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西青区李七庄乡凌庄子村有一支活跃的民间古乐音乐会,现为“津沽梵音音乐会”。多年来凌庄子吹歌会远近闻名,多次受邀参加西青区正月十五灯会展演。现在每年正月都到杨柳青参加公演,并赴天津艺术馆、娘娘宫、南开公园等地巡回演出,为新年佳节增添许多喜庆气氛。该音乐会在凌庄子村委会(现为凌奥集团)的关心支持下,于2022年10月经西青区文化和旅游局审核批准,西青区人民政府公布,“凌庄子村津沽梵音音乐会”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凌庄子村津沽梵音音乐会会长,许学东被评为第五批西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赞 津 沽 梵 音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祥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凌云志梵音,庄子传古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匠心独运在,非遗有传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为凌庄子村人传承古乐的工尺精神点赞!</p> <p class="ql-block"> 西青区人民政府公布,<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青区文化和旅游局在2022年10月颁发的</span>“凌庄子村津沽梵音音乐会”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金属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许学东被评为第五批西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荣誉证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凌庄子村津沽梵音音乐会会长许学东</b></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11日,津沽梵音音乐会许学东参加了由北京市大兴区文化和旅游局举办了一场“千载古乐浓情铸 薪火相传永流芳”,2024年大兴区冀中笙管乐研讨会交流及吹奏艺术展演活动。</p> <p class="ql-block"> 津沽梵音音乐会会长许学东与父亲许国忠一起参加了大兴笙管乐传承发展的研讨交流会活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津沽梵音音乐会参加北京大兴区组织非遗民间古乐交流展演活动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音乐家田青教授为凌庄子村津沽梵音音乐会挥毫题词,书写了“津沽梵音”几个大字。</b></p> <p class="ql-block"> 为了能进一步了解凌庄子村古乐吹歌会的传承与发展,我听说在凌庄子村的村史综合展览馆里对吹歌会也有记载展出,便在许学东会长带领下来到村史馆查看有关吹歌会的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凌庄子村村史综合展览馆前庭景象</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凌 庄 子 村 庄 起 源</b></p><p class="ql-block"> 相传明洪武初年,燕王朱棣挥师北山,其部将凌氏在此驻军,后受封于此,逐择高地定居。</p><p class="ql-block"> 随其而来的部下多为山东惠民人氏,凌氏辟地开荒,依山东习俗排街筑舍,渐成村落,后称所立村庄为“凌家庄”,后称为凌庄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当年,凌庄子村东头高台上有一座小庙,这是当年留下的影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土地庙(小庙)</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9年,庙被大水冲垮,后由一位开砖窑的张姓村民出资重建,因庙体小,村民习称“小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逢初一、十五,烧香祈福,家中有了白事到土地庙“报庙”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2002年,小庙随村拆毁,村民不舍,在四化河边重新修建了土地庙,以留纪念。</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小庙前有一棵老槐树,这是当年老槐树留下的影像。每一位村民看到这些画面,就会想起当年凌庄子村的村貌。</p> <p class="ql-block"> 初建村时,村民在村中建造一座土地庙,栽植了三棵槐树,以求得到一方土地神佑护。</p><p class="ql-block"> 1939年闹大水,村民用槐树栓船,庙被大水冲垮,槐树只剩下一棵,至今仍茂盛地生长在这片土地上,见证了百年来凌庄子村的风雨巨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凌庄子村吹歌会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凌庄子佛乐队:又名吹歌会,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几位老人自筹资金购置笙、管、笛、钹、铛子、鼓、韵锣等乐器,敲打一些简单曲牌,组成凌庄子吹歌会,请名师“张老儿”教授。吹歌会不仅能吹打一套完整的曲牌、套子,还能伴奏佛经念诵,远近闻名,早期经常受邀参加各地的佛事祭奠。民国初年,传人分别为凌玉柱、庄玉兰、赵士清。1966年至1977年,吹歌会因“文化大革命”解散。1977年8月重新恢复,1985年逐渐走向红火。春节期间,凌庄子吹歌会受邀参加西青区正月十五灯会展演。后每年正月都到杨柳青参加公演,并赴天津艺术馆、娘娘宫、南开公园等地巡回演出,为新年佳节增添许多喜庆气氛。1990年8月,凌庄子吹歌会应邀参加天津电视塔落成典礼。2005年,为解决吹歌会习练声乐场地,村里专门建设三间活动室。2016年,凌庄子吹歌会仍活跃在村内、周边村等重大节日及其他喜庆活动中。</span></p> <p class="ql-block"><b> 庄玉兰:</b>凌庄子吹歌会主要成员,熟悉各种乐器,他带领的吹歌会成员演奏的曲目远近闻名,经常被邀请去市里演出,村民为他作诗为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村民为庄玉兰作诗为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七月十五放河灯 全村老少都出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凌庄槽船编了队 顺河而上进天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旗帜飘扬汽灯亮 乐声入耳空中扬</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河边两岸人鼎沸 古乐声声配新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船行一站被拦住 送来水果点心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要求吹三打三通 要问为何受欢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庄老太爷技艺精 一根管子亮又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常行将令老河西 大章娥娥豆叶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u>各种曲目难不倒 新歌古典夹在中</u></b></p><p class="ql-block"><b> 再看天已放了明。</b></p> <p class="ql-block"> 村史综合展览馆里展出的“津沽梵音音乐会”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金属牌及吹歌会第七代传承人许学东被评为第五批西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荣誉证书等物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凌庄子村村史综合展览馆展出的经卷</p> <p class="ql-block"> 凌庄子村“津沽梵音音乐会”起源于清朝,距今相传已有200多年历史。音乐会这种形式,既有热烈火爆的一面,又有清丽婉转的一面,声韵妙曼悠扬,受到村民们的普遍喜爱,不少人向往学习,因此能够代代相传,并与附近各村镇多有交流。</p> <p class="ql-block"> 凌庄子村津沽梵音音乐会通过挖掘、研究、整理这些丰富多彩的音乐遗产,对研究天津的历史、社会生活、民风民俗及音乐发展规律将提供重要的文化资料, 为发展、创造社会主义的新音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p> <p class="ql-block"> 凌庄子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凌奥集团及村委会有关领导)一向关注并关心凌庄子村津沽梵音音乐会的成长和发展,并支持乐社开展活动。2005年,为解决吹歌会练习活动的声乐场地,村委会特别为吹歌会专门投资建设,盖了三间活动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传承谱系及授徒传艺情况</b></p><p class="ql-block"> 凌庄子村津沽梵音音乐会,从清代一直流传至今。目前有记录的第一代,是韩永长老先生,代代口传心授,辅以工尺字谱的记录传承,以师徒关系在本派传承,老器、老腔、老谱、老调,较好地保证了原汁原味的音乐特色。第七代传人许学东,又在津南区辛庄师从津沽梵音名手潘乡甫学习吹奏管子苦练多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凌庄子村津沽梵音音乐会会长许学东现为吹歌会的第七代传承人</b></p><p class="ql-block"> 第一代传人:韩永长(男)(第一代会头在精武镇小南河村学习带回凌庄子村)</p><p class="ql-block"> 第二代传人:刘学礼(男)(自幼和韩永长学习,吹打念样样精通)</p><p class="ql-block"> 第三代传人:凌瑞清(男)(自幼和刘学礼学习,吹打念样样精通)</p><p class="ql-block"> 第四代传人:凌云柱(男)(自幼和凌瑞清学习,吹打念样样精通)</p><p class="ql-block"> 第五代传人:庄玉兰(男)(自幼和凌云柱学习,吹打念样样精通)</p><p class="ql-block"> 第六代传人:高成起(男)(自幼和庄玉兰学习,吹打念样样精通)赵士清(男)(自幼和庄玉兰学习,吹打念样样精通) 赵士洪(男)(自幼和庄玉兰学习,吹打念样样精通)</p> <p class="ql-block"> 许学东,1969年生人,土生土长的凌庄子人,现是凌奥集团一名员工。1999年加入凌庄子村“津沽梵音”音乐会,师从“津沽梵音”第六代传承人“赵士洪”“赵士清”学习笙管乐演奏。后经人介绍又师从津南管子名家“潘香浦”师傅学习,经过老师们的指教和自己的苦练,短短几年就在笙管乐演奏技巧等方面,名噪一时,声震四方。</p> <p class="ql-block"> 许学东在2003年峰山药王庙民乐大赛中,吹奏的名曲“行道章”获得了管子演奏一等奖,集体优秀奖。这些年还多次应邀参加了津南、静海、宁河等地区的非遗活动交流演出,并受到行家们的一致好评。因此,被老一辈推选为“津沽梵音”音乐会第七代传承人。</p> <p class="ql-block"> 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让传统文化后继有人,这些年许学东还发展了一些年轻人入会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他言传身教,不厌其烦,不但把传统演奏技法传授给学员,还把现代音乐艺术的演奏技巧融入其中,使得“津沽梵音”音乐会的人员队伍不断壮大,演奏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p> <p class="ql-block"> 天津市西青区凌庄子村“津沽梵音音乐会”起源于清代初期。由村民自发组织成立,最早就叫“老人吹歌会”其吹打乐流传至今,2022年10月。申请成为天津市西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命名为“凌庄子村津沽梵音音乐会”。</p> <p class="ql-block"> 本音乐会演奏音乐分为打击乐和吹管乐两部分。打击乐使用乐器为,铙、钹、铛、铬、鼓等、五种乐器。称为下五音,代表曲目,开坛钵,长行钹,河西,倒桥,正桥,龙头,凤尾,小吵,洞士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打击乐器的工尺乐谱</b></p> <p class="ql-block"> 其吹管乐的演奏是使用笙、管子、笛子、云锣等、称上五音。代表曲目,行道章,燕过南楼,倒提金灯,拾翻,懒画眉,娥浪子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吹奏乐器的工尺乐谱</b></p> <p class="ql-block"> 民间古乐的演奏特点,每个曲牌由中国传统音乐式。起,承,转,合四部分组成。起散板盘头部分。承慢板部分,转快板部分。合收尾部分。主旋律再现,演奏主旋律同时各个乐器分工明确,云锣掌握速度,管子作为领奏。管子在主旋律中根据需要调整,做出加花演奏或者省略演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经典的古乐曲“燕过南楼”工尺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民间古乐工尺谱</b></p> <p class="ql-block"> 工尺谱是中国汉族传统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源自中国唐朝时期,后传至日本、越南、朝鲜半岛、中国琉球等汉字文化圈地区,属于文字谱的一种。</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流传甚广,但是只有传统戏曲的伶人和学习者还会使用工尺谱来演唱或记谱。现代中乐团一般已改用简谱或五线谱。工尺谱在传统写法上由右而左直行,如同文字,但是亦可作横排书写。</p> <p class="ql-block"> 工尺谱最初可能是由管乐器的指法符号演化而成,由于它流传的时期、地区、乐种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等各有差异。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同时也是唱名)的基本符号,可相当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p> <p class="ql-block"> 工尺谱的同音名高八度,则可将谱字末笔向上挑,或加偏旁亻,如上字的高八度写作上或仩。反之,同音名低八度,则可将谱字的末笔向下撇,如凡、工等。若高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挑或加偏旁彳,如上。若低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撇。</p> <p class="ql-block"> 演艺人员在演奏期间谓之“加字或减字”通过这些技巧表现乐曲的情绪风格。笙做合奏和伴奏配合管子完成璇律演奏,丰富音乐效果。笛子做为管子的助奏乐器出现。在管子气息的空档或者是上下方八度和弦,丰富音效果。使整个乐曲形成支声复调形式。这种演奏被专家誉为中国式交响乐。此音乐气势恢宏,音色明亮,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天津音乐学院学生来到“津沽梵音音乐会”学习工尺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拾翻(串鱼儿)工尺曲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津沽梵音音乐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大家“工尺谱”视唱练习短视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打击乐:“开坛钹”简介</b></p><p class="ql-block"> 开坛钹本来是佛教道教寺庙法事道场仪式音乐曲牌,演奏所用乐器:铙、钹、铛、铪、鼓,延续了寺庙宗教名称,至今习惯统称为:“法器”,演奏打击乐习惯称为:“打法器”、“响法器”。五件乐器按中国传统阴阳五行设置,‘铛、钹’为阳,‘铙、’铪为阴,‘鼓’为和,调和之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铙=木,钹=火,铛=金,铪=水,鼓=土。</p> <p class="ql-block"> 铪,俗称:铪子,敲时左手上托下铪,右手提上铪往下敲,必使音声响亮;不敲时,两铪相合,双手捧持,单独打击乐曲牌演奏中主要击打强拍,击打‘板’。法会道场唱赞时,与铛子配合板眼敲打板眼套路,击打弱拍,打“眼”。铪子不敲时两片合拢,敲打时六指托之,放于胸前,所以又称“护心铪子”。</p> <p class="ql-block"> 铛,俗称:铛子,铛铛,形似小锣,民间俗语:“缺个糖锣配个铛铛------将就材料”中“铛铛”即是说的这件乐器,发音清越悠扬,单独打击乐曲牌演奏中击打强弱双点,一铪两铛。法会道场唱赞时,击打“板”“头眼”强拍,次强音。敲打时高举于眼前,所以又称“迎面铛子”。</p> <p class="ql-block"> 铙、钹,做主奏乐器,演奏套路旋律,钹在强拍‘板’上击打,铙在弱拍‘眼’上击打,互相配合对奏。开坛钹整首乐曲可以细分四个小段路:“起”——钹,散板击打,轻缓之中铙,铛,铪的渐次加入,营造清幽安逸的氛围,鼓提纲挈领式控制节奏,几声击打,铜制乐器,同时停止,领听者肃然,小小的静止之后,鼓轻起,进入鼓的独奏部分,运用“轻、重、缓、急”节奏,辅以鼓心,鼓边击打部位的变化,构成庄严祥和带有宗教仪式感的环境、不由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承”——鼓独奏收起,五件乐器一起开始演奏,延续了第一部分的节奏,添加入热烈的元素,承接了第一部分的庄严肃穆,融入一丝丝世俗人家的亲热感。“转”——第一次合奏收住之后,继续做两次有明显节奏渐快的段落合奏,节奏越来越快,随着乐曲的进行,庄严肃穆的元素逐渐减弱,欢快热烈的情绪越来越强烈。</p> <p class="ql-block"> “合”——热烈火爆高潮中,演奏戛然而止,静止,静止,轻徐舒缓中,乐曲再次响起,再现第一部分的主题,庄严中加入轻松的感觉。整首乐曲虽然起源宗教道场仪式,但因为节奏变化,演绎了庄严——热烈——轻松的过程。套用宗教中的话:“天堂有地狱,地狱有天堂,天堂地狱具是在人间”,贯穿了我华夏民族特有的世界观,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辩证的,苦中有乐,乐中思苦。更印证了我伟大民族韧中求进,百折不回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吹管乐曲牌:“行道章”简介</b></p><p class="ql-block"> 行道章是传承下来个性特色、演奏风格都很有代表性的一个曲牌。’本音乐会演奏纯器乐曲牌分坐乐、行乐两种形式。坐乐是坐下了演奏的曲牌,乐曲结构完整,旋律、节奏富余变化。行乐是用于节日喜庆、迎神拜祭等活动街道上边走边演奏形式,曲牌一般节奏变化小,旋律强弱对比明显,装饰性技巧少。</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行道’据老艺人代代相传有两层意思,1.行道,就是街道上行走,类似器乐曲牌中外有很多类似:江南丝竹‘行街’,东北鼓乐‘红柳子’陕北吹打‘夸德胜’,西洋管乐各种‘进行曲’都是这类形式。2.修行道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过乐章表达参修道法之意。现在演奏的这首“行道章”是坐乐形式。比较固定的乐器配置:管(1),笙(2-4),笛(1),云锣(1),鼓(1),视人员多少可做适当增减,笙基本标配2支,可增加到3.4支甚至5支。</p> <p class="ql-block"> 演奏时各个乐器分工明确,云锣掌握曲子速度,管子作为领奏乐器,演奏主旋律,同时是乐队的指挥,演奏中控制速度、节奏。管子在主旋律中往往根据需要在乐句中做加花变奏,或省略演奏,艺人谓之‘加字,减字’通过这些技巧表现乐曲的情绪风格。笙做合奏和伴奏,配合管子完成旋律演奏,笙演奏时每个音不是只演奏单音,而是做上方五度,下方四度,或者上下方八度和弦,这样就丰富了音乐效果。笛子作为管子的助奏出现,在管子气息的空档或者减字部分,做加花演奏,民间艺人谓之“钻当撤尾”辅助管子的领奏作用,在管子演奏情绪乐句时多做高八度,高五度演奏,旋律上成为两条线,使整个乐曲形成支生复调形式。</p> <p class="ql-block"> 本曲音乐特色:1.开头散板部分,民间艺人俗称‘盘头’、也叫‘引子’是整体乐曲不可分的部分,交代了乐曲的基本调式,整体风格。管子运用借音、滑音、跨五音、颤音等技巧,灵活自由的节奏,把听者代用庄重而略带伤感的音乐环境。2.随着 云锣、鼓的插入,乐器结束散板引子部分,正式上板演奏,以徐缓4/4拍(大约40bpm),舒缓放松,而不失法度的演奏出主题乐句,一吟三叹,即象自叹,又象絮语。管子在每个乐句的尾音都落在强拍(板)上,然后做延续,在伤感中发出坚定的情绪,五声宫调式宫、徵重复出现。管子在每个乐句结尾延续长音之后,多做4-6拍的间歇,笙和笛子继续演奏,固定伴奏乐句(61561,32651,)几乎穿插在乐句的过度,第一段慢板后半部分,出现了变徵(凡)和变宫(乙)的出现,乐曲增加了新的元素,安宁祥和的情绪穿插进来。</p> <p class="ql-block"> (北方传统音乐多数以五声音律为主,角和变徵几乎不出现在同一个曲子里,也和管子的形制指法有一定关系,艺人口诀‘凡’不见‘工’)3.第一段乐曲后半部,在不留痕迹的情况下逐渐持续提高速度60bpm下转入第二段。第二段变成2/4拍,速度从开始60bpm渐快,进入第三段变成1/4拍,第三段结束时达150bpm以上。第二,三段曲谱是第一段的变化,按民间传统变奏手法,做“减字”“紧板”、“连句”、“撤档”处理,管子演奏音域从第一段的中、低音区为主,过度到高、中音区为主,笛子除去助奏之外,多次出现和管子的对奏,做辅助对比。</p> <p class="ql-block"> 高音短乐句的大量出现,乐曲也从第一段结尾时的安详宁静完成到欢快、热烈、火爆的情绪蜕变。4.第四段继续第三段音乐情绪,继续加快,管子多在骨干强音上演奏,去掉装饰手法。欢快热烈中音乐戛然而止,所有乐器停止,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二,三拍之后乐器再次响起,从容中奏出尾声,在宫音的延续中完成了整首乐曲的演奏,留下听者无限的遐想和回味。整首曲子,从哀伤——庄重——安宁——欢快——热烈——祥和,好似人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七情六欲,尽在一曲行道章。偈云:事多悲叹几寻欢,财色习气迷障满。 红粉娇丽多姿色,数载枯荣伴尘眠。 谋心耗力成霸业,到头反求归自然。 知黑守白磨心镜,抱朴返真护命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为了将凌庄子“津沽梵音音乐会”更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项目保护单位实施了四方面举措:</b></p><p class="ql-block"> 一、是利用新媒体手段,加大学校和社会的宣传力度。投资2万元,购置电脑、摄像机、照相机等设备录制微视频以及其他新媒体手段进行宣传,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保护传承该民间音乐的认识,增强自觉性和紧迫感。</p> <p class="ql-block"> 二、是结合民间艺术人才的培养,设有专门的活动场所,全面统计民间吹打乐的乐师及从业人员,确定受传习对象,以老带新,进行传帮带,培养后续人才,并设有专业较强的培训老师,定期进行培训,培养年轻的接班人,使得音乐会健康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三、是更新和完善道具,兴建会馆,完善会规。设专人保护民间吹打乐的各项史料、曲谱,并加以系统整理,并有专门的后勤工作人员负责演出道具的存放、修理、添置工作。</p> <p class="ql-block"> 四、是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增加演出场次,在各村镇及区里进行巡演,形成较强的演出队伍和群众基础,加强各项工作的管理和创新,鼓励新老会员进行小型组合演出,新人进行独立表演,让其在表演中得到保护,在保护中进行传承。</p> <p class="ql-block"> 第七代传人:许学东(1969至今,自幼和第六代传承人赵士洪学习,现被推选为第七代传承人)近几年,他一直为传承、发展津沽梵音培养新人,不分年龄,只要有兴趣学,他就耐心教。其中学习吹奏管子、笙的学员有:史世江、杨金平、王伟、胡光俗、赵金涛。学打击乐的有:赵坚、赵万海、赵光秋、赵迪、林森等,使音乐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大家的演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津沽梵音音乐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今后传承发展工作的总体规划</b></p><p class="ql-block"> 1、全面摸排、统计民间吹打乐的乐师及从业人员。培养年轻的接班人,使本会健康传承。2、设专人保护民间吹打乐的各项史料、曲谱,并加以系统整理。3、加大面向学校和社区的宣传力度,通过开设兴趣小组、发放影音和宣传材料,让更多的青少年对民间音乐的认识。4、吸收年轻的民乐爱好者,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本会的知名度。5、投资2万元,更新和修缮道具,培训新人。6、加强各项工作的管理和创新。在各村镇及区里进行巡演。本会新老会员进行小型组合演出,新人进行独立表演。 7、在前4年各项工作到位的基础上,形成较有实力的演出队伍和群众基础在各区县进行巡演。会里的活动应遵循现有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乐社要积极开展对会员的思想道德和业务方面的教育,听从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p> <p class="ql-block"> 为了传承发展和进一步提高民间古乐的演奏水平,津沽梵音音乐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方法,在2024年中元节期间,组织民间古乐交流展演活动,邀请了国家级非遗“香塔老会”,市级非遗的“芦台罗汉音乐会”等前来展演交流,受邀参加了北京大兴区非遗研讨会,河北廊坊屈家营民间古乐交流展演活动,开阔了眼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受邀参加北京大兴区民间古乐展演交流,津沽梵音音乐会成员与《北京民间音乐集成》副主编陈树林教授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津沽梵音音乐会受邀参加了廊坊屈家营音乐会组织的传统音乐节活动上展演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津沽梵音音乐会成员在北京大兴区永定河绿色港湾参加非遗展演活动合影留念</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