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云冈石窟博物馆景区游记

杨树志

<p class="ql-block">大同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石佛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p> <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20日,我们来到大同云冈石窟景区参观,这是在景区大门的留影,景区主要由云冈石窟主景区、石窟山脚下灵岩寺、云冈石窟博物馆以及附属园林湖泊组成。</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这是云冈石窟景区的观览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入口就是到湖心岛灵岩寺的桥梁-七孔桥。跨过七孔桥就是千年古寺灵岩寺大门外的曜曇广场。</p> <p class="ql-block">这是景区大门内的曜曇广场,广场中央耸立着北魏高僧曜曇的雕塑像,是昙曜主持开凿了大同云冈石窟和建立了灵岩寺,是创建云冈石窟文化遗产的伟大历史人物。</p> <p class="ql-block">穿过雕像背后的大门,便是一条笔直的礼佛大道(也叫佛光大道)。13对,26根8.7米高的骑象四棱神柱依次排列于礼佛大道两侧,在两边浓密的松林掩映下,气势恢宏,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这是云岡石窟景区的灵岩寺,云冈灵岩寺坐落于云冈石窟大景区的湖心岛中央,整个寺院为三进院落,是按照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描述而仿建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灵岩寺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这是灵岩三进院落的第一道院落的主殿-灵岩寺山门。</p> <p class="ql-block">这是灵岩三进院落的第二道院落的主殿-灵岩寺千佛殿。</p> <p class="ql-block">千佛殿里的千佛阁。高达5层,每层有主佛像四面12尊。连同塔柱、佛龛周围的小佛像,数以百计,堪称同类石雕塔中的极品;后者分为两组列于千佛殿的两壁,共供奉小型铜制佛像800余尊。</p> <p class="ql-block">这是灵岩三进院落的第三道院落内的灵塔-浮屠塔。</p> <p class="ql-block">这是灵岩三进院落的第三道院落的主殿-灵岩寺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内的主像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连同佛像背后的“背光”在内,最大的佛像高达11米。不论是佛像的站卧姿势还是面部表情,也不论是衣着的装饰还是周围的飞天力士,所有细节的刻画都是非常准确到位的。</p> <p class="ql-block">结束灵岩寺的游览,我们来到云冈石窟主景区,这是石窟景区东面的第一道大门,门内是云冈石窟第1-4窟。</p> <p class="ql-block">这是云冈石窟景区窟区东边第一道门内全貌,第一窟到第四窟从东到西依山分布,气势宏伟,分布匀称。</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第一窟简介,石鼓洞(第一窟)公元471至494年,第一、二窟爲一組塔廟雙窟,窟外兩側各殘存一座單層方塔。第一窟外壁明窗東側題刻清代朱廷翰《游雲岡石佛寺詩》窟内平面呈长方形,平顶。中央上方塔上下两层,仿木构屋顶塔檐。塔顶处蛟龙盘绕,须弥山逶迤。北壁主像爲交脚彌勒菩薩。東壁下層浮雕“睒子本生”故事。。據考證,第一、二窟遼代以前建在护国寺,为云冈十寺之一,,明清号为“石窟寒泉”雲中八泉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现场拍摄的云冈第一窟外观全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云冈第一窟外层的单层方塔。</p> <p class="ql-block">这是云冈石窟第二窟简介,寒泉洞(第二窟),公元471至494年,窟外壁明窗上方及西侧題刻“山水有音”“云深处”。窟内三级方塔居中,塔面上刻出瓦筒、檐椽、門拱等仿木建築構件,上層四角鏤刻八角柱。而内四壁分层分段布局,最上層雕刻天宫伎樂列龕,下面依次爲禪定坐佛帶列龕、長卷式浮雕故事,最鐵鼓佛体故事,最下层为供奉人列像。北壁主像为释迦坐像,风化严重。东璧下层为浮雕太子“箭射铁鼓”佛传故事。此窟地下有泉水诵出。故名曰“寒泉洞”。</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现场拍摄的云冈第二窟外观全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二窟洞窟内居冲的三级方塔,塔面上刻出瓦筒、檐椽、門拱等仿木建築構件。</p> <p class="ql-block">这是云冈石窟第三窟文字简介,靈岩寺洞(第三窟)公元471至494年,云冈最大的洞窟,原設計为大型崖庙,但北魏一代未能完成。窟外崖上原建有木构大阁,今仅存十二个梁孔,说明当年的佛閣爲面闊十一开間的巨制,上層臺面兩端各一座三級方塔,兩塔間鑿二明窗,明窗之間爲一庑殿形窟室,主像雕交脚彌勒。窟面东西各开一门,窟内北壁雕阿菩薩、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三尊像,称“西方三尊“,主尊10米高,倚坐,面部圓潤豐滿,神態超然,其兩側菩薩頭戴寶冠,精美莊嚴。建造年代目前有北魏、隋、唐及遼四说,多依据石像雕刻工艺手法而推论。</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三窟洞窟内主像雕交脚彌勒石刻雕塑像。</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第四窟文字简介,第四窟又称塔庙窟,一门两窗。由于工程没有全部完成,洞窟内外地面凹凸不平,石窟整体显得有些零乱。洞窟平面呈方形,中央雕中心塔柱。窟门上方左右各开一个明窗,拱门和明窗呈倒“品”字型结构。中心塔柱四面造像,均为一佛二菩萨。窟内四壁风化严重,南壁有北魏正光年间(520-525)“为亡夫侍中造像记”题铭,约100余字,是云冈石窟目前最晚的北魏造像铭记,现已风化不清。</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场拍摄的第四窟的外观全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四窟洞窟内的北魏造像铭记,现已风化不清。</p> <p class="ql-block">在第1-4窟区山崖窟洞外留张影。</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云冈石窟景区东边第二道门前,这是现场拍摄的第二道门全貌。门前标注有里面是石窟第5-45窟。</p> <p class="ql-block">云岗石窟群第5窟位与第6窟是一组统一设计、建造的双窟,位于石窟群中部,属于云冈中期洞窟。窟外各有一座清顺治八年加盖的四层五间式木构阁楼,清代号称“云冈佛阁”或“石窟摩云”,为云中八景之一。这是现场拍摄的木构阁楼外观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第5窟前室东西两壁绘有“护法诸天”形象,应是清初重修佛阁时的作品。《重修云岗大石佛阁碑记》立于西壁旁,为宣统年大总督佟养量所撰。第5窟洞窟为平面呈椭圆形、穹隆顶式的大像窟,洞窟东西最大宽度约22米,南北最大进深约17米,创云冈同类型洞窟的规模之最。主尊坐佛高17.40米,是云冈的第一大佛。</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第五窟大殿内拍摄的主尊坐佛,像高17.40米,是云冈的第一大佛。此洞窟严禁拍照,这张偷拍的照片堪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第6窟完成于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之前。第6窟楼阁东西两壁绘有十八罗汉形象,每壁九身,手执不同法器,立于云海之间,是清初重建阁楼时的作品。窟门上方,旧时悬有康熙皇帝御笔“庄严法相”匾,但在文革“破四旧”时被毁。窟门两侧雕刻的八角柱,原本由大象和狮子驮承;柱旁两壁是怒目横眉、体格健硕的四天王塑像,天王上方崖壁绘有一对白色红地的五爪龙,体态生动,气势非凡。</p> <p class="ql-block">第7与第8窟为一组双窟,位于云冈石窟群中部,是继早期昙曜五窟之后开凿的洞窟。窟外建有上下三层,面阔三间的窟檐,该窟檐是1993年按照原有清代阁楼样式重新修建的。这是现场拍摄的第7窟与第8窟双窟外窟檐的外观照片。</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第七窟简介,第7窟前室北壁上开明窗,下凿窟门,壁面风化严重,但其窗门外侧残留的多层造像与印度阿旃陀的大拱门洞窟外壁雕刻十分相似。第7窟前室东壁上部均分层分栏雕刻佛本生故事画面。后室北壁造像分为上下两层大龛,下层龛内为二佛并坐。上层龛内中央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两侧为倚坐佛像。</p> <p class="ql-block">第7窟前室东壁上部均分层分栏雕刻佛本生故事画面。后室北壁造像分为上下两层大龛,下层龛内为二佛并坐。上层龛内中央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两侧为倚坐佛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场拍摄的第七窟洞窟内游客观览情景的现场照片。</p> <p class="ql-block">第8窟简介,第8窟前室北壁上开明窗,下凿窟门,壁面风化严重。前室西壁雕千佛及供养人清单,但均风化严重无存。东壁雕刻佛本生故事以及供养人清单,但因风化严重不可辨认,下层北侧有一拱门与第7窟相通。</p> <p class="ql-block">第8窟后室北壁顶部三角纹带雕刻之下有上、下两层大龛,下龛为圆拱龛,高4米,龛内雕坐佛。上龛为盝形帷幕龛,龛内中央为倚坐佛,两侧各有一交脚菩萨,最外两侧为思惟菩萨。龛楣十二格内各雕一身飞天,龛楣上方雕有十四身伎乐天。</p> <p class="ql-block">第9、10窟位于云冈石窟群中部,为一组双窟,2014年新建一座七间木结构窟檐以保护文物。第9、10窟相互毗邻,这两窟的前庭也是经过统一设计和营造的。</p> <p class="ql-block">石冈第9窟简介,阿閡佛洞第九窟,公元471年至494年、具有民族特色。第9、10窟爲一組雙窟,前後室結構,汉式殿堂布局。窟門列楹柱,面各三間。壁雕干佛,柱基承以獅、象,蔚爲壯觀。第9窟窟門爲仿中國傳統廡殿式建築,兩甽對稱布龕北,中西合璧,具有濃重的裝飾意味。窟内四壁分層布龕,造像题材多出自《法華經》。窟頂格狀,格内雕團蓬及飛天,八夜叉體魄健碩,力舉萬鈞虱手承托横枋。後室北壁主像雕釋迦,東西兩壁各一脅侍菩薩。</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第九窟内现场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第10窟简介,第10窟后室“魔王波旬欲来恼佛”、“提婆与佛陀因缘”、“大光明王始发道心”、“吉利因缘”、“妇女厌世出家”等本生故事。如此众多的佛本生因缘故事雕刻,均来源于有关譬喻谈和因缘谈的佛教经典,无不体现佛法宏大宽容、力量无穷的特点。这些大乘佛教故事,生动有趣而富有哲理。</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场拍摄的第10窟门洞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第11-13窟为一组同时开凿的洞窟,属于北魏云冈中期石窟,都是云冈艺术走向成熟时期的作品。这是第11-12窟的木构式窟檐全貌。</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第11窟(接引佛洞)简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挺拔的中心塔柱,塔分上下两层,由塔基、塔身与塔顶组成。方塔下层高大,约为总高度的三分之二,东、南、西、北四面设龛,各有一尊立佛雕塑,属于《金光明经》宣讲的“四方四佛”题材,正面立佛两侧胁侍菩萨,细颈瘦腰,神态温雅,为辽代补凿;上层亦为四面佛龛,正面雕刻交脚菩萨及舒相坐思惟菩萨像,东、西、北三面均作并列二立佛像;塔顶须弥座上,山花蕉叶肥大而舒张,三首阿修罗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第11窟内拍摄的洞内照片。</p> <p class="ql-block">第12窟简介,此窟因前室出现大量演奏乐器的造像而得名“音乐窟”。洞窟具前室、后室。洞窟形制为佛殿窟,洞窟设计规整,雕饰华丽。此窟内外的设计体现出皇家宫殿式建筑格局的规范性和完整性。</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第12窟内拍摄的洞内照片。</p> <p class="ql-block">第13窟内有一尊高约13.6米的交脚菩萨端坐其中,他头戴宝冠,颈部戴悬铃项圈及璎珞,胸佩蛇饰,口中衔珠,脚踏莲花,巨大的身躯占据了整座椭圆形洞窟的大部分空间。尽管千年的风化剥蚀致使菩萨形体残破,但其高大伟岸的身姿,仍然令人震撼和惊叹。</p> <p class="ql-block">第14窟简介,此窟是昙曜五窟形成之后再度补凿的石窟,规模不大,应该是根据有限的剩余山体而设计开凿的,属晚期工程。第14窟位在西部窟区最东端的岩坡之下,由于窟顶山岩裸露、岩层较薄,所以历史上遭受的水害极其严重。</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第14窟洞内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第15窟简介,此窟四壁齐耸,千佛排列,直达窟顶,俗称万佛洞。洞窟的设计直白而简洁,平顶竖立方空间,四壁上部略收,窟顶平面小于地面面积;窟壁俱作上下两部分画幅设计,约以4米的高度为界线,下部雕刻浅龛图案,上部几乎一体为千佛壁。</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第15窟洞外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第18窟简介,此窟设计严谨,造像组合完整,北壁中央立佛像高15.5米,臂膀宽阔、身躯雄壮,身披千佛袈裟,气宇轩昂,高肉髻,面颊丰圆,鼻梁高挺,浑厚质朴。东西壁的胁侍佛像对应而立,端庄肃穆,与主尊共同构成了三世佛格局。</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第18窟外现场拍摄的照片,里面的佛像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第19窟简介,此窟以三世佛为主像,主尊高16.8米,是云冈石窟雕刻中的第二大佛像。第19窟由中央主窟和两侧附洞三个洞窟组成,主窟由中央崖壁向内开凿,下辟窟门,上开明窗,窟内呈平面椭圆形,向上为穹窿顶。在侧“八”字形的崖面,各开凿一座与主洞窟形制相同的较小洞窟,这样就形成了具有对称结构的洞窟布局,并成为昙曜五窟中规模最大、洞窟形制最为特殊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第19窟主佛像结跏趺坐,佛像耳轮齐肩,下颌崩毁,着袒右肩袈裟,轻薄贴体,衣纹简洁明快。佛像右手举胸施无畏印,左手掌心向上握法衣于膝上,以表达佛法的无畏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第20窟是云冈早期开凿的昙曜五窟之一,亦为大像窟,位在五窟西端。由于前立壁的崩塌,使得佛像显露在外,故而又称露天大佛,清末民初称为“大露佛”。</p> <p class="ql-block">第20窟是云冈石窟最具代表性的旷世佳作,将拓跋鲜卑的剽悍与强大、粗犷与豪放、宽宏与睿智的民族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出神入化,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咱也与“露天大佛”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西部洞窟群,魏孝文帝太和19年(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云冈皇家工程宣告结束,西部山崖成为民间造像的乐土。云冈西部中小石窟群从第二十一窟开始,向西延伸约240米,分布着近百个大大小小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云冈西部石窟群从第二十一窟开始,向西延伸约240米,分布着近百个大大小小的洞窟。其主要洞窟25座,占到云冈主要洞窟的一半以上。但规模都较小。这是现场拍摄的西部石窟群全貌照片。</p> <p class="ql-block">西部石窟群中唯有第39窟规模较大,第39窟,又称塔庙窟,圆拱形窟门,楣内饰忍冬纹,窟门上方两明窗,窟内四壁雕刻千佛。</p> <p class="ql-block">第39窟中央置五级方塔,高6米,每层四面開龛各龛间雕出有收分的方柱,柱上雕枋,各层均出密檐瓦垄,檐下施一斗三升与人字形拱,方形塔基,该塔柱建筑构件雕刻准确,保存完整。这是在洞外拍摄的五级方塔全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39窟为云冈晚期规模最大的洞窟,这是在窟洞外拍摄的第39窟全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云冈石窟群的南大门,也就是石窟寺院-石佛寺的正门。</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云冈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五年前本人也曾来过云岗石窟景区,这是2018年在云冈石窟大门外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中午11:54分告别云冈石窟景区前,在五年前同样的位置再留张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