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风过洞庭》

风行者

<p class="ql-block">  题目这句五言诗,来至于唐代诗人钱起的《湘灵鼓瑟》诗,击节而颂,悲怆的气韵席卷而来。</p><p class="ql-block"> 洞庭湖当年因考试给他的心理痕迹,千年之后仍如惊涛澎心,一派的潇肃悲怆。</p><p class="ql-block"> 而现在的滇西腾冲的欢乐湖,在历史千年岁月的转换之后,则是一片祥和,现在冬日暖阳如热流席铺,将人晒得暖洋洋的。</p><p class="ql-block"> 滇西人怕冷,这个是外地人通常的感受,虽然滇西的气温普遍较高,但是因为空气中的湿度很大,又因为有些地方海拔很高,所以冬季降温时对皮肤的刺痛感很强,因此早晨那些早起的人都捂得严严实实的,夜晚也不爱出门,出门了的人,也多是在柴烧的火塘边夜话。</p><p class="ql-block"> 昨晚我从湖边的一个朋友开的客栈火塘边出来,同聚的友人也都走散了,湖边的路灯隐约地为独行的我引着路,以前走这条夜路有狗陪着,不是这种心情,现在它已安睡在离我七百多米远的林子的土里,陪不了我了。</p><p class="ql-block"> 从湖上吹过来的风,虽是轻微的,还是让我一阵的冷寂感,好在我冷惯了,紧缩一下肌肉便应付过去了。</p><p class="ql-block"> 这时就想起了那句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我不到百年,更不多病,但因应而来的的确是飘泊感,所以我急匆匆地回家了,虽说家里也只是我一个人,但那里有床和保暖的被子,在那家里,现在山上土里的爱犬,它和我经历过它生命里最初和最后的时光,想起来也是能暖意融融的。</p><p class="ql-block"> 这时,我也想起了我在数百公里外的昆明旅游的女儿,她正在宾馆里高兴地看着电视,她说昆明的气温很高,一如滇西的暖冬。</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诗人钱起,他写那首诗时,是离家赴京去考试的时候,与亲人离散是为功名利禄去的,得失悲喜,总是有种使命感,他的才华横溢,把那时的悲怆留在了历史里,而我像隐居似的时光消磨,则有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的孤切,一个房子没有女人时,的确是冷冰冰的。</p><p class="ql-block"> 亲人和爱人都在外地,以自己的喜好去享受和创建生活里的各种意图,这时即便作为旁观者,也还是百感交集的,而造物主这时的心情也类似吧,这个世界是他的,那些人也是他的,但想要的幸福则不是他的,而他却不能取舍,只能通通地留在心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