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陈宅村坐落于诸暨东南部,与东阳毗邻。村的东面,一条清澈见底的开化江自南而北流过,滋润着两岸的万物;村的西边,一座耸立横亘的西山像一道屏障,与浙中名山东白山相对呼应,守护着山下的生灵。在这峻山秀水之间,是一大片纵目可眺的旷地田野,约有 七 、八平方公里,是诸东线上(诸暨至东阳)罕见的平坦旷地。一个古老的大村落从中聚集,宋代时称演溪里,又名西演村。元末陈姓族人迁入,人口日趋兴旺,后以陈宅村名世。现今为陈宅镇政府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襟山带水的风水宝地,孕育了厚重的人文历史,湧现出不少贞臣奇士,那骁勇善战清乾隆武进士陈大定便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一、陈大定的主要经历和功绩</p><p class="ql-block"> 陈大定(1745-1797),原名毓虬,字麟颀,榜名陈大定。乾隆十年(1745)六月廿四日出生于陈宅村,自幼练枪舞棒,武艺过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考入正科武举人,从此步入从军之旅,成为一个科班出身的基层军官。过了七年,也即乾隆四十年(1775)又上一个台阶,成为正科武进士,一时荣耀诸暨,远近闻名。</p><p class="ql-block"> 从军几年后,他出任贵州提标右营守备,不久调任威宁镇(今属贵州)右营都司,继升云南提标右营游击等职。嘉庆二年(1797)六月,以副都统衔率军赴四川达州剿匪,不幸阵亡于战场,享年52岁。</p><p class="ql-block"> 陈大定在贵州云南四川边陲镇守时,其所部主要是清剿叛军土匪,靖边卫戍。历次战阵的磨炼,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战场经验。即使明知危险,也服从指令,可谓死忠之士。</p><p class="ql-block"> 在贵州云南游击任上时,有次他率部兼程前往四川达州平叛,先后解救被叛匪围困的友军,又追击到善家坝、凤凰山,俘获叛军上千人。事闻,赏戴花翎加副将衔,赐大小荷包。军功显赫。</p><p class="ql-block"> 未几,贼复合营于磨子山,贼匪势大,据险集结,统帅令陈大定率部穷追。前方山高林密,陈大定所部粮草告急,自己又得了重病,已三天不食。于是他到帐前向统帅陈述:“贼败而据险,中必有伏,我兵兼程血战,千里馈粮,士有饥色,兵家所忌,请暂缓出兵,待侦得其虚实后,再施捣毁之策,其余散兵不足惧也。”然统帅不听其铮铮谏言,反而强令他率兵追击。</p><p class="ql-block"> 陈大定见无法劝阻,回营后吃了几碗粥,支撑着病体出战。随父从军的儿子请求一同前往,被陈大定劝住,对他说:“吾此行必不利,儿不必与我打头阵,作为后阵跟从,如我战死,你可收我尸骨。”</p><p class="ql-block"> 陈大定率军进入山林深处,不出所料,被陡峭山崖所阻,难以展开。陈大定便跃马石上,贼军蜂拥围来,他全无惧色,连斩十余人,然纵因体力不支,被一山贼从右边偷袭刺中,刀锋穿透铠甲而直入腋下。此时儿子率部赶到,但为时已晚,只见其父倚石而亡,犹握刀站立,气势勃勃如生人。</p><p class="ql-block"> 其子收父亲入棺而返贵州。到达驻地,军民大恸祭奠。陈大定勇冲敌阵的战功报知朝廷,诏赐厚葬,并入忠烈祠。</p><p class="ql-block"> 陈大定武能上马杀敌,文能吟诗作赋,然亡故后,诗稿散失无存,只有“万里烟波愁白发,一天星斗落清淮”句,传颂于士林。</p> <p class="ql-block"> 二、志书和家谱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清代乾隆《诸暨县志》卷十七武科记载:陈大定,乾隆戊子(三十三年,即1768年)正科举人。乾隆《诸暨县志》是乾隆三十五年开始编纂,历时三年志书告成,所以仅记了陈大定中举的经历,而七年后他中进士的功名此时尚未发生,后起的光绪《国朝三修诸暨县志》补上了这笔。</p><p class="ql-block"> 光绪《诸暨县志》对陈大定有三处记述,卷六“山水志二”记到陈大定故里:“开化溪西流经西演山下,亦名演溪。水西有西演村(陈宅村),即宋之演溪里。云南提标游击陈大定故里。”卷二十六科第表下武科:陈大定,乾隆戊子正科举人,乾隆乙未正科进士。卷二十三“人物志列传七”有陈大定传略,记述其生平经历和主要功绩。</p><p class="ql-block"> 陈大定的祖父威武将军陈和,祖母徐氏,合葬于陈宅村塘子湾晾网形(意为晒网形状,当地方言“晾” 音同“啷”)。其墓葬虽有被盗痕迹,但至今还算完整,碑文除两字无法辨认外,其余清晰可见,立碑人为祀男:邦均(大定公之父)、邦旦、邦圻、邦坊。传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其三𠆤孙子:毓虬(陈大定)、毓蛟、毓龙皆为人杰。</p><p class="ql-block"> 又据《陈宅西演陈氏宗谱》记载,大定公的父亲陈邦均,字至音,秀才(邑庠生)出身,娶徐氏,生三子。长子毓虬(大定公)乾隆四十年武进士,次子毓蛟,亁隆庚子年举人,三子毓龙,乾隆癸卯年解元,可谓一门三杰。因儿子大定公战功卓著,诰赠昭武都尉,例晋武义都尉。公之母徐氏,也追赠恭人,例晋淑人。夫妻俩合葬三十六都青丁山(今属璜山镇 齐村)。</p><p class="ql-block"> 大定公娶下吴(今陈宅镇开化村)秀才金公之女,诰封恭人,晋封淑人。卒于嘉庆壬申年,葬青丁山金鱼形。“家谱”上面,大定公与金氏生四子一女,长子秉鑑,丙午年举人,例荫云骑尉,葬方坑象山(陈宅村一山名),次子秉钤,邑庠生(秀才),荫袭云骑尉,升温协中营都司,与兄同葬一地。三子秉钺,四子秉锒出继别人为嗣。女嫁前山坂徐凯为媳。其孙荫袭云骑尉,曾孙、玄孙均荫袭恩骑尉。</p> <p class="ql-block"> 三、陈大定与陈之壮双星闪耀</p><p class="ql-block"> 陈宅村武风颇盛,在陈大定之后十二年,又出了一位武进士陈之壮。光绪《国朝三修诸暨县志》卷三十三人物志列传七,将陈之壮与陈大定并行列传。即记毕陈大定以后,对陈之壮的事略作了展开:“陈之壮, 字梦周,大定族人也。乾隆丁未(1787)武进士。”陈之壮与陈大定是同宗同族同村。陈之壮中进士后被选为三等侍卫,后升职为湖北守备。嘉庆元年(1796),奉檄征讨湖北荆州枝江县叛匪,先在望佛山安营,随后越过栗子岭,率兵直岛凤凰山贼巢。同年六月,随将军明亮所部,征讨孝感县之山匪。八月,随总兵富兰察远赴河南泰和,歼灭盘营结寨之徒。十二月进军河南襄城,次年二月,又随将军铲除匪徒老巢。三月,跟随同知周季堂赴湖北郧西县再剿灭叛匪。陈之壮军功显赫,保补为安陆都司。嘉庆戊午(1798)年二月,率部征讨四川达州盗贼,大战于夔州(今属四川)。同年五月攻击大神山贼部,又平定通江(今属四川)刘家坪之土匪。陈之壮屡建战功,升为竹溪游击。但高强度的征战使他伤痕累累,也摧垮了他的身体,后病逝在四川营山县固州寨。朝廷诏恤全家,补荫一子。陈之壮著有《随征纪略》一卷。</p> <p class="ql-block"> 四、陈大定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陈宅村有一句流传几百年的口头禅:“陈宅陈大定,长枪一百廿八斤。”</p><p class="ql-block"> 大定公有次回家省亲,适逢祠堂修缮,操场上堆放着一些桁料,几个木匠忙着劈桁。大定公踱步来到祠堂门前,众人便停下手中活儿,问长问短。有一个木匠指着一根大桁料对大定公说:“大家都知公武艺超群,力大无比,不知你能否将这根桁抱到三脚架上?”说完此话,该木匠便将斧头角往桁头一斩,顺势把桁拎到了三脚架上。</p><p class="ql-block"> 大定公知这是故意在试探自己实力。于是挽起袖子准备露一手,可他没有想到自己穿着长袍,弯腰曲膝很难发力,连抱三次,都未能成功,引得一阵哄笑。大定公面子上挂不住,便迅速返回家中,穿上战袍,拿起长枪,跨上战马,直奔祠堂门前。手中长枪一抖,嗖嗖作响,见物就挑,挑桁料就象挑桔杆一样,顿时,操场上堆放的桁料、杂物,象飓风吹稻草似的在空中乱飞,众人惊恐万分,四散逃命。</p><p class="ql-block"> 有人速报大定公之母,其母听后,大惊失色。她知道自己的儿子脾性,当身着戎装发起性子时,长枪必要见血,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她急忙把家中一只大肉猪火速赶到祠堂门口,并告诫众人别靠近。果然,大定公见到大肉猪,一枪刺下,将它抛向空中,可怜的大猪嚎叫一声,掉落地上,猪血倾泻一地,这时大定公才慢慢平静下来。这则轶事,生动地反映了几百年来当地民众对陈大定的深刻记忆。</p> <p class="ql-block"> 五、 《店口镇志》“亭”“定”不分,误记陈大定</p><p class="ql-block"> 店口是诸暨经济发达的重镇,在省内外有很大影响。编写《店口镇志》是文化兴盛的重要标志。然据看过《店口镇志》的一些朋友,其中不乏几位行家在一起谈话时评论:《店口镇志》有点可惜,经济这么发达,但这《镇志》差错多了一些。本文对《店口镇志》无意也无力去评述,仅就该镇志及《店口乡贤》对陈大定的错误记述,依据历史依据指出。</p><p class="ql-block"> 《店口镇志》(2017年)人物志第 521 页记述了陈大定:“陈大定(1794-1861),字麟颀,店口村人。于清乾隆年间,出资在店口围堤筑埂建成中央湖。乾隆四十年(1755)武进士。”</p><p class="ql-block"> 《店口镇志》大事记第9页记述:“乾隆年间(1736-1796),陈大亭独资围堤,建成中央湖。”</p><p class="ql-block"> 这些记述实是随意搭配,这一乱搭就闹出笑话。</p><p class="ql-block"> 首先,陈大定的出生朝代和经历搞错了。陈大定生于1745年(乾隆十年),而不是1794年,1794年为乾隆五十九年,也即乾隆朝倒数第二年;又说陈大定在1861去世,而1861年则为咸丰十一年。如此,这个陈大定就不是乾隆年间人,而是乾隆末年出生,跨越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个朝代,与陈大定生平完全不符。第二个错误:说陈大定是“乾隆四十年(1755)武进士”更无厘头,一个1794年出生的人,怎么可能在出生之前的四十年(1755)考中武进士?这是“关公战秦琼”了。第三个错误,没有任何文献资料能证明陈大定是店口村人。</p><p class="ql-block"> 这么大的错误是如何发生的呢?基本可断是《店口镇志》的“拉郎配”。在《店口镇志》大事记有“陈大亭出资围堤中央湖”。在陈大定传记中有“乾隆年间出资围堤筑埂建成中央湖”。两相对照便可知,对陈大定所记在时空上是不可能成立和发生的事。很有可能是《店口镇志》把陈大亭当作了陈大定,“亭”“定”不分,移花接木,于是“冤假错案”发生。</p><p class="ql-block"> 还可提供一个参证,陈宅村的“陈”与店口村的“陈”,来源不同,店口村的“陈”是南宋初期,名臣陈协落户店口后繁荣兴旺的,而陈宅村的“陈”,其始祖陈贤在北宋大观三年(1109)举贤才而授山阴(今属绍兴)县尹,因喜越中山水定居于嵊县清化乡浦桥庄(今属嵊州)。元末战火烽起,浦桥陈氏四散逃难。陈宅始祖陈敏(1340-1423)随母亲董氏溯开化江而上,见到此地山水秀丽,便有定居之意,时在元至正壬辰年(1352)。陈氏在此处开枝散叶,发展壮大。所以这两地“陈”氏,并不同枝,《店口镇志》莫名其妙混淆了。陈大定的故居在陈宅村二房厅,其嫡传后代世居于此。</p><p class="ql-block"> 店口远近闻名,代代出名人,但对陈大定确是搞错了。知错改正,善莫大焉,相信《店口镇志》《店口乡贤》会及早改正,会维护历史真实,含笑面对先贤祖辈。</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