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游完琅琊山和醉翁亭,我们离开滁州,奔向了位于马鞍山的长江采石矶。它位于马鞍山西南约5公里的翠螺山麓。</h1> 矶者,江河岸边突出水中之岩石者也。用白话说,就是在江河边上突出伸向水中的小山或岩石。<br><br> 中国自古就有“长江三矶”之说,采石矶最为出名,古称牛渚矶;其次是岳阳的城陵矶、南京的燕子矶。 古人很会玩,就是这个采石矶,唐宋名人白居易、元稹、王安石、苏东坡、陆游、文天祥等都曾来过这里题诗咏唱,留下足迹;最出名的当属李白,据考证他来过7次之多,而且写下来《横江词》、《牛渚矶》、《夜泊牛渚怀古》等50多首诗篇。最著名的《望天门山》一诗中“天门中断楚江开”就是描写的这里。 <h3> 到了近代,李鸿章、蒋介石、郭沫若、赵朴初等等多得无法统计的名人也都来过,可见采石矶绝非等闲之地。毛主席1958年也来过。</h3> 名人自古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如今,像我们这样的老百姓也希望到此一游,为何?我以为:<div><br><div> 首先是这里景美。采石矶相连的座小山,叫翠螺山,满山翠绿,又因半个山突兀江中,临空绝壁,虽不高大,但奇骏壮观。它雄踞长江之畔,扼守大江要冲,山水相伴,不离不弃,天然形成了独特的景观。</div></div> 尤其是坐上索道登上山顶,站在李白当年写下《望天门山》时所站立的同一位置,可北看小九华山秀,西眺大江奔流,南望天门中断,北睹钢城风光。 山下有三元洞,含5座天然石洞,供奉着天、地、水三元神位。上下两层,洞中有洞,还与长江连通。 出了洞可沿800米江边栈道漫步,赏长江美景,观江水湍流,江轮竞渡,百舸争流。若遇上风高浪急的天气,用耳朵就能感受到江水毫不留情拍打着礁石的磅礴力量,感受着这里总是充满了活力与激情。 其次,这里故事多。<div> 山顶有望夫山,因临江处曾有一石,约2米,颇似人形,上刻“望夫石”三字。据载:“昔有人往楚,累岁不还,其妻登此山望夫,乃化为石”。这虽然是一个美丽且凄凉的传说,但李白有《望夫石》一首,其后刘禹锡、梅尧臣、王安石、郭祥正、贺铸、张孝祥、陆游等文人墨客均因此赋诗吟咏。但现在望夫石 已无处可寻,至少我们没有看到。</div> 这里最有名,最神奇的传说是李白在这里“醉酒捉月,骑鲸升天”。说李白身着宫锦袍,喝醉了酒,看到水中有一轮明月,竟纵身跳到江里去抓月亮,结果被淹死了。 随即,唐代有人纪念李白在此修建了“太白楼”,又名“谪仙楼”,意含李白非凡人,乃是上天贬谪人间的仙人。此后,历代皆有建筑或修葺,如今这片区域已成为一个世外桃源。园内绿树成荫,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不仅园林景观精致,而且处处流淌着历史。 到了清光绪年间,重修太白楼时,将这片区域合称“唐李公青莲祠”并修了围墙和院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立于太白楼正厅楠木雕刻的李白全身站像。)</h5> 即便如此,后人对李白的敬仰和怀念仍难以尽情。1959年,又在此筹建了李白纪念馆,用来陈列展出《李白文化艺术专题展》《当代李白研究成果展》《馆藏李白塑像展》以及《明清古字画展》等其他展览。 最重要的是馆藏了李白诗集的各种版本、碑文石刻以及其他与研究李白相关的物品,据说有近3000件。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太白堂,两侧墙壁镶嵌着名人纪念李白的墨迹石刻。)</h5><div><br></div><div> 后来在采石矶,因李白形象之高大,又修建了李白文化园。园内不仅有李白的雕像,竟然还真有李白的衣冠冢,传说衣冠是渔夫从江中捞起来的。<br></div> 说实话,看着这个衣冠冢,我最终也说不清李白死于采石矶是传说?还是真事?墓里究竟埋着什么?也不知。一一不过,我自慰,这应该是专家们追究的事,普通人大可不必去一探究竟。 另外,采石矶的楼台亭阁非常多,最早是始建于东吴赤乌二年(239年)的广济寺,现仅存的“观音阁”;前面说的太白楼建筑群,初建于唐代,但现在也已是近现代作品。 建于翠螺山顶的这个三台阁,本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长江名阁。始建于明朝崇祯15年,但在乾隆年间毁于兵火,1999年重建。上下5层,高约30米,典型的徽派建筑特色。“三台阁”匾额是书法家沈鹏题写。登上最高处,亦是观赏滚滚长江美景的最佳地点之一。 我们在采石矶大约游览了三个小时,感觉还不错。因为这里处处有着跨越千年的历史与遗韵,每一处寺庙,每一个楼阁,每一条曲径,甚至每一块石头、每一片叶子,都足以引发思古之幽情。随着所见所闻,让你自然联想到曾有无数文人雅士也在这里徜徉漫步;联想到很多朝代的统帅将领也曾在这里指点江山,尤其是看到众多文化名人留下的那些楹联匾额,更加感受这里文化的深远厚重,感受到这里真是一个诗意飘香、文采风流的地方。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采石矶著名的“大脚印”,来历传说不一)</h5><div><br></div><div> 顺便提及,马鞍山地方虽小,但文化非常深厚。距采石矶不足40公里的马鞍山和县有西楚霸王祠,那里是项羽自刎的地方;刘禹锡的《陋室铭》也是在被贬到和县后所写,现那里建有陋室公园;王安石写的《游褒禅山记》中的褒禅山,在马鞍山的含山县。可惜我们都没有再深度游,有机会,有时间到马鞍山来的朋友可争取都去看看。<br></div><div><br></div><div>(待续)</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