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秦 淮 漫 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朱明明</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次去南京旅游,都要到秦淮河边走走,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把秦淮河的故事梳理成串。眼前的这片河水缓缓地流淌了千百年,它既不像京杭运河那样,是交通要津,也不像护城河那样拱卫金陵城,而是造就了独具风韵的秦淮文化。这股文化气息就像这河水一样绵延千古而不绝。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晚唐诗人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差不多是秦淮河最早的成名记录,也是无数咏叹秦淮河的诗歌中最为经典的一首。此时的杜牧已经有了“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人生反省,他乘船悄然抵达金陵,在笼罩着清明夜月的河上听到了扬州来的歌女檀板吟唱亡国之音的《玉树后厅花》,浓词艳情的歌谣,与浮泛着的波光月色是那样的不和谐,心情感慨之强烈,让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样一首千古绝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秦淮佳丽地,金陵帝王洲。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从南北朝时代起,秦淮河两岸的河房就已经一座连着一座,人称“十里秦淮”,与“六朝金粉”相对应,成为南京繁华的写照。南朝末代皇帝陈后主在此奢侈过,南唐李后主对它感慨过;可是不管帝王的浅斟低唱,还是空照秦淮的忆念和宣泄,秦淮河的波涛终究挡不住赵匡胤的大军,也无法不让元人河边饮马。改朝换代的频繁,韶华易逝的无奈,多情才子面对河水发出的诸多感慨,都归结为元代词人萨都刺的一声叹息:“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宋时期,在秦淮河的北岸扩建了一座规模完备、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文宣王庙,在南岸砌筑了全国最长的照壁,连同东边会考的贡院,秦淮河添了一分庄重和肃穆,读书人的文思才情仿佛与潺潺缓缓的河水一同绵泽久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从朱元璋在金陵城坐上了龙椅,秦淮河畔更加奢华起来。这是金陵走向繁华的肇端,也是夫子庙遭受玷污的起始。这里不但矗立起官方妓院富乐院(旧院),还在街头建造了“十六楼”。这是为才子佳人而设的欢娱场所。参加乡试、会试的四方学子云集于此,结驷连骑,选色征歌;在科举考试之外,傍着秦淮河水书写他们的人生“外篇”。贡院和夫子庙前突然间浓艳起来,秦淮河开始变味了。飘散在河上的香气,浮游在水里的脂粉,重得化也化不开。秦淮河一带成了风流雅士寻花问柳的销魂地,它的风丝雨片,它的桨声、烛光折射出眩人心目的“异彩”。夫子庙的庄严和秦淮河的放荡奇妙地结合在了一起。“万人喝彩灯船过,百盏琉璃赛月光”的娱乐张扬了河水的柔曼和温情,也体现了江南水乡的文化韵味。从此,河上游戈载歌载舞,艳色侑酒成了秦淮河上常见的画面,脂粉越积越厚,秦淮河凝滞了,涩重得挪不开步子。秦淮河成了香波流脂,弥漫着醉人的气息,熏倒了无数的英雄豪杰、骚人墨客;说什么夫子庙,讲什么忠孝节义;提什么贡院赶考,要什么人生奋斗?东林遗孤,复社名流,诗人墨客纷纷成了青楼佳宾、旧院贵客。安邦定国的华章,换成了耳鬓厮磨的浅斟低唱,衍演出了一个又一个香艳缠绵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利涉桥畔的古桃叶渡口,是一座小公园,门楣上悬挂着“吴敬梓故居”的红底黑字的匾额。当年《儒林外史》的作者就是在这座贡院的大门口,笔伐科举制度的腐朽和黑暗。这悠悠的河水给了这位安徽全椒人多么大的勇气和想象。无数的文人墨客在这缓缓的河水面前,无法遏止自己的想象和漫涌上来的情感,用这一泓之水浇灌自己心中的块垒,把他们的失意、对历史的感怀,和自己的风流韵事在水上张扬开来,用木桨大笔,蘸着河水,书写他们的性情、人格、冶游的感受、世俗人情和时代的变迁。刘禹锡、杜牧如此,孔尚任、曹雪芹也是如此,可谓“一声孤棹响,残梦落清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与文人士大夫的醉生梦死相反,倚门少女、鼓瑟小妇、调欢卖笑的女子却挺直腰杆,执着地追求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便是其中的一位。她得以征服众多须眉的,是她的聪颖和才学,这也是秦淮八艳的共同之处。柳如是诗书画俱佳,身边聚集着许多峨冠博带的才子。她和明末文坛抗清义士陈子龙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但最终能陪伴其左右的,却是比她大36岁的名士钱谦益。仕途不顺的钱谦益,竟在晚年遇到了一位红颜知己,这的确称得上是一种奇遇。20世纪初,大师陈寅恪,为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才女写下了传记《柳如是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古老的秦淮河边,至今仍久久回荡着《桃花扇》的余韵,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流传千古的佳作。它不仅是一首痛悼南明历史的挽歌,而且饱含着对秦淮歌女命运的伤感。李香君虽身在青楼,却天生一副傲骨和一种追求独立的性格。她认准了侯方域便付出了自己一腔的赤诚而矢志不渝。作为歌女,李香君没有像历史上的众多女子一样,成为士大夫们的附庸和政治牺牲品。她勇敢地从屏风后站出来,抓住自己的命运,给南明这段黯淡的历史增添了一抹亮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千百年来,,中国的女性都生活在父权与家族宗法制度的阴影之中,只有秦淮河畔的歌女们,她们背对着那些贞节牌坊,用自己的才华和生命,痛快淋漓地将自己的名字大写了一回。每当我一次次漫步在秦淮河边的时候,总会从心底升起一种感觉:那河水中,仿佛还残留着淡淡的脂粉和隐隐的惆怅,让每一个经过于此的人唏嘘不已。然而,唱也罢,叹也罢,秦淮河水依旧静静地流淌着……。“浓香绝艳知多少,不及兴亡扇底传。”我想,这也许正是秦淮河乃至秦淮文化的魅力所在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