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如窖藏陈酒,又如野火春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有识之士及本土的推介下,中国各地发掘出一批少为人知的书画家。较代表性的有应均、徐生翁、陶博吾、尤无曲、黄叶村、陈子庄、黄秋园、张朋等。他们大都出身寻常,性心淡泊,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创出了各自的艺术风格,真不容易!</p><p class="ql-block">这篇小文,想说说永康应均(1874-1941)。我之了解应均,首先是《西泠艺丛》1990年第二期上的应均专辑,永康胡竹雨先生写的《应均生平述略》,有不少第一手材料,颇可读;其次是研究余任天的过程中,知道应、余曾有交集。1941年,余任天在永康的复兴商业公司浙江分公司任职期间得识应均,后不时去应开的应盛昌酒馆坐坐讨教。应均使刀如笔,正刀正入的刻印方法,以及“我字写自己的,图章也刻自己的”艺术理念,对余任天启悟良多,并有机运用到后来的艺术创作中</p><p class="ql-block">应均的为人,正如其松石山民之号,一生布衣,正直高岸;一把清须,洒脱闲雅。诗书画印是他一日三餐之外的精神生活方式,尤以书法、画兰声闻乡里。应均的字,有鲜明的北魏风味,细看,骨力好,体态稳健。其擅长的行草,落手大方,笔线熟中求生,寓篆隶意味。这样的字,在同时代书家中堪为别格。所作兰草,乱头粗服,得山野之气。撇叶似草隶,用重墨,于飞动中见劲健。又以诗人风致,写王者之香。其题兰诗亦质朴简淡,直抒胸臆。如“孤芳甘寂寞,无意逐繁华。”“清露未晞花正放,幽香时称好风来。”“兴来一笔尽扫除,张颠狂草公孙舞。”王伯敏先生曾评应均诗,我以为能说到要害处:“自自然然,自况其境,不假造作,见其平日本色。”</p><p class="ql-block">由应均进而想到以下几点(前两点也包括开头提到的几位书画家):</p><p class="ql-block">一、如何定位?倘以地域感情代替理性论评,或凭一二位业内人士在特殊场合的溢美为准绳(如对黄秋园、陈子庄的过度拔高),恐有失偏颇。入于乡土又跳出乡土—入于乡土,能见其深;跳出乡土看乡土,能见其高远。站在书画史与时代的纵横坐标点上考量,是否公允些呢!</p><p class="ql-block">二、边缘的生命力。屈居一地,不事声张,多由自学自悟而成。或深于传统,或放开手足,偏具一种生生活力。虽不在一线主流,却是对时代艺术的充实补益。</p><p class="ql-block">三、浙江推重本土书画家。一部《中国绘画史》、一部《中国书法史》合起来,浙江几占半壁江山,优秀书画家成群结队。近数十年,通过研究、展览、出版、拍卖、收藏、传媒等方式,浙地较致力于赵孟頫、徐渭、陈洪绶、吴昌硕、应均、徐生翁、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余任天等的推扬,此乃接续艺脉,嘉惠地域文化的利好实事,应为之点赞!</p> <p class="ql-block">应均 风人静者联 94x21cmx2 1936</p> <p class="ql-block">应均 看剑论文联 133x32cmx2 1938</p> <p class="ql-block">应均 正草隶篆四条屏 145x40cmx4 1936</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应均 苏东坡诗 132x29cm 1940</p> <p class="ql-block">应均 陶渊明诗 132x29cm 1940</p> <p class="ql-block">应均 墨兰条屏 143x38cmx2 1926</p> <p class="ql-block">应均 东坡诗意</p> <p class="ql-block">应均 墨兰册页之一 1939</p> <p class="ql-block">应均 应均之印</p> <p class="ql-block">应均 仲华书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