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丰图义仓位于大荔县黄河边。其设计为双廓,即外有土城墙,内有砖彻仓墙。丰图义仓展现了我们祖先过人的智慧,你比如排水通风糸统,及防虫防鼠设施远远领先西方,在当时算是很先进的设计了……</p> <p class="ql-block"> 丰图义仓建筑为城中城的格局,分内城和外城。外城坐东朝西,夯土筑城,是义仓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内城以仓墙合一的建筑形式构筑,兼具防御和仓储双重功能。丰图义仓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粮仓方面提供了历史资料,并对研究清末期关中东部的经济发展、军事攻防提供了资料 。</p> <p class="ql-block"> 光绪八年(1882年)由东阁大学士阎敬铭倡议修建,光绪十一年(1885年)竣工。因慈禧太后朱批“天下第一仓”而驰名全国。</p> <p class="ql-block"> 阎敬铭为今渭南市大荔县赵渡镇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考中进士,历任清政府户部主事、山东巡抚、工部侍郎等职。清光绪八年(1882年)升任户部尚书,兼任兵部尚书,任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等要职,十四年(1888年)因病离职调养,光绪十八年卒于山西寄寓,追赠太子少保,谥“文介”。</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大门,一眼就是东北面坐北朝南的内城,这一下真见到了名副其实的城中城,看来这个防御工事修得不错,不管是土匪还是敌军前来抢粮,都要历经周折,不可能轻而易举攻取。据说这仓墙厚达1米左右,这么宽大厚重的砖墙除结实以外,还使仓内一年四季保持在十七八摄氏度的相对恒温状态,符合粮食低温、低湿、低氧“三低”仓储条件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外城内,左侧就是内城义仓的城墙,像城堡要塞一样高大坚固。内城墙又是粮仓的外墙,高7.7米,西有城门,东开小门,名东仓门、西仓门,门前各有一对石狮,两门之间的壁上有似浮雕式的砖作仿木结构的歇山屋顶妆式,正中高嵌楷书“丰图义仓”石刻大字。在外城的一角的一个影壁墙上,书写着“天下第一仓”五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内城有两扇朱红色的大门,分别为东仓门、西仓门,门洞上边赫然排列五个大字,“天下第一仓”,原来当年粮仓建成,正式投入使用,慈禧太后就朱批丰图义仓为“天下第一仓”,可见它的规模作用都数一数二。</p> <p class="ql-block"> 天下第一粮仓~丰图义仓,意为:丰年储量,荒年赈灾,储粮备灾,防患于未然,被御为天下第一粮仓。 仓房为砖窑式,不仅起到防火、防盗、防入侵,还能隔绝洪水。所有仓加起来可以储存5220吨粮食。</p> <p class="ql-block"> 丰图义仓的使用,可以缓解我国关中地区粮食储备的窘境,也令古文物有了人气,达到了使用与保护的双重目的。</p> <p class="ql-block"> 从东仓门进入内城,丰图义仓内城所有建筑均为清光绪年间所建,此仓坐北向南,高14.89米,东西宽133米,南北长83米,实占总面积11039平方米。丰图义仓内周列仓廒58洞。每廒体积193.5-253.8立方米,每廒可储粮90吨,共可储粮5200吨。廒外环筑廊房,共立明柱108根。</p> <p class="ql-block"> 进入城内,四周都是窑洞,即各自独立,又紧密相连,围成一圈。一共有58个仓洞,每面窑洞前有砖瓦结构廊檐,由木柱支撑,相互贯通,形成环形回廊。廊檐既可防雨防潮,也可临时堆储粮食,方便晾晒。</p> <p class="ql-block"> 再仔细看看,不得不慨叹古人的伟大,大大的院落似一个凹形的方饼,周围稍高,中间略低,其实,我们后来上到窑顶,也看到了同样的情景,只不过顶部明显看出来这是为了排水方便,因为,低的地方都有一道道排水沟。</p> <p class="ql-block"> 看来,这样的设计确实是利于排水,保证下雨粮仓的干燥。今天看来,这是一个简单的设计,可是当初这需要设计者考虑全面呀。</p> <p class="ql-block"> 丰图义仓院内偏南,以两条门道分界,进门先是东西各建厦房三间,紧接横建大房三间,大房东西两侧又各附耳房三小间。目前,这几座房被作为义仓内的小博物馆使用,分别为“阎敬铭纪念馆”和“丰图义仓粮食历史文化展”。</p> <p class="ql-block"> 丰图义仓的完好保存和继续储粮,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仓政、仓储历史、仓储文化、粮仓建筑艺术提供了翔实的历史资料,同时对研究封建社会后期关中东部的经济发展、军事攻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p> <p class="ql-block"> 在“粮食历史文化”的展厅内,特别值得一看到是他们收集到的全国各地的粮、油、工分等票证,非常珍贵!另外,还有当地的饮食文化介绍</p> <p class="ql-block"> 丰图义仓仓房为砖窑式,对粮仓的防火、防盗、防入侵等都有独特作用,地面由松木板铺成,离地下40厘米,木板下墙体四周有4个排气孔,利于空气流通和潮气排出。这种仓形因小而独立,便于将稻、麦、豆、谷等粮食按种类、干湿分门别类储存管理。</p> <p class="ql-block"> 丰图义仓的设计使仓库防雨防潮,它的墙顶平面由青砖铺成,采取分段四周高、中间低的结构,将雨水汇于中间部位,再下落水槽向院内排去,避免雨水四散造成积水、渗水或渗蚀墙体。仓院场地也是四周高、中间低,水可以很快集中排出墙外。每至雨天,从仓墙到院内,雨停墙院即干。</p> <p class="ql-block"> 丰图义仓院内偏南,以两条门道分界,又有东西排列三级建筑。中间有一小院。进门先是东西各建厦房三间,紧接横建大房三间,大房东西两侧又各附耳房三小间。仓院内西南角有台阶通往仓顶,砖铺顶面,外高内低,四方共筑水馘道12个,并周砌女墙卫护。</p> <p class="ql-block"> 城内所有建筑均为清光绪年间所建。在利用地形和仓城建筑设计方面,确有许多独到之处。丰图义仓的高厚寨墙在保证储存粮食安全的同时,又理所当然的成为地处该仓东面崖下朝邑城的卫城,体现了储粮和安全防御的双重功能。</p> <p class="ql-block"> 仓院内西南角有台阶可通往仓顶,砖铺顶面,外高内低,四方共筑水馘道12个,并周砌女墙卫护 。</p> <p class="ql-block"> 在丰富义仓前面有一大片绿地草坪,这片草坪为高冷的粮库建筑带来了“生机”,成了大人孩子在此娱乐停歇的乐园。大道至简,景区这样的设计显得那么和谐统一。 </p> <p class="ql-block"> 仓顶设计合理不会积水,墙上砌有垛口,展现出极强的防御态势。</p> <p class="ql-block"> 仓顶北有一座仓楼,为朱文公祠,祠内供奉的是社仓的祖师爷“紫阳仓祖”朱熹。祠外两侧镶嵌有慈禧御书的石刻“龙”、“虎”两个大字 。</p> <p class="ql-block"> 仓库建于城墙体之内,环内城一周排列窑洞58面,每窑可储粮90吨。共可储粮5200吨。仓城外又围有土筑寨墙,墙外有城壕。仓寨占地4.5万平方米。北仓城上中部建有仓楼一座,为紫阳仓祖朱文公祠。</p> <p class="ql-block"> 朱熹是南宋时期的大理学家,是最早提出创建社仓制度的人,社仓与丰图义仓同属于民仓,所以在民办仓史界奉朱熹为祖师爷,而且朱熹还是最早的赈灾家,提出把国家官方的粮食无息借给贫民老百姓,等秋收再还。再者朱熹别称“紫阳先生”,所以后人奉朱熹为“紫阳仓祖”。</p> <p class="ql-block"> 登梯丰图义仓的二层环顶,可俯观粮仓内部全貌。远处为粮仓北侧两座古建筑—建于宋代的戏楼“岱祠岑楼”与建自唐代的高塔“金龙寺塔”。</p> <p class="ql-block"> 丰图义仓坐北朝南,有两个大门,分别是东舱门、西仓门。听当地人介绍说东舱门是进粮食专用,西仓门往外拉粮食专用。</p> <p class="ql-block"> 丰图义仓为中国古代仓廒的样板工程,也是中国仅有的一座仍在使用的古代粮仓。该仓自建起,一直用作粮站,为大荔县朝邑粮站。朝代更替,多少风云人物化作云烟,丰图义仓依然不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感 谢 您 的 来 访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