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文/海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寒冷中怀着热烈激动的心情欣赏了极美的日照金山后,阳光普照山川,雪山上的金色渐渐淡去,恢复了原有的银装素裹,素面冷傲俯视众生。十余分钟的金装加身显得那么地短暂,人们尚未从其笑容中回过神来,美丽的容颜戛然而止,显出神圣不可侵犯之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返回酒店用完早餐,计划着去西藏芒康县盐井镇盐田景区。老伴一直以来有个心愿要到西藏走一走,此次出行也是为将来某个时候顺利进藏做些准备,身体是否适应海拔3500米左右,如无不良反应,则可进行下一步。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因工作关系,我虽多次路过西藏的盐井,但盐井盐田景区却不曾相识,借此机会前去一探,了确彼此的心愿。由云南德钦县飞来寺沿澜沧江一路向北一百多千米即可到达盐井盐田景区。盐井镇位于滇藏界上,开车进藏很顺利,只是在西藏盐井镇入口,检查了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遥下车窗分别对着镜头拍照,就算过关了。盐田景区在盐井镇西侧的澜沧江边,约五千米左右,过澜沧江桥到达加达村便是盐田所在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盐井盐田在澜沧江两岸均有分布,据当地藏民介绍,澜沧江左岸盐井镇一侧的盐田属于纳西藏民,右岸加达村一侧属于康巴藏民,各自的盐田有着严格的划分,从现场情况来看,颜色呈灰土色的纳西藏民盐田似乎不再晒盐,盐田干涸。而呈宗红色的康巴藏民的盐田水润泽园,颇有气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追寻历史,盐井古盐田在格萨尔王的故事里就有描述,据考证在唐期时期就有了完备的晒盐工序,也就是说,盐井古盐田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独有的一座人文景观,也是世界上保持最原始的手工晒盐方式的地方,这里可以观赏到原始制盐的全过程,也可以了解加达藏民的风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午餐在一家加达村民的民宿就餐,一壶酥油茶(20元)、一盘小青菜(25元)、两份加加面(50元)。所谓的加加面,一只小碗一口面,吃完一口加一口,每人面前放一箩小小鹅卵石,吃一碗从箩筐里拿一颗石子放在桌面上,直到你吃完为止,数数你面前的小石子有多少颗,数量代表你吃了多少碗面。为我们加面的藏族小姑娘一边加面一边不停地述说着曾经有一位徒步的驴友创了吃加加面的记录,一人一口气吃了145碗,真是难于想象。我看到我面前的七颗小石子,再看老伴那里也仅有四颗小石子,相比之下,真乃无地自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交谈中知道藏族小姑娘乃是西藏大学大四学生,即将毕业。我们询问有关盐田的前世今生,小姑娘侃侃而谈,老祖先为他们康巴藏民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整个加达村百余户人家,家家有盐田,少则七八块盐田,多则四五十块盐田,整个盐田景区有上千块盐田,大大小小层层叠叠如梯田般的存在。一块盐田晒一次盐卤可产白色食盐25千克左右,或是产25千克红色的保健盐(泡脚)。岩盐卤水井矗立在澜沧江两岸江边上,为了防止江水浸入,井口处用石料砌筑成碉堡状。古代用人工下井背卤水,现代用机械抽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临别时红盐白盐各买了一包,5元500克/包,算是记念吧。盐是人类生活生存的必需品,也是最主要的调味料。盐井盐田是自然的馈赠,也是康巴藏民祖祖辈辈辛勤劳作的结晶!</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