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传儒家微言大义,教商贾允执厥中,培养新时代儒商。</p> <p class="ql-block">《论语》第十四篇原宪篇第三十章教学录音</p> <p class="ql-block">大家好,我是万守杰,今天一起分享《论语》第十四篇原宪篇第三十章。</p><p class="ql-block">原文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这样。</p><p class="ql-block">孔子说:“不要担忧别人不举荐自己,要担忧自己有没有能力干好。”</p><p class="ql-block">“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同义的话在《论语》中出现四次之多,比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宋代大儒朱熹对此,是这样认为的:“此章凡四见,而文皆有异。则圣人于此一事,盖屡言之,其丁宁之意亦可见矣。”朱熹的意思是说,本章这句话在《论语》中出现过四次,意思类同,圣人之所以这样反复叮咛,由此可以看出圣人对此尤其重视。</p><p class="ql-block">窃以为,《论语.学而》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是对《论语》开篇第一句话“人不知而不愠( yùn),不亦君子乎”的再诠释、再说明、再阐发。孔子反复说同类的事情,就是在说儒家的核心问题,即“内圣外王”;抑或说,基于内圣而外王;或者说,自己不修养好自己的道德,怎么可能经世济民?再或者说,要想做官,必须先要修养好自己的道德;又或者说,修养好自己的道德,尔后顺理成章地“外王”。至于最后能不能“外王”,那要看“天命”所在了。所以,孔子又说出一句经典话语,“君子居易而俟( sī)命”,意思是说:君子只管修养好自己的道德,能做官建立功业更好,若不能,那是自己命运所决定的,有道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没有什么可抱怨的,顺天由命是也。</p><p class="ql-block">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道:“十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50岁以后开始“知天命”,其实这不是偶然的,也不完全是孔子学习《易经》后而“知天命”的,更是他游历诸国之后,懂得“不为人知”并非个人能力所决定的。所以,孔子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绝不能“为人所知”而省略“内圣”的进修,“天命”开始进入他的思想。因此,孔子又说出一句名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就是说,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已经出现一种普遍现象,那就是,学习乃“为人所知”,而不是为了修养自己,孔子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这并非君子之学。试想:今天的大多数人学习是为了什么呢?毋庸置疑,是为了“建功立业”,对吧?!且已经成为普世价值观。这又如何解释呢?窃以为,既然已经回不去孔子所崇尚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时代,那是大道盛行的时代,现在也只能退而求次之,就是说,“为己”不成,那就“为人”吧。但是,孔子作为圣人,不会随波逐流,不会选择“下达”,必须给世人一个惊醒、一个“上达”、一个信仰:“学而为人”之“为人所知”不是君子大道,君子不愠“人不知”,而“愠”不知人,愠不知“天命”。因此,孔子思想与学说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50岁以后,孔子引入了“天命”说;或者说,孔子50岁“韦编三绝”,深入研究《易》后,其学说得到完美的“闭合”,逻辑达到圆满“自洽”,思想境界达到至善至美。</p> <p class="ql-block">2025年《论语》第一课,愿同胞向着“内圣外王”之道,向前!向前!向前进!</p> <p class="ql-block">鄙人的弟子经常问一个问题:老师,命不可改,运应该是可以改的吧?这个问题似乎十分普遍。窃以为,“命”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天性即天命,命即姓,故性命也。每个人性命只有一条,且具有唯一性,不可更改,科学谓之“基因”。孔子的孙子,述圣子思子,孔伋,在他写的《中庸》一书中开篇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子思子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命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是天赋的;遵照天性去做就是道;如何修道呢?终生学习和修身就是修道。“运”又是怎么回事呢?运是命的运动轨迹,运与命对应,一命对一运。既然命具有唯一性,那么运也具有唯一性。所以说,“运”一样不可更改。为什么人们常说“运可以改”呢?问题是人们所理解的“运”不是“真运”而是“假运”,是自己感觉到的“运”,非与生俱来的“真命运”。什么意思呢?人与生俱来所带来的“命”是“天命”,我们可以谓之“真命”,与之对应的“运”谓之“真运”。但随着日月蹉跎,其污泥浊水,歪风邪气,这些污浊的东西遮蔽了内心和灵魂,故我们所活出的生命不是“真命”而是“假命”,伴随“假命”的自然是“假运”。也就是说,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感觉到的“命”或“运”不是“天命”或“天运”,是虚妄的,是“假”的。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运”当然可以转改,“假的”可以转化为“真的”。如何改转呢?自然是使其回归“真我”,返璞归真是也。改“运”的具体方法呢?孔子说:“君子居易而俟命矣”。什么意思?遵循《易》就可以回归“真命”,如果按照《易》去做,不就是“改运”了吗?孔子又说:“不学易无以为君子”,所以,若想“运气”好,就要学《易》研《易》,成为“玩易”之人。我们经常听到一句骂人的话,叫作“这个人真不是个玩意儿”,其实不是“玩意”而是“玩易”。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这个人真不是个君子”,或者说,“这个人真是个小人”,因为“君子都玩易”嘛,抑或说,“君子都是玩意儿”。</p> <p class="ql-block">2025,愿大家活出生命之真,圆满自足!</p> <p class="ql-block">鄙以为,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依然是强调“内圣外王”之道的内在逻辑,虽然孔子从来没有直接说出“内圣外王”,但其学说乃“内圣外王”之道。对此,孔子的弟子曾参,史称“宗圣”,在他写的《大学》中说得明白:“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这样说,“修身”前面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即“内圣”,“修身”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外王”。孔子曾说过,有道邦国则“进”,无道邦国则“隐”;有道邦国,贫贱则耻,无道邦国,富贵则耻。所以,有人说“孔子是一个官迷”,这是对孔子“内圣外王”之道的曲解与误判。孔子从来没有说过“学而优则仕”类似的话,这个话是孔子的弟子子夏说的。孔子的真实思想是,“做官”不具备人生目标之绝对性和唯一性,而“内圣”具有人生目标之绝对性和唯一性;“外王”乃顺其自然,而且具有条件性与前提性。比如,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三谏不从则去”“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乱邦不居”,这些话足以证明孔子不是“官迷”,孔子做官是有条件和前提的,这一点尤其需要明鉴。</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包括传说在内的确有由“内圣”开出“外王”的人物,比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但更多的“内圣”,并没有开出“外王”,比如孔子、曾子、子思子、孟子、荀子、郑玄、管宁、韩愈、张载、程颐、程颢( hào)、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王夫之、王国维、陈寅恪( kè)、梁漱溟、唐君毅、牟宗三等。窃以为,新时代儒学不能将“内圣外王”作为政治诉求,因为现代政治的方向、方法以及路径,在孔子儒学中找不到,所以儒学在现代国家中的定位惟德治教化、政治监督以及理性批判等三者有机统一。有道是:政治不能道德化,道德也不能政治化,道德与政治更不能宗教化。所以说,有人将儒家说成儒教是错误的。儒家是文化学说,自古从来没有成为过宗教,这一点与道教是有区别的。中国唯一的本土教就是道教,佛教乃源于古印度后中国化而已。儒学既然是文化,就不能神化,任何企图以儒家文化“包打天下”的堂皇情绪都是不可取的。</p><p class="ql-block">窃以为,孔子之所以反复说“不患人之不己知”,通俗地讲,就是告诉人们:不要总是担忧别人不理解自己,把握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足矣,只管修养好自己的道德就行。有道是:是金子总要发光的,不发光也是金子,为什么非要发光呢?因此,把自己活成金子,自带光芒,该发光就发光,不该发光就不发光,即使一辈子不发光,又夫复何求?这就叫作“人要活给自己看而不是活给别人看”。人若要想“转运”,想通照做即可,其他的事情交给“天命”就可以了。谁想通了这些并照做,谁就是“觉悟”了,谁就把“真命”活出来了,谁就是圆满、快乐且自足的人。</p><p class="ql-block">孟子在《孟子.离娄下》中说:“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佛说十善业道经》也说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流传了几千年但被误解了几千年,其中的“为”不是“为了”而是“修为”的意思,意思是说,人要在天道的指引下修为自己,否则,老天是要惩罚的。鄙以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其思想则源于孔子“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就是修为自己,“为人”就是为一己私利。今天学习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这句话,其思想实质仍然是“为己”不“为人”。</p><p class="ql-block">说道这里,或许有人问:“为己”是为了“内圣”,这个明白了,“外王”是“为人”吗?“为人民服务”是“为人”吗?窃以为,“外王”不属于“为人”范畴,“为人民服务”也不属于“为人”。为了一己私利而学乃“为人”之学,凡为“公德”而学乃“内圣外王”之道。一句话,“天下为公”“举而措之天下之民”,乃是从“内圣”推演至“外王”的大道,孔子之道也。归根结底,把自己修炼成德才兼备的人,为人民服务,才是康庄大道。窃以为,为人民服务乃新时代“外王”之道,“居易而俟命”乃“内圣”之法,“内圣”决定“外王”,君子患不“内圣”,不患“外王”。</p><p class="ql-block">好,今天的课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p> <p class="ql-block">返璞归真!</p> <p class="ql-block">新儒商,中华未来商之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