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印象(下)

远道重任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寓 Studios 2 Let 所在的布卢姆茨伯里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气氛的居住区,除了闻名的大英博物馆与图书馆之外,也是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简称UCL)的所在地。UCL老校区就在公寓的西侧,希腊列柱式主楼搭配古罗马拱顶,气势非同凡响,也许牛津剑桥的光辉过于灿烂,出过30名诺贝尔奖得主的UCL尽然被众人忽略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圣潘克拉斯新教教堂兴建在1819~1822年间,有座仿照雅典卫城厄瑞克忒翁(Erechtheion)神廟的主殿,女神列柱岁月沧桑200年,风韵犹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酒店选中此地, 去大英博物馆十分方便,大英博物馆可谓全球博物馆的王冠,世界文明的辉煌史册在此揭示。参观博物馆是项费时耗力的活动,日间曾浏览了小半天,意犹未尽。某日傍晚从罗素广场地铁口出来,顺便又逛了两个多小时,因为恰是周五,馆内开放延至晚九点,印象颇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英博物馆的正立面外观是希腊复兴式风格,回廊有44根14米高的爱奥尼立柱,正门上方有大型三角楣浮雕,主題是《文明的進步》。公元一世纪中期罗马人在泰晤士河畔建筑了一个定居点,取名为 Londinium ,英格兰及伦敦文明缘起于罗马人,而罗马文明又源自于古希腊文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伊莉莎白二世大中庭(the Queen Elizabeth II Great Court) ,简称大中庭,玻璃网络大穹顶,前卫时尚。大中庭落成于2000年12月,大英博物馆在纪元初始的崭新面貌,是个面积高达两英亩的客流疏导服务中心。原大英博物馆内的图书馆及地质馆等迁出后,大英博物馆仍保留着高达800万件馆藏,除了固定陈列展品之外,每次轮回展出的大约5万件,不到全部馆藏的1%。</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英博物馆拥有十万多件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藏品,这些收藏从古希腊陶器时代起一直到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的公元四世纪初期,以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雕塑及涅瑞伊得斯纪念碑等最为珍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希腊帕特农神庙《Parthenon》石雕陈列在大中庭西翼楼的底层,巨幅石雕占据了整个展厅的两面墙体,又名“额尔金石雕”。该石雕以19世纪初期英国驻奥斯曼大使额尔金伯爵七世命名,缘于伯爵大使亲手策划了石雕的切割,偷运及拍卖,此后该石雕被英国王室买下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帕特农神庙始建成于公元前447年,又称雅典娜神庙,是古希腊雅典卫城遗址的核心建筑,欧美文明及民主共和制的起源与象征。“额尔金石雕”是帕特农神庙的精华之所在,古希腊大理石雕刻艺术的巅峰代表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其父必有其子,额尔金伯爵八世就是火烧圆明园的祸首,大英帝国的荣耀,东西两大文明古国的疤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涅瑞伊得斯纪念碑》又名《海神纪念碑》,大约建造于公元前四世纪的初期,原址位于现今土耳其境内安塔利亚省海岸,其建筑风格明显受到了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的影响。19世纪40年代奥斯曼帝国开始败落,英國旅行家查尔斯•費洛斯趁机将此整座古迹转运出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索不达米亚又称两河流域,公元前30世纪苏美尔人在此定居,世界文明由此而兴。亚述馆前有两尊拉瑪蘇(Lamassu)巨像,巴比倫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人面狮身牛蹄双翼的一头怪兽,亚述王国宮殿前的门神,出土于当今伊拉克北部的尼姆魯德(Nimrud)古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万件,包括殷商甲骨西周铜器、汉朝石雕唐三彩、明清瓷器等,长期陈列展品约有2000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维德花瓶(David Vases)其名称来源于这对花瓶的收藏家斐西瓦乐·大维德爵士,其正式全名是“元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公元1351年制作于景德镇。1929年英国学者R.L.霍布森兼大英博物馆陶瓷部主管首次公开介绍了该对带有“元至正十一年”铭款的民窑青花瓷瓶,此后国人才知道景德镇在元代后期已经生产了非常成熟的青花瓷。</span><b style="font-size:20px;">因其对元明断代青花瓷研究的重要意义,被称为“世界上最知名的瓷器”。</b><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维德花瓶釉色白里泛青光润透明,从2009年开始,便陈列在大英博物馆的第95号大厅,被游客称为中国瓷器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女史箴图》是存世最古老的中国绢本绘画作品,原作出自于东晋顾恺之(345~406年)之手,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历史地位。顾恺之博学多才擅长绘画,行笔如春蚕吐丝,线条飘逸人物灵动,尤具点睛之妙。《女史箴图》原作已佚,现存世最早的两幅摹本:一幅宋朝摹品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唐代的一幅成了大英博物馆的“镇馆收藏”,仰慕者难得一见真容。</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繁花境外开,归来泪湿襟。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英博物馆埃及馆收藏了七万多件古埃及宝物,从埃及法老王的雕像,到各式形态的木乃伊,涵盖了三千年的古埃及文明史,据说其馆藏木乃伊的数量,超过了埃及开罗国家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799年拿破仑率领的远征军在埃及亚历山大港东部60公里处的罗塞塔镇,发现了一座112公分高的黑色花岗岩石碑,碑上刻有三种不同的文字,仅有碑石下方的古希腊文可以被近代学者所辨识。1801年9月英军从战败的法军手中缴获了此碑,运回伦敦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以出土地点命名的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 )被誉为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前后围满了慕名而来的游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位识破古埃及象形文字结构并成功破译罗塞塔石碑的是法国历史兼语言学家让-弗朗索瓦·商博良(1790—1832年), 通常简称商博良,被世人誉为埃及学的创始人。石碑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碑上刻有用古埃及象形文字、埃及草书和古希腊文三种文字书写的时任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诏书。</span><b style="font-size:20px;">罗塞塔石碑是开启古埃及文明奥秘之门的金钥匙,其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互融互惠的见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商博良年轻时即表现出出色的语言天赋,20岁时就已经掌握了除法语以外的拉丁语、古希腊语和许多古代东方语言,包括希伯来语、印度梵文、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等等。在1822年完成罗塞塔碑文的全文翻译,并编制出完整的古埃及文字符号和希腊字母的对照表,是解读古埃及纸草文书的必备工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商博良最早发现了法老王拉美西斯二世在古埃及新王朝时期的显赫历史地位,大英博物馆也将其雕像摆放在展厅的中心位置。拉美西斯二世据说高寿90,在位长达67年,一生征战好大喜功,给后人留下许多庞大宏伟的政绩遗址:阿布辛拜勒神庙、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温莎城堡位于伦敦西侧40公里处的泰晤士南岸,从帕丁顿火车站乘车不到一个小时,在温莎~伊顿中心火车站下,开放式的小车站与购物中心相通。天蓝云白春风拂面,游客不多也不少,小城气氛令人格外惬意。温莎好一个妩媚动听的中文译名,Windsor 古英语的原意是“有座绞盘起重机的河岸”,温莎城堡一名源于泰晤士河南岸的老温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志帝国与英国为敌,当时的英国王室是德国“萨克森-科堡-哥达”姓氏,为赢得民心,英王乔治五世颁布御令,将王室父系姓氏更改为温莎,开启了英国温莎王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着人流边走边看,不过十来分钟,巍峨高立的城墙及圆塔城堡就在眼前,欧州王室早期的宫邸都是高墙壁垒,兼具军事防御功能。拐角处有维多利亚女王立像一座,端庄大气,任由过客拍照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英国君主拥有三处宫邸,白金汉宫、温莎城堡和爱丁堡的荷里路德宫,以温莎城堡历史最久远。地处伦敦市中心的白金汉宫是君主的行政及起居的正式宮邸,其余两处可看作周末或度假别宫。1070年征服者威廉一世为防御英格兰人的抗争,在伦敦外围兴建了9处城堡,此后其中的温莎被不断扩建与翻新至今。温莎城堡占地7公顷,一个拥有近千个房间的花岗岩建筑群,是仍可供人居住的全球最大的古城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中区高地上的圆塔为中心,分外上下两个区,东部的上区是君王的私邸寝宫,包括国家外事大厅,皇家画廊,滑铁卢大厅、宴会厅及起居室等;西部的下区</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1, 51, 51);">主要有圣乔治教堂、艾尔伯特亲王礼拜堂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圣乔治门进来,只能沿着指定路线单向参观,大厅辉煌耀眼,珍宝目不暇接。全球迄今仍有27个国家保留王室体制,根据2023年美国大数据媒体《Stacker》公布的全球王室财富评比,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未进前10名,以6亿美元净资产位列第11名。温莎城堡千年的文化底蕴,绝非土豪金一日之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宫内最知名的国家外事大厅当日没有开放,唯有滑铁卢厅Waterloo Chamber 留有印象,别具一格的木雕拱顶,拱肋中悬挂了花形水晶吊灯。墙壁覆满滑铁卢战役的功勋肖像,滑铁卢厅又称作宴会厅,与其相邻的是精巧可爱的玛丽皇后玩偶屋。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宫邸上区的东北角是北阳台,有座加农铁炮,朝向泰晤士河方向。眼底是温莎小城,远处河的对岸是伊顿小镇,以伊顿公学而闻名于世。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伊顿公学拥有近600年的傲人校史,其全名为《温莎宫畔伊顿圣母英王书院》,除了皇室贵胄以外,学校为英国培育了20位首相。泰晤士河畔两个典雅的名字,温莎与伊顿,也成了名媛绅士的标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诺曼门源自于威廉一世开启的英格兰第一王朝—诺曼王朝,维京海盗后裔的诺曼底人征服了英格兰。与诺曼门相邻的园塔是城堡内最早的建筑,可以追溯到1154年登基的亨利二世,英格兰第二王朝金雀花的首位国王。亨利二世垒砌石墙取代了早期的树干栅栏,在中心山丘上打造了花岗岩圆堡。19世纪前期乔治四世在位时,圆堡又添加了一道王冠似的堞墙,圆塔成了温莎浑朴厚重的地标。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英国皇家卫队头戴熊皮高帽,据说起源于惠灵顿公爵打败了法国的拿破仑军队,为了提高军威的震慑力,这一传统被英国及丹麦等欧洲王室沿袭至今。近来人造皮草已代替了黑熊真皮,但盛夏时节常有卫兵中暑热晕,因此卫队成员偏好高温桑拿来训练体质的耐热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温莎的中区与下区是相通的,四周建筑围起来中部有几处草坪,有青石或鹅软石甬道相连。北侧中部是哥特式的圣乔治教堂,英国王室的私家礼拜堂,通常在此举行嘉德骑士授勋仪式、及皇室成员的婚礼和洗礼等。自1810年以来,圣乔治教堂便被用作王室墓地,大堂地下5公尺的墓室已安葬了25位皇室成员的棺木。地上用精湛的大理石墓碑铺砌,雕刻了君王名号、生卒年月、王朝徽记和嘉德勋章等,肃穆庄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亨利八世门出来,城阙巍峨乌云翻卷,回首温莎千年城堡,故事层出不穷。亨利八世为离婚休妻,挑战神权脱离罗马教宗。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叛逆英国王室,成全了大侄女伊丽莎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高寿96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位70年,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以其个人魅力及坚韧的意志将日落帝国的君主立宪体制恪守至终,女王离世也预示着英国王室的盛极而衰。史上在位最久的王储查尔斯王子,2022年9月8日加冕为查尔斯三世国王,是英国史上登基时最高龄的的君主,时年74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2年9月19日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葬礼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规模浩大盛况空前。英国皇家海军卫队护送灵车,经白金汉宮到惠灵顿拱门,一路西行抵达温莎城堡,沿途百里万人空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温莎城堡一直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生前最爱的家,也是生前最后的10年与菲利普亲王的主要起居宫邸。女王的灵柩被安放在圣乔治教堂内的乔治六世纪念堂,与夫婿、及父王母后永久相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格林威治小镇也位于泰晤士河南岸,离伦敦市中心不到10公里,从罗素广场有红色巴士可到,终点站离码头不远。15世纪时此地曾建有一处王宫和行宫,亨利八世和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出生的宫邸。伊丽莎白一世是挫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女王,英格兰黄金时代的开拓者,伊丽莎白女王二世与一世并无血缘关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卡蒂萨克号机帆船(Cutty Sark)默默地停靠在场地上,成了格林威治古镇的地标。全球帆船史上最快的一艘运茶船,建造于1869年,从伦敦到上海 仅用了100 零几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昔日的宫苑早已不复存在,靠近河畔的是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两座拱顶塔楼左右对称。1937年建立的国家航海博物馆气势雄伟,有馆藏多达200万件,历史年代从都铎王朝亨利八世到温莎王朝伊丽莎白二世,据说在英国博物馆参观人数排行榜上名列第12位。博物馆的南部是格林威治公园,200多公顷绿地,闻名遐迩的格林威治天文台就在园内的山丘上。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爬上山顶,往泰晤士河方向远眺,一片高楼拔地而起,新兴的金融商贸区。一座带有数个拜占庭穹顶式的红砖建筑,是查理二世于1675年间创建的皇家格林威治天文台,首任天文台台长约翰·弗兰斯蒂德曾在此观测月球和恒星位置,描绘天体运行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像限仪又称四分仪,在古代世界各地被普遍应用于航海测量纬度,及观测太阳高度来计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格林威治天文台子午宫里,一条宽10厘米、长10米的铜材板条镶嵌在大理石中,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全球地理测绘以“本初子午线”为统一坐标,世界计时以格林威治时间(GMT)为标准,科技进步的一大代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准备行前攻略时,《Rick Steves Best of London》一书中提到了“格林威治河底人行隧道”。从卡蒂萨克号机帆船旁的玻璃房搭乘电梯,底层与隧道口相连,100多年历史的隧道铺满白色瓷砖,仅有二三百米长,过河行人寥寥无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乘地铁在伦敦桥站下车,伦敦桥是泰晤士河上最古老的桥,其历史可追溯到罗马人的公元一世纪,现今不过是座普通的平梁曲拱水泥桥。河南岸有两座现代化的建筑:310米高的英国第一高楼,方尖碑拔地而起; 玻璃圆顶的伦敦市政大厦,犹如一座超大的天文台。漫步逛到伦敦塔桥 — 伦敦之门户,从泰晤士河入海口起始的第一座桥梁。伦敦塔桥的上游共有15座桥,依次分别是伦敦桥、坎农铁路桥、南华克桥和千禧人行桥等。伦敦塔桥以其紧邻的伦敦塔而得名,伦敦塔兴建于征服者威廉一世的11世纪晚期</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伦敦塔桥建成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1894年,历史文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两座高耸的方形主塔,哥特复兴式与维多利亚风格相融合,顶端有五个小尖塔,如两顶王冠。上层是悬空人行通道,雕花钢梁正中有一具白色伦敦市徽,底层千吨桥梁靠水压动力可以吊起,万吨巨轮畅通无阻。 塔楼内设有博物馆、展览厅、商店和酒吧等,登塔俯瞰大都市伦敦风情,往东可远眺英吉利海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伦敦塔初期以威廉一世所建的白塔为中心,后经历代君主持续向周围扩充,集生活起居、兵营后勤、监狱刑场与王室珍宝于一体的四方形建筑群,外围共有三道防御工事。与温莎城堡相比,少了温情,更多的是王权的血腥与残暴。当年曾随东伦王总入内参观,皇家珍藏的权杖与王冠印象最深,权杖上“非洲之星”与王冠上的“印度红宝石”熠熠生辉。日不落大英帝国搜刮全球,富甲寰宇。叛国贼死牢的各式刑具令人毛骨悚然,断头台下阴魂不散。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伦敦塔西侧保留着罗马人的老城遗址,城垣外曾豢养过狮子老虎等猛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马老城早已灰飞烟灭,白云苍狗故人西去,现代化的金融大厦遮掩了过往遗迹。圣保罗教堂的大穹顶高耸云霭,圣保罗大教堂与西斯敏教堂齐名。邱吉尔、纳尔逊及惠灵顿的葬礼均在此举行,纳尔逊及惠灵顿等名人显贵的安葬墓地,墓志铭为:“如果要找他的纪念碑,请环顾四周”,英国人的的国魂。</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