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故居位于江苏省宜兴市屺亭桥塘河西侧,徐悲鸿先生就诞生在屺亭镇上,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享有“书香之地”的美誉。徐悲鸿故居占地518平方米,建筑面积115平方米,为砖木结构3开间阁楼房屋。故居包括徐悲鸿原生活起居间、弟妹生活间、徐悲鸿父亲的书房。<br> 院内有徐达章、徐悲鸿父子的塑像<br>徐悲鸿出身贫寒,他的父亲徐达章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画家,精通诗文、书法、篆刻,尤擅绘画。耕作之余,在镇上靠鬻字卖画贴补家用。小时候的徐悲鸿耳濡目染,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幼跟随父亲练习诗、书、画、印,打下了传统文化基础。徐悲鸿一直在其父“严督”指导下习画。9岁时,“先君乃命午饭后日摹吴友如界画人物一幅,渐习设色。”直到19岁时父亲病故去世。徐悲鸿是家中长子,下面有弟妹五人,在“半耕半读半渔樵”的生活中,徐悲鸿度过了他的童年。<br>徐悲鸿自述中写道:“余年十三四,吾乡连大水,人齿日繁,家益窘。先君遂奔走江湖,余亦始为落拓生涯。”徐悲鸿原名寿康,“悲鸿”二字的来源,据郑理在《徐悲鸿年表》中所说:1913年,18岁的徐悲鸿得一子,徐父为孙子取名“吉生”,他却坚持要为儿子取名“劫生”。此前一年,徐悲鸿因为不满父亲逼婚而逃走,后被抓回强行完婚,才生此子。他为了表示反抗,一气之下,自己改名“徐悲鸿”。17岁娶妻生子,19岁妻亡子夭,1917年21岁的徐悲鸿开始了他漫长沉重的留学生涯,先是东渡扶桑,研究美术,1919年至1927年留欧八年,遍历英、法、德、意、比、瑞士等国,亲炙艺术古迹,刻苦砥砺,一心修习,学有所成。<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