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ed2308"><b>二条城</b></font></h1> 二条城,又名二条御所,位于日本京都府,是幕府将军在京都的行辕。 二条城建于公元1603年,是江户幕府的权力象征,建有东西约500米、南北约400米的高大围墙,并挖有壕沟。 二条城的城堡和宫殿建于1603年,是当时德川家的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为到京都拜访天皇时能够居住而建。 二条城由石墙和护城河环绕,在城内建有本丸御殿、二丸御殿、唐门、黑书院、白书院、内宅、位于城堡一角的天守阁及其它附属建筑。 二之丸御殿采用了唐门风格的装修,散发着深厚的盛唐文化气息,在江户时代是最豪华气派的装修,被定为日本国宝。 二之丸里面设有一之间、二之间、三之间、若松之间和敕使之间等若干房间,是各地大名藩主和朝廷敕使等候征夷大将军接见的场所。 屏风画着猛虎和豹,象征着将军家的威武。 串联各隔间的纸门画多是“狩野探幽”及其门徒所绘制的,二条城也成了“狩野派”日本画的史料馆。 黑书院,是将军和亲藩大名、谱代大名会见的场所,面积比大广间小,但装修别致,是将军会见心腹诸侯的场所。 殿内墙壁和隔门上绘有幕府的皇家著名画家狩野一门的画作,《鹰立松树图》为狩野派的名作。 现存的二之丸御殿是六栋大书院式建筑,而屏风上的彩绘则是出自狩野一门的手笔。 二条城庭园,最为出名的二之丸庭园、本丸庭园、清流园,庭园的设计是中国式的。 二条城的唐门,是一座牌楼式的四脚大门,桧皮茅草装潢,门上装饰有寓含长寿之意的“松竹梅上鹤”,以及守护圣域的“唐狮子”等雕刻。 名为“鹂鸣地板”的走廊,人行走其上便会发出黄莺鸣叫般的响声,以防外人入侵。 1867年,末代将军德川庆喜在这里被迫向天皇交还政权,辞去被德川家世袭了十五代的征夷大将军职位,日本历史上称之为“大政奉还”,幕府势力退出历史舞台。 <h1><font color="#ed2308"><b>东本愿寺</b></font></h1> 东本愿寺,位于日本京都府京都市下京区常叶町754,为佛教净土宗大谷派总寺院,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康把原来的本愿寺一分为二,而形成今有东本愿寺和西本愿寺的情况。 东本愿寺阿弥陀堂,是东本愿寺的本堂,堂内供奉的是阿弥陀佛。 东本愿寺御影堂,1895年重建,供奉的是日本净土宗的始祖亲鸾。面阔十一间,长达76米,进深九间,宽达58米,高度达38米,日本重要文化财。 阿弥陀堂门,采用“唐破风”建筑形式。 御影堂门,重檐歇山顶,与东福寺和知恩院的大门并称“京都三大门”。 <h1><font color="#ed2308"><b>西本愿寺</b></font></h1> 西本愿寺,位于日本京都府京都市下京区堀川花屋町,正式名称为龙谷山本愿寺,历经战乱,于1602年得到德川家康支持脱离教团,形成东西本愿寺对立局面。 阿弥陀堂是西本愿寺的本堂,日本国宝。单檐歇山顶,有走廊与御影堂连接,内部供奉阿弥陀佛。 御影堂,日本国宝。单檐歇山顶,总共使用了227根木柱,内部供奉亲鸾上人坐像。 西本愿寺唐门,日本国宝。以黑色和金色为主,梁柱与门扉上有牡丹、麒麟、唐狮子等彩色雕刻,是京都现存的三大唐门之一。 西本愿寺太鼓楼,日本重要文化财。1865年,新选组得到幕府的支持,将屯所搬到这里,队员们成天进行武术训练和枪炮练习,还在寺中杀猪饮酒。西本愿寺僧人们只得掏出一大笔钱,请走了这批“大神”。 <h1><font color="#ed2308"><b>八坂神社</b></font></h1> 八坂神社,位于京都府京都市东山区,为二十二社,是日本全国约三千座八坂神社之总本社,神社的例行祭祀活动叫祇园祭,与东京的神田祭,大阪的天神祭并称为日本的三大祭。 八坂神社是京都祇园的象征,始建于平安时代,原名祇园神社,在庆应四年(1868年),日本实施神佛分离令后,正式更名为八坂神社。 八坂神社是京都人新年参拜的圣地,每年七月,这里都会举行京都祇园祭,这个节日起源于平安时代,由于当时日本国内疫病流行,人们为了祈求疫病消除而举行祭礼。 神社大殿叫做“祗园造”,是日本独特的神社建筑,已被指定为重要文化遗产。 京都八坂神社里面有22座小神社,大年社是管五谷丰登的,大国主社是管姻缘的,美御前社是管美貌的,疫神社是管去病的等等,求什么就拜一拜求一求,当然心诚则灵。 <h1><font color="#ed2308"><b>花见小路</b></font></h1> 花见小路,位于日本京都市东山区四条通,是一条笔直南北走向的街巷。 街巷两侧都是木结构的日本传统房屋,大多都是艺伎表演的茶屋和酒居屋。这里也曾是巩利、杨紫琼、章子怡主演《艺妓回忆录》的取景地。 日本艺妓产生于17世纪,每一名艺妓都接受过严格专业训练,具有唱歌、跳舞和弹三味线等艺能,是通过才艺来取悦客人的女性表演者。 可以提供怀石料理的餐厅。 即有日式的居酒屋,也有西洋式的酒吧间。 <h1><font color="#ed2308"><b>丰国神社</b></font></h1> 丰国神社,位于日本京都府京都市东山区大和大路茶屋町527-1,为了祭奠日本大名丰臣秀吉而兴建的。 丰臣秀吉(1537-1598年),是日本战国时代至安土桃山时代大名,与织田信长、德川家康并称“战国三杰”,逝世后被追封“丰国大明神”。 丰臣秀吉死后葬在京都阿弥陀峰,当时盖有一座雄伟的丰国神社,但遭到德川家康的破坏,直到1880年明治时代才在方广寺领地上重建此丰国神社。 丰国神社唐门,曾是伏见城的城门被搬迁至此,日本国宝,与西本愿寺、大德寺的唐门并列为“桃山三大国宝”之一。 “日本国宝”,京都丰国神社中的唐门的细节。 <h1><font color="#ed2308"><b>智积院</b></font></h1> 智积院,位于日本京都府京都市东山区东瓦町,真言宗智山派总本山,山号“五百佛山”。 寺院内正中为弘法大师诞生一千二百五十年庆祝法会所竖立的供养塔。 明王殿,供奉金刚界大日如来佛,佛的另一个愤怒身称之为不动明王。 大师堂,天正十三年(1585年),大师玄宥至诸国躲避战乱,德川家康请其留居现地,为中兴之第一世,直至运敞大师为第七世。 智积院内的秋日红叶。 <h1><font color="#ed2308"><b>三十三间堂</b></font></h1> 三十三间堂,位于日本京都府京都市东山区七条,为日本天台宗寺院,以供奉一千尊观音雕像而闻名,日本国宝。 三十三间堂的正式名称为莲华王院,堂进深17米,南北长120米,堂内有柱子34根,将殿堂隔成33间。堂正中供有一尊巨大的木造11面千手千眼观音坐像,左右两侧有1001尊金色观音立像,观音群像前有28部众立像。 现在的三十三间堂归附近的妙法院管理,属于妙法院的境外佛堂。 三十三间堂宏大的殿廊。 三十三间堂寺院内东侧的长廊,红漆涂装,复原了唐代建筑风格。 <h1><font color="#ed2308"><b>惠美须神社</b></font></h1> 惠美须神社,位于日本京都府京都市东山区大和大路通四条下小松町125,供奉着七福神之一的惠美须大神。 惠美须大神也称“惠比寿”,是象征着财运的大神,鸟居正中是财神的笑脸,将硬币抛向神像下的网兜,如果投中,象征将会有财运。 神社拜殿,在此可以求签、盖朱印、购买绘马,还可以随机盲抽藏着七福神之一的祈福福签。 名片冢,可以把不用的名片送来这里有尊严的处理掉。 惠美须神社保佑公司生意兴隆,著名企业家也要出资捐助。 <h1><font color="#ed2308"><b>高台寺</b></font></h1> 高台寺,位于日本京都府东山区下河原町526,始建于建于庆长十一年(1606年),由丰臣秀吉夫人北政所出资建立,宽永元年(1624年)迎请建仁寺高僧三江绍益开山住持,号称高台寺。 开山堂,供奉着高台寺开山祖师三江绍益禅师的灵位。佛檀中央为三江绍益禅师塑像,右侧为北政所之兄木下家定夫妇木像。 灵屋,中央供奉着丰臣秀吉生前的护身秘佛“随求菩萨”,左右两侧分别是丰臣秀吉和夫人北政所的塑像。 卧龙廊,连接开山堂和灵屋之间爬山廊,起到遮雨、遮阳的作用。 伞亭,正式名字为安闲窟,是根据日本茶道始祖千利休意匠建造的茶室。亭顶像一把撑起来的伞,故称伞亭。 时雨亭,是全日本唯一的二层建筑茶室,是丰臣秀吉夫人北政所当年远眺、品茗、纳凉之处。 高台寺圆德院正门。 高台寺圆德院北庭院。 高台寺圆德院歌仙之间。 高台寺圆德院志村正作品《月亮和花图》。 丰臣秀吉坐像,日本战国时代至安土桃山时代的政治家、军事家。首次以“天下人”的称号统一日本,后世称之为日本战国三杰之一。 木下利房坐像,日本安土桃山时代至江户初期武将、大名。仕官于丰臣秀吉,1600年参加关原之战,后大坂之战中立下战功。 采用“唐织”重叠织法,有丰臣家徽桐叶纹的织物,圆德院收藏。 蓬莱山水庭园,寺院内枯山水的佳作,是日本桃山时代庭园典型的形式。 高台寺中的“绝佳境”。 <h1><font color="#ed2308"><b>清水寺</b></font></h1> 清水寺,位于日本京都府京都市东山区清水一丁目294,山号为音羽山,寺内主尊为千手观音坐像,现在的建筑物均为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重建而成。1994年,清水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清水寺西门,始建于798年,重修于1633年,建筑为单檐歇山顶(入母屋造)形态日本重要文化财。 钟楼,清水寺历史最悠久的古迹,典型的桃山样式的寺院建筑风格。 本堂,单檐庑殿顶(寄栋造),中间是“舞台”,四周附有高栏。由德川家光捐赠,再建于江户时代宽永十年(1633年),大正十五年(1926年)对舞台进行了修缮,平成二十八年(2017年)对本堂进行了大修。 清水寺舞台,由139根榉木立柱悬空支撑起主堂,宛如一个硕大的舞台,被称为“清水舞台”,建于江户初期,是在法会时为神佛奉纳舞乐之地,为日本国宝。 清水寺三重塔,再建于江户时代宽永九年(1632年),塔高约30米,是日本最大的三重塔之一,朱红色涂装,寓意“东山的象征”。 音羽之泷,三个泉水出水口悬空而下,分别代表健康、恋爱、学业,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接取相应的泉水许愿。 祥云青龙,安置于平成二十七年(2015年)。 清水寺的石灯笼。 地主神社,位于清水寺的后面,挤满了祈求姻缘的善男信女。 <h1><font color="#ed2308"><b>银阁寺</b></font></h1> 银阁寺本名慈照寺,位于日本京都府京都市左京区银阁寺町2,俗称为银阁寺,与金阁、飞云阁并称为“京之三阁”,寺的山号为东山。 银阁寺入口处道路两边保存有围墙遗迹,是著名的“银阁寺垣”,底层为石垣、中层为竹垣、上层是修剪整齐的绿叶墙。 观音殿,简称为“银阁”,创立者为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由梦窗疏石恳请开山,模仿鹿苑寺的舍利殿(金阁)所建造的阁楼建筑为观音殿(银阁)。 东求堂,足利义政的佛堂和茶室,始建于文明十八年(1486年),日本国宝。 银阁寺中枯山水庭园,“银沙滩”是仿中国杭州西湖,“向月台”是富士山的缩微几何模型。 <h1><font color="#ed2308"><b>醍醐寺</b></font></h1> 醍醐寺,位于日本京都市伏見区醍醐東大路町22,是日本佛教真言宗醍醐派的总寺,也是平安时代传承至今的修验道当山派的本山。该寺于1994年作为“古都京都的文物”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三宝院,始建于1115年,是醍醐寺历代住持的住所,三宝院得名于佛教的三宝,有相连的建筑和精致的日式庭院。 三宝院中日式庭院。 西大门,位于醍醐寺主要寺院群“下醍醐”的入口,是由丰臣秀吉之子丰臣秀赖于1605年重建而成。 清泷宫本殿,是一座“镇守社”,供奉醍醐寺总镇守清泷权现,是空海大和尚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守护神。原建筑遭火灾焚毁,现在的建筑是1517年重建而成,是日本重要文化财。 金堂,始建于醍醐天皇时期,是下醍醐的主要佛堂,曾遭两次焚毁,后由丰臣秀吉从纪州汤浅的满愿寺迁筑至此,被指定为日本国宝。 金堂内供奉药师如来坐像,日光菩萨与月光菩萨随侍左右,另有随金堂一同迁入的四大天王守护神像。是日本重要文化财。 五重塔,是京都现存最为悠久的木造建筑,于936年朱雀天皇为其父醍醐天皇祈祷冥福而建,历经15年竣工。塔高38米,其中塔顶相轮13米,塔内绘有珍贵的壁画,指定为日本国宝。 不动堂,其名取自五大明王中的不动明王,在日本佛教中,不动明王不但是守护神,也是山岳信仰的神祇。 真如三昧耶堂,此处本是法华三昧堂,于940年代创建,后在应仁之乱中被烧燬,目前佛堂于1997年落成并举行请佛仪式,是下醍醐区域内最新的佛堂。 真如三昧耶堂内供奉释迦牟尼涅槃佛像,刻画出其圆寂的姿态。 观音堂,原名大讲堂,然而收藏观音像的上醍醐准胝堂于2008年遭雷击烧燬,本尊观音像因而被移至此堂,所以获得观音堂之名。 祖师堂,始建于1605年,堂内供奉空海与圣宝两位僧人的雕像。祖师堂是真言宗寺院中最重要的佛堂,也是僧尼修行生活的主要场所。 弁天堂,供奉艺术与知识女神“弁才天”,是七福神中唯一的女神。弁天堂建于1930年,以纪念醍醐天皇逝世满千年。此堂不向公众开放,只能透过格栅观赏内部祭坛。 弁天池,位于下醍醐寺后面。 三宝院的唐门,门上装饰了“十二瓣八重表菊纹”和“五七太阁桐纹”。 三宝院中的房间装饰着丰臣秀吉的“五七桐纹”家纹。 三宝院中的鸾凤间。 三宝院中的葵间,隔扇绘描绘了京都三大祭之一的葵祭风景,是日本重要文化财。 三宝院中的高王十句观音经写经所。 <h1><font color="#ed2308"><b>平等院</b></font></h1> 平等院,位于日本京都府宇治市莲华116号,是平安时代的寺院园林。最早由嵯峨天皇的儿子源融据此开创别墅。其后,阳成天皇、宇多天皇、朱雀天皇先后在此构建别庄,平等院于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为世界文化遗产。 凤凰堂,建于平安时代,采用歇山顶、架空地板、出檐深远。是集绘画、建筑、工艺与雕刻等艺术国宝于一堂。现今流通的10日元硬币与10000日元纸钞背后,都能见到凤凰堂的图案。 平等院凤凰堂原称阿弥陀堂,在江户时代在堂脊上装饰了两尊铜镀金凤凰而更名为“凤凰堂”,成为日本最知名的佛教建筑之一。 凤凰堂中供奉的国宝大佛。 平等院是受中国唐代风格影响最为鲜明的一所日本寺院,建筑采用中轴对称结构,广庭前开挖水池,水池中筑中岛,中岛正中构筑佛堂。 <h1><font color="#ed2308"><b>建仁寺</b></font></h1> 建仁寺,位于京都东山区的花见小路四条下小松町,开山鼻祖为荣西禅师。寺院创设于镰仓时代的建仁二年(1202年),寺名即当时的年号,山号为东山。 建仁寺的三门,以“远眺皇宫之楼阁”之意取名“望阙楼”,楼上供奉释迦牟尼佛和迦叶、阿难及十六罗汉。 建仁寺法堂,建于1765年,供奉释迦牟尼佛。2002年是建仁寺创建800周年,小泉纯作在法堂的天花板上绘制了双龙图。 建仁寺开山堂,原名兴禅护国院,为开山祖荣西禅师的圆寂之处,内有开山祖亲手植下的菩提树。 一休宗纯在少年时曾入京都建仁寺,当他看到寺僧对门第高者带有谄媚之色极为不满,作诗讽刺道:“姓名议论法堂上,恰似百官朝紫宸”,随即离开建仁寺。 <h1><font color="#ed2308"><b>宇治上神社</b></font></h1> 宇治上神社,位于日本京都府宇治市宇治山田59,创建于平安时代,1994年登记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 拜殿,日本国宝,采用寝殿造建筑样式。 本殿,日本国宝,初建于平安时期(794-1185年),其建筑采取的是三殿式的一间社流造,中间供奉应神天皇,左边供奉皇子菟道稚郎子,右边供奉仁德天皇。 桐原殿,特地为一眼名为桐原水的泉水而修造的殿宇,桐原水是古传宇治七眼名水之一,也是现存唯一还在出水的古名泉。 紫式部雕像,座落在宇治川旁,她是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她的著作就是被评说为日本《红楼梦》的《源氏物语》,开启日本文学“物哀”的时代。 <h1><font color="#ed2308"><b>天龙寺 岚山</b></font></h1> 天龙寺,位于京都市右京区嵯峨天龙寺芒马场町,是南北朝时代著名的禅师、後被尊为国师、造园家梦窗疏石所创的池泉园。 天龙寺原是日本嵯峨天皇的檀林皇后开创的檀林寺,足利尊氏夺取天下之后,聘请梦窗国师在此开创天龙寺,为后醍醐天皇超度亡灵。从此,天龙寺自成一派,成为该派的大本山,位居京都寺院五山之首。 梦窗疎石是日本临济宗高僧,为宇多天皇的九世孙。他一生不求名利,不进权门,精研佛法,大扬禅风,曾被朝廷称之为“七朝帝师”。 连接书院和多宝殿的长廊,光影铺在地上,犹如一幅水墨画。 曹源池碑,传说梦窗疏石在造园时,池里出现了一块刻有“曹源一滴”的石碑,遂以岚山,龟山,小仓山等为借景,融合了日本传统文化而形成池泉回游式庭园。 <p class="ql-block">曹源池庭,在园林大师梦窗疏石设计,是日本传统园林中保存最为完好、也最为精致的一座,被指定为日本特别名胜。</p> 天龙寺本堂入口处的《达摩图》,是由前寺管长平田精耕于1899年亲手绘制,也是天龙寺的一大标志。 天龙寺内的石砚,1899年天龙寺重建法堂时,日本南画大师铃木松年曾经动用了六十多名僧人磨墨,此石砚是为了纪念铃木松年及当年的寺管长而立的,常有研习书画的人来此参拜。 《雨中岚山》:“雨中二次游岚山,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到尽处,突见一山高,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潇潇雨,雾蒙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娇妍。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娇妍。”<div>敬书周恩来总理一九一九年四月五日作于日本京都岚山,廖承志,一九七八年十一月。</div> 周恩来总理诗碑<br>建设委员会<br>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京都总局会长吉村孙三郎。<br>顾问<br>京都府知事<br>京都市市长<br>京都商工会议所会头<br>建设团体<br>京都府日中友好协会<br>京都日中友好佛教协会<br>日中友好亲善京都府议会议员联盟<br>日中友好亲善京都市议会议员联盟<br>日中友好京都府市议会议员联盟<br>京都日中科学技术者交流协会<br>日中友好京都妇女文化会议<br>日中友好京·滋·奈经济交流协会<br>京都日中学术交流恳谈会<br>协力团体<br>京都华侨总会。<br> <h1><font color="#ed2308"><b>京都铁道博物馆</b></font></h1> 京都铁道博物館,馆址位于京都市下京区观喜寺町,是由梅小路蒸汽火车博物馆和原大阪交通馆合并而成,于2016年4月29日开幕,是日本目前规模最大的铁道博物馆。 1800型1801号车,由Kitson公司(英国)于1881年制造,进口自英国、最早用于坡道路线的蒸汽机车。 230型233号车,由汽车制造于1903年(明治36年)制造,拥有英式外形,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量产蒸汽机车。 C62型50号车,由川崎车辆制造所于1948年(昭和23年)制造,日本最大的客运蒸汽机车,曾活跃于东海道本线及山阳本线。 KUHA86型1号车,由日立制作所于1950年(昭和25年)制造,作为战后首台长距离电车投入使用,曾活跃于东海道本线及山阳本线。 0系21型1号车,由日本车辆制造于1964年(昭和39年)制造,达到当时世界最快时速200公里,外观及内部结构均凝聚了当时国铁的车辆技术,在运行约600万公里后,于1978年3月退出历史舞台。 SUSHI28型301号车,由日本车辆制造于1933年(昭和8年)制造,是使用制造于战前的餐车、二等座混合车厢改造而成的餐车。 EF58型150号车,由东京芝浦电气于1958年(昭和33年)制造,是战后极具代表性的客运直流电力机车。 MOHA80型1号车,由日立制作所于1950年(昭和25年)制造,作为战后首台长距离电车投入使用,其被誉为“湘南色”的涂色极具特征。 MARONEFU59型1号车,由鹰取工场于1938年(昭和13年)制造,是战前所制造的皇室、贵宾用卧铺客车,一等、二等混合车厢,二战后由进驻日本的联合国军接收。 KUHA103型1号车,由日本车辆制造于1964年(昭和39年)制造,是1964年投入运营的国铁代表性通勤型电车。 KUHA103型1号车“经济高速成长期所代表的通勤电车”的车厢内部。 EF81型103号车,由日立制作所于1974年(昭和49年)制造,实现了关西至青森直达运营的交直流电力机车。 SURONEFU25型501号车,由富士重工于1976年(昭和51年)制造,其卧铺特快“Twilight Express”配备有1间套间、4间豪华间,舒适的乘车时光让该列车深受人们追捧。 SURONEFU25型501号车“豪华卧铺客车“的车厢内部。 EF65型1号车,由川崎车辆、川崎电气于1965年(昭和40年)制造,为直流电力机车,曾在全日本投入运营。 EF52型1号车,由日立制作所等6家企业于1928年(昭和3年)制造,是日本首台直流电力机车,曾运行于阪和线等。 100系122型5003号车,由日立制作所于1989年(平成元年)制造,是作为接替0系新干线电车而投入运营的新干线电车。 KIHA81型3号车,由近畿车辆于1960年(昭和35年)制造,在1960年投入使用的国铁首台特快柴油车。 DD51型756号车,由日立制作所于1972年(昭和47年)制造,是活跃于全国的液力式柴油机车,为国铁无烟化作出了贡献。 EF66型35号车,由东洋电机、川崎重工于1974年(昭和49年)制造,是量产化直流电力机车,主要牵引东海道、山阳本线高速货运列车,也曾用于牵引卧铺特快列车。 500系521型1号车,由川崎重工、日立制作所、近畿车辆和日本车辆制造四家公司于1996年制造,时速达300公里,为当时实现运营且世界最快的新干线电车。 KUHANE581型35号车,由日立制造所于1968年制造,代号“月光“,是坐席与卧铺两用型设备,为世界首创特快交直流电车。 KUHA489型1号车,由东急车辆于1971年制造,代号“雷鸟”,是国铁代表性机盖型特快交直流电车。 “500系”、“月光”、“雷鸟”同框。 DD54型33号车,由三菱重工于1971年制造,采用西德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制造的柴油机车。 YO5000型5008号车,由川崎车辆于1959年制造,曾被用于最初的集装箱特快“TAKARA”号乘务员专用车厢。 KUHA117型1号车,由川崎重工于1979年制造,是为满足京阪神地区的需求而设计和制造的直流郊区列车。 瓦特蒸汽机模型。 1874年(明治7年)大阪车站建立和发车纪念钟。 8620型客运蒸汽机车所使用的车钟。 复原昭和时代的车站。 复原昭和时代车站商店。 铁道路口设备展示。 各种铁道号志灯展示。 硬质车票印刷机,日本铁道硬质车票分为A型到D型四种,该印刷机为A型(3×5.75厘米)。 复原展陈旧式车站闸口。 复原展陈旧式车站办公室。 复原展陈旧式车站售票窗口。 复原展陈旧式列车车厢。 复原展陈旧式自动售票机。 63式自动化车站闸机实物展陈。 现代车站闸机实物展陈。 大型列车运行模型。 模拟驾驶蒸汽火车。 梅小路蒸汽机车库以及原铁道枢纽,成为了重要的室外展区。 B20型10号车,由立山重工于1946年制造,战时所设计的小型蒸汽机车,曾用于线路内列车调动。 D52型468号车,由三菱重工于1946年制造,日本最大的货运蒸汽机车,在战时曾用于煤炭运输。<div>C51型239号车,由汽车制造于1927年制造,用于牵引于1930年投入运营的超特快“燕”的客运蒸汽机车,车上装饰日本皇室和皇后专用的标志。</div> C62型1号车,由日立制造所于1948年制造,日本最大的客运蒸汽机车,沿用D52型锅炉进行制造。 每日仍在运行的“蒸汽机车Steam号”,这是一部真正的蒸汽机车牵引的客车,乘客可以购票享受大约10分钟往返1公里的路程,可感受乘坐蒸汽机车同时被煤烟熏呛的旅行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