之忧,实为杜甫诗歌之精华所在。全诗如下:</p><p class="ql-block">“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p><p class="ql-block">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p><p class="ql-block">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p><p class="ql-block">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p><p class="ql-block">抒发了杜甫个人的悲情与愁绪,感慨自己漂泊无依、多病缠身,于艰难时世中贫苦交加,乃至潦倒至停杯之境地。</p> <p class="ql-block">“夔门天下雄,诗满白帝城”。这个地方叫夔门,也是第五套十元人民币上的图案。夔门的美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p><p class="ql-block">夔门是三峡的起点,也是三峡的标志性景观。瞿塘峡风景雄奇秀美,名胜古迹众多。</p> <p class="ql-block">公元1059年(北宋仁宗嘉祐四年),苏轼还乡为母亲程夫人守制期满后,和父亲、兄弟一起,取道长江,经三峡而去汴京(开封), 路途之中创作了三篇赋:《艳滪堆赋》、《屈原庙赋》和《昆阳城赋》。</p><p class="ql-block">大多数人知道滟滪堆,是因为读了初中课本中刘白羽的散文《长江三日》,记住了朗朗上口的古歌谣《滟滪歌》: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猴,瞿塘不可游;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回;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 </p><p class="ql-block">被称为“诗豪”的唐代诗人刘禹锡曰:“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刘禹锡借喻滟滪堆的坚忍,来喻青年人情感不坚定。</p> <p class="ql-block">1956年6月,毛泽东在武汉畅游长江。滚滚东流水,激荡起诗人的灵感,更触动了这位政治家的博大胸怀。于是, 他在传颂五洲四海的华章《水调歌头·游泳》中写下他的宏愿,抒发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改天换地的伟大理想--“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p> <p class="ql-block">牛肝马肺峡。在千奇百怪的崖岩壁上, 北岸东边悬挂着一团赭黄色的岩页,形若“牛肝”,西边垂下一堵黯竭色的岩石,酷像“马肺”,因而称之为牛肝马肺峡。 三峡工程蓄水后,这两块的特殊的岩石便相继淹没到水中。</p><p class="ql-block">庆幸的是,秭归政府对牛肝岩石进行了切割,将其搬移到凤凰山,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大家还可以一睹它的容颜。 </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牛肝马肺峡”,没了肝儿,没了肺儿, 可她却留下了这4500米的长江峡谷美景,供我们欣赏。</p><p class="ql-block">在它的上游还有“兵书宝剑峡”。在2003年6月,三峡工程蓄水至175米后,兵书宝剑峡等景点被江水淹没, 永沉江底。兵书宝剑峡位于西陵峡的西段,香溪到庙河之间,因形得名。</p><p class="ql-block">传说这里是诸葛亮藏兵书与宝剑的地方,但实际上,“兵书”是北岸悬崖石缝中的古代悬棺葬遗物,“宝剑”则是江岸绝壁上的象形石。</p> <p class="ql-block">顾况,唐代诗人里是个典型的“大隐隐于市者”,并不想当多大的官儿,平日喝喝酒,写写诗,笑笑当朝权贵,结果屡屡被贬。他的诗风本就平稳流畅,到了夔州,立刻发现了土风土味的竹枝词的美。</p><p class="ql-block">顾况以《竹枝词》为题写的诗:</p><p class="ql-block">“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p> <p class="ql-block">观星亭。杜甫的《秋兴八首》被镌刻在了白帝庙的观星亭上。传说当年诸葛亮率军入川时曾在此观星,故名“观星亭”。杜甫离开后,人们把他居住过的草堂遗址保留下来,建了杜公祠, 把祠堂前的小溪改名为浣花溪。奉节古城的南大门“依斗门”,也是根据《秋兴八首》中的诗意命名。 </p><p class="ql-block">夔州人为纪念杜甫,曾在东屯杜甫故居处修建杜甫草堂,将成都杜甫草堂和夔州杜甫草堂并称为“杜公二居”、 “东西草堂”。</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李白登舟的南门沱。</p><p class="ql-block">奉节南门沱——李白登舟处 ,李白“朝辞白帝”登“轻舟”的地方,位于奉节县夔州博物馆的前方,临近江边塑有李白及好友的塑像。乘舟穿越夔门的李白,这个时候其实已经穷困潦倒,只得寄人篱下,二年后去世。</p><p class="ql-block">李白去世六年后,公元766年,54岁的杜甫也辗转来到了这座小城。想当初,杜甫和李白初相遇,二人一同畅饮,一同斗诗,一同去山里找神仙, 那是杜甫一生中难得的快乐时光。没曾想,二人又先后来到了这样一个小城。 </p><p class="ql-block">杜甫在夔州呆了两年,写下430余首,占了他一生诗作的1/3,形成杜甫晚年诗歌创作和艺术成就的高峰。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时,杜甫已经56岁,疾病缠身的他留下了著名的《登高》、 《秋兴八首》就出自这个时期。 </p><p class="ql-block">深秋时节,站在夔门之上的杜甫,眺望滚滚长江,思绪万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p><p class="ql-block">夔州的杜甫终究还是思念家乡,“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小城的安稳生活,并不是他最终想要的。</p><p class="ql-block">杜甫最终决定回家。和李白一样,杜甫乘舟穿越夔门,踏上了回家的路,回家之路好漫长啊,兜兜转转也没有到家,四年后病逝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p><p class="ql-block">杜甫去世二年后,有一位“诗豪”诞生,他就是刘禹锡,五十多年(公元821年)以后,刘禹锡来到夔州任刺史,留下了竹枝词十一首</p><p class="ql-block">(杜甫比刘禹锡大60岁)。</p> <p class="ql-block">这一辈子一定要到三峡走一走,逛一逛,不光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能聆听诗人的大气磅礴的诗篇。更有“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的伟大壮举。沿着诗人的足迹走下去,你会发现古人诚不欺我!那种清幽迷人的山水风光简直让人心旷神怡,仿佛整个人的身心都得到了彻底的放松。逃离城市的喧器,走进自然的感觉真的太美好了!</p> <p class="ql-block">长江是全国第一,世界第三长的河流,全长6380公里。长江分为七段,每段都有不同的名称和特点: </p><p class="ql-block">沱沱河:从源头到当曲河,长358公里。 </p><p class="ql-block">通天河:从当曲河至青海玉树巴塘河口,长813公里。 </p><p class="ql-block">金沙江:自巴塘河口至宜宾岷江口,长2308公里。 </p><p class="ql-block">川江:自宜宾至宜昌,长1033 公里。以上江段为长江上游。</p><p class="ql-block">荆江:自湖北枝城至湖南岳阳,长337公里。“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就指该段。 </p><p class="ql-block">浔阳江:江西九江附近一段长江。 </p><p class="ql-block">扬子江: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长江。 </p><p class="ql-block">重庆至宜昌行驶660公里,其中长江三峡段为193公里。</p> <p class="ql-block">瞿塘峡南岸白盐山下,从孟良梯向上游约180米长的绝壁上,有南宋至近代题刻13幅作品。这些题刻,字字精品--巨字细镌,小字精工,楷、 篆、行、隶,四体俱佳。题刻内容, 见证了中华800年历史,价值不菲。 白盐山绝壁表面碳酸盐溶质呈现灰白色,好似粉刷过的陡壁。故而,奉节人对此摩崖题刻之地,视为文人记事抒怀的殿堂,称为“粉壁墙”。</p> <p class="ql-block">冯玉祥将军在长江瞿塘峡(夔门)留下的"踏出夔巫,打走倭寇"石刻,显示了中国军人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慷慨激昂的抵抗意志与救国决心。</p><p class="ql-block">冯玉祥(1882-1948)民国时期西北军阀首领。人称“布衣将军”。民国时期西北军的统帅和最高军政首脑。</p> <p class="ql-block">孙元良,国民党高级将领。2007年在台湾去世享年103岁。这个是在长江瞿塘峡的夔门(白帝城下)留下的字:“夔门天下雄,舰机轻轻过”,遒劲有力、气势恢宏。聘请了五个工匠,历时4个多月,终于将大字刻到了夔门石壁上。石刻竣工后,孙元良亲自到夔门为石刻剪彩,并发表抗日演讲,表明自己抗日到底的决心。</p><p class="ql-block">在三峡题刻还有个李端浩。他于1937年驻奉节期间,学着孙元良凑点雅趣, 题刻“巍哉夔峡”四个篆体大字。在孙元良是题字的旁边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