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民俗:</p><p class="ql-block">旧时营城煤矿后窑的“灶王爷”</p><p class="ql-block"> 文:陆占山</p><p class="ql-block"> 过去旧时在咱们关东的农村和小城镇(近一点也就是文革前),多数人家顶门过日子,不管穷富,都要在厨房锅台上方的墙上,供奉上灶王爷的尊像。还要配上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家家户户都把灶王爷奉为神明,一家人过日子,都信奉由它来主宰福祸兴衰,掌管察看一家人善恶动向。由于一年四季常驻人间灶堂,自然而然就成了“一家之主”。小时歌谣“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记着账,保佑好人都安康。”</p><p class="ql-block"> 旧时在咱营城煤矿后窑也不例外,基本上家家都供奉灶王爷神像。而且都特别虔诚。不管穷富,就是不吃不喝也要请上灶王爷到家中坐镇,祈求灶王爷确保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幸福美满!对灶王爷他老人家毕恭毕敬,大人小孩不敢说一句错话,唯恐不敬惹来灾祸。可以说对灶王爷有种特殊的信仰、敬拜心理。</p><p class="ql-block"> 史书记载,供灶王爷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了,从商代开始就成为从天子到百姓的祭祀之一。汉代以前称为灶神,唐代称为灶君、灶王,灶王爷是唐代以后民间说法。称灶王爷是令人敬畏、惹人喜爱、又让人怕的神灵。灶王爷和灶王奶奶身旁一边有一条狗,一边有只鸡。狗是用来看家护院的,鸡是用来值更打鸣报晓的。</p><p class="ql-block"> 史传,灶王爷姓张名生。家中生活非常富有,夫人李氏也非常贤惠,但不能生育孩子,过去重视传宗接代,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被张生休了。那李氏把自己东西收拾一下,打了个包裹,对屋里东南西北拜了几拜,说了声“我的东西跟我走,剩下的都归张大郎啦”拜完之后就走了。李氏非常勤恳会过日子,不久成了当地有名的大财主。那张生再娶夫人是个又馋又懒,坐吃山空的主,“老鼠嫁猫——光吃不劳”。没几年家业败尽,续弦之妻饿死。张生也靠沿街要饭乞讨度日子。当张生要饭要到前妻李氏府宅时,二人相见,张生脸红脖子粗羞愧难当,李氏看见张生穿的破衣烂衫,饿的东倒西晃,就把他领回家,换上一套衣服,做了一顿好饭菜让他吃了。张生倍感李氏善良亲切,就跪倒在地,哀求李氏不计前嫌,说一定痛改前非,好好跟李氏过日子。李氏心眼实在又慈善,架不住好话和认错,俩人就又重新和好成为夫妻。打这以后张生处处行好积德,在家里爱护报答媳妇。帮着媳妇做饭拉风匣。有天拉着拉着风匣就睡着了,梦见玉皇大帝让他上天,没等他梦醒就掉进灶坑里,被灶火烧死了。</p><p class="ql-block"> 张生死后升天见到玉皇大帝,向玉皇大帝诚恳悔过认错,被封为灶王爷,同时把李氏也封为灶王奶奶。这样一来,灶王爷又有了是玉皇大帝的御弟之说。玉帝赐给灶王爷的封号,让他成为天地之间的使者,充当玉帝的耳目。所以每年腊月二十三他都要奉旨回到天宫,与玉帝团聚一周,并汇报他所在一家人一年之中所作所为,通过奏报,玉帝对这家人进行奖善惩恶。</p><p class="ql-block"> 因此,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都要洒扫庭除,在院子中间恭恭敬敬地设上香案,摆上供品,还要扎上一挂马车,作为灶王爷升天时坐用。在送行灶王爷上天之前,这家的主人要小心谨慎诚惶诚恐地把灶王爷从供板上请下来,放到院中的香案上,全家人跪倒在地,双手合一,主人嘴里不停的祷告“灶王爷升天堂,见到玉皇,好话多说,赖话少说”。仪式结束时,主人点燃柴火,把烟熏火燎了一年的灶王爷像连同扎的车马一起升了(烧了)。此时此刻,大人孩子们都仰望天空,好像冥冥之中灶王爷坐着马车乘着长风,披着五彩神云回到天宫去了。</p><p class="ql-block"> 朴实的人们尽管这样虔诚,还是不放心,怕灶王爷回到天上后,见到玉帝搬弄是非说坏话,索性就用大块糖把灶王爷嘴封上。还有一说是灶王爷吃了大块糖,见到玉帝会甜言蜜语说这家人的好话。</p><p class="ql-block"> 灶王爷神像,解放前一般都是民间刻制木板套色印刷的,后来才有了彩色印刷。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灶王爷被称为封建迷信的总头子,成为破除迷信的重点打击对象,吓得逃回到天庭后,躲在玉皇大帝身边,说啥也不回人间了。所以文化大革命以后一直也没回关东大地,可能是文革后期冤假错案平反昭雪名单里,没有灶王爷的名字吧。或许玉帝心疼他御弟,怕重回人间遭二茬罪受二茬苦,索性就不让他下凡人间管这些“清官难断的家务事”了。</p><p class="ql-block"> 过去民间把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升天这天为小年,请灶王爷回到民间腊月三十这天为大年。</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