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清凉山,梯田不一般

周隆和

12月25日,龙岩环健户外发布了12月29日(周日)“龙岩市新罗区曹溪镇山坑村清凉山、寒毛岽环穿”徒步活动的信息,通知说中午不用自带午餐,只要自带碗筷,途中野炊。觉得就在郊区,乘车时间短,而且还有很多很多年没有参加过的野炊活动,至于徒步野炊还是第一次,于是二话不说,第一时间报名参加。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到达起点——永定区竹子炉自然村</p> 12月29日,早起,气温在5度左右,8:00准时从龙岩人民广场拼车出发,8:53许抵达徒步起点——永定区培丰竹子炉自然村,站在停车的平地上,环眼四周,小村依山而建,土木结构的房屋,依然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住着用着,洋溢着浓浓的烟火气,特别是进山路口的一户老乡家,正在忙忙碌碌准备中午招待客人的食材,杀鸡的杀鸡,洗刷的洗刷,从炉灶里冒出的滚滚烟雾可见一斑。 8:58许,全队52人全部到达,两口大铝锅,米粉、猪肉、小白菜、香菇、杏鲍菇、调料品、大汤勺等化整为十几个塑料袋,由有能力的徒友自愿背负,然后全队合影,便开启了徒步旅程。 我们沿着宽敞的水泥村道向山里进发,瞧着背着两口大铝锅的队伍,跟行军打仗似的。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连体土楼”</p> 走着走着,左手边山坡上一栋依山而建的三层方形“连体土楼”,引人注目,称它“连体土楼”,是因为主楼通过一二层廊道,将旁边的二层高土楼连在了一起,特别是墙上依然显目的“人人都来抗美援朝!”大字,让人想起那段伟大的历史,提醒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忘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和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进入泥土机耕道</p> 9:07许,离开水泥村道,朝着进山的泥土机耕道向上,便进入平坦的泥土机耕道。 9:12许,走到牛场的进出大门。大门左右两扇,是用水管和钢筋焊接而成的栏杆式大门。从大门上悬挂的温馨提示可知,前来休闲、娱乐、烧烤、游玩的朋友不少,为了防止黄牛误食垃圾及食物中毒,提醒各类游客,把吃喝剩下的垃圾之类自觉打包带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牛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进入山路</p> 9:21许,走到牛场的牛棚。牛棚是简易的全竹结构,上下两层,上层储放草料之类,下层关锁牛群。我们经过其山谷的小溪,便进入拔高的山路,其实泥土机耕路只修到了牛棚这个地方。 刚刚进入山路,黄草梯田便映入眼帘,继续向上便走进梯田;走进梯田,牛粪遍地,看来是放养牛群的地方。9:25许上到坡顶,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在苍翠的大山中藏着一个规模巨大的梯田,层层叠叠,弯弯曲曲,除了有水的地方和潮湿的地方,依然能看见贴着泥土低矮的绿草,其它地方枯黄的边草都黄得发白,就跟晒干的泥土的颜色一样,看过去就像不毛之地。偌大的梯田,静悄悄的,总共有三头黄牛,看到我们这些手持登山杖的不速之客,正在低头吃草的他们,昂起了头颅,在愣愣地看着我们,格外警惕……这是我在闽西大地上看到的最美的梯田,最纯粹的梯田,两个山头,一个山窝,要是稻谷金黄的季节,周围是翠绿的山林,那该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象啊!<br>听身旁的徒友说,她前些年来的时候,梯田种的全是稻子。梯田现在成了牧场,要再次种上稻子恐怕不太可能。不过,眼下的梯田对我们来说,依然足够美丽,于是大家纷纷打卡,不少喜欢拍照的徒友,意犹未尽,依依不舍,久久不肯离去。<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进入山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道木制栏杆</p> <p class="ql-block">走过蜿蜒逶迤的田埂,便进入灌木、乔木茂密平缓向上的山路。9:34许,上到牛场用几根木桩和横木钉制的简易栏杆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二道木制栏杆</p> 9:40许,又上到一处牛场更加简易的木制栏杆处,除了一根木桩,其它借助于上下坡度和一棵大树。看来为了防止黄牛走失,在关键的路口,不得不设置一道又一道关卡。 走着走着,一根倒塌,正在腐朽的大树横在路上,有的徒友难以从树身上跨过去,幸好有好心人在树干上劈出一个缺口,便于踩踏。 9:47许,又一根倒塌的大树横在了路上,三四根树干(树枝)交叉成一前一后,还好树干较小,先跨越,紧接着弯腰钻过,然后再跨越便可快速通过,不过还是形成小堵现象。继而走在平坦、铺满落叶和撒满光影的山路上,甚是舒适。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树洞树</p> 9:58许,山路边的一棵大树,其根部的一个猪腰形树洞引起我的注意,树洞洞口自然生长而成,并非外力所致,朝里面看了一眼,黑咕隆咚,估计有点深,不知里面是不是某些动物的藏身之处?让人惊奇的是,树洞居然没有影响其茁壮成长,而且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大树的一个美丽标记,不得不称赞其强大的生命力,给人一种越挫越勇的感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又下到机耕道上</p> 继续往前走,贴着落叶冒出的一簇红艳艳的小红果,特别惹人,特别惊奇,没有绿叶衬托,没有绿叶扶持,就那么一株,就那么九颗长在毛茸茸的果柄上晶莹剔透的小红果,没有见过,不知道是什么植物,问身边的徒友,也没人知晓。在数九寒冬的季节,真是难能可贵。随后,我们在藤条交错的山路中穿行,继而下到草丛山路,10:06许,下到机耕道上,开始沿着土石机耕道缓缓向上。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又离开机耕道,进入石砌古道</p> 10:10许,又离开机耕道,进入石砌古道向上攀登。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穿过机耕道进入下行的石砌古道</p> 10:19许,终于上到可以看见湛蓝天空下连绵山峰的地方,随后走进一小段长满茂盛芒萁的山路,紧接着横穿机耕道,进入下行的石砌古道。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凉山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寺内悬挂的清光绪年间的铁钟</p> 10:25许,下到小溪,来到通往寺庙公路的交汇处,红色屋顶的寺庙便出现在眼前。停车坪上停放着一辆黑色小车,看来是前来上香的。来到寺庙门前,才知道寺庙叫做“清凉山寺”。据介绍,清凉山海拔高度约1380米,雄伟壮丽,山峦叠嶂,山脉连绵数十里,主体山脉有梨子凹、斋堂坑、石硿坑、葫芦坑、柴皮寮坑、尖宕坑、太水坑,山顶景观极致,视野开阔……<br>据介绍,清凉山还是闽西著名的革命圣地,1928年龙岩后田暴动后,由于龙岩国民党军的骚扰,暴动领导人邓子恢便率部进驻清凉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在清凉山的石硿村成立闽西特委……(清凉山位于龙岩县(现在的新罗区)和永定县(现在的永定区)接壤的地方。)<br>据介绍,清凉山寺,始建时间未能查获确切资料,据传始建于明朝中段,初建在同一座山的另一处“柴皮寮坑”,于清朝年间迁移至现在的位置,曾遭受数次火灾洗劫,最近的一次是1934年被国民党军队一位姓吴的营长(民间叫“吴营”),因围剿红军未获成功放火烧庙。直至1948年,有一位广东大埔人前来出资重修。<br>看着寺庙大门旁边外墙的介绍,让人对革命前辈肃然起敬!让人对清凉山顶的风光充满期待! <br> 先行到达的徒友,将背包放在寺庙门前的水泥长凳上,排成一排,五颜六色的背包,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有的徒友将外衣放在背包上晾晒;有的徒友坐在围墙上,有的徒友坐在塑料凳子上,有的徒友坐在寺庙门前的水泥长凳上晒太阳,晒干湿透的内衣。负责野炊的行家里手在寺庙偏门的门口水泥地上,已经架起液化气炉,正在烧水煮粉。当我走近液化气炉放下一袋猪肉的时候,看到只有大碗大小气罐和小小的炉头在烧水的时候,心里总感觉不太可能将一大铝锅的水烧开,因为锅大、水多、气罐小、炉头小、炉火小,单就气罐凭我的经验,就不足以烧开一大锅冷水。大家一边晒太阳,一边闲聊着,甚至分吃零食,甚是悠闲自在。等呀等,压根就不见水开,而且感觉炉火越来越小,只好当机立断,赶紧借用寺庙的柴火灶,生火煮粉…… 11:41许,终于开饭了,一时间厨房里人头攒动。走进厨房一看,米粉一共煮了两大锅,其中大铁锅的米粉,在尚未熄灭的柴火加持下,热气腾腾。大家挤在不大的寺庙厨房,按照自己的选择,分成两个排队阵营,说说笑笑,甚是热闹。我想应该灶头上的味道会更好,更有柴火的香味,于是离开铝锅阵营,转身排在了铁锅阵营。两锅米粉,分别在三把汤勺的共同作用下,大家很快就盛满了一碗属于自己的米粉。<br>徒友们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粉,有的坐在寺庙饭厅的八仙桌上,有的坐在寺庙门前的水泥长凳上,有的坐在寺庙门前的矮墙上,有的坐在寺庙门前仅有的几张塑料凳上,有的一边吃一边走来走去,在暖和的阳光下,吃着滚烫的豪华清汤粉,吃得津津有味,都说味道好极了。<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饭后再出发</p> 大家饭饱水足,稍作休息,12:24许,比计划的时间提前了六分钟,开启了下午的徒程。看来经过两个小时的休整,大家精神抖擞,充满能量,以至于迫不及待。返回时,大家轻松多了,食材都分配到每一位徒友的肚子里了,只剩下两口大铝锅和若干大汤勺需要徒友特别背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岔路口</p> 我们返回到溪边,然后沿着来时的路线往回走。12:32许,上到三岔路口,除了有几位徒友,其中有两位带着孩子的徒友,不再登顶,原路返回。大部队沿着土石机耕道向上攀爬。 12:40许,路边的两株长满米色小圆果的植物吸引着我的眼球,表面光亮的果子像一粒粒小小的珍珠,于是好好地驻足观赏了一番,不过怎么看,就是不知道它的姓名,其中有一片叶子被虫子吃掉了一大块,看来味道不错。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钻进秘密的山林</p> 13:02许,离开机耕道,进入向上的山路,钻进茂密的山林。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到三岔路口</p> 13:09许,上到三岔路口,右边是登顶的山路,左边是登顶返回时下山的山路,登顶后须原路返回到这里,为了减轻负担,有的徒友干脆将背包放下,还有就是背锅的徒友,为了方便登顶,将大铝锅放下,有的徒友为了保存下山体力,干脆留下休整。 13:14许,上到一个视野开阔,可以看见近山远景和田坑村及其水库的山腰上。山路上方斜出的稀疏红黄枫叶,在季节的末尾,呈现出一幅壮美的图画。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堵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登上第一个峰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正在攀登第二个峰顶</p> 继续向上,出现了堵塞现象,原来正在进入一段即将登顶的陡坡路段。13:23许,上到第一个峰顶,原来连绵的峰顶是一个长满黄草的山顶,是一座黄山顶,只有星星点点的灌木丛和低矮的小松树。向更高的峰顶看去,走在前面的徒友正在攀登第二峰顶和第三峰顶。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回望第一个峰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前进与止步中犹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继续攀登</p> 上到第二峰顶,真是站得高看得远,近山苍翠,山脊清晰;远山迷蒙,波澜起伏。上到第二高峰,又一次体会到山后有更高的山。13:31许,上到第三峰顶,这时十几位徒友停下脚步渐渐聚在一起,因为要原路返回,正在考虑继续前进登上最高峰,还是到此为止?乘此机会,聚在一起的徒友来了一张合影,随着后续徒友的到来,居然多达26位徒友。我想时间来得及,于是继续追赶前面的徒友,继续攀登。<br>走在高高黄草的山脊山路上,风景独特。想着要原路返回,就将背包置于路边。<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朦胧中的龙岩城一角</p> 在通往第四座峰顶的途中,终于望见了位于东肖镇以北的龙岩城一角,朦胧中高楼林立,一派繁荣景象。上到第四座峰顶,峰顶上立着一个方形小巧白色和绿色组成的“饮用水源——Ⅱ级保护区”的牌子,看来是一个水源地。 <p class="ql-block">再经过一个山峦起伏,便进入攀爬清凉山最高峰——寒毛岽的山路。13:46许,终于登上寒毛岽(海拔高度1364米),终于赶上了前面的徒友。前面登顶的徒友,聚在一起,有的坐在地上,似乎在等待我们的到来。胜利登顶,视野开阔,仰望天空,万里无云,碧空如洗;环视四周,群山苍翠,山外有山,一望无际。徒友们纷纷打卡,留下登顶的胜利者形象,最后登顶的徒友集中在一起,来了一张合影,大家才原路返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返回到三岔路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藤条秋千上荡一下</p> 14:58许,返回到三岔路口。然后沿着下山古道,时而走在大山的腰线上,时而走在大山的山脊上,更多的时候是走在山脊上,就这样穿梭在茂密的森林,波浪式不断向下。尽管下山返回更加专注于走路,甚至于在赶路,但沿路的花草树木藤条,时不时吸引着我的眼球,不得不停下脚步观赏一阵,特别是婀娜多姿、线条飘逸、相互缠斗的藤条,似乎杂乱无章,又似乎有章可循,当你在欣赏她的时候,似乎在考验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艺术感悟力。有的藤条,线条简练,曲直有度,凌空飞度,让人啧啧称赞!有的站在上面,可以当秋千一荡,甚是有趣。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刺木”——“狼牙木”</p> 15:40许,在前面时就已经发现的“刺木”,好一段山路都能看到他的身影,看来是一个群落,这种全身上下长满又长又硬尖刺的树木,在之前从未见过,也不知道他的名字,身边的徒友也不知道它叫什么,说是可以用把它扎在猪心上,用于隔水蒸猪心汤。于是有几位徒友用石头砸树干上的长刺,说是带回去品味品味。这时路边有两棵大小相当,紧挨着一棵大树长大的、拳头大小的“刺木”,全身上下一叶不挂,我感觉就像两根“狼牙棒”,姑且称它为“狼牙木”,要是在冷兵器时代,在战场上肯定是一个很有杀伤力的兵器。 15:53许,终于走出茂密的山林,下到土石机耕道上。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户人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毛冬青</p> 16:01许,终于看到了村里的第一户人家的小洋房。这时被小洋房对面山坡上一扇耀眼的小红果吸引了眼球,走进一看,鲜艳的一串串红果把绿叶都压在了底下,密密麻麻,红红火火,让人充满激情与力量,洋溢着喜庆、吉祥的气氛。经查询,小红果叫毛冬青。 第一户村民家的余坪大门边上就是宽敞的村道,我们沿着村道继续向下,16:11许,下到一位正在村道上劈削毛竹的帅哥边上,只见水泥路面上,摆放着一排劈好的、长短差不多两米左右的竹片。我走近好奇提问:是不是用作菜地围栏?帅哥不假思索地说:是用来做墙壁装饰的。噢,原来如此!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字型三层土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回到起点</p> 16:18许,回到村里,完成了徒步全程。其实,很多徒友和我一样,算是圆满完成2024年度关门一徒,满载喜悦,分车返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