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塘镇有座蜈蚣山

黄河行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蜈蚣山顶生长着一棵枝繁叶茂的发财树,华盖庇荫,躯杆苍然,水塘镇之蜈蚣山,一块神奇的风水宝地,是一处垂钓加休闲的新水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片世外桃源,山川相连,蜈蚣山拔地而起,犹如一条灵动的蜈蚣蜿蜒盘旋,彰显着天然的气场和神韵。这里,绿树环绕,花香四溢,鸟儿欢歌,仿佛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蜈蚣山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的风水。传说中,这里是龙脉所在,汇聚了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在这片宝地上,你将会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庇佑,事业会如日中天,财运亨通,身体康健。不仅如此,蜈蚣山的文化底蕴也十分了得。在这片土地上,你可以探寻古老的神话传说,领略世代传承的文化风情。这里的风俗习惯、美食特产都会让你流连忘返,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一个更为遥远的时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步行上蜈蚣山感受一番大自然的恩赐,在这里,你可以放下繁忙的生活琐事,静心享受这片世外桃源带来的宁静与祥和。探索蜈蚣山的奥秘,发现它独特的魅力,成为你心灵的归属地。 蜈蚣山一块集天地之灵气、聚山水之精华的风水宝地。快来这里寻找属于你的福祉,让美好的休闲生活从此开始! 在这个充满诗意的世界里,蜈蚣山等待着你的到来!让我们共同揭开这块风水宝地的神秘面纱,开启一段难忘的心灵之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蜈蚣山千年风水宝地,吸纳天地精华,汇融万物灵气。这是一处休闲的圣地,更是一份传承千年的福泽。罕见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交融,犹如一幅画卷在微信朋友圈中展开。 蜈蚣山以天然奇景为屏,千姿百态,独具魅力。巍峨的山脉,如同蜈蚣蜿蜒的脊背,坚实而强大;碧绿的植被,就像蜈蚣的足,灵动而富有生命力。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石头,都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沉淀成了一种难以言表的自然之美。 那片深邃的湖水,就像一面镜子,反射出蜈蚣山的壮丽景色。山与水的结合,刚柔相济,恰到好处。湖中倒影着山弦,起伏的山峦映衬着湖水,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蜈蚣山的文化底蕴更是深厚的,也是文人墨客的灵感之源,歌之吟之,舞之鼓之热闹异常的脍炙人口,你尽可以在静谧的山峦中,感受到千百年来的神秘传说。在这片风水宝地上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更体会到古人留下的智慧与精神。蜈蚣山一个值得用心去感受去品味的地方。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放慢脚步,去体验那份和谐与激昂,去领略那份古老与神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水塘镇位于新平县境西北部,哀牢山中段东麓,距县城90公里。东至戛洒江与老厂乡隔江相望,南连戛洒镇,西邻镇沅县,西北与者竜乡接壤。地势西高东低,东为戛洒江,西靠哀牢山,呈狭长形河谷兼半山区地带。最低海拔530米,最高海拔3137米,由于辖区内地形复杂,气温差异大,年平均气温22℃,全镇辖水塘、现刀、波村、大口、南达、旧哈、拉博、邦迈、金厂,108个自然村,86个村民小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最初的野心是很大的,想从新平下车后就跑步到水塘镇,后来用两步路测试了一下这段路程有近百公里之遥,于是只好乖乖噜噜的坐车赶到水塘镇了。当然第二天我还是突发奇想。天不见亮就出门超长坡跑到南恩瀑布,陇西公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有个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实验组,与当地人合作的社会实验站,让大家在享受传承民族情节的风俗习惯上,充分地挖掘古老的民族歌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第一站是从新平经大开门先到嘎洒镇,去文化站参观了小朋友们的当地民族歌舞排练,孩子们身着本民族服装,非常的靓丽,大家认真的就着民族音乐翩翩起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拉祜族的“扫寨子”。水塘镇有拉祜族1088人,集中在旧哈村的三个村民小组,是新平境内拉祜族较为集中的地方,拉祜族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每年的农历3月18日是他们传统佳节。这一天在拉祜族的村寨里要进行的传统民族仪式,宰杀猪鸡祭祀寨神,跳起传统舞蹈驱逐鬼灵,主要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有“吉鼓舞”“闹哑巴”。表达了拉祜族群众对新生活的向往、对黑恶势力的仇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俗话说“要至富,先修路”。乡村公路是经济发展的血脉,农村道路通畅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水塘镇蜈蚣山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推进乡村振兴道路建设,打通区域连接,完善路网架构,为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好保障。走进水塘镇蜈蚣山路,山路分为前后段,蜈蚣山路后段,总里程为两公里多,已经全线贯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水塘镇盛产水果,更是褚橙的种植基地,每天都有无数辆车在向外地运送水果蔬菜,这里的人民非常勤劳,生活着花腰傣,世居民族…拉祜族,就是一步跨千年的苦聪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水塘因集镇中有一水塘而得名。大理国时,属马龙部(今漠沙)地,隶威楚府(今楚雄)。元宪宗时(1251~1259),隶宁州(今华宁)万户府。咸丰九年(1859)5月,弥渡李文学发动彝族农民起义,得到了哀牢山各族人民的积极响应,后被清军围困于大帽耳山(现属水塘镇波村),李文学部战死于山项。1950年10月6日,解放军一0九团三营七连,在水塘棉花河山洞中擒获匪首李崇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鸟神传说:在远古时候,哀牢山上住着一位善良的鸟神,它的歌声给当地居民带来了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有一个恶神嫉妒它的才能,试图阻止它唱歌,最终鸟神反抗并继续唱歌,使得哀牢山恢复了往日的美丽。哀牢寺:位于哀牢山山麓的哀牢寺,是哀牢文化的重要遗迹,反映了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lt;龙之国的传说&gt;:在傣族传说中,古哀牢山下有一位捕鱼的妇人,她无意中触碰到一块沉香后生下了十个儿子。沉香后来化为巨龙,询问妇人他的儿子们在哪里。九个儿子被吓跑,只有最勇敢的小儿子留了下来,被巨龙舔背表示宠爱,并被命名为九隆,成为部落首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位是哈民族的大才子,博导级教授,曾经的云南哈尼族首席播音,对本民族的来龙去脉成书了好几册,随口就能唱出很多哈尼祖先的诗歌咏叹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红河第一湾,纵情抒发对山川的赞美和人文情切的崇拜,当时这位哈尼族大才子实时记录了下来,可惜我未曾向他索要一份存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lt;古哀牢国&gt;:哀牢山曾是古哀牢国的所在地,这个国家在战国时期就存在,由78个部落组成,面积约138万平方米。古哀牢国的人民在东汉时期被汉武帝征服,之后逐渐融入中原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享誉全国的明星橙——“褚橙”就产自哀牢山中,来到新平怎么能错过褚橙庄园呢?在这里,您能看到橙子们喝着山泉水,晒着哀牢山的日光自在成长。眼前,一座座“柑橘的山”,连绵叠翠。每当柑橘成熟时节,漫山遍野的柑橘树上挂满金黄色的果子,颇为壮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阳春三月,水塘镇万亩冰糖橙进入盛花期,洁白的橙花竞相绽放,香气四溢,漫山遍野的“白色花海”绽放出乡村振兴新希望,沁润出丰年的韵味。水塘镇蜈蚣山柑橘基地,那只有橙子花特有的甘甜和清香夹杂在温润的春风中,扑鼻而来。放眼望去,橘林树梢朵朵清新洁白的小花点缀其间,条条枝丫吐出新叶,片片新叶托着花朵,素雅而洁美,如繁星点点,洒满了整个柑橘基地,呈现出一片产业兴旺的景象。一年之计在于春,橙花盛开的时候,也正是冰糖橙汲取养分最多的时候,是果树管护的关键期,果农们早已忙碌起来,赶着花期为橘树施肥管护,期待新一年的丰收。俗话说“一树花半树果,半树花一树果”是有一定道理的,果树开花要消耗大量养分,所以一般橙子花多的时候要把花疏除一些,如果不疏除一些花的话,会导致挂果率低、果径小。另外还要对芽做适当的疏除,这样才有利于保花保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近年来,水塘镇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依托有利的气候条件和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柑橘产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示范带头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典型示范、技术指导等措施,抓优柑橘产业培育,抓强柑橘产品质量提升,柑橘产业已成为水塘镇农业支柱产业,为群众增收致富搭上了“快车道”。下一步,水塘镇还将以“花”为媒,以“果”为介,持续做深做实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融合文章,以“一颗柑橘”撬动农旅融合发展,助推柑橘产业增效、果农增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宝藏传说:清朝乾隆年间,李姓将军被封为“哀牢土司”,民国时期哀牢山藏有宝藏的传说开始流传。据说最后一位土司李润之积累了大量财富,在他死后,这些宝藏的下落成了一个谜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辖区地势西高东低,东为戛洒江,西靠哀牢山,呈狭长形的河谷兼半山地带。东面的戛洒江,由东北入境,流经辖区东部,最低海拨大窝塘530米,西面的哀牢山脉,由西北向东南插入,贯穿西境,最高海拨大雪锅山3137米。由于地形复杂,气温差异大,形成了境内的立体气候,最高气温41℃,最低气温0℃,年平均气温24℃,相对湿度小,日照时间长,水蒸发量大,霜期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进位于水塘镇蜈蚣山上的柑桔基地,一颗颗浑圆饱满的金黄色果实挂满枝头,橙香四溢。果户们正抢抓有利天气采摘柑桔,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随着一筐筐冰糖橙装在商贩的车上,果农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每年这个时候,也是诈骗的“多发季”,为提醒果农切莫被骗,水塘派出所的民警联合村里的巡护人员组成护果队,不间断地巡逻护航果园,与果农们聊收成、拉家常,讲解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例,介绍犯罪分子常用的电信网络诈骗手段,提醒果农谨防上当受骗,织密安全防护网,增强了群众的安全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曼便是水塘镇哀牢山中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这个村子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奇闻轶事。这里不仅是新平县水塘镇最边远的花腰傣村子,也是一个古老的村子;这里不仅有哀牢古道,还有数百年前的古桥;不仅有神秘莫测的“猫猫舞”“跳月亮”,还有新平历史人物刀勒岩莫和尉迟文征的传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猫猫舞”“跳月亮”与傣族名人刀勒岩莫有关。他在晚清时期不知何故流落于此,创编出“猫猫舞”与“跳月亮”。相传某年连降暴雨,傣乡各村都遭受了水灾,妖龙乘水势来到洞岗河畔的曼便村作乱。全村人惊恐万状,纷纷逃匿,只有刀勒岩莫挺身而出,战退妖龙,保境安民,从此他成为傣乡的“圣者”。由于他的声望高,南靖大都督刀成义请他加入傣军,并封他为军师。后来李文学、刀成义的义军兵败,刀勒岩莫隐入哀牢山老林,不知所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猫猫舞”亦称“跳老虎头”,舞蹈由八至九人表演,道具有连枷、双刀、木棒,乐器有鼓、铓、钹等,共分24个套路,跳起来粗犷豪放、刚柔并济,武技与艺术融为一体。“跳月亮”一般在中秋前后的月明之际举行,当地花腰傣人亦称“请月神”。此舞在当地雅摩(族中祭师)摇铃祈祷声中,由数名男女撑伞而跳,舞者在或紧或慢的祈祷声中,撑伞跳跃狂舞,使人观之神秘感十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道歇脚之地有一条发源于哀牢主峰大磨岩的河流——洞岗河从曼便村前不远的地方流过,横跨河流的是一座数百年的石拱桥,连接石拱桥的即隐没林中的哀牢古道。这条古道原来是哀牢山茶马古道其中一条主要支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史料记载哀牢山茶马古道,一条越过哀牢山至普洱通往远方;一条经金山垭口十八道河至此,通往南安州再至大理。当时古道人来车往、热闹非凡,而曼便地处凤翥(今者竜)经斗门至戛洒的要道,清末名将尉迟崇焕率家族马队来往于古道,常在曼便歇脚吃饭。久而久之,此地便成为古驿站和尉迟家族的屯兵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尉迟崇焕与李文学义军的战斗中,曼便就成为前线物资供应的中转站。尉迟崇焕命其部将李顺成率兵驻守此地,曼便成为深山中的要塞,曾经繁荣一时。如今仅存流淌的河水、沧桑的古桥、悠悠的密林,早年的热闹与繁荣,早被雨打风吹去。这座古桥没有建桥碑记,据说是者竜尉迟家族的祖先尉迟文征所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红河第一湾位于红河上游戛洒江上段水塘镇大窝塘处。距县城108公里,山萦水绕。红河全长1280公里,为南亚次大陆的一条重要国际河流。红河流入新平境时,也许是哀牢山的清泉飞瀑汇入石羊江,也许是与清幽的绿汁江、大春河两姐妹交汇后的“三江并流”,变得十分温柔,在哀牢山和迤山两次大转身,在滇中大地上画下让世人惊叹的反“S”形景象,成为红河壮观优美的倩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站在红河东岸高高的上梁山,遥望红河第一湾,只见那云雾缭绕的哀牢山下,红河情意绵绵的缠绕着从哀牢山伸延下来的每一条山脉,接纳着从哀牢山奔流下来的每一股清溪。形如倒“几”字状的第一湾处,视野开阔,两岸是青绿的甘蔗林和成排的攀枝花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相传,流淌在哀牢山脉左、右两边的元江(红河上游)和阿墨江(李仙江上游)是龙王的两位漂亮千金。姐姐阿墨江性格沉稳,做事踏实;妹妹元江性情活泼,能歌善舞。一次,龙王叫姐妹俩去南海赶摆(赶集)姐姐走上路(哀牢山脉右面),妹妹走下路(哀牢山脉左面)。性急的姐姐匆匆而去,没几天就到了南海;而贪玩的妹妹却一路欢歌,走一天玩一天,结果半个月以后才到南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于姐姐走的急,她走过的地方处处是峡谷险滩,因而今天阿墨江沿岸没有一个平坦坝子,而妹妹边走边玩,一路上玩出了水塘坝、戛洒坝、元江坝、南萨坝,处处山水秀美。生态果园。生态果园位于戛洒江(红河上游)西岸的水塘镇新寨梁子是新平县境内种植面积最大的桔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新平康熙县志》记载,尉迟文征是尉迟子文的儿子,祖籍江西,居住在新化州斗门乡。他们父子智勇过人,堪称英雄。明朝万历年间,土匪胡仁等人叛乱,尉迟子文父子率领百姓勇擒匪首,把他押送到新化州府。上级任命尉迟子文为武官,承担守土安民的职责。此时,南安州被土匪攻破,知州大人潜逃,土匪夺走州印,绑走知州的大公子。当土匪途经斗门乡的时候,尉迟子文巧施妙计夺回州印和大公子,并把大公子护送回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黔国公沐英知道此事后,奖给他一块大匾,以示勉励,并加授都司佥书职务。数年后,又有土匪作乱,尉迟子文率领乡上团练拼杀,被土匪杀害,时年七十岁。上级又任命其子尉迟文征为都司,设营防范,共同抗匪。无奈土匪又到其他地方打劫,尉迟文征随官兵出征,误中埋伏,被乱箭射伤,落入贼手,后被贼人杀害。到了崇祯末年,尉迟文征的次子在与土匪作战中因出征有功,被追授为副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至于尉迟文征于何时建石桥,因无碑记,暂时无考。新平彝族学者聂鲁生前曾在一本彝文古籍中读到过洞岗河桥的记载,可惜聂老先生还没有翻译成汉文便仙逝,今已无从查考。在距石桥数十米远的地方,有一块一人多高的坚硬岩石,酷似一张历经沧桑、面带微笑的老人脸:它隆起的额头,像一位老寿星;两只眼睛半眯半闭,似笑非笑;硕大的鼻子,微张的嘴巴,像是要说出久已埋藏心底的话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哀牢山它并非一座孤峰,而是长达约 450 千米的山脉。其地势雄伟,平均海拔超 2000 米,3000 米以上山峰众多,总面积近 1 万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超 85%,横亘于云南中部,划分滇东高原与横断山地,跨越 5 州市 16 县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哀牢” 之名源于 2400 多年前的古国。其含义有多种解释,或为彝语里 “虎豹出没之处”,或表示 “安乐”“酒气浓” 等。哀牢国文化历史久远,从旧石器晚期延续至铁器时代早期,汉代时,哀牢王率众多属邑、人口归附汉朝,设永昌郡等。其由多民族融合而成,以勐掌为活动中心。虽《哀牢传》已散佚,但从其他古籍引用可知其有九隆的传说,反映出当时民族社会结构的转变,且在西汉时已进入青铜文化时代并开展贸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一些自媒体视频留言中,有诸多恐惧言论,如被 “凶兽” 跟踪等,实则多是误会,所谓的巨蟒、人熊可能只是树的影像。动物叫声也只是正常交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若去哀牢山探宝,部分区域已开发成景区,像石门峡、茶马古道、金山原始森林景区等,配套完善,景色宜人,只要遵守规定不涉足未开发地,安全无虞。景区外虽有多种野生动物,如亚洲黑熊等食肉动物,但它们多在保护区核心区,这里既是它们的栖息地保护范围,我们应敬畏自然,别去打扰它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传言哀牢山磁场异常致指南针失灵并引发事故,但经当地地勘研究,并无明显异常证据。虽有玄武岩可能影响指南针灵敏度,但并非普遍现象,且如今有卫星导航,只是会受山体遮挡信号。人员伤亡更多是天气与地形所致。受造山运动影响,哀牢山山体陡峭,地形起伏巨大,气候多变,从寒带到热带气候兼具,一山有四季”,暴雨浓雾常见,昼夜温差大易致失温,植被夜间释放二氧化碳,使人易缺氧昏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哀牢山还孕育了灿烂民族文化。丛林中的茶马古道,马蹄印见着证昔日繁华,千家寨为之昌盛,附近炼铁炉遗址诉说往昔冶炼盛景。元阳的哈尼梯田更是奇观,哈尼族先民在恶劣环境中开辟出规模宏大、海拔跨度惊人的梯田,修筑水渠解决灌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抵达哀牢山云海日出观景台以最佳视角进行观赏,翻腾的云海,披着霞光,起伏连绵,幻化出无穷无尽的浪漫姿态、唯美迷人的绚丽色彩。当我大清早跑步在云端之上时,无不为仙气飘渺的大自然而陶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的老家就在礼社江江边上,紧靠着哀牢山脉的无量山,房后的那座山非常之高,我从来没有机会爬上去过。当年礼社江老是发大水,祖上被大水祸害的受不了了,只好高高的搬到右所山岗上去,关于哀牢山的神秘传闻,我妈妈老是反反复复给我讲诉两个故事…我从小也乐此不疲的听着这些诡异的故事长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哀牢山大森林里有一种动物叫人熊怪兽,当它抓到人之后,它就紧紧的握住你的双手狂笑不止,然后它紧握着你双手高兴异常的睡醒一觉之后,就马上把你给吃掉。聪明的人为了躲避人熊,就带着两个竹套过森林,怪兽就抓着你的竹筒狂笑不止,等他狂笑睡着后,你得赶紧伸出双手来逃跑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姑娘到哀牢山打柴,全身红毛的野人把她抢去做了老婆,后来姑娘生出来了一个红毛小鬼,有一天姑娘趁野人看管不严就跑回村里来了。野人爸爸就天天抱着小野人在村头的一块大石头上坐着叫喊姑娘去奶孩子,村民们非常害怕这位野人,晚上就把那块大石头用火烧的通红,第二天野人爸爸又抱着小野人来坐那块大石头,把屁股都烫的通红,从此野人就再也没有在村口出现过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族文化中,傣族 “花腰傣” 服饰独特,女子服饰以黑为主,银饰精美,花腰带绚丽,筒裙摇曳,还有特色习俗,尽显柔曼之美,有人认为其可能是古滇贵族后裔。彝族 “三笙” 文化则刚劲有力,老虎笙等歌舞传承古老祭祀文化,彝族男子在老虎节扮虎而舞,祈求平安,大锣笙、小豹子笙也各具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哀牢土著不仅建立了延续数百年的古哀牢国,还创造了极具影响力的哀牢文化。关于古哀牢国的诞生,流传着一个迷人的传说。很久以前,在哀牢山脚下,住着一位妇人。某日,她在江边捕鱼时,无意间触碰到江中的一个沉香木。不久后,她竟怀孕并诞下了十子。其中,小儿子因背对巨龙而被龙舔舐,得名背坐,后因方言谐音变为九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十兄弟后来成家立业,繁衍出了昆明部落,也就是古哀牢国的先民。由于 九隆被父亲舔过,身世特殊,他被推选为部落首领, 又因是龙的儿子,古哀牢国也因此被誉为“龙种之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哀牢国兴起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三百多年,直至汉代才逐渐消亡。实际上,古哀牢国并非单一的昆明族部落,而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度。它的农业发展水平在当时也相对较高,与《史记》中的描述大相径庭。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出兵征服了古哀牢国,将其纳入汉朝版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到了公元69年,古哀牢国的人口已增至189万,规模在当时东汉各郡中位居第二。同年,东汉在此设立了永昌郡,并赐予国王柳貌“哀牢王印”以表彰其功绩。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公元76年,古哀牢国却突然神秘地消失于历史书籍中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哀牢山中的“野人”传说。上世纪,有人在哀牢山深处偶遇一群疑似数千年前便隐居此地的“野人”。后经当地部门引导,他们走出深山,成为“苦聪人”,归入“拉祜族”。此事激发了人们对哀牢山深处的好奇,遐想是否仍有未现身的“野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地质调查员的失踪之谜。2021年11月1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中心的四名队员在哀牢山进行森林资源调查时失踪。八天后,人们经过多日的搜查,遗憾地发现他们已遇难。此事引发广泛关注,死因猜测多样,包括失温和中毒,但确切原因至今仍待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哀牢山自然条件恶劣,地理环境复杂,磁场异常,以及丰富而不可预知的生物资源,带来了不少的潜在威胁。这些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哀牢山既让人感到神秘,又恐惧和敬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平水塘镇境内的红河第一湾是地标性景观之一。随着雨季来临,红河第一湾迎来最佳观赏季节。红河在这一带受特殊地形地貌影响,流经水塘镇大窝塘时,形成了令人惊叹的反“S”形景观,曾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云南最美观景拍摄点”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哀牢山是元江与阿墨江分水岭、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两大地貌区的分界线、亦为云贵高原气候的天然屏障。云岭南延分支,起于大理州南部,止于红河州南部,哀牢山长近千公里,海拔一般两千米以上,海拔三千米以上山峰有九座,哀牢山主峰大磨岩峰海拔3165.9米,耸立在者竜乡与镇沅县接壤处。次峰大雪锅山海拔3137米,云缠雾绕,巍峨壮观,植物分布区系复杂,古老名贵植物种类较多,在气候、地质生物等方面有较高的科研价值,是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中外科学家合作考察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著名的大帽耳山小帽耳山,粉黛素裹,犹如窈窕姊妹,含羞带笑,婷婷玉立,千姿百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帽耳山位于镇域西北部,距镇政府27公里。地处水塘西北部距集镇20余公里处的大帽耳山,海拔2763米,位于国家级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的边沿,因其形酷似蘑菇帽而得其名,山本是由一巨石天然所成,四周全是悬崖峭壁,犹如神兵利器直插云霄,而山顶却郁郁葱葱,是一个纯天然的生态旅游胜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3月24日,来自北京的一“驴友”只身徒步帽耳山,爬了一段时间后,找不到上山的路,而下面更是悬崖峭壁,无奈只能求助派出所。经过详细了解被困情况,民警让其通过微信发送实时位置,并要求待在原地等待救援。经过2小时不懈努力地搜寻,最终在一斜坡处找到被困驴友,并成功解救脱险带回安全区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红河第一湾位于新平县水塘镇水塘社区境内,红河流经这里时,因受山石阻挡,盘出了旖旎的“S”弯,与周围的群山村落共同造就出令人称奇的壮丽景观。我站在这壮丽的景观前即兴演讲了三分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关于哀牢山名字的由来,众说纷纭。目前,说法比较多的有以下这几种:说法一,哀牢山得名于古哀牢国。根据记载,哀牢国在战国秦汉时是个多民族的大方国,包括鸠僚、傈越、裸濮及印度侨民“身毒之民”。其历史传说记载于《后汉书》引用的《哀牢传》中,即九隆神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关于哀牢的世系,《后汉书·西南夷列传》李贤注引“哀传”说:“九隆代代相传,名号不可得而数,至于禁高,乃可记知。禁高死,子吸代;吸死,子建非代:建非死,子哀牢代;哀牢死,子桑藕代;桑藕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哀牢国,云南史上的一颗璀璨遗珠,与古滇国并肩齐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据史料记载,大约2400年前,一个由二十多个族群构成的强大联盟——“哀牢夷”,在古“西南夷”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哀牢王贤栗首次归附汉朝,据《后汉书》记载,其本部有2770户,7657人。至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再次归附时,人口增至51890户,553711人,增长数十倍,由77位邑王(部落首领)管理各子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中可以看出,第二次归顺时,哀牢王带领55万多人,表明公元1世纪时哀牢国已相当强盛。说法二,“哀牢”原意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名称的音译。《后汉书.西南夷哀牢传》注引所载:“哀牢”作为王族世系的名称,在蜀汉至晋时期的《啜永昌记》中有所记载,描述哀牢王出行狩猎时骑马装扮的奢华:“哀牢王出入射猎,骑乘之马配备金银装饰的鞍勒,并镶嵌翠鸟羽以为点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唐人撰写的《南方记》也提到“永昌等地,古时称作哀牢王地界”,这表明“哀牢”最初可能是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名称的音译,后来逐渐演变为国名、县名、地名、族名及山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读史方舆纪要》关于古哀国的记载中,提到哀牢山位于“府东二十里,本名安乐,夷语讹为哀牢”。也就是说它的本名应是安乐,但因夷语(即少数民族语言)的讹传,而被称为哀牢”。说法三,“哀牢”一词来源于古代居住在这里的一个少数民族——哀牢族。这个民族以善酒著称。"哀"与"牢"皆为酒之称谓,用于高寒地带驱寒气。前者在哈尼族与彝族等民族中流传,后者则为越人、傣族及汉族等所用,二者合并“哀牢”,喻指善饮之人,既可赞其酒量大,亦能戏谑为常醉之徒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历史上,哀牢人作为一个独特族群,至明代前两次归顺汉朝,共计五万四千六百六十户,人口达五十六万一千三百七十。因协助朝廷平定山匪,功绩卓著,故受历代朝廷封赏,并在哀牢山区域实行土司管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哀牢”逐渐演变成了山名,最终成为了这座神秘山脉的代名词。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哀牢”是一个人名。据说,哀牢山的后裔,就是现在的傣族,傣族也有把哀作为老大的意思,傣族男性的老大一般就叫作哀某某。无论哪种说法,可以说哀牢山的名字都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紧密相连,让人在听到这个名字时,不禁对这座山产生浓厚的兴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仔细研究一下地理区位就会发现,地处哀牢山东北边的新平县者竜乡、水塘镇,与哀牢山西南边的镇沅县九甲镇,形成一个三角形区域。千家寨2700年的野生古茶树,就生长在这一地带中。再往西南方不远处是景谷县,被称为茶树始祖的距今3540万年的宽叶木兰化石,就发现于景谷盆地的芒线村。哀牢山中部的这一区域是茶树发源的核心,因而在新平哀牢山一带,生长着这么多野生古茶树和人工栽培型古茶树核心区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平水塘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有着悠久的产茶历史。众多古茶树,基本上都生长在山高水秀、空气清新,终年云雾缭绕且植被茂盛的哀牢山中,生长环境的自然生态十分优越。也因此,新平的古树茶具有芽叶肥硕、白毫浓密,香气蜜香里带有花果的清香,汤色橙黄透亮,滋味生津回甘的特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为珍贵资源,古茶树、古茶园不仅是新平茶叶产业悠久历史的活见证,独特而底蕴深厚的茶文化载体,同时也是茶区民众脱贫致富的重要资源。者竜、水塘、平掌等地的哀牢山深处,生活着彝族、拉祜族、哈尼族等高山民族,他们是茶树种植的先民,茶叶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了摸清境内古茶树资源家底,对古茶树、古茶园实行依法有效的保护及合理的开发利用,从2015年底开始对古树茶资源、野生茶资源、台地茶资源,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平管理局、玉溪师范学院污染控制与生物修复中心等单位展开了全面而系统的调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是清朝年间农民起义军领袖李文学率农民起义军抗击清军战死的疆场,至今起义军抗战的战壕还依稀可辩。据历史记载,李文学率义军驻地既有极大的观赏和地质考察价值。义军遗址,驻扎遗址在水塘自拉博村的营盘山一直到波村大帽耳山都有,现在部分遗址已经被破坏,但大部分仍依稀可辩,据当地群众说,现在的拉博村的营盘山、旧哈村营盘等地名都是由此而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平县管理局的野生茶资源调查报告显示,全县野生茶树资源分布面积约65万余亩,其中胸径大于8CM的55万棵,树龄在千年左右的野生古茶树达千余棵以上。在上述六个乡镇中,者竜、水塘、平掌的野生茶树资源面积最大且分布较为集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滇中古茶园”茶树资源考察论证活动,对者竜乡峨毛村、水塘镇大帽耳山、邦迈村樟木树小组、平掌乡梭山村等地古茶树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后专家们一致认为,从帽耳山以及平掌乡梭山村中山野生大茶树居群和物种多样性来看,新平茶树种质资源比较丰富,是滇中一带茶树原产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石门峡基础设置完备,只需沿着景区栈道走,即可实现原始森林徒步,苔藓、小草、大树、野花、灌木……无数植物,在这里繁衍展叶、肆意生长。石门峡中,溪水清澈到几乎透明隐形,溪水中的石头色彩斑斓,阳光在溪水上律动,虫鸣鸟叫在耳畔奏出自然之曲,踱步其中,怡然仙态。温馨提示:石门峡中湿度大、地面湿滑,请穿着防滑的鞋子进行游览,注意游览途中的台阶苔藓打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夏秋季的南恩河瀑布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写实”,银色的水花、陡峻的山崖,一眼望不到顶的瀑布……如梦似幻壮观绮丽。南恩河瀑布位于盘山公路旁,周围山林陡峻,观赏瀑布时,注意来往车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新平县戛洒镇的哀牢山中,传说存在着一种被称为“人熊”的神秘生物。人熊长得像大猩猩,以前人们不知道怎么形容它,就形象地称呼它为“人熊”。人熊力气很大,会攻击人类。它在攻击人类的时候,会先对人的手臂进行拉扯。为此,马帮的很多赶马人在途经密林时,都会随身携带两根手臂粗的竹筒以作防身之用。如果遭遇人熊袭击,赶马人会迅速将竹筒套在手臂上。人熊无法识别竹筒,误以为是真实的手臂,便会用力拉扯竹筒。这时,赶马人便趁人熊紧握竹筒之际,将手臂从竹筒中抽出,迅速逃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熊以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猎物,便开始肆意狂笑,那得意的笑声极具穿透力,回荡在密林间让人毛骨悚然。然而,人熊却会在狂笑时无法及时换气,最终因为缺氧而昏厥,待它醒来,赶马人早已远离险境。而这也成了赶马人巧妙应对人熊袭击的最好方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量野生古茶树、栽培型古茶树在地属滇中的新平被发现,极大扩展了云南古茶树的分布区域,以及野生茶树群落的分布范围,丰富了云南的古茶树资源宝库,也进一步证实了哀牢山中部的镇沅、景谷、新平一带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之一,对研究茶树起源、遗传多样性、种子资源等具有重大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茶园是人类和物种相互作用、协调进化的结果,如果说野生古茶树是大自然的恩赐,那么栽培型古茶树就是人类文明的体现。一棵棵饱经沧桑的古茶树,一片片生机勃勃的古茶园,犹如活化石般见证了水塘在普洱茶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越来越多古茶树资源的发现,新平古茶树的靓丽面容正日渐清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独脚鬼”之谜。哀牢山还有一个关于“独脚鬼”的诡异传闻。“哀牢山有很多科学暂时无法解释的神秘现象,‘独脚鬼’便是其中之一。据说,它会飞到树梢上鸣叫,它的声音有点像猫头鹰的叫声,且时常变换方位,听之让人不寒而栗。” 相传,“独脚鬼”擅长鬼魅之术。如果有人在哀牢山中因累生困熟睡过去,“独脚鬼”便会乘虚而入,用马粪堵住熟睡之人的耳朵和口鼻,使人减缓呼吸,进入昏迷状态。中途,如果没有路人发现,那么熟睡者将永远无法醒来。要是幸好被路人叫醒,那么熟睡者可以被救活,但会失去心智,说话颠三倒四,无法医治。甚至有时“独脚鬼”还会幻化出人形模样于哀牢山雾气中显现,迷惑出入山林深处的人们。当人们尝试接近时,它又忽然消失无踪,山中因此平添了一份神秘与恐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当地有一户人家恰好居住在茶马古道旁。一天,他家仅三岁的孩子突然失踪,下落不明。最终,人们在哀牢山深处的山崖上发现了这个孩子。人们推测,是‘独脚鬼’将孩子带到了那里,因为山崖极为险峻,即便是成年壮汉也难以攀登,更不用说一个幼童了。 据了解,“独脚鬼”的传说在新平哀牢山区流传久远,使得这片山林更显诡异与神秘。而这种亦真亦幻的存在,也使得哀牢山的传说愈发精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