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霞社女小生刘彩霞

侯福志

<p class="ql-block">原载2024年12月24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署名:柳士心(侯福志)</p><p class="ql-block"> 山霞社,是由刘翠霞与李华山于20世纪30年代共同组建的评剧社。在饰演女小生的角色中,桂宝芬被视为第一把交椅,而屈居第二位的则是刘彩霞。</p><p class="ql-block"> 1916年,刘彩霞生于天津。她原本是个尼姑。有一次,刘翠霞到庙里去上香,刘彩霞主动上前与其攀谈。她告诉刘翠霞说,自己自小就喜爱评剧,尤其敬仰女小生桂宝芬,并向刘翠霞表达了还俗的愿望。刘翠霞很喜欢刘彩霞爽朗的性格,对这个比自己小的十多岁的小妹妹寄予很大的同情,于是把她安排在了山霞社,使其成了一名小生演员,满足了她还俗和当小生演员的愿望。后二人一度结为干姐妹,成为非常好的知己和搭档。刘彩霞天生就有一个好嗓子。她的音域很宽,在刘翠霞的指导下,他运腔节奏十分稳健,唱起来高低音运用自如,音色甜美,清脆悦耳,韵味十足,且演唱时带有较明显的天津话韵味。其“二六板”唱腔极具特色,把小生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唱腔中仍保留了一些莲花落及“哈哈腔”风格,同时又杂揉了京剧“西皮流水板”的旋律。 另在“二六板”的演唱中,时常夹杂“垛板”(楼上楼),为烘托气氛制造了良好的音乐效果。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新天津报》,曾记述了记者对刘彩霞的现场观感:“刘彩霞在未正式加入该华新社之前数日,曾一度在小梨园票演。某日晚场演出《败子回头》,作者曾亲睹刘彩霞的表演,发现其嗓音清脆嘹亮,说白完全京白,非常精彩动听......将来各剧在演出时,必极精彩也。”刘彩霞曾随山霞社出演大连、奉天、青岛、哈尔滨、唐山、北京等诸大城市,“莫不载誉载声,为人所交口称赞。”被誉为时代艺人的新翠霞,随刘翠霞学艺出师后,自己组建了一个戏社—华新评戏社,因同时排演时装新戏和古装新剧,需要一位全才小生,“故特邀刘伶彩霞加入。”刘彩霞在华新社演出曲目有《貂蝉》《生死鸳鸯》《烈女还阳》等。</p><p class="ql-block"> 据《刘翠霞秘史》一书载,1934年10月13日,应上海百代公司邀请,刘翠霞赴上海录制唱片。按照约定,灌制唱片的报酬是五千大洋。戏出有《因果美报》《庵堂相会》《独占花魁》《败子回头》《珍珠塔》《百玉箱》等。除班主李华山陪同外,参加录制唱片的演员唯有刘彩霞一人。 1939年4月15日出版的《新天津报》曾发表了《记刘彩霞》一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刘彩霞的艺术人生。据该文载,“女伶刘彩霞为名评戏伶人刘翠霞之妹,评剧界小生之隽才。她工演评戏小生,确有独到之处,不但扮相台风懦雅风流,倜傥潇洒,而做戏亦复细腻精到,别具慧心,所以很受观众欢迎。”新中国成立后,刘彩霞曾一度在沧州艺校工作。1959年,沧州艺校评剧班合并到天津评剧院,刘彩霞在评剧院担任少年训练队老师,王有才、王金章等名角都是她的弟子。20世纪60年代,刘彩霞赴汉沽评剧团担任教学工作,直至退休。有意思的是,20世纪40年代,经刘翠霞作媒,刘彩霞与李华山(山霞社创办人之一)结为秦晋之好。</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侯福志,1964年11月11日生于武清县石各庄公社(今石各庄镇)李各庄村。天津知名文史学者、乡土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天津档案馆近代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大运河词典(天津卷)》编辑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天津市规划资源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处原处长。</p><p class="ql-block"> 自1986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累计在《天津日报》《今晚报》《中老年时报》《中国老年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等报纸及《地球》《化石》《天津文史》《天津史志》等杂志上,发表文史随笔、科普作品及散文作品4000余篇。累计出版著作有:《天津民国的那些书报刊》《刘云若社会言情小说经眼录》《大地史诗——地质史上的天津》《津沽谈往录》《津沽乡情录》《沽水旧闻录》《桑梓纪闻》(卷二)、《桑梓纪闻》(增补本)、《津沽诗集六种》《老天津的旧报旧刊》《老天津的地质风物》《评剧皇后刘翠霞》《老天津的诗社和诗人》《李各庄风土记》《武清乡村老物件》《报人王小隐其人其事》《武清村庄史话》(第一、二辑两册)等20余部。主编或参与主编了《天津地矿工作二十年》《天津地热(温泉)志》《天津历史地图集》等著作。另参与和平、河西、河东、河北及武清等5个区的30余本文史资料编辑或撰稿工作。参与编辑《崔黄口史话》编辑撰稿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