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河北遵化</p><p class="ql-block">国各庄农业中学的创办与兴衰</p><p class="ql-block"> 作者:李红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遵化地名文化大观》一书记载:“国各庄于我国唐代建村,原名虢各庄。相传唐王(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征东时,此地曾有一名虢氏女子在御前陪驾,由此改称国舅庄,至中华民国年间,解放后定名国各庄,相沿至今。”</p> <p class="ql-block"> 国各庄地处三面环山,一面邻水,交通不便的半山区。解放初期,家乡的教育还很落后,以往孩子上高小及中学,都要过河到贾庄子,小马坊,新庄子,梁子河等外村上学,那时候没有桥,导致村里好多子女不能上学,村里文化落后,村民基本上都是文盲,以致村生产队找个会计都很难的境地。遵化高中毕业生戴云兰,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决定回乡办教育。</p> <p class="ql-block"> 戴云兰老师,国各庄村人,也是国各庄中学的第一任校长。1964年8月12日村里管教育的老贫农张殿清找她研究创办农中的事情。当年秋天,借用小学的一间教室,开办了初中班。最初只有26位学生,从镇上平中借来课本,开了学。1965年春天搬到北山坡护林员一间小房子与村小学分开,这就是国各庄中学的前身。建校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建校教育方针,就是落实毛主席的教育要与劳动和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办学方向要面向农村,面向社会。</p> <p class="ql-block"> 师生们边上课,边建校舍,天暖和了,又搬到葡萄架底下,边学习,边劳动。在大队书记齐宽和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下,仅三个月就建成了九间校舍,后来班里还建立了兴趣小组,有会计组,林业组,农技组,在学习当中进行科学实验。1969年在县教育局的指导下,扩建了校舍,开设了高中班,此后小学三年级以上的亦搬到了山上,从此成为国各庄村一条龙半耕半读学校。经济来源向荒山索取,夏天采药,秋天砍柴,解决了,学生的学杂费问题。学生上学,不花一分钱,高中生还可以挣工分,使全村入学率达到了95%以上,个别残疾儿童除外。</p> <p class="ql-block"> 教师初期实行工分加补贴,办高中后,县教育局亦相应派来公办教师。记得当时的老师有戴云荣、李淑荣、范桂华、毛寿贺、赵瑞林、户万丰、陈凤清、王秀英、田恩、戴伍林、梁素华、王玉然、陈华娟、白志刚、张立娟、范桂平等。学校在农村建设中的发挥了很大作用,如成立报导组宣传报道农村生产建设情况,宣扬好人好事和典型经验;成立文艺宣传队,排练样板戏和文艺节目,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等,参加抗旱、灭虫基本都是学生干的,这也是其他学校不能比的。由于学校符合两种教育和两种劳动制度的结合方向,引来北师大和河北师大等高等院校师生听课实习授课,中央教育研究所所长康瑛考察调研,省地县区教育口领导频临检查指导,地县区许多兄弟学校领导和老师参观交流。至此国各庄学校成为全国农村办学的一面旗帜。</p> <p class="ql-block"> 1968年2月份,在地、县教育局的重视下,派进了一部分公办教师,如毛老师、惠淑华、李淑荣等老师,加上户春凤、赵丽娟、王秀英等民办老师三十余名老师,四五百名学生,重新组建了半耕半读(1至9年级)九年一贯制一条龙式的新型学校。并重新调整了学校领导班子,(因当时创始人戴云兰老师身体欠佳)由农中第一届学生班长范桂华任中小学总负责人,戴云荣老师为副手,贫下中农代表张殿元为三人领导小组成员,带领师生开展了一糸列教学科研活动,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几年里开创了惊人的业绩,先后被社、县、地、省评为教育糸统先进单位,树为唐山地区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学校的先进事迹,曾多次在县广播喇叭里进行宣传,并多次在各级教育交流会上进行宣讲。为大队和国家培养出大批有用人才,如学生干部梁福成成为部队的团政委,王茹同学成为县公安局纪委书记等。同时还涌现出了舍己救人的小英雄戴继平。他的英雄事迹,在唐山地区各中小学校广为流传,是学生们学习的楷模,报纸电台都报道过他舍已救人的英雄事迹。1972年初,由于学校负责人范桂华领导有方,政绩突出,被县教育局推荐到河北大学中文系深造四年,后被分配到河北科技师院任教为农学系负责人之一,后因工作需要又调入秦皇岛市公安局任审计处处长,授于国家一级警督警衔,全国注册审计师、全国注冊会计师,秦皇岛市审计协会副会长。工作期间,她多次被评为省、市级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并荣立国家三等功两次。她所领导的单位,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审计工作先进典型单位。受到中纪委副书记,当时的副市长兼公安局局长刘金国同志的多次肯定和表杨,因此,在他亲自主持提携下,由副处长晋升为处长。这就是国各庄农中培养出来的高才生。正如农中创始人戴云兰老师所说:"土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p> <p class="ql-block"> 梁福成农中毕业后担任了国各庄党支部副书记,他也是国各庄文艺宣传队的创始人之一,宣传队利用业余时间先后排练了《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等现代京剧和多台文艺节目,经常在本村演出,也多次到马各庄、姚各庄等村巡回演出,受到了村民们的欢迎和赞扬。县广播站特别是公社广播站三天两头播报大队报导组撰写的稿件,及时反映了农业生产动态和战天斗地学大寨的新气象、新面貌,宣扬新人、新事、新事物,充分发挥了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当时,收音机还是珍稀物件,全村也没有几台,1971年夏公社建立了广播站,家家户户都安装了小喇叭,每天早晚除了播送县、社新闻,还转发中央广播电台主要新闻和文艺节目,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p> <p class="ql-block"> 二十年来,国各庄农中为大队培养了很多实用人才,近几十年大队干部和小学教师多为农中学生。它亦为国家输送了不少人才,范桂华秦皇岛市公安局审计处长,梁福成部队团政委,崔秀宽驻外使馆人员,亦有成为有成就的国家干部,如遵化市公安局的王茹,市武装部的李兆亭,市妇联的梁美珍,市计生局的王兰芝,市委党校的王素芹,市电视台的张立明,河北科技师院的王秀娟等等……国各庄学校是一个由小学到高中都不出村的学校,这在当时的遵化全县只有四家,分别是沙石峪、西铺、国各庄和纪各庄。那时候的国各庄学校小学和中学的在校生四五百人,教职工三十多人。现如今,国各庄农中早就不存在了,我们看到的只有残存在那里的几间四十年前的老房子在见证着国各庄农业中学的兴与衰。那时候,国各庄村每年出生儿童七八十口人,每年可招生两个班级。现在每年也就出生二十左右口人,不够一个班级,而且有条件的家庭又转学去了城里,目前国各庄村仅存一所小学。在校生也就一百多人。</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李红卫(笔名:山野村人),河北省遵化市人,河北一线作家,《中国食品安全论坛》创始人。河北省作协会员,唐山市和遵化市作协会员。【燕山文艺】公众号主编,《青年文学家》杂志作家理事会唐山分会理事。当过农民、工人、小学教员,供销业务员,图书出版发行员。酷爱文学,多年笔耕不辍。于北京、省市各大媒体报刊发表过多篇文学作品。主攻小说、诗歌、散文,并出版长篇小说《蓝天上的彩虹》。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学时代的发展,作品多见于网络。曾在《遵化文史》《燕山诗文》《畿东文化与艺术》《芳菲文艺》《江南诗画艺术院》《红月亮诗画艺术社》《世外桃源美文美声》《晓犁文化传媒》《都市头条》《辽西大地》《军缘》及河北、北京、广东、内蒙古等公众栏目发表了多篇文学作品,共计100余万字。</p> <p class="ql-block">美术:芳草/责编:田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