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次蓝梦之歌邮轮的33 天航程,始发上海,途经厦门、香港、澳门以及越南、柬埔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日本和韩国的15个港口,一半时间下地游览,一半时间圈在船上全天航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船上的餐饮服务让我大开眼界,33天的每天三顿饭,除了有限的几次午餐上岸自理,九十多餐饭囊括了国内所有省市地区的特色菜式,还包括每个落地国家城市的风味餐饮,乃至我品尝过的所有西式餐饮,说这次航程是一次饕餮美食之旅也名副其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人形容乘邮轮旅行是喂猪之旅增肥之旅,估计本条船上的游客集体无力反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然,这次航行中举办的多场历史文化和邮轮行业主题讲座,让游客重温郑和下西洋的过往趣事,了解周遭国家的历史背景,学习邮轮经济的前世今生和发展趋势,说是一次文化之旅也完全不为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对我来说毫无疑问,邮轮上结识新朋友是每次出行的偏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一,浦东黄昏</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在餐厅、甲板上跟迎面碰见的陌生团友问好打招呼,通常得到的反馈是礼节性点点头或回复一声你好,然后擦肩而过继续陌生下去,很少愿意多聊几句,多数是只跟自己熟悉的朋友吃饭打牌,或者蜷曲在甲板上的沙发里独自发呆。</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说英国的陌生人彼此相遇,打破尴尬的常用聊天方式是谈论天气,不像美国陌生人见面三分钟成了老相识,不说话差不多能憋死,难怪俗话形容老美个个口水多过茶。</span></h1><h1><br></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邮轮上,也许只有一种情况下例外,每当我起早贪黑在船头或船尾追逐旭日夕阳(图二),看见身边的色友端着长枪短炮,夸赞一句他们手里的器材不错时,这个话题不经意间轻易冲破原有封闭坚硬的保护外壳,彼此打开话匣子,畅所欲言交流摄影心得,几乎成了我的航海日消磨时光固定节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二,东海日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印象中一位北京大姐,从我见到她的第一眼起,无论每日穿衣戴帽如何变化,不管刮风下雨,胸前必定挂着一套索尼 A7M3 和 24~70 变焦头,走哪拍哪儿,在邮轮抵达新加坡之前,下地时我们都被分在同一辆旅行大巴车,我们在听地接导游讲解时她在附近拍,我们出发集合时,她要么在队伍最前面拍,要么在队伍尾巴拍,是一位随时随地无所不拍的摄影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过我没有机会看看她拍的片子,也未能多聊。那天她坐在船上我对面的沙发区,几位大姐围着她咨询买什么型号的相机好,问她自己用的是什么牌子的单反,她白了这位大姐一眼,说自己用的是微单,索尼微单,数码相机的技术领先品牌。她用不耐烦的口气提醒周遭围着大姐们:不要考虑什么单反!那都是淘汰了的技术产品!记住,淘汰产品!一边说着,一边撇眼瞅着我手里的单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很自觉地把单反收拾起来,想起一位摄影大 V 说过的话:关注摄影器材多了,也许关注摄影本身就少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于新加坡下船客人较多,往后的行程里,北京大姐和我被旅行社重新分组乘车,从此我的淘汰产品单反相机就不在她面前晃悠碍眼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三,曾母暗沙的白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初跟我聊摄影聊的比较多的,是一位比我大十岁的广东珠海的老兄,只要不赶上刮风下雨封闭顶层甲板,每天海上日出前半小时,必定会在电梯口的甲板窝风一角的座位上见到他。他看看我用的尼康D850+AF~S 300mm/f4ED 定焦头,摇摇头说拍日出还得是用他手里的尼康高倍变焦一体机(COOLPIX P950),广角长焦指哪打哪,特别是长焦焦段相当于 135 画幅的 2000mm,拍个月亮环形山都清晰得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广东老兄自我介绍曾经在政府部门穿过制服,说退休十年来,珠海凡有航展每次都拍,风光片演唱会也拍。问我拍没拍过航展,我惭愧地回答只是看别人拍过。他见我手持拍日出,语重心长提醒我一定要用三脚架,不然成像清晰度会有很大问题。确实,不管是在甲板上拍日出日落还是在船头剧场里拍演出,广东老兄的COOLPIX P950 必定拧在一款普通的三脚架上,这在色友群里一定被尊为严肃的摄影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实我带了三脚架上邮轮,第一天船尚未离开北外滩码头时拍浦东风景用过(图一),最后一天在济州岛拍瀑布时设定慢门用过,其余时间都是手持拍摄。蓝梦之歌号邮轮只有4万多吨,轮船启动后甲板上震动的厉害,稍遇风浪便前后左右摇摆,用架子根本拍不清楚,行船时只能手持,用高速快门和匹配的高感 ISO 来捕捉海上风光飞鸟(图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时候我挺想看看广东老兄相机显示屏里的原片,就像平时但凡有人想看我相机里的原片(个别时候陌生朋友还翻拍我相机显示屏里的蝴蝶、月亮),我从不拒绝。但后来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我在运行的船上用架子试拍都糊了,万一人家也这样糊着,是不是会尴尬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然,也许广东老兄真有独门秘籍能镇得住甲板哆嗦,用架子拍出清晰锐利的图像,说不定这次是我失去了最好的求知的机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四,南海霞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位跟我聊摄影的大概是位温州老乡,他的一口温州普通话听起来十分耳熟。我问他是不是来自温州,他笑了笑,没说是与不是。这位应该是资深摄影师,每次拍日出都是最早等候在甲板上的人,按他自己说的,通常在日出前一小时就上甲板候着,他的镜头长焦端不足,所以只能以拍朝霞彩云为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之间的聊天还是从我夸赞他的器材开始。他用的是富士微单X-T5配XF16-80mmF4 R OIS WR 变焦头,因为是 机身CMOS属于APSC 窄幅,镜头视角相当于 135 全画幅的 24~120mm。我曾经在2022年富士 X-T5 刚推出时关注过这款机器,4020万像素,机身功能强大,便携性好。后来考虑到我已有的尼康单反镜头体系较全,换门浪费较大,还是选择了尼康最后的单反机身 D850。</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温州老乡对海上风光的关注度比我更专业,每次我去甲板拍摄,必定在周围能看到他的身影。一个清晨,我掐准时间提前半小时上甲板,发现满天乌云密布,叹一口气正准备回房间,坐在甲板窝风的角落里的他喊我,打开相机给我看显示屏,一张彩霞满天的照片煞是漂亮。我问哪天拍的,他得意地告诉我一小时前拍的,拍完后一会儿就变天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用富士的数码相机很多年,这款 X-T5 刚推出时,他通过上海的朋友提前预购了机器,从此机不离身,走哪儿拍哪儿。不过他也有羡慕我的时候,那天在日本冲绳的那霸港口,隔着海湾,邮轮西侧面对机场跑道,一架架客机排着队冲着夕阳缓缓降落,身边一群乘客举着手机、相机噼啪拍摄,希望抓住飞机穿过落日的瞬间,温州老乡不无羡慕的对我说,还是你的长焦给力,后悔没多带一只镜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过,那天的夕阳诚心跟这一船人开玩笑,成功地完成躲猫猫游戏,飞机几乎每隔一分钟降落一个架次,但没有一架能够穿越夕阳,不是高就是低(图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五,那霸夕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三位跟我聊摄影的仁兄来自云南,我从他在香港登邮轮甲板的那一刻起便关注了他,因为一般旅行途中遇到用富士中画幅的摄影师不多见,属于专业摄影师的顶配,尤其是用中画幅数码给亲朋好友在船上拍照留影,不厌其烦,召之即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路过他身边由衷赞叹,这器材太专业了。估计这条邮轮上我是称赞他器材的第一位识货陌生人,打那一刻起彼此留下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云南仁兄比我年长一岁,从事新闻和文化管理工作,多年来一直用公家提供的摄影器材,无论胶片岁月还是数码时代,使用的都是尼康和佳能相机和镜头的顶级型号,聊起过去的摄影器材变化历史如数家珍。他这次带上船的是一部富士 GFX100S+</span>GF 35-70mm f/4.5-5.6 WR和GF45-100mm F4 R LM OIS WR,令我有机会亲眼所见<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亿两百万像素的高分辨率和富士胶片色彩滤镜效果。云南仁兄的曝光控制老道精确,没有按照数码时代的直方图向右曝光的保后期原则,而是仍旧参考胶片时代拍反转片的习惯,略略欠曝一点,色彩饱和度有所增加,相同视角的相机直出照片,无论一次构图画面还是二次构图裁剪,都十分令人震撼。</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货比货得扔,一分钱一分货,这些老话在摄影器材的直接对比之下肉眼可见,中画幅的毒草就此种下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认识云南仁兄的另一个偏得是听他大致介绍了云南那些容易出风光大片的地方和特殊季节,以及有特色的云南历史人文名胜。在我的路书目录中,云南只在二十年前走马观花看了昆明、大理、丽江以及滇川交界的泸沽湖,相信不远的下一次云南之行已经在向我招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六,太平洋日落</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四位也是邮轮此行最后一位,聊的最多最深的成都老哥,由登上邮轮开始直至航程结束,我们从未被分配在同一辆大巴车上,如果不是因为爱好摄影,可能完全没有机会交集。</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相识依旧是走老套路,航程初期抵达香港后,那天在酒吧区从夸他的徕卡 Q2 开始,自打搭上腔后,成都老哥机关枪一样问了我一连串问题,为什么他的徕卡相机拍照总是虚的,为什么他的尼康 Z72 拍舞台表演都是虚的,是不是相机出了问题?</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回答他的问题前,我先咨询他拍了多久?图片格式是否用 raw?后期用不用软件修图?</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成都老哥肯定地回复说:徕卡相机是给老婆大人买的,夫人嫌复杂不用才轮到他。另外上半年坐了一百二十多天的长航程邮轮,听了一位船上的摄影大咖教导:一是少用raw 太复杂,二是机身设置尽量用全自动档,以不变应万变,三来自己从不用修图软件,拍啥样看啥样。但是这样用下去,照片虚虚实实总犯病,不知怎样提高拍摄水平。</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那天开始,之后的一个月里,每隔一天的航海日下午两点酒吧区,晚上八点半船头达斯剧院演出的后排中间座位都成了我们一对一摄影辅导课堂。</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回顾我的摄影生涯,从一九八四年大学毕业后开始,跟宣传部的同事系统学习摄影和暗房技术,然后现学现卖跟学生分享相机操作技术,乃至后来在不同的工作单位给同事分享摄影经验,四十年来跟无数身边的摄影爱好者交流心得,这回遇见的年长我九岁的成都老哥给我留下的认真印象最为虚心深刻。</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成都老哥每天上课之前先把自己遇到的棘手问题写在手机里,然后逐条咨询,待完全理解后,再进行下一项学习,下一堂课见面,除了问新问题,还把前一次讲解的内容复述一遍,跟我确认是否记录准确,然后循环往复,直至所有疑惑都得以消除。邮轮上的网速很慢,抵达新加坡后上岸,成都老哥第一件事便是用苹果笔记本下载了 CaptureOne 和尼康工坊,一定要用我笔记本上的同款图形处理软件学习修图。</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通过这半个月的一对一交流,也对摄影初级爱好者通常容易遇到的困难归纳出几个解决办法:</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是专业相机的功能对初学者并不友好,设置方法复杂不易选择适用的功能。我给成都老哥的相机全部改成 S 档(快门优先),以镜头焦段的两倍速度为安全快门参数,ISO 感光指数自动,光圈参考景深需要随时调整,一般情况下对焦采用单点对焦,于是成都老哥的出片模糊比例快速减少;</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是用尼康工坊软件检查 Z72 拍摄的模糊原因多半是对焦点跑到了其他背景或周边主题上,人物没能合焦,这样解决了成都老哥总是怀疑相机是否出了故障,从此成都老哥只把拍不好的原因从自身技术上寻找;</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是牢记纽约摄影学院的摄影三原则:主题、主体、简单,在抬相机摁快门之前先想明白要拍啥;</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是提高构图水准只能多看影展画展好照片,像书法临摹一样照猫画虎,慢慢养成构图习惯;</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是坚持拍 raw 格式,这样一旦拍摄时曝光不准或白平衡偏色,后期调整挽救的空间远大于 JPG 格式;</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六是后期修图分两步走,先用专业软件把拍的照片尽量还原出现场目测感受的亮度、对比度和色彩饱和效果,达到逼真效果,然后再根据需要考虑特殊处理成艺术效果。</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没过几天,邮轮登岸下一站后,成都老哥游览回船再见面时,自豪地告诉我,从此再不会闭眼瞎拍,摁快门前提醒自己拍什么,回船第一件事是像我的操作流程一样,把 raw 格式照片分类存档,然后用 CaptureOne 修饰几张精彩的照片分享给家人或团友。成都老哥半自嘲地说,从此再没有一张照片不处理后见人。</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闲聊中得知,成都老哥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到中东出劳务,脑瓜灵活从国内倒腾工艺品风油精清凉油在伊拉克挣第一桶金,然后回国下海办了许多企业,本着有钱大家赚的原则,生意稳步发展。他稍有懊悔地说自己,当年下属企业有家规模很大的摄影摄像器材门店,什么样的器材都卖过,但那时没有一点兴趣把玩店里的那些相机,不然今天能收藏不少经典相机,不至于七十岁才开始学摄影。</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志者事竟成,单凭成都老哥一路上向我学习摄影基本技术那种刨根问底一丝不苟的认真劲,如果每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能象他那样,无论做什么,不成功才怪了。</span></h1><h1><br></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