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宋代重视象在礼仪层面的象征意义,象日益成为君主标志,不仅体现在具体的郊祀、仪卫、祭乐及山陵等仪式中,而且“象”的形象更泛化为旌旗、石像、诗歌等多种形式。而且还开始把石象置于皇帝陵墓的神道中,石象中的‘象’为北宋皇陵始设,并为明清皇陵所继承。</p> <p class="ql-block">⼤象⾃古便有“象神”、“吉象送财”等美称。其体态肥硕,步伐稳健,预⽰着事业根基稳固、可有序发展之意。⼤象之禀性驯良善于吸财,有助于吸纳四⾯⼋⽅之财,同时对开拓事业可帮助减少阻⼒,扫除道路上的⼀切阻挡,登上成功顶峰</p> <p class="ql-block">大象力大无穷,却性情温和,憨态可掬,又诚实忠厚;且能负重远行,被视作吉祥、力量的象征,也被人们称为兽中之德者。</p><p class="ql-block">而在神话传说中,大象则为摇光之星生成,能兆灵瑞,古佛就是乘象从天而降;还有一说,大象是普贤菩萨的坐骑,相传能预兆灵瑞。</p> <p class="ql-block">到了唐朝,“象”的娱乐意味更甚,这种娱乐也建立在皇家的尊贵之上,宫廷典礼和宴乐活动中经常可以见到驯象表演,在唐朝经常表演的散乐百戏中就有《巨象行乳》。武则天时期,还有对这些驯象设有专门的圈养、管理机构——闲厩。《新唐书·百官志二》典中记载,“圣历中( 698—700 年) ,置闲厩使,专掌舆辇牛马。……开元初,闲厩马至万余匹,骆驼、巨象皆养焉。”</p> <p class="ql-block">大象作为“珍奇异兽”,其形象的内涵也发生改变。“大象”很快跻身于祥瑞动物的行列,与龙、虎、熊、翼兽、嘉禾、祥云等处于同一画面,出现于画像石、墓室壁画、器物装饰中。瓷塑大象工艺复杂,汝窑瓷塑大象更为罕见。大象驮着莲花幼象,更为精美。</p> <p class="ql-block">汉朝以来的祥瑞功能也唐代被延续,如“太平有象”、“太平吉祥(象) ”、“吉祥(象) 如意”等等,大都借用了“象”字的谐音。尤其珍贵的“白象”被视作圣物,在《唐六典》的等级划分中被明确规定为“大瑞”,与龙、凤等神物并列。重大的政治活动中,白象被派用来曳鼎,并有对其的称颂,以此显示皇家基业乃君权神授、天降符瑞,具有正统性与合理性。</p> <p class="ql-block">大宋汝窑青龙寺御制印章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