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大将徐达破大都,顺帝从北面“健德门”逃走,这时是明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将其改名“得胜门”。明朝修京城,把大都北城墙废弃,向南移动并新筑,设德胜门和安定门。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成城楼、瓮城、箭楼等,“以德取胜”称“德胜门”。因此才有这老话:“先有德胜门,后有北京城”,如今只剩箭楼。 内城九座城门各有用途,大致是:正阳门走皇帝车辇;西直门是水车;阜成门是煤车;朝阳门是粮车;东直门是柴车;崇文门是酒车;宣武门是刑车;安定门是战车;得胜还朝,当然要进德胜门了!<br> 钟楼在鼓楼以北,中轴线的北端点,原址是元代万宁寺的中心阁,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鼓楼一起重建。它通高47.95米,悬挂“大明永乐吉日”铜铸钟一口。其声响圆润洪亮,悠远绵长数十里。<br> 元代也有鼓楼,原名齐政楼,其位置在现在的西面。明代的鼓楼通高46.7米,与钟楼同为报时中心。根据规制,“晨钟暮鼓”使全城有序可循。1924年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它们的使命结束了。 华夏祭祖有着悠久的历史,到周代形成定制后一直沿用。太庙是天子祭祖的场所,而诸侯祭祖的地方只能叫宗庙。巍峨肃穆的北京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天安门的东侧,这种对称布局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王城“左祖右社”的建筑规制。<br> 它成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场所,有三重殿堂,即享殿、寝殿、祧庙。太庙主体的享殿(前殿)最为雄伟,是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寝殿是供奉帝后神位之处,祧庙则供奉皇帝远祖神位。<br> 享殿内梁栋饰金,68根大柱及主要梁枋均为金丝楠木,柱高为13.32米,最大底径1.23米,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金丝楠木宫殿,楠木柱之大更是举世无双。它与明长陵的“棱恩殿”、紫禁城的“太和殿”并称中国三大殿,它们的建筑规模和等级相当。“棱恩殿”面积最小,构件也为金丝楠木,但大柱数量(60根)、高度(12.58米)和底径(1.06米)不及前者。“太和殿”(重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面积最大,由于楠木成材缓慢,开采殆尽,材质用松木。 朝代有更替,“中华统绪,绝不断线”。明嘉靖十年(1531年)帝王庙建成,原址为阜成门内的保安寺,地位与太庙和孔庙相齐,明清两朝祭祀历代开业帝王和功臣场所。正殿景德崇圣殿,寓意“景仰德政,崇尚圣贤”。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九五之尊”的礼制。 先秦时期《礼记·祭法》中说,凡“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御大灾”、“能捍大患”者都应祭祀。三皇一直被视为华夏祖先,为历代帝王景仰;而先代帝王,则是后代遵循的榜样。<br> 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确定祭祀的帝王是16位,清顺治帝定为25位。清康熙帝留下谕旨,除了因无道被杀和亡国之君外,所有曾经在位的历代皇帝,庙中均应为其立牌位。清乾隆帝最后确定为188位。<br> 除供奉五帝和夏商、汉唐、五代十国、金宋元明等帝王牌位外,东西两侧配殿中,还有伯夷、姜尚、萧何、诸葛亮、房玄龄、范仲淹、岳飞、文天祥等,贤相名将的牌位,当然关羽是独建庙中庙了。<br> 庙门前两座下马碑,刻有汉、蒙、满“官员人等在此下马”的文字,以“报功观德”。巨大红影壁,显示着他们的威严和尊贵。<br><br> 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 18点7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