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 24年11月27日,古巴之旅的第三天,也是收尾之行,行程的第一站是海明威故居。前天从坎昆飞哈瓦那的折腾,让大家至今还未恢复过来,有两位队友今天就在酒店休息了,而余下的我们在时针慢悠悠晃到九点之际,才拖着稍显沉重却又满怀期待的步伐,踏出酒店,奔赴今日的首站——海明威故居。</p> <p class="ql-block">乘坐的大巴在古巴独有的街景中穿梭,车窗外,斑驳的建筑、色彩明艳的老爷车与行色匆匆的路人交织成一幅流动的市井图。约莫半小时有余,我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位于古巴哈瓦那东部圣弗朗西斯科·德·保拉镇的海明威故居,它有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维西亚庄园(Finca Vigia)。</p> <p class="ql-block">初望这座庄园,一座淡粉色的建筑跃入眼帘,据说建于1887年。虽然主体建筑只是单层平房,却散发着一种古朴且典雅的气息,低调而不失韵味。庄园占地广袤,仿若一方隐匿于尘世的世外桃源。踏入其中,葱郁的花园率先撞入视野,绿植摇曳生姿,尤其是海明威从非洲引入树种令人耳目一新。花园的左侧有一个很大的游泳池,可惜池中没有水,如果海明威在天之灵有知的话一定很生气,我相信他生前一定是个游泳爱好者。</p> <p class="ql-block">走近故居主体建筑,那种浓厚的历史氛围感愈发浓烈,如同一层无形却又沉甸甸的幕布,将人紧紧裹住。故居内部完整保留了海明威生活时的模样,仿若时光在这里悄然按下了暂停键。书房内,书架满满当当陈列着各类书籍,泛黄的书页似在呢喃着主人求知若渴、笔耕不辍的过往。一台老旧的打字机静静伫立在书桌之上,金属外壳在微光中泛着冷硬的光泽,不难想象,往昔岁月里,海明威便是坐在这台前,指尖在按键上跳跃飞舞,让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句句深刻的哲思,如灵动的音符般流淌而出,化作传世佳作。卧室之中,那张宽大的床依旧保持着原样,床铺平整,被褥素净,仿佛下一秒,海明威便会推门而入,慵懒地躺卧其上,陷入沉思或是沉入梦乡,将生活的琐碎与创作的激情一并安放于此。可惜的是,出于文物保护等考量,游客不被允许踏入室内,我们只能怀揣着满心的好奇与尊重,于门口、窗口处探头张望,努力捕捉那些岁月残留的痕迹,妄图透过这一方方有限的视角,拼凑出这位文学巨匠更为完整的生活拼图。</p> <p class="ql-block">提及海明威,他的一生本就是一部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的巨著。身为美国人,亦作为一名敏锐且无畏的美国记者,他的人生轨迹横跨大洋,历经风雨,情感世界更是波澜壮阔,先后拥有过四位伴侣,每一段缘分都似一段独特的乐章,或激昂、或温婉,为他的人生添上浓墨重彩的笔触。而在这维西亚庄园,他一住便是 22 年之久,从 1940 年至 1961 年,这段漫长时光占据了他生命历程的三分之一,这里无疑是他灵魂的栖息之所、创作的灵感源泉。在此期间,一部部不朽名著如璀璨星辰般诞生于世,《老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等佳作,至今仍在世界文学的浩瀚星空中熠熠生辉,指引着无数后来者在文学之路上摸索前行。</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故居中看到的唯一海明威的照片,我特意用长焦镜头拉近拍摄,照片中的女人不知道是她的第几任伴侣。</p> <p class="ql-block">其中,《老人与海》无疑是海明威文学皇冠上最为耀眼的明珠,这部 1952 年问世的中篇小说,以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为主角,将故事的舞台设置在离岸甚远的湾流之中,一场惊心动魄的人鲨搏斗徐徐拉开帷幕。在那片苍茫无垠的大海上,波涛汹涌,暗流涌动,老渔夫与巨大的马林鱼展开了力量与意志的终极较量。尽管故事的结局带着几分悲剧色彩,老人拖着疲惫不堪、一无所获的身躯归航,但他身上所承载的,却是尼采笔下“超人”的坚毅品质。面对失败,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捶胸顿足,而是泰然自若,以一种超脱世俗的豁达坦然接纳;直面死亡威胁,他沉着冷静,双眸中闪烁着勇敢无畏的光芒,那份坚毅仿若能穿透纸背,直击读者心灵深处。这般“硬汉子”形象,恰似海明威自身人生哲学与道德理想的鲜活映照,诠释着人类在命运的惊涛骇浪前,绝不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彰显着积极向上、向阳而生的乐观人生态度。也正因如此,这部作品一飞冲天,先后斩获 1953 年美国普利策奖与 1954 年诺贝尔文学奖,一举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殿堂中那不可撼动的卓越地位。</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海明威故居的庭院小径,耳畔是各国语言交织的轻声细语,抬眸是不同肤色的游客。尽管海明威来自异国他乡,但在这片古巴的土地上,他的精神、他的故事早已深深扎根,成为古巴文化版图中独特且璀璨的标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