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许光达将军故居》

杨宏

<p class="ql-block">  许光达 (1908.11.19~1969.6.3) 原名许德华,湖南省长沙县东山市萝卜冲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将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1921年,考入长沙师范学校,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入黄埔军校第5期学习。在革命生涯中,历任见习排长、排长、代理连长、军参谋长、师政委、师长,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长、教育长、分校校长,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部部长兼延安交通司令、防空司令和卫戍司令,八路军第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兼晋绥军区2军分区司令,晋绥军区第3纵队司令,西北野战军军长、第2兵团司令员等职。</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光达任装甲兵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等职,为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卓著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69年6月3日逝世 ,终年61岁。</p> <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五期毕业</p> <p class="ql-block">  许光达故居:位于湖南省长沙县黄兴镇桂花村,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故居原有两进,原有房屋14间。</p> <p class="ql-block">  2025年新年伊始,在一个微风轻拂、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怀着崇敬与期待的心情,来到了许光达将军的故居。</p><p class="ql-block"> 踏入这片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土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故居那古朴而典雅的风貌。故居占地面积1.62亩,后期修整为一个庭院式规模,整体呈两进式布局,目前有二十一间房错落有致地分布其中。那砖木结构的房屋,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青瓦脚整齐地排列在屋顶边缘,宛如给房子戴上了一顶古朴的帽子;青砖墙厚实而坚固,历经风雨的洗礼,依然默默守护着这片故居;木格窗精致而典雅,阳光透过窗户,洒下一片片斑驳的光影;木框大门庄重而沉稳,仿佛在向每一位到访者敞开历史的大门,邀请人们走进许光达将军的世界,去探寻他那波澜壮阔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故居的左侧摆放着两辆坦克,威严霸气,应该是许光达将军曾经担任过装甲兵司令的缘故而放置的。</p> <p class="ql-block">  在这幢红色故居里,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砖石、每一扇门窗都仿佛有着自己的生命和记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热血与激情的年代,亲身感受到了许光达将军在这里度过的童年和学生时代,以及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p> <p class="ql-block">  1908年11月19日,许光达诞生于进门厅屋前房,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学生时代。</p> <p class="ql-block">  故居内挂了好几幅许光达将军的生活照片,分别有父母的卧室、兄弟的卧室及许光达的卧室。卧室存有床、衣柜等实物。</p> <p class="ql-block">  院落正对堂屋前方左右各有一个湖南民居特色的天井。</p> <p class="ql-block"> 一间厨房砌了一个湖南农村传统的蝴蝶灶,另一间摆放农具的房间有纺车、蓑衣及牛栏和拌桶等。</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十年代故居部分房屋被洪水冲刷、垮塌,仅保存五间。 2005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考察长沙县时提出修复许光达故居为革命纪念地。遵照指示,长沙市把其故居的原有14间民居土房按原样修复。并增设了陈列室。</p> <p class="ql-block">  陈列室以许光达大将的人生历程作为主要线索,分三部分展出:</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为人民谋解放戎马一生</p><p class="ql-block"> 踏入陈列室的第一部分,仿佛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许光达大将从浏阳河畔的苦读少年,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毅然投身革命。他以黄埔五期热血男儿的身份,积极参与军事训练,亲耳聆听毛泽东、周恩来等的教诲,为日后的戎马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在南昌起义的战场上,他英勇无畏,与敌人浴血奋战,却不幸在血战三河坝中身负重伤,与部队失去联系。但他没有放弃寻找党组织,历经千辛万苦,千里跋涉后终于重新归队,随后奔赴洪湖地区,开启了新的战斗篇章。在洪湖苏区,他身先士卒,多次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在应城战斗中更是不顾危险,亲自冲上前沿阵地,被子弹击中胸部,生命垂危,在没有麻醉药的情况下,他咬着牙要医生硬生生的将弹头取出,凭借顽强的毅力挺了过来 。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许光达大将辗转各地,参与了保卫党中央、鏖战大西北等诸多重要战役。他就像一把锋利的宝剑,哪里有敌人,哪里有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建设装甲兵呕心沥血</p><p class="ql-block">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许光达大将肩负起了建设装甲兵的重任,开启了陈列室的第二部分。当时,我国的装甲兵事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基础薄弱,困难重重。但许光达大将没有丝毫退缩,他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全身心地投入到装甲兵的建设中。</p><p class="ql-block"> 他亲自查阅大量苏军资料,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坦克编制表。在他的精心组织和领导下,全国的坦克部队得以整编,从领导机关到坦克部队的整编和创建工作顺利完成,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这一崭新兵种逐渐成形。</p><p class="ql-block"> 在建设过程中,许光达大将始终强调“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他不仅自己刻苦学习技术,还积极鼓励和要求干部战士们努力掌握技术。在他的带领下,装甲兵部队迅速成长壮大,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初试牛刀,打出了国威军威,让世界看到了新中国装甲兵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  第三部分:共产党人的明镜</p><p class="ql-block"> 走进陈列室的第三部分,“共产党人的明镜”几个大字熠熠生辉,许光达大将的光辉事迹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共产党人的党性精神。1955年,当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时,许光达大将却提笔写下了《降衔申请》,他在信中诚恳地表示:“我扪心自问:论德、才、资、功,我佩戴四星,心安神静吗?”他认为自己在革命最艰难困苦的时期,战绩平平,后又赴国外疗伤学习,相比那些在沙场上英勇牺牲的战士们,自己所做的贡献微不足道,因此主动请求降衔。</p><p class="ql-block"> 在生活中,许光达大将也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困难时期,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不搞特殊化。他的四哥和六弟来北京投奔他,他却坚决按照规定,动员他们尽快返回原籍。父亲去世,他顶住家乡亲属的压力,坚持移风易俗,从简办丧事。</p><p class="ql-block"> 许光达大将一生光明磊落、淡泊名利、顾全大局,他的每一个事迹、每一个选择,都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应有的品质和精神。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为我们树立了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p> <p class="ql-block">  许光达在1955年得知将被授予大将军衔时,主动写信给毛泽东主席说自己级别定得过高要求降衔,因此十名大将中只有他是五级。因而地方政府在故居前新增添了一处“让衔碑”,碑高2.5米,宽约5米,重30吨,为一面旗帜外形的花岗岩麻石材质,碑上方嵌有许光达大将的石雕像,内嵌许光达上书毛泽东主席主动要求降衔的书信。碑文由著名书法家李铎将军篆写。</p> <p class="ql-block">  2020年3月,许光达故居及旁边的陈列室被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第五批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赞许光达将军》</p><p class="ql-block"> 半生烽火烈,</p><p class="ql-block"> 浴血奋拼杀。</p><p class="ql-block"> 建国豪情显,</p><p class="ql-block"> 兴军铁装甲。</p><p class="ql-block"> 功名身外事,</p><p class="ql-block"> 利禄眼中沙。</p><p class="ql-block"> 英名传世代,</p><p class="ql-block"> 大将许光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