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成长 ‖ 教己育人,内外兼修——我的专业成长历程

一十甫寸

<p class="ql-block">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做学问的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曾经说过,教师的成长也需要经过这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对教育、对教师的职业认识;第二个境界是修炼;第三个境界是收获。可以归纳为:理想信念、实践反思、学习提高。</p> <p class="ql-block">今年是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第24年,教育于我而言就像是一场育人育己的修行,回首这二十几年的教学生涯,我的成长也经历了这三个阶段,我用几个关键词概括为:理想与信念、坚毅与执著、思变与创新。</p> <p class="ql-block">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p><p class="ql-block">(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理想与信念)</p><p class="ql-block">时间追溯到1999年,当我带着优秀毕业生的荣誉满怀自信,憧憬无限地离开学校,我坚信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要为每个孩子打好充满无限可能的人生底色。令人意外的是,新世纪的第一个年头我被分配到山阳区一所农村小学——巡返小学。当时学校6个年级9名教师,美术教育专业的我在缺语、数教师的情况下,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从事了语文教学,为了不丢掉美术专业,我又主动提出兼职复式班的美术教学工作,每周20课时的工作量。语文课、品德课、复式班美术课,能在如此高负荷的工作中成长,主要源于我迸发的教育热情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守。</p><p class="ql-block">2005年9月,我来到山阳区解东二小任教。在新环境下本以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美术专业特长,但事与愿违,我又一次接受新的挑战。从农村小学到城市小学,从语文教学又转岗到了科学教学,我在不同的教育角色中逐渐成长。当有人问我来回换岗有何感想时,我笑着说:“我是一名学了美术专业,教过语文课的科学教师。因为热爱,所以无悔!”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悄然离去,我依然是当初那个怀揣教育理想,努力耕耘的小学老师,理想在岗位上,信仰在行动中。</p> <p class="ql-block">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p><p class="ql-block">(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坚毅与执着)</p><p class="ql-block">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我个人专业成长最迅速的十年,在这十年间,从科学教学到美术教学,从大队辅导员到德育管理者,我依然在体验着不同的教育角色,并迅速成长。回望这十年,叩问自我,是什么让我永葆对教育的执着?是哪些因素促使我快速成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书,乃汲取知识养分之根茎</p><p class="ql-block">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低成本的学习途径。最初的阅读,我主要从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自主选择书目,或从自己任教的学科出发,寻找相应的读物,读的比较杂乱,后来我便开始专攻一科,专业阅读,比如专业发展类书籍《清华附小的德育细节》《叩问教育》《魏书生班主任工作艺术》《生活即教育》《让学生体验自主的快乐——学生自主管理》;家庭教育类书籍《正面管教》《非暴力沟通》《家校之间有个娃》等书籍成为我的案头书。为了更好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哲学类、国学类书籍也进入了我的阅读视野。静下心来阅读、思考,一本一本书融入生命,对教育多了一份理解与豁达,对学生多了一份热爱与尊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写作,让生命开出思想之花朵</p><p class="ql-block">我最初的写作主要是“内外”结合,一种是内驱力带来的写作,一种是外界逼迫下带来的写作。内驱力带来的写作是从接触“新教育”开始,写得最多的是儿子的成长,都是叙事性的,先是为他亲手绘制一本0-1岁的日记相册,记录他从会爬会坐会走到牙牙学语的成长瞬间,后来有了博客、微博这样的平台,就开始记录他在幼儿园成长的点滴,也吸引了一批博友的关注,当他们反馈我的文字能带给他们一些育儿的思考时,我很高兴,也给我继续写下去增添了不少动力。等儿子上小学之后,我又有了给他写信的习惯,从小学到中学,直到他18岁成人,共为他写下了7封信。这种“向内”的写作完全源于我对儿子的爱。外界逼迫下来的写作,其一是学校要求每月撰写的教育随笔,其二是学校的外宣工作,在这十年间,我逐渐从文笔稚嫩到成熟、从简洁精炼到触动人心,提高了个人的写作水平,提升了专业能力。这种“向外”的写作,其实是也我对工作的责任与执着。</p> <p class="ql-block">2013年,我开始记录每天的生活。平淡的、热闹的、开心的、悲伤的、有趣的、无聊的,我都用图文呈现。每年的年末,我以年初制定的目标为题,把这一年写过的文字,集结成一本没有出版社的“心书”。十年来,我一直笔耕不辍,洋洋洒洒,勤奋记录自己的生活。其实记录生活,是为了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回首过去,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曾经走过的路,体验过的情感,思考过的问题。这些记录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我生活的印记,也是我成长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引领,是专业成长路上之明灯</p><p class="ql-block">成长路上离不开引路人。如果说我在教学上有些许成绩的话。我首先要感谢我曾经的师傅教科所刘芳主任的倾囊相授,严格要求。刘老师是一个严格、认真、敬业的好师傅,于我而言亦师亦友。之所以能够迅速成长也得益于有一个团结互助、共同提高的团队——山阳区小学科学中心教研组。在一次次中心研讨、课题研究、同课异构的促动和打磨下,我先后荣获全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电教系统小学科学)一等奖,并授予教学标兵荣誉称号;执教的《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荣获河南省教育系统优质课二等奖,教学设计在CN期刊《科学课》2013.2版发表,多篇论文和课题荣获省市级奖。</p> <p class="ql-block">成长路上离不开“加油站”。培训是教师“充电”的好机会,是我成长路上的“加油站”, 激励着我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在这十年间,我通过“行万里路”,边行边思,且行且思,分别参加了国培、省培、市培计划,内容涵盖学科素养、名师骨干提升、班级管理、心理健康、信息技术等。这些都塑造了我良好的教师素养,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了自身专业能力。我也将每次培训的内容进行梳理,撰写心得体会,与学校老师进行分享交流。一次培训,一次唤醒;一次唤醒,一次成长。培训犹如一盏明灯,指明了我前进的道路和方向。</p> <p class="ql-block">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p><p class="ql-block">(新世纪的第三个十年:思变与创新)</p><p class="ql-block">进入新世纪的第三个十年,我从学校德育工作的执行者到规划者,再到教学工作的管理者,教育角色再一次转变。我突然开始对自己及自己分管的工作产生了诸多不满的情绪,经常会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否认自己,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情绪不佳,同事或朋友见状和我谈心,觉得我大概是到了职业倦怠期,但我自己心里明确地知道,我从未倦怠过教师这份职业,现在的我一如当年刚踏上讲台初为人师时一样热爱教育,热爱教学,可是不知怎么地就是对自己和目前的工作现状十分不满。正当我陷入迷茫与焦虑的漩涡时,一项高规格、高规模、高质量的集中脱产培训——河南省万名中小学校长培训计划犹如雪中送炭,在20本经典名著的阅读中,引领我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焦虑中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在40场名家讲座的指导下,唤醒了我对教育的反思、教学的反思,也将引领我唤醒我们的学校、教师、课堂和学生。</p> <p class="ql-block">成长是一种经历,成熟也是一种阅历,启程了,人的生命才真正开始。人追求事业、学问的成功,三个境界一定是必然的,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三个境界缺一不可,而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一点一滴地改变自己,离成熟的自己,最好的自己近些,再近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