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哈尔滨被誉为东方小巴黎,因其众多洋建筑而闻名。漫步在哈尔滨大街小巷,你会被浓郁的异国情调所折服,仿佛身居异国他乡。</p> <p class="ql-block"> 其中在道外区有一片历史建筑群别具一格,十分独特,它的外表是欧式巴洛克风格,内部却是中式的庭院 ,被誉为中华巴洛克风情街。</p> <p class="ql-block"> 巴洛克风格是一种17世纪至18世纪在欧洲流行的艺术风格,其名称源自葡萄牙语“barroco”,意为不规则的珍珠。巴洛克建筑以其宏伟壮观、动态感强烈而著称,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装饰富丽、雕刻细致,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p> <p class="ql-block"> 而老道外这些历经百年沧桑的老房子,从外观上看尖塔、穹顶、浮雕、大立柱,具有西洋巴洛克的外表,浓郁的欧式风情。</p> <p class="ql-block"> 穿越门洞进去,却是外廊式栏杆、雕刻精美的楣子,典型的中式四合院,给人别有洞天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仔细观察,外观局部装饰的图案也含有石榴、葡萄、蝙蝠、牡丹、如意之类中国传统文化元素。</p> <p class="ql-block"> 对于这种中西合璧独特的建筑风格,日本学者西泽泰彦给它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中华巴洛克”。</p> <p class="ql-block"> 在上海、天津、武汉等地也可以看见一些“中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但像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建筑以群落的组合方式出现,其规模之大、结构之美、建造之精巧、保存之完整,皆为国内之冠。</p> <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1日早上我们坐6点钟首趟地铁前往道外区中华巴洛克风情街。</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南勋街到达南三道街。街口有一座仿古石牌坊,上书“中华巴洛克”,两旁有一幅对联:“忆往昔百年商街沧桑岁月,看今朝桃花巷里别样春秋”。</p> <p class="ql-block"> 穿过石牌坊,有一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公像。在中华文化中关公被尊为 “武圣”,在民间尊为五路财神之一,是祈求财运、驱邪避恶、祈求平安的神明。</p> <p class="ql-block"> 走在中华巴洛克大街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风格各异的巴洛克式建筑。这些建筑造型精美,装饰华丽。虽历经岁月洗礼,但依然呈现出当年的高贵与华丽。</p> <p class="ql-block"> 北头道街上有一座“宝隆银号”,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建筑外立面造型采用了古希腊风格的爱奥尼柱,金色的柱头和底座装饰增添了几分华丽,在周边建筑群中显得别拘一格又高贵典雅。</p> <p class="ql-block"> 位于靖宇街和南头道街交口处的纯化医院建于1920年。前身是哈尔滨同义庆货店,曾是这一带最大的绸缎庄。其立面装饰纹理丰富,采用多种壁柱形式,鹅黄色系与白色浮雕组合温柔细腻。</p> <p class="ql-block"> 中亚金行位于纯化医院对面,建于1927年。建筑二层墙面采用后退设计,通过四根爱奥尼柱和瓶柱支撑前廊空间,使整体格局生动别致。</p> <p class="ql-block"> 新闻电影院位于景阳街374号,其前身是中央大戏院,始建于1929年。其斑驳的墙面、对称的红色穹顶和精美的花草浮雕,虽显沧桑,但仍透露出往日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交通银行哈尔滨分行旧址位于北四道街18号,建成于1930年,现为农业银行道外支行。建筑采用古典式三段构图,正面入口有巨型科林斯柱廊,整体风格挺拔有力,彰显出娴熟的古典主义手法。</p> <p class="ql-block"> 老鼎丰位于靖宇街392号,建于1915年。其欧式风格的建筑,浮雕装饰却采用葡萄、石榴、牡丹、仙鹤等中国文化元素。</p> <p class="ql-block"> 据介绍,目前巴洛克风情街现存不可移动文物建筑34栋,历史建筑53栋。这些中西合璧的建筑古朴、典雅,每一栋后面都有尘封故事,散发出浓浓的历史气息,突显独特的韵味和迷人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 在南三道街有一栋老建筑,临街墙面结构装饰为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门楣上写着“世昌應”三字,入门洞进大院是中国四合院风格,三面是中国式二、三层楼房环绕,楼层间、房间之间用外挂楼梯相连接,特别上镜,是一个出大片的网红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 门洞内有展板介绍说:该建筑为时任东北三省总督徐世昌的私宅。“應”字出自【诗经•大雅】中“廼立應门”一句。古时以應门指房屋的正门,“世昌應”就是徐世昌私宅的正门,也蕴含了世代昌盛之门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我在网上查询了一下,这栋老建筑是不是徐世昌的私宅还有待商榷,但其乃典型的中华巴洛克风格确实是真的。</p> <p class="ql-block"> 在南三道街88号院旁有一条青砖小巷,小巷深深,上方悬挂着66把不同花色的彩色油纸伞,幽静温馨。</p> <p class="ql-block"> 1931年10月,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三十年代文学洛神”的萧红来哈尔滨求学,住在附近旅店里。肖军、舒群等文学青年来看望萧红。1932年8月松花江决堤,萧军救萧红逃出旅馆,二人行经这条小巷时恰逢暴雨,于是便相依相偎于此。萧红后来回忆,称这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一瞬,故此巷得名“相依巷”。</p> <p class="ql-block"> 如今,相依巷已成为中华巴洛克风情街一个浪漫的打卡点。这里抬眼所见的油纸伞古香古色,古风古韵,为整个街区增添了浪漫与文化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 坐落在南头道街上的同记工厂旧址楼房,也是中华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十分漂亮。</p> <p class="ql-block"> 同记商号的创始人吴百祥1902年来到哈尔滨,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创办了同记工厂、大罗新环球货店、同记商场、大同百货商店,是哈尔滨近代民族工商业界著名的企业家。</p> <p class="ql-block"> 一百多年前他就提出言无二价,童叟无欺的经营理念,他所创办的大罗新环球货店曾超越了久负盛名的秋林商店,一跃成为了全国十大商店之一。</p> <p class="ql-block"> 对于外地人来说,中华巴洛克风情街仅仅是拍照打卡的景点,而对于本地人来说,这里每一个角落都是儿时的点点滴滴,是无法回去的童年时光。</p> <p class="ql-block"> 松光电影院位于北四道街58号,前身为1943年建立的大国光电影院,电影《无证之罪》的取景地。民国时期、解放初期能在这里看一场电影,还是挺时尚、奢侈,令人津津乐道的。</p> <p class="ql-block"> 在南三道街有一个老道外大戏台, 在历史上曾是道外这一片艺术表演中心,吸引了袁阔成、单田芳等知名艺术家前来演出。</p> <p class="ql-block"> 提起地道的哈尔滨美食,很多老哈尔滨人都会直指中华巴洛克百年餐饮老街。</p> <p class="ql-block"> 当地有一句民谚:“吃在道外,玩在道里,穿在南岗。”在这里可以体验老哈尔滨“白山黑水东北炖,大锅大碗热腾腾”的市井滋味,每一家百年老店都充满了独特的风情和故事。</p> <p class="ql-block"> 李氏熏酱老街砂锅居,始建于1937年,创始人李兴北。喷香脱骨的猪手、厚实的肘子、滑溜溜的猪尾、胖胖的豆腐肚,还有鲜香扑鼻、热气腾腾的豆腐丸子砂锅,历经80余年,仍然是当年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张包铺,1902年建店,至今有百年历史。其风味排骨肉包子、锅包肉据说在哈尔滨都是数一数二,牵动着老哈尔滨人的味蕾。</p> <p class="ql-block"> 老范记三鲜饺子是哈埠名吃,开设于1912年,创始人老范头。他的三鲜馅皮薄馅大,鲜味厚重、咸香饶舌,汤汁充盈,不用蘸料亦满口留香。无数老饕慕名而来,连中央电视台《寻访中国小馆》的杨光导演,品尝过后都评价老范记“真有功夫”。</p> <p class="ql-block"> 在南三道街上还有一个老道外巴洛克博物馆。这是一个私人博物馆,馆不大,但陈列内容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 有民国时期的俄罗斯油画、俄式风琴、缝纫机,有老式打字机、老怀表、唱片机、行李箱等老物件,还有皮帽子、棉手套这些看似平凡的物品。</p> <p class="ql-block"> 每一件都有详细的文字介绍,对于我们这些外地游客来说,是一个了解哈尔滨历史文化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在中华巴洛克风情街的街头巷尾屹立着许多铜像,或拉着三轮车穿街走巷,或两人对弈,<span style="font-size:18px;">或临街叫卖、</span>或磨剪子戗菜刀,<span style="font-size:18px;">或在给顾客理发</span>,惟妙惟肖,<span style="font-size:18px;">满满的烟火气</span>。</p> <p class="ql-block"> 中华巴洛克风情街,是哈尔滨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也是每一位到访者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在这里,你可以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每一块石板路下的故事,聆听每一扇窗棂后传来的音乐,感受每一次光影交错中的温暖,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感动与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