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正定古城,古称常山、真定,是连接燕晋两地的咽喉之地,历史上曾与保定、北京并称为“北方三雄镇”。正定拥有丰富且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以“九楼四塔八大寺”为代表。“九楼”为四个门楼、四个角楼以及阳和楼;“四塔”指凌霄塔、华塔、须弥塔、澄灵塔;“八大寺”分别为隆兴寺、广惠寺、临济寺、开元寺、天宁寺、洪济寺、舍利寺、崇因寺(后三寺已毁)。</p> <p class="ql-block">正定开元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公元540年),原名“净观寺”。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名“解慧寺”,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大云寺”,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定名为开元寺,沿用至今。至清后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废毁,殿堂塌落。开元寺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更是一座历史古建的宝库,它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等待着世人去发掘和探索。200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现存主要建筑为复建的唐代三门楼石柱、天王殿、须弥塔、钟楼和法船殿遗址。三门楼于建国前后倒塌,后于2008年修复。法船正殿为开元寺主殿,现仅存基础遗址。开元寺钟楼在中国建筑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唐代现存唯一一座钟楼”,中国的“三座半”唐代建筑中的“半”指的即是开元寺钟楼。虽然现在的钟楼经过大规模修缮,但其一层仍然具有唐代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内的三大看点:</p><p class="ql-block">一是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雁塔表亲之称的</span>须弥塔</p><p class="ql-block">二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国仅存</span>“三座半”唐代大木构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半座”的</span>钟楼</p><p class="ql-block">三是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下第一大赑屃”称号的</span>赑屃碑座</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布局独特,其主殿在后,钟楼、须弥塔于殿前左右对峙的布局是唐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典型实例,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中晚期,寺院布局不再以塔为中心,有些另建塔院,有些在大殿前建造双塔,或一塔一阁并峙。开元寺的布局正是这种佛寺平面过渡时期的例证。</p> <p class="ql-block">佛教初传入中国时,佛寺布局沿袭印度传统,以瘗藏佛舍利的佛塔为主要建筑,置于寺院中央,以便礼佛。东汉洛阳白马寺初创时的形制(注:经历代重修已不存)便以塔为中心,日本一些早期佛寺也保留了这种形制。自隋唐时期,佛寺逐渐变化为以佛殿为中心、有明确中轴线与院落的“中国化”格局,塔则建于寺后、寺旁或另建塔院。现今,以塔为中心的寺院建筑在国内已少有存留,在世界上仅有日本法隆寺和我们这座开元寺,。“正定须弥塔正是寺院建筑在以塔为中心向以殿阁为中心转变的过渡时期出现的平面布局典型实例。”</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的地面距离现在地面有两米多的落差,近寺参观首先要下台阶,这也算是考古学的常识——年代越久远的地层距离今天的地面也就越远。</p><p class="ql-block">看这里的土层,两米多的厚度,蕴藏着千余年的历史积淀</p> <p class="ql-block">法船殿遗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开元寺主殿,上世纪60年代中期被毁,现在只剩下台基,残余下来的须弥座也被转移到隆兴寺保存。</span>法船殿原为一座重檐歇山顶二层楼阁式建筑,现仅存遗址。殿内正中原放置一座石船,石船上供奉铜质一佛二菩萨像,法船意为佛法如船,可以拯救世间众生渡过生死苦海,了脱生死。此种以供奉具体形像来表现大乘教义的殿阁,在全国尚属孤例。</p> <p class="ql-block">须弥塔</p><p class="ql-block">位于法船殿遗址前西侧,古称雁塔,俗称砖塔,是一座砖石结构的九级密檐式方塔,高42.5米,是开元寺的主要建筑。因其形制与西安大雁塔相似(比大雁塔早16年),故有大雁塔的“亲戚”之称。</p> <p class="ql-block">关于“雁塔”这个名字有这样一个由来:古印度时,一座寺院的僧人信奉小乘佛教,允许吃“三净肉”,但三净肉不能时时满足。一天,天上飞过一群大雁,一僧人眼望雁阵 说了句:“可惜我院众僧吃不到。”他的话音未落,只见一只大雁倒飞回来,坠地而死。僧人因此有所感悟,说这是佛设法教化我们去除人的贪婪本性,要我们尊奉大乘教法,自觉觉他,利乐众生。为了纪念大雁的功德,将它建塔安葬,后来寺院多建这种形制的宝塔,并称“雁塔”。</p> <p class="ql-block">须弥塔始建于唐贞观十年(636年),正定四塔中始建年代最早。明嘉靖四十一年重修,顺治十八年塔自然倾倒,康熙七年得以重修。梁思成先生在《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认为该塔“就形制讲来,是正定四塔中之最古者,而实在的年纪,则明嘉靖四十一年修,怕是四塔中之最稚者”。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清代照样重修的须弥塔,是正定四塔中最年轻的,但其古朴形制仍得保留,依然向世人展现着唐代遗风。1956年须弥塔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绕塔祈福,是人们祈求天下永远安宁安康的一种形式。顺时针绕塔一周阖家幸福; 绕塔两周福寿双全;绕塔三周国泰民安;绕塔四周四季丰财;绕塔五周天下为公;绕塔六周皆事顺利;绕塔七周世界大同。</p> <p class="ql-block">须弥塔立于方形台基之上,在塔底四角,有八尊石雕力士像,每身力士由一块青石雕制。力士身躯健硕,腹部浑圆,作马步蹲坐状,头戴兜鍪,面方阔,深目圆瞪,大嘴开咧,一副狰狞之貌。其余力士都上身袒露,下身着裙。八身力士动作略有变化,南面二身和东面北端、西面南端力士双手握拳置于膝上,肩扛上枋,其余四身则一手撑于膝上,一手托上枋。(西面南端)</p> <p class="ql-block">西面北端</p> <p class="ql-block">北面东端</p> <p class="ql-block">东面北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面东端</span>力士,所扛上枋处刻有“参将臧延庆施石并工价”题记</p><p class="ql-block">参将为清朝绿营将领,正三品,统理一营之军务。现立于开元寺内记述康熙元年至四年重修事宜的《重修真定开元寺浮图记》碑上就有有“山西参将臧延庆”题名,可知八身力士为清康熙元年至四年之物。</p> <p class="ql-block">正面西端力士,所扛上枋处刻有“参将臧延庆”题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处于北面西端、东面南端,上身着袍衫、系腰带的二尊力士。(东面南端。)</span></p> <p class="ql-block">北面西端</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正面辟拱券门,正面门楣上端嵌清康熙元年邑人梁维枢题“须弥峭立”石额,意谓佛塔如须弥山般高大。其上槛浮雕二龙戏珠,抱框雕瓶插四季花卉纹饰,寓意丰足繁荣、四季平安,这些都是清代风格。</p> <p class="ql-block">二层以上塔身渐收,并于正面开一方形小窗,顶端塔刹,砖砌刹座,中间雕仰莲,金属刹杆,装四宝珠,形如一个小型的覆钵式塔,是中国佛教建筑中中印文化交融的见证。2005年9月,对塔进行了加固和局部维修,在塔刹宝珠内发现蚌器、玛瑙、水晶、金银器、玉器、铜器、、丝、绢、经书等各类文物千余件。还发现在塔刹宝珠一层上刻有康熙六年(1667年)铭文,简要记载了须弥塔创建于唐贞观年间,清顺治、康熙年间重修的史实。(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钟楼</p><p class="ql-block">位于法船殿遗址前西侧,与须弥塔相对而立,是一座平面呈正方形歇山顶式二层楼闹建筑,高14米,面阔进深皆为三间,四周有台明环绕,在结构上保持着早期建筑古朴庄重的风格,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一座唐代钟楼,三座半”唐代大木构建筑之半座。据梁思成记载,钟楼的上层外檐已非原形,为后世重修。“但内部及下层的雄大的斗拱,若说它是唐构,我也不能否认。……这个建筑物乃是金元以前钟楼的独一遗例。”</p> <p class="ql-block">世纪三十年代,就有日本人曾断言:中国大地已不存在唐以前的木构建筑了,要看唐朝木构建筑,只能到日本奈良去。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不相信他们的说法,找遍中国,终于找到了中国一共有“三座半”唐代大木构建筑,分别是:建于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的山西南禅寺大殿、建于大和六年(公元832年)的山西广仁王庙、建于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山西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天祐四年(公元907年)的开元寺钟楼一层。</p> <p class="ql-block">1933年林徽因在开元寺钟楼梁架上考察</p><p class="ql-block">梁、林的老友金岳霖觉得自己挺有灵感,创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梁上君子”,下联是“林下美人”,结果被林徽因数落一顿:什么林下美人!我也经常上梁的。</p> <p class="ql-block">钟楼一层为砖石结构,楼门西开,屋内正中有圆井。二楼为全木质结构,顶悬的唐代铜钟一口,高2.9米,口径1.56米,重约11吨。历史上曾与寒山寺古钟齐名,世称“南有姑苏寒山,北有真定开元”。</p> <p class="ql-block">钟楼一层陈列有“千年古刹——开元寺史料展”</p> <p class="ql-block">2005年5月20日,开元寺须弥塔修缮工程的施工人员在清理塔刹时,发现在塔刹宝珠一层上刻有“康熙元年始修”的铭文,约100余字,简要记录了须弥塔唐贞观年创建,清顺治、康熙年间重修的史实,为研究须弥塔的重修年代提供了佐证,同时在宝珠内还发现了金器、银器、铜器、漆器、玉器、蚌器、珐琅器及经书等各类文物4000余件,数量之多,实属罕见。</p> <p class="ql-block">1990年9月19日,在清理钟楼底层“水井”时,发现了地宫。地宫室内正中置放石函一方,石函内正中为一铜函,内套木函、金函,金函内存放舍利。铜函周围无规律地散放着开元通宝、五株铜钱和铜、铁钗。开元通宝据分析为唐初武德年间的,而石函上的浮雕题材,在隋到唐初时期的佛座上经常看到,比如四川地区就有大量类似的,从其风格上分析也是隋末初唐时期,由此可以大致判断地宫的建造年代在初唐。</p> <p class="ql-block">真定开元寺重修浮图记</p><p class="ql-block">此碑刻立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梁清远撰文,隆兴寺主持僧海昇书丹。碑文主要记述了开元寺唐代须弥塔于清顺治十八年坠毁后重修等事宜,是研究须弥塔沿革的重要史料。</p> <p class="ql-block">重修开元寺碑记</p><p class="ql-block">此碑刻立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青石质,首身一石。该碑主要记述了当时开元寺的建筑格局和地方官绅重修法船正殿等事宜。</p> <p class="ql-block">法船殿遗址对面是1983年改建的天王殿,殿内已无天王画像。</p> <p class="ql-block">赑屃碑座</p><p class="ql-block">此赑屃系五代时期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德政碑碑座。青石质,残长8.4米,宽3.2米,高2.6 米,重107吨,体量之大位居全国同类石刻之首,可称之为天下第一大赑屃!2000年6月出土于正定县府前街路西,同年8月移至开元寺内。同时出土的还有碑首、碑身残段,均是研究当时政治、军事、历史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安重荣,山西朔县人,后晋时任成德军节度使,他控制镇州(今正定)六年,逐渐拥兵自重,图谋自立为帝。这通巨碑很可能就是这一时期,他为自己建造的功德碑。公元941年,安重荣起兵造反, 后被诛杀,这通刻满安重荣功德的巨碑也被砸毁并埋于地下。赑屃及残碑的发现,对研究唐至五代时期藩镇割据有着重要的实物价值。目前,我国现有五代碑刻很少,这样的巨碑极为罕见,应属国内最大的一通,而巨型赑屃更为珍贵,堪称“国内第一”。</p> <p class="ql-block">赑屃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为龙生九子之一,形象通常为龙头、龟身,象征着力量和长寿。</p> <p class="ql-block">千年巨型赑屃出土安放考证记实</p> <p class="ql-block">千年赑屃隆重迁居开元寺</p> <p class="ql-block">正定巨碑刻立年代及被毁原因考证</p> <p class="ql-block">在三门楼旁边有两块巨型石碑残件,应该是巨型赑屃上石碑的碑首、碑身。</p> <p class="ql-block">三门楼遗址</p><p class="ql-block">三门楼原建于唐如意年间(692年),是开元寺前部的主体建筑,出入开元寺必经之路口。专家据现有资料推测,三门楼原是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中柱、歇山顶(或庑殿顶),下为石柱,上为木结构的二层楼阁。整座建筑雄伟、豪放,充分体现了盛唐时期的建筑风格。此种下为石质,上为木质楼阁的建筑形式在建筑实物及历史资料中均极为少见。</p> <p class="ql-block">现存的三门楼基础是于2008年经过考证在原位置上重修的,石立柱是将残缺的原有石柱经过修复拼接而成的,修复的三门楼保持了三门楼原有的柱网结构。最为珍贵的是,三门楼石柱上有唐大历十二年(777年)藁城主簿李宥撰写的《解慧寺三门楼赞并序》及石柱上镌刻的佛经、佛像、供养人像、赞语提名和碑文等,为后人研究唐代建筑艺术、雕刻艺术、民众信仰、粟特人移民情况及开元寺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史料,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三门楼复原图(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重修开元寺须弥塔三门楼记</p> <p class="ql-block">散落于寺内的一些石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开元寺南遗址考古发掘现场</span></p><p class="ql-block">开元寺南遗址位于开元寺南侧及以西区域,面积约12000平方米,是河北省首次大规模的古今重叠型城市考古项目。自2015年以来,共进行了六个年度的考古工作,首次发现 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等 7个历史时期的连续文化层叠压,发现各类遗迹现象326处,出土以瓷器和陶器为主的可复原器物7000余件,其中包含大批珍贵文物,完整的展现了正定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脉络</p> <p class="ql-block">寺外停车场的一组砖雕</p> <p class="ql-block">河北自由行</p><p class="ql-block">时间:2024年9月10日——2024年9月19日</p><p class="ql-block">本景点游览时间:15日8:00点,50分钟</p><p class="ql-block">门票:20元,60岁以上免票</p><p class="ql-block">天气:阴•18——25℃</p><p class="ql-block">摄影:乡间小道</p><p class="ql-block">文字:乡间小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