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文石好道头

李章林

<p class="ql-block"> 福州长乐文石村原名“丆(yan)石村”,因村后山上有一巨石上平下斜而得名。明万历乙亥年(公元1575年),知县韩绍巡行到此村,认为“丆”字太生僻,于是就加一笔为“文”字说:你们村文物鼎盛其有邹鲁之风,称为“文”更适当,何必用僻字,于是就正名为“文石村”。</p><p class="ql-block"> “梅花出美女,文石好道头” ,“好道头” 就是码头。文石村位居闽江入海口,派江吻海,古时就是海防要地,江海通航要塞,是船只停泊港口和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经济十分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奏请朝廷在此钦赐建筑“天妃庙”,设坛祭海开洋出海,到访30余国幸得天妃保佑平安往返。历朝历代的学子们从此地跨海进京赶考,通向科举功成名就的人多达1000余人,佼佼士子都是当时朝代政坛上或社会上风云人物。</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明清时期,文石村遭遇倭寇劫洗,清军围剿,迁海之祸等劫难。文石村人为反抗倭寇侵略和清军围剿,奋力反抗惨遭屠城,今天的马山炮台似乎还在诉说着当年的悲壮!</p><p class="ql-block"> 文石村是一个人文积淀深厚,文物古迹遗存丰富,是个有历史故事的村庄。</p> <p class="ql-block">  “天妃庙”坐落于文石村有名的“六兽奇峰”之间,庙宇雄伟壮观,墙壁原为泥拌碎瓷夯筑而建。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为祈保平安,奏请朝廷在文石村海港要塞修建文石村天妃庙并设坛祭海开洋出海。庙宇规模雄伟壮观,内悬“钦赐天妃庙”匾额。郑和七下西洋往返于太平洋,印度洋和阿拉伯海到访30余国,就是在船上供奉天妃神位祈求保佑才得以平安往返。历朝历代众多学子跨海进京赶考都在此烧香许愿祈求路途平安,金榜得名。天妃在人们心中非常神圣,特别是航海人和海边人们的精神支柱。</p> <p class="ql-block">泥拌碎瓷夯筑墙距今已有590余年。</p> <p class="ql-block">  妈祖石雕像</p><p class="ql-block"> 妈祖又称天上圣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妈等,是护海女神。从宋至清一直为历代航海者祭祀。文石村烟台頂妈祖石像手执如意,凤眼凝注,丰神透逸,面朝大海,仿佛踏浪而来,尽显“海上和平女神”的慈惠之美。石像高12米,由365块花岗岩组成,意为天妃妈祖每年每月每日福佑乡土生活美满,风调雨顺,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  马山炮台</p><p class="ql-block"> 旧时称文石炮台,岸石炮台,烟台炮台。为抗击倭寇进犯,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在文石马山设立文石寨,建立烟墩。清朝顺治年间设立炮台,是闽江口留存的最外围炮台之一。炮台座是用糯米汤拌混土夯实构筑至今还结实,可以想像当年为抗击倭寇侵略,烽火四起,炮声轰鸣的惨烈景像。悬崖边碧绿的海面上可眺望到马祖岛和白犬列岛。</p> <p class="ql-block">  牛山古洞,开拓于1886年,是清代从一品振威将军敖天印在修筑炮台时挖掘的,“深逾一丈,长约三里”的壕沟及相连的隧道,用于军事防御,隧道挖掘结构精巧,足以容纳几百人。</p> <p class="ql-block">  登文道</p><p class="ql-block"> “梅花出美女,文石好道头”,“好道头”就是登文道码头。古时文石村的老道头处于闽江口,潮急浪猛,泥沙淤积,船不能靠岸,非常不便,必修道头。进京赶考学子们在文妃庙烧香许愿,倘若高中便赠石一块铺就道头。“皇明登文道”碑记载,登文道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余辈募缘造道,奔劳四载,今已成功……”记录了建造的艰辛。登文道用花岗岩大条石铺成,每条石长十尺,宽一点八尺,厚一点二尺,双条并列成道,直达江心长200米。现留存99米余。至今一些条石上刻字依稀可辨,“龙门高家舍道一门”,“枫林姜助造”等等。</p><p class="ql-block"> 古时文石港海舟渔货商旅云集,登文道码头是长乐客商出远洋和朝廷使臣去琉球群岛的出道,是中琉关系的重要口岸,也是文人学士跨海赴京赶考的出发地,从登文道走向科举的人达1000余人,都是当时朝廷政坛上或社会上的风云人物,取名“登文道”就是表明此道是由中举学子捐建的,也寓意着登上文石道头就登上文宦仕途。郑和七下西洋也多次在此设祭坛开洋扬帆起航。</p> <p class="ql-block">  龙山禅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92年)</p> <p class="ql-block">  文石村湿地与河口湿地连接一片</p> <p class="ql-block">文石村古民居木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