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了一个“洞”

中三班

<p class="ql-block">一、课程起源</p><p class="ql-block">《指南》指出“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可以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幼儿的知识经验是在生活中慢慢积累起来的。中班幼儿喜欢新鲜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探索欲望。这个课程故事源于我们散步时一次偶然的发现,小白兔不见了,留下来一个大大的洞……于是我们的“洞”课程故事就这样拉开了帷幕。</p> <p class="ql-block">二、课程目标:</p><p class="ql-block">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本课程活动资源特点,《发现了一个“洞”》课程预设的总目标为:</p><p class="ql-block">1.了解兔子为什么会打洞?</p><p class="ql-block">2.认识身体的洞,知道如何保护身体的洞。</p><p class="ql-block">3.对生活中的“洞”感兴趣,愿意和他人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喜欢探究。</p> <p class="ql-block">  关于兔子洞,我想知道些什么?</p> <p class="ql-block">三、课程实施</p><p class="ql-block">1.兔子挖洞去哪里了?</p><p class="ql-block">我的猜想</p> <p class="ql-block">翊然:“兔子太冷了,去底下一个温暖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航航:“兔子挖到我家去了。”</p> <p class="ql-block">歆然:“兔子挖到了围墙外面。”</p><p class="ql-block">小马:“兔子挖到了竹趣亭的那个大洞里。”</p> <p class="ql-block">我来找一找</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鸡窝旁边寻找兔子可能出现的洞,山坡的洞,竹趣亭的洞,还有东操场的洞,都没有发现兔子的踪影。</p> <p class="ql-block">教师反思:从发现兔子不见了,到发现了兔子窝里的洞,小朋友们大胆猜测,有的说兔子死了,有的说兔子从洞里钻出去,跑到了幼儿园外面,那么兔子为什么要挖洞跑出去呢?</p> <p class="ql-block">2.兔子为什么会挖洞?</p> <p class="ql-block">赫赫:“卢爷爷说,兔子怕冷,才挖洞的。”</p><p class="ql-block">子睿:“兔子害怕我们,我们每次都大声说话。”</p> <p class="ql-block">通过视频介绍,我们认识了一个成语,“狡兔三窟”,了解到兔子挖洞有各种原因。</p> <p class="ql-block">小晟:“挖洞是为了储存食物。”</p> <p class="ql-block">小怡:“兔子会挖三个洞,因为害怕猎人追捕,可以从一个洞逃到另一个洞。”</p><p class="ql-block">景瑜:“兔子挖洞可能是为了生宝宝用的。”</p><p class="ql-block">萌萌:“兔子还喜欢运动,挖洞就是运动的一种。”</p> <p class="ql-block">教师反思:小朋友提出为什么兔子要挖洞?我提供了一组科普视频,帮助幼儿了解到兔子挖洞的原因有很多,躲避猎人、繁衍后代、储存食物,也有可能是动物本能。小朋友们对兔子挖洞的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3.兔子怎么挖洞?</p> <p class="ql-block">小朋友学着视频里的样子,兔子锋利的前爪挖土,强健的后腿蹬,就可以挖出洞。</p> <p class="ql-block">4.会挖洞的小动物</p><p class="ql-block">那还有哪些小动物会挖洞呢?</p><p class="ql-block">展颜:“蚂蚁会挖洞。”</p><p class="ql-block">娇娇:“还有老鼠会挖洞。”</p><p class="ql-block">我们通过奥斯卡艺术短片《洞穴》,了解到自然界中会挖洞的小动物们,小朋友非常感兴趣。</p> <p class="ql-block">影片里的兔子和她洞里的小伙伴遇到了水灾,集结了许多藏在洞里的小动物。</p> <p class="ql-block">景瑜:“我看见了鼹鼠、小老鼠在挖洞。”</p><p class="ql-block">瑶瑶:“我还看见了小青蛙住在洞里。”</p><p class="ql-block">赫赫:“还有蚂蚁挖洞。”</p><p class="ql-block">歆冉:“还有巨大的食蚁兽也在挖洞。”</p> <p class="ql-block">正当我们课程进行到一半,小兔子回来了,它蹲在了笼子里,小朋友非常兴奋,</p><p class="ql-block">“它没跑,就在洞里躲着!”</p><p class="ql-block">“它肯定饿了,出来找东西吃。”</p><p class="ql-block">“要是我也会挖洞,我就给它挖到它妈妈家里。”</p> <p class="ql-block">教师反思:通过动画小短片,小朋友获得了许多信息,小兔子是怎么挖洞的?小兔子和她的挖洞的朋友,蚯蚓、蛇、青蛙、鼹鼠还有小老鼠,食蚁兽等等动物都会挖洞。由此小朋友们产生了疑问,我们人也会挖洞吗?</p> <p class="ql-block">5.我也会挖洞吗?</p><p class="ql-block">泽瑞:“我也会挖洞。”</p><p class="ql-block">“你会怎么挖洞?”</p><p class="ql-block">一博:“我会用铲子挖洞。”</p><p class="ql-block">赫赫:“我直接用手挖,就是太脏了。”</p> <p class="ql-block">“这不是洞吗?”翊然指着剪纸的洞洞。</p><p class="ql-block">我还能自己剪出洞洞。</p> <p class="ql-block">航航和子睿用手在纸上挖了一个洞,洞有颜色吗?</p><p class="ql-block">“有啊,洞是黑色的?”</p><p class="ql-block">“不对,洞是白色的。”</p><p class="ql-block">我们把洞放在了不同的衣服上,</p><p class="ql-block">“哎,变成红色的了!”</p><p class="ql-block">“又变成黄色的了。”</p> <p class="ql-block">教师反思:从兔子挖洞到小朋友自己挖洞,小朋友们发现了挖洞的方式,可以铲子,可以小手挖,还可以用剪刀剪出洞,还能抠出洞洞。这个时候也有小朋友开始抠身体上的洞。我们借助这样的机会,开展了一次卫生保健活动《身体上的小洞洞》。</p> <p class="ql-block">6.我身体上的洞</p><p class="ql-block">可可:“我有时候喜欢抠我的鼻孔。”</p><p class="ql-block">婧怡:“我也喜欢抠鼻子。”</p><p class="ql-block">可可:“我还经常咬手呢!”</p><p class="ql-block">那我们身体的洞洞在哪里呢?</p> <p class="ql-block">小晟:“我的牙齿上有个洞,是蛀虫咬的。”</p><p class="ql-block">桃子:“我的肚脐眼是个洞。”</p><p class="ql-block">航航:“我的眼睛也是洞。”</p><p class="ql-block">泽瑞:“耳朵也有洞。”</p><p class="ql-block">身体上有这么洞,我们怎么保护它们不受伤呢?</p> <p class="ql-block">展颜:“不掏耳朵,保护耳朵。”</p><p class="ql-block">一博:“不用笔戳别人的眼睛。”</p><p class="ql-block">歆然:“少看电视,保护眼睛。”</p><p class="ql-block">桃子:“上次的那个小盲盒,不要塞嘴巴里。”</p> <p class="ql-block">教师反思:通过这次健康课,小朋友了解了不同的洞有不同的作用,小朋友们要好好爱护我们的五官,好好保护牙齿,不塞小东西到这些洞里哦!</p> <p class="ql-block">7.生活中的洞</p><p class="ql-block">在课程开始一周后,小朋友路过兔子窝还是下意识地去看看小兔子有没有去洞里,于是我们发放了调查表,让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生活里的洞。</p> <p class="ql-block">我们以网络图的方式把洞分成了天然的洞,非天然的洞(动植物的洞,艺术的洞),小朋友们也进行了分享,原来火山洞口,石头上的洞都是天然生成的。家里的板凳,插线板的洞洞都是规则且具有艺术感的。</p> <p class="ql-block">三、课程反思:</p><p class="ql-block">洞洞在幼儿生活中无处不在,通过观察和实践,孩子们不仅发现了洞洞的多样性和实用性,如种植、居住和繁衍后代等,还深化了对洞洞形状和功能的认知。同时,他们也意识到一些危险洞洞的存在,从而培养了自我保护意识。这些探索经历丰富了孩子们对“洞洞”的认知。</p><p class="ql-block">在洞洞探索的旅程中,孩子们的好奇心被激发,他们认真地寻找洞洞,专注地探索洞洞,最后以极富创意的方式与洞洞互动。这个过程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更让他们感受到发现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尽管“洞洞”课程的学习已近尾声,但孩子们对世界的探索和对知识的渴求永无止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将持续不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