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 炮(附歌)

傅 毓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过年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时候,每每接近年关,大人一天比一天忙碌,而我们这儿的孩子们呢?除了期待妈妈能给做一身儿新衣服、有好吃的,男孩子就想着能买多多的鞭炮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离家不远的杂货铺在这时节便备有一百、二百、五百响的鞭炮出售,只记得一百响的一毛二一挂。还有几种二踢脚(两响)和钻地龙(起火)。说是鞭炮,哪儿舍得一挂一挂的放呀,留两小挂分别在年三十儿和大年初一出家门要连放,其余都要全部拆开,要一个一个地放才不至于干看着别的小伙伴儿玩儿。那时的炮真是太小了,直径也就三毫米,长二十多毫米,外面只有一层红纸包裹,里面或粗糙的黄纸或报纸,声音也不太大。小杂货铺鞭炮品种太少也太小,放得不过瘾,只能进城再买几种稍大点儿的(我的家在城南郊)。为多买几个炮,我和同伴省去来回一毛钱公交车费,步行到城里。哇!这里的炮花色品种太多,简直不知该买哪种了。摸摸小口袋不多的钱,只能精打细算,挑选很有限的几种,已是高兴的不得了了。从那时也知道了湖南浏阳是个生产烟花鞭炮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买回来的每挂鞭,都要先把包装撕开个小口,小心翼翼地拆下一两个炮“试放”,如果是哑炮,可能是受潮了,就把那一整挂鞭放在砖砌的炉灶边烤一烤。把拆好的小炮、整挂小鞭和数得过来的花炮,装在一个小木盒里,仔细、恭敬地放在干燥的地方。离“年”越来越近,日子数来数去,那一小盒炮也被数来数去,就等着除夕和新年快快到来。有一年的年前,每次跟爸妈要钱买炮,竟无一次被拒绝,我是我所住的那排平房大院里买炮最多的孩子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参加工作后,单位每年都发春节福利,有一年的礼包里竟有几大盘鞭炮,是一千、两千响的吧。整盘炮有个喜庆、响亮的名字:满地红。再看那炮的个头,比小时候放的大了太多,炮的每层包装都是红纸。现在想起那炮的声响,好家伙!用“震耳欲穿”也不夸张。炮放完了,炮香味向四周弥散,一团“祥云”在升腾,大地,已是一片嫣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不得从哪年起,燃放烟花爆竹被罗织了诸多不宜和“莫须有”,一纸禁放令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县城、乡村蔓延,多少年没听到鞭炮那熟悉、亲切的声音了。春节来了,春节的黎明却静悄悄,真是怅然若失,意兴阑珊,年味儿,越来越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几分后悔和懊恼。由于浅薄和无知,我也曾是禁放令的拥趸。有个说法,倒洗澡水把孩子也倒掉了。那一纸纸禁放令不正是把燃放烟花爆竹里最丰富、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一同丢弃了吗?在一些地方性的禁放令里有这样的表述:燃放烟花爆竹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当我们知晓它的来龙去脉后才明白,点烟花、放鞭炮恰恰是华夏民族对文明的一种东方式的理解和表达(当然,往人堆里扔掷爆竹行为除外,也为我们所不齿)。网络极为发达的今天,我们都会找到无数与之相关的象征意义、坊间传说和历史神话故事介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到春节前后,人们总是借用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的那首不朽诗篇《元日》以抒情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还向我们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起码在一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有用燃放烟花爆竹的方式来欢渡春节的习俗了。时代不同,爆竹、鞭炮在材料上虽有很大差异,但它的文化内核完全相同,世代相承,声声(生生)不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过一个与春节有关的电视新闻连续跟踪报道。一对在广州打工的四川边远山区的农民工夫妻,带着满满的行李,驾驶一辆摩托车,在高速公路交警引导下,踏上几千里的返乡路(那是支浩浩荡荡的返乡大军)。经过几天的跋涉,回到家乡,终于和父母儿女团聚了!整个采访在年三十儿一家人年夜饭前的一串鞭炮声中结束,炮声是那么的意味深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德意志人有贝多芬的《欢乐颂》。到了每年的除夕夜,整个中国和全球有华人的地方到处张灯结彩,火树银花,一派欢乐、喜气、祥和。一束束烟花直刺天穹,绽放的礼花与漫天飞舞的雪花交相辉映;一串串鞭炮响起来了!炮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犹如一串串跳越的音符,汇聚成了我们民族自己的《欢乐颂》!它们承载的是我们对苍天大地的感激,对先祖的缅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对未来殷殷的希望,承载的是满满的家国情怀。那鞭炮声成为一个古老民族凝聚力最生动、最具体的展现,它震撼和感动了全世界,它是那么欢快、暖心、和谐、庄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个心愿,在有生之年,让久违的中国《欢乐颂》早日回归千家万户,不再是时代的绝响、绝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朋友,还记得您当年过年放鞭炮时欢乐的情景吗?请把您的故事与朋友们分享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翻唱《恭喜发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