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区谱牒文化研究会60位学者专家、爱好者召开年会 一一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路

小饮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4年1月3日上午 ,惠山区谱牒文化研究会2024年年会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冯其庸学术馆召开。徐敏、吴越、金石声、胡杰、符志刚、李广平、杭新宇、杨文隽、郜峰、胡建琛、高嘉鸿、张曙、潘福良等谱牒文化的学者专家、爱好者六十余人参加了这次年会。</span>邵洪强<span style="font-size:18px;">主持了会议。</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秘书长高嘉鸿作了题为《</span>2024年度总结报告及2025年工作计划》的报告。惠山全区有大大小小的祠堂五十多只。他说,祠堂是族人后裔祭奠缅怀先贤的地方,是一个家属的纪念馆,也是存放我们乡愁的陈列馆。走进祠堂,仿佛能感知先人的一切。在祠堂,最重要的是让后辈子孙缅怀先贤,寻找我们的根,看到自己的胎记。历史文化是需要传承的,祠堂就是意味着传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阳山臧氏、花渡张氏、藕塘陈家湾陈氏的代表在年会上作了谱牒文化交流。无锡青祁陈大巷钱陈家湾支《陈氏家谱》主修陈敏峰<span style="font-size:18px;">交流说,</span>修家谱是一个艰难困苦的过程。他6年前开始寻根找谱,逐步购买得到6套无锡地方陈氏宗谱,今年二月顺利续接同治版老谱。其间前往全国各地考证得姓始祖、一世祖、始迁祖、分支祖和小分支祖的祠堂、墓及相关物证,使谱序流传有序得到验证,同时考察了国内几家较大家谱馆并参加培训学习,取得了家谱编修师资格证书,为续谱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这本“陈氏小家谱”由河南老家家谱馆魏馆长设计大纲(有空白谱可以参考)。区谱牒会高会长指导审核,朱老师具体辅导,他与陈国新校对3次。12月11日印刷完成,19日“宏发”。他所编的这本谱牒,是青祁陈大巷和陈家湾36户陈姓血脉延续的载体,是36户陈氏后裔孝道文化的体现。因自己认为非常简陋,所以不称宗谱,以《陈氏家谱》名命。欢迎各位领导、专家、学者指正点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徐敏副部长到会祝贺,他说由分工不同,他还是第一次前来参加这样的年会,他从文明办角度,谈了家风家规家训活动。例如结合村前村文明创建实践,深入开展家风家规家训传承与发展的主题活动,堰桥编写《村前村的故事》等书,让口口相传的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优秀家风故事,让年轻一代深受触动。胡杰、陆阳的访谈交流,把家风家规家训融入到了社区,对于践行良好家风的家庭,给予公开表彰和奖励,形成了正向激励的氛围。村前村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让家风家规家训的传承与发展真正落到了实处,值得其他社区(村)学习推广。</p> <p class="ql-block">吴越代表惠山 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向一直以来致力于谱牒文化传承与研究 的各位会员、同仁,以及关心和支持谱牒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 朋友,致以最真诚的新年祝福!他说,追根溯源明祖德,承前启后振家声。谱牒文化研究是编修 家谱、传承家风家训、研究地方文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 项学术性研究事业。惠山区编修家谱宗谱的姓氏较多,且已形 成了良好的推进氛围。过去的一年,惠山区谱牒协会在弘扬正 气家风、研究姓氏文化,探寻和整理谱牒文献资料、打造寻根 文化高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参 与到这项伟大的文化事业中来。在新的一年里,希望惠山区谱牒协会继续秉承"传承家谱 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宗旨,广纳人才、探索创新,以收集 谱牒、整理文献、研究和阐释家教家风家训为己任,不断推动 谱牒文化的现代化传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 力量!</p> <p class="ql-block">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金石声发言,肯定了惠山区谱牍文化研究作出的贡献,提出了要让文化深入群众,如“进校院进社区”的新要求。为延续血脉文脉作出新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胡杰会长讲话,与大家探讨一个看似与我们研究领域相去甚远,实则有着深刻内在联系的概念——新质生产力。他说,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创新等多个维度,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科技等前沿技术推动各行业的变革,以及共享经济、零工经济等新商业模式的兴起。</p><p class="ql-block">他指出,对于谱牒研究而言,不能忽视这一时代浪潮。在资料收集与整理方面,新质生产力为我们带来了数字化工具和技术。以往,我们面对浩如烟海的谱牒文献,往往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去手抄、校对、分类。如今,通过高精度的扫描设备、智能文字识别软件以及大数据存储和检索系统,我们能够快速、精准地将纸质谱牒转化为电子资源,并建立起全面、便捷的数据库,让全球各地的谱牒资料触手可及,极大提高了研究资料的丰富度和可获取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认为,在研究方法上,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从复杂的家族世系、人物关系中挖掘出隐藏的规律和趋势。例如,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谱牒中人口迁徙、职业分布等信息的量化分析,我们能够绘制出更为清晰准确的历史社会变迁图景,为历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提供更坚实的数据支撑,使谱牒研究从传统的个体家族故事叙述迈向宏观社会历史研究的新高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在成果传播与文化传承领域,新质生产力同样有着巨大潜力。借助新媒体平台、虚拟现实技术等,我们可以将谱牒文化以生动、鲜活的形式展现给大众。制作精美的线上谱牒展览、沉浸式的家族故事虚拟现实体验,不仅能激发年轻一代对家族文化的兴趣,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谱牒研究中来,而且能将谱牒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如诚信、团结、尊老爱幼等,广泛传播于社会,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文化生命力,为社会文化建设贡献独特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说,下一步协会将围绕新质生产力形成新思路、新观念。他分析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最大的困难与问题是许多老村在新的规划和改造中,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在拆迁过程,人口大规模转移,城乡记忆也之迅速消失,感情淡漠,人际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散片化现象日益加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比较突出,地方文化研究研究领域,许多人已步入晚年,存在着不熟悉不了解新的技术手段如何来研究利用现有的资源,知识结构亟待更新改造。三是政府管理层面,对于地方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利用,缺乏人才支撑,存在外行领导内外,不作为乱作为,缺乏长期目标,重视的程度还不够。这些都是目前牒谱研究遇上了瓶颈,亟待拿出对策予以克服和解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指出,在看到问题的同时还必须看到信心与希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是群众与干部,全社会对于地方文化的热情与愿望还是很高的,不少老村、社区纷纷修志修谱,出了不少这方面的村志、社区志,在拆迁过程中起到了保护与传承的一定作用,抢救出一大批行将消失的地方文化资源。调动了众多社会力量的积极因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是形成了老中青三结合的爱好研究者的队伍,这些新产生的村志社区志,己经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对历史文化加以梳理与挖掘,利用抖音、小红书、公众号、小视频等自媒体手段加以制作与传播,形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后的路怎么走,我个人认为必须认清形势,在数码时代来临之际,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主动作为,勇立潮头,为开创我区牒谱文化研究新局面奋力前行。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加强这项工作的步伐,这方面我区不乏成功的典型例子,像冯其庸学术馆对于冯其庸学术研究作出了标杆性的示范引领作用,希望协会可以围绕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题,组织骨干前往参观学司与交流,当然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走出区外,多看多交流,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提高运用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也可以开展各种层次的学术交流与讲座,请专家进行指导与辅导,在交流碰撞中互惠互利,共同发力,实现双赢。三是争取上面的支持,通过宣传、社会参与等形式与渠道,与社会各届层建立良好的互动联动关系,促进地方优秀文化研究与利用,寻找突破口,带动面上的工作。四是面上工作与深入研究相结合,要重视对重点作者的关注与关心,多沟通多理解,在配备助手、帮助出版、提供发表平台等方面。提供物质精神两个方面的有力支撑,发挥好新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上几点仅供大家参考,抛砖引玉,最后祝大家心想事成,新春大吉,身体健康,吉祥如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区谱牒文化研究会在冯其庸学术馆召开年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日上午区谱牒文化研究会在冯其庸学术馆召开年会全区谱牒文化学者专家、爱好者六十余人参加了会议。增聘朱革新、高慧枫为副会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目前全区有大大小小的祠堂五十多只。阳山臧氏、花渡张氏、藕塘陈家湾陈氏的代表在年会上作了交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谱牒文化研究是编修家谱、传承家风家训、研究地方文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学术性研究事业。惠山区编修家谱宗谱的姓氏较多,且已形成了良好的推进氛围。过去的一年,惠山区谱牒协会在弘扬正 气家风、研究姓氏文化,探寻和整理谱牒文献资料、打造寻根文化高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参与到这项伟大的文化事业中来。在新的一年中该协会将继续秉承“传承家谱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宗旨,广纳人才、探索创新,以收集 谱牒、整理文献、研究和阐释家教家风家训为己任,不断推动谱牒文化的现代化传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介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