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长征路(二十二):隆里古城

苍山一飞鹰

文字:苍山一飞鹰<div>图片:苍山一飞鹰</div><div>美篇号:1751699</div><div><br></div> <h5>隆里古城</h5> 贵州锦屏·隆里古城 从八舟河驶上242国道,向北25公里到达锦屏县的隆里古城。<div><br>  游客不多,停车场空荡荡的,天气炎热,我们把车停在阴凉处,来到游客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不用买票可以随便参观,出人意料,还给了我们宣传册和一张通关文书。通关文书实际上是一张景区游览图,但独特的样式让人不由不喜欢。<br></div><div><br></div> <h5>通关文书</h5> 隆里位于贵州锦屏县西南边沿,是一片开阔的山间盆地,原称龙里,唐初归属龙标县,不过真正建城在明代。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朱桢为镇压侗人吴勉起义,在此兴建城郭,设龙里守御千户所,是五开卫十六所之一,为军事防御之地。清顺治十五年,废除卫所制,取隆盛更新之意,将龙里改为隆里。<div><br>  东门广场很大,干净整洁,我们转了一圈,在“隆里古城”石刻前留影。红军长征两次经过这里,旁有石碑记之。<br></div><div><br></div> 第一次是任弼时、萧克率领的红六军团作为长征先遣队,于1934年9月中旬来到隆里。时值秋收,群众正在田间打谷,得知红军入城,纷纷弃田逃散。红军一面以口头、标语和传单等形式向群众宣传革命主张,一面派战士到田间呼回逃散群众,并帮助他们打谷。这是隆里人首次接触红军,对这支不一样的军队留下了深刻印象。<div><br>  第二次是三个月后,中央红军长征右路纵队红九军团一部从黎平向北进入隆里,这次百姓们不但没跑,还燃放鞭炮欢迎红军。红军在龙标书院门前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打土豪分田地和北上抗日等革命主张,晚上和古城群众举行联欢晚会。驻留期间,红军帮群众医病、舂米、打扫街道卫生,群众则捐献米、油等物资支持红军,离开时还敲锣打鼓将红军送出城去。<br></div><div><br></div> <h5>东门—青阳门</h5> 隆里古城设有四座城门,东门为青阳门,三层四檐悬山攒尖顶式建筑,翘角凌空,悬挂风信铃,是隆里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进出的主城门。<div><br>  穿过东门,步入来龙街,映入眼帘的是清一色徽派建筑风格的房屋。无庸置疑,这里与黎平翘街类似。当年朱桢建城,1000多名官兵受命屯垦戍边镇守于此,为使军士有“亲属相依之势,心里相安之心”,实行一人在军全家同住,军属户口列入军籍称为军户,世代为兵驻守这片土地,使得在苗侗之地出现一个以汉人为主的地方,保留着浓厚的汉文化氛围,余秋雨称其为“汉文化孤岛”。<br></div><div><br></div> <h5>来龙街</h5> 不过随着时光的流逝,苗侗汉之间的恩仇渐渐消弥,文化的融合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在街边的一间民居里,传出悠扬的琴声,这富有当地民歌特色的音乐让我们不由走了进去。弹琴的是一位独居的老人,我们聊起来。作为最初的戍边军士之后,世居此地已数百年,汉人保留着自己的传统,也融入了这片山水,老人喜欢本地的民族乐器和歌舞。他身旁放着芦笙,我们请他弹一首,他欣然应允,为我们弹了一曲当地的《敬酒歌》。<div><br>  听完歌我们告别老人,继续向街巷深处走。其实隆里古城不大,从东门走到西门才200多米,南北长也是200多米,古城周长1500米,在我见过的古城中应该算是最小的,但韵味一点也不差。<br></div><div><br></div> <h5>城隍庙</h5> <h5></h5><h3> 在古城东北隅见到龙标书院,不由想到唐代诗人王昌龄,李白听说好友被贬为龙标县尉,写下那首著名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h3><br> 杨花落尽子规啼,<br> 闻道龙标过五溪。<br> 我寄愁心与明月,<br> 随君直到夜郎西。<br><br><h3> 在高高的书院牌坊下,有文字说明书院创自唐朝诗人王昌龄,清雍正三年(1725年)张应召以鸿胪寺少卿辞官回乡组织里人重修云云。龙标书院应是后人所建,为纪念王昌龄而有此名,非王昌龄创建。唐置龙标县,县治在今天的湖南怀化洪江市黔城镇,当时隆里之地虽属龙标,却尚未建城,怎么会建书院呢?</h3><h3><br> 隆里人建书院,是为振兴乡学,使戍边子弟能够通过科举走出边地建功立业。书院几经兵火损毁重建,民国初期改为小学,后仅剩大门和两间厢房,2012年按原貌复建,可见隆里崇文之风。</h3><div><br></div> <h5>龙标书院</h5> 龙标书院左侧的隆里守御千户所,是当年军事守备衙门办公之地,与城隍庙、观音堂连为一体,气势恢宏。城内以千户所为中心,往东、西、南三条主街为骨架,三条大街又分出六条巷道,当地人称“三街六巷九院子”。与众不同的是全城街道不开“十字街”,都呈“丁”字形,盖因“十”与“失”同音,不吉利,而“丁”字则有人丁兴旺之意。<div><br>  千户所向西过节愍(mǐn)街可达西门,西门为迎恩门,旧时在此迎接圣旨并叩谢皇恩。西门设置了内外两道城门,出第一道门后需转九十度至第二道门,才能出城,反之策马进城不能长驱直入,必须先停再拨转马头方可,类似瓮城,隆里人称为“勒马回头”或“悬崖勒马”。<br></div><div><br></div> <h5>隆里守御千户所</h5> 北门听说常年不开,因有“败北”之说,为兵家之大忌。当年中央红军不信邪,从北门离开,照样打胜仗,看来这也只是当地的一种说法罢了。既然北门不开,我们就从千户所向南,走走蜈蚣街。<div><br>  蜈蚣街,又叫南门大街,全长93米,地面用鹅卵石铺成一条巨大的蜈蚣图案。蜈蚣头朝观音堂,脚向南门口。经了解才知,蜈蚣意指平西王吴三桂,因其卖国降清为人痛恨,所以修此街道,让吴三桂受千万人千万年的踩踏,永不得翻身。据说隆里人痛恨吴三桂,还有一个不为外人道的原因,清废除卫所制后,吴三桂派人到隆里收缴千户所官印,变军户为民户,从此隆里人失去了高贵的身份。</div><div><br> 从风水学上讲,南属火,须以水克之,蜈蚣属“水”,故在南门大街铺上一条“蜈蚣”。同时蜈蚣正对观音堂,观音手捧净瓶,降甘霖济众生,净瓶之水亦可降火魔。看来中国文化深厚,简单的一条蜈蚣街就能说出许多故事来。<br></div><div><br></div> <h5>蜈蚣街</h5> 不过最让我关注的还是大街两侧的民居,体现了隆里的门第文化。门第在江南徽派文化中司空见惯,但如此密集,几乎家家都在门楣上标注门第,还是头回见。<div><br>  隆里的门第或以祖籍发源地名之,或以本族历史上著名人物的别号作为代称,也有以祖训显示家风。如家本在身,就是取自孟子语: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又如三槐第,王旦之父王佑,于庭院植槐树三棵,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时称“三槐王氏”。隆里古城中有龙王、所王、西王、魏王四支王姓,分别来自江苏、江西、安徽、山西,均自称“三槐”王氏。</div><div><br> 西王氏承继了徽州人的耕读之风,其先祖为黎平府开科举第第一人,也是隆里所最早出名的人,后裔便取堂名为“开科第”。江氏始祖江通有军功,敕封武略将军,江氏宗祠便高悬“将军第”。<br></div><div><br></div> <h5>将军第</h5> 我们在隆里古城的宽街窄巷间漫步,感受着它古朴而又浓重的历史文化气息,中华各民族间的融合,在这里既清晰可见又无法分割。<div><br></div><div> 古城旅游的发展,会让更多的人来到这里,体会它不一样的风韵。</div><div><br></div> <h5>龙标书院内</h5> <h1><i><font color="#ff8a00">(未完待续......)</font></i></h1><div><i><font color="#ff8a00"><br></font></i></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1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