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报纸?出票子?——悠悠岁月纪事(17)

华hua

<p class="ql-block"><b>十七、改制风云</b></p><p class="ql-block">‍ 1990年代,改革开放持续深入,企业改革进入产权制度改革时期。</p><p class="ql-block"> 此时岭南岭北有两个县级市,广东的顺德,江西的贵溪,先后被本省列入综合改革试点,后双双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域市。 </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儿时,有次寒假到老区贵溪老家过年。正赶上一群小孩在看祖父家做米糖,经历了一次产权、股份等观念的启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刚剪下来抓起来就吃,即被一向宠孙的祖母制止。趁不注意又想吃,隔壁奶奶则亲切示意。待到全部称重,隔壁奶奶家拿走一部分才允开吃。原来两家搭伙做米糖。为什么不一家做?祖母作了意思如下的回答:用料大、程序多,一家用量不够做,花的也是一样的人工。</span></p> <p class="ql-block">  启示一:农家朴素的产权意识,所有权明晰且与使用权配套,认可拥有和支配属于他的那部分米糖;份额清楚且一定的条件下,各家搭伙做米糖是一种提高效率、扩大生产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  美国诺奖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有一涉资源配置效率的“花钱矩阵”理论。将花钱办事的成本与效率(益)组合,分成四种情况。其中,花自家钱办自家事均佳,花别人(公 家)的钱办别人(公家)的事俱次,花公家的钱办自己的事则成本较高(节约不够)。 当然,也有花公家钱办公家事比花自家钱办自家事还要办得好的情况(然经济学对此研究甚少)。</p> <p class="ql-block">  启示二:一般情况下,“以 N 为家,本效俱佳” (N=企业等各类经济相关组织,本效= 成本与效率、效益组合)。</p> <p class="ql-block">  计划经济体制下特别是文革时期,个体劳动者不能单干,形成另一种单干(单一经济主体经营),未能尽数运行各经济主体资源配置积极性、有效性,经济活跃度受限。</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个体劳动者天然地以厂(店)为家,成本效率优化组合,民营企业迅速发展。</p><p class="ql-block"> 公家企业则一方面继续加强全员伦理教育管理,处置违法违规行为。基层劳动者涌现出一批批劳模,<span style="font-size:18px;">包括资源掌管者也有不少先进典型。其事迹</span>宣传报道有个共同赞誉:以厂为家。但诸如大手大脚铺张浪费假公济私损公肥私以权谋私甚至腐败行为时有发生;管理不善,耗废资源现象亦不少见。以至于即使在文革时期也发文件制止年终突击花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3年。其时邓小平复出,抓经济整顿)</span></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为什么需抓教育重点,使之公而忘私,先公后私,后天下之乐而乐。</p><p class="ql-block">‍ 一方面则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把企业资源掌管者置于“以厂为家” 行为利益驱动机制中,促其用好资源,进入成本效率俱(最)佳组合“花钱矩阵”。企业去行政化、 机关化,正儿八经办企业,形成“四自”,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自担风险。</p> <p class="ql-block">   正如民营企业在争议中发展一样,企业改制(即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又称企业所有制改革,国营集体企业转制)亦风雨兼程。百度百科“改制”条目称:改革开放以来业界一直在进行国有企业改制的讨论和实践,也一直颇有争议。</p><p class="ql-block"> 关于这段不远的历史,包括转型期人们观念的碰撞、转变、回归常识,公开发表的资料, 亲历者的回忆,再现了鲜活的场景,而同窗的所见所闻所实干,亦着实其缩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此篇报告文学即是首批时下热点区域改制全景实录中的一部。光明日报《报告文学的新景观》一文评价:“敢于抓住产权改革这样一个众说纷纭的敏感话题,充分表现了报告文学作者应当具有的思考勇气”。</span></p> <p class="ql-block"> (二) </p><p class="ql-block">‍ 一个多世纪前,顺德曾是广东首富县,中国民族资本的一个萌芽地;走过沉寂,经济增长的基因经改革开放激活,再度闻名。企业改制影响全国,是首个 GDP 突破千亿元的县域。</p> <p class="ql-block">  1990 年代,随着顺德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各大媒体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题竞相跟踪报道,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争议。1997 年十五大肯定了产权制度改革。两年后出版的《广东改革开放大事记》,则因曾有争议未把顺德为世关注的产权改革列入。当尘埃落定,顺德的成功后来才大书特书写入了历史。而在当下更早动笔的《大道苍茫》,则坚定地给出了判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顺德是 20 世纪末中国社会两种大走势的突出代表:成功地致富;大胆地创新。</span></p><p class="ql-block"> 人们试图寻找顺德产权改革体现的精神。时下不少地方曾一度扎堆模仿外国进行“精神归纳活动”,但大多特点不鲜明,机械地照搬史上一所重要的抗日军政大学校训的内容或格式。有所著名大学推出“诚信,严谨,求实,创新”的精神,套用在其他单位亦无不可,1980 年代的“顺德精神”即与之雷同。因“不足以概括发展中的顺德人心理需求和精神状态”,顺德重启“城市精神”征集活动,收到1500 多条征稿,终因不尽如人意便务实地中止。</p><p class="ql-block"> 报告文学对活动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形而上学和务实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作了评论。而对顺德一带流行语“不在乎出报纸,在乎出票子”的着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顺德改革开放敢为人先,有不少创新务实的理念,对坊间民谣惯常用语亦给予关注,使人联想到一则有严谨务实会计师家庭背景的“插队知青”故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生产队接到通知,要在山上写“农业学大寨”几个字,一彪人马跑到深山里忙乎了两天。 字形是我用锄头勾画的,完工后下到山脚回头望了望,已被山势起伏扭曲和断裂,再加上生产队长舍不得多用石灰,笔画几不可辨。也许在另一面山坡上打柴人才可依稀辨认。但生产队长却头也不回地带着人马踏上了收工回家的路。......在这一场大规模运动里,光是参观的车马费和书写标语的误工损失就非常可观, 更不用说盲目修筑梯田了。(摘自《大道苍茫》)</span></p> <p class="ql-block">  当年贫下中农的务实精神,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再教育”。</p><p class="ql-block">‍ 时下见诸于新闻、文学、理论文章的“出报纸出票子”,不仅是特定地域的民谣俗语,有着更广的历史与现实、经济与文化意义和语言运用场景;把那种绕开常识空泛的车轱辘式打嘴仗语言风格,拉入全新的话语体系来检视,压缩了形而上学乘虚而入的空间。话题标的具体化,看究竟唱的是哪一出——出报纸还是出票子,出什么样的报纸什么样的票子,一定时期重点推出哪个,二者之间怎样组合出牌。具体到改革试点工作,引导各方直面理论与行动的逻辑路径不跳出主题:产权明晰——成功改制——资源优化配置——财富(票子)增长。</p><p class="ql-block">‍ 此间初步分析,至少涉及三方面意义。</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这种出报纸与出票子的关系,顺德人简化为“少说多做”,并进一步具体化为“多做少讲,只做不讲,做了再讲”的步骤。这是一种实干精神的表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顺德人的少说多做,是对 20 世纪中叶以来肆虐于中国大地的“假、大、空”流行病的反拨。在夸大其词、报喜不报忧面前却显得可贵。在顺德人看来,“票子”是实在的,“报纸” 却隐含着副作用难以把握。(摘自《大道苍茫》)</span></p><p class="ql-block"> 这一评论,显示了顺德人对历史教训的记取和对新旧体制转换中非确定性因素的应对之道。</p><p class="ql-block"> 广州改制比顺德更早。1985 年国营汽车厂与法国标致公司合资设广州标致汽车公司, 标致 505 轿车甫一上市即售一空,一时间需批条子才能得手。媒体宠儿风光无两,时下众多汽车厂家以其为标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为当时的江西五十铃汽车有限公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其时,坊间盛传方言口音较重的赣地一在其位者有个激励汽车工业发展的讲话:难道江西五十铃(人),比不上广州一个标致(婊子)?坊议添油加醋话糙理不糙, 方言谐音括号内外,表达赶超决心,讽喻不良现象,物质与精神文化意义兼具。标致车后来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式微,而作为中日合资的江西五十铃股份公司则 IPO 上市。五十铃行销海内外,确非一个标致所能比。</span></p><p class="ql-block"> 标致的高调登场至星光暗淡,警示人们低调,务实为要。也许是为避免引起“打嘴仗”, 当时曾一度作出规定:顺德的改制经验,目前仍只在内部作介绍,不得向报刊提供及公开发表,要“夹着尾巴做人”。</p><p class="ql-block">‍ 但也有另一种心理。佛山地区县域排名第二的南海县频频出报纸宣传改革创新,作为县域老大又是改革的试点,理应由顺德出报纸,而南海却抢了先。佛山一带有南、顺两地“瑜亮情结”的说法。其实也好理解,县域之间竞争,相互激励前行。</p> <p class="ql-block">  顺德并非机械地不出报纸。身负改革试点重任,待到改革效应俱显,“报纸”精锐尽出。且频频举办经验交流会,名优产品(北京)博览会,改制企业研讨会(如全球500强美的集团“美的模式与中国企业发展研讨会”)。一个县域博览会,出席者级别高至副总理,驻华使节纷至(可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格局),喊出“请首都人民检阅顺德改革开放成果”的口号,更引全球业界及全国的检阅与关注。一系列大阵仗,“该出手时就出手”(甚至让本地品牌产品出场唱主角趁势行销),体现了植根于这片热土的实际工作者,对“出报纸”火候、节奏、内容的掌控,端的以有利于“出票子”为考量。</p> <p class="ql-block">  (四) </p><p class="ql-block">‍ 这种出报纸与出票子的关系,如涉姓氏类争论,顺德则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务实的争议处理机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公鸡打斗,最后双方都把毛啄光了)</span></p><p class="ql-block"> 深圳办特区初期有外省人游览后痛哭:只剩下那面旗帜是紅的,其余的都变色了。顺德企业改制,外界亦发生过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爱国卖国的忧虑和质疑。有具影响力的粤地经济学家称“改制构成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严重威胁,是发人深思的方向路线问题”。亦有媒体怼顺德是又一个没有国企的市(第一个是福建的泉州市)。当时顺德官员“压力很大,都做了罢官的准备”。</p> <p class="ql-block">  报告文学谈到一些现象。有到工厂视察者,问工人“你说社会主义好,还是资本主义好”。工人觉悟高,在大是大非面前,所答自然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而非“社草资苗”之议。</p> <p class="ql-block">  有种“重名不重实”,非“以实定(取)名”的现象,总是在“名”上狠下工夫,脱离搞好生产、搞活经济的实际,把关注焦点放在姓氏(是否姓社)和性别(是否为公)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拉大旗做虎皮,大帽子看上去很吓人,其实帽子底下名不副实,在许多的堂堂皇皇的正统名分之下,往往隐藏着许多走私。</span></p><p class="ql-block"> 这种 “走私”现象并不鲜见,“假公济私”、“损公肥私”,不一而足。</p> <p class="ql-block">  县域实际工作者对无具体标的、谈经济不涉及资源优化配置的纯理论一般难作因而暂不作回应。顺德亦是如此,暂不与理论、解释(实际上顺德当时公有经济比重超60%)。注重完成改革试点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并为理论研究、政策制订提供实践依据;注重解决改制中利益攸关方(如企业员工)诉求,并将此当做监督,力避改制出现违规违法问题。</p> <p class="ql-block">  也积极为理论工作者搭台唱戏。在地或在京举办研讨会,讨论当下经济形势与“顺德现象”。与会的多是理论界、经济界、新闻界具影响力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顺德,经常有北京、广州的经济学家举办讲座。顺德人以满腔热情倾听这些理论布道者有针对性的讲述,每次讲座听者甚众。有次收费演讲,门票价格高达300元,与香港天王级歌星的演唱会不相上下,但是听者竟有数百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顺德讲求实际,把人从遥远的北京请来,不单是让人作演讲,还有来顺德看看。愿意来看看,就有了对话的基础,有了沟通的可能。(摘自《大道苍茫》)</span></p><p class="ql-block"> 愿意来看看,就有可能进到“看见实际——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序。且在地举办的研讨、讲座演讲会,依现代演讲模式有常规互动环节,并非只“我讲你听,只听不问”单向型灌输。“中途休息时听众就像大学生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没有两下子,不搞点实际的,空谈闲谈,恐怕难应付。不过,这些公开场合,持异议者并未到场发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顺德人说,“两餐饭都未饱,有什么好争论?一碗饭,两个人争食,结果就像两只公鸡争斗,最后双方都把翅膀、身上的毛啄光了,不如合力去找一碗饭。(摘自《大道苍茫》)。</span></p><p class="ql-block"> 确应如此。然即使“吃饱了”也不宜撑的争相啄斗。因为还须找下一餐饭,还有必要为“不但吃得饱,也要吃得好”继续携手“觅食”,更兼展翅高飞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拿到更多更好的“饭票”。</p><p class="ql-block"> 时间淡化、消弭了争议,实际效果是“姓啥”的试金石。原持异议的媒体,后编发顺德经验文章。 </p> <p class="ql-block"> (五)  </p><p class="ql-block">‍ 这种出报纸与出票子的关系,亦涉及衡量改制及经济文化活动的标准问题。</p><p class="ql-block"> 既是标准,可感知、测量、具体可操作。</p> <p class="ql-block">  1992年的春天,当有人向邓小平介绍“发财树”时,他接过话头:“让全国人民都种,让全国人民都发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无疑是某种时代精神的概括。尽管发财是人类永远摆脱不了的最为深切的愿望,但是在某种价值观念的话语系统中,它却似乎是恶名,发财同情欲一样,一度成中国人藏得最深的心理。如今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口中也听到了“发财”二字。此情此景通过媒介,像一阵风刮过中国大地,走进了中国人原本还有些疑惑不定的心中,成为可以大胆发展经济的一个信号。(摘自《大道苍茫》)</span></p><p class="ql-block"> “发财树”迅即从岭南移植岭北——广域的岭北,寻常百姓家、企业、机关、学校、 团体......,室内外绿植宠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盆栽。发财树对生长条件要求不高,插条可成活)</span></p> <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随着对股市“要坚决地试”,另一种发财预期象征 ——股票,被广泛持有(曾一度禁止公务员入市,后放开),成为三大部门(政府、企业、居民)财富聚宝盆的实体寄望,开始发挥证券市场之于财富增长的功能,诸如资金融通,资本(源)优化配置,价格发现及提供投资机会,风险管理,促进企业改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信息披露透明,公开监督,宏观调控等。一个健康稳健发展的股市,广泛的共识和期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张发行的上市公司股票)</span></p> <p class="ql-block">  发财,赚钱出票子,财政与百姓过好日子。然而,“钱”这个永恒话题,似乎成为千百年来不同话语体系反复拉锯的标的。如何把对钱的感受拿捏得恰到好处,为各方接受, 既不让人认作拜金主义、金钱至上,又不使人觉得虚情假意、欲迎还拒,着实一门话语艺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发财树、金橘、 金鱼、财神、元宝、铜钱、白菜(百财)之类寓意财富的吉祥物植养摆件为家庭常有,逢年过节人们也发红包。但与之相关的“钱”一类话语,在公开场合不时上演争议的戏码。“一般等价物”、“阿堵物”、“粪土”,“菜刀论”(喻中性,关键看谁使用)给予抽象或形象的不同角度定位。“有钱能使鬼推磨”,“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赋予爱恨取舍、道德法制的色彩。然不论如何,GDP 要用“元”来表示。不论厌恶到何种程度(视其为某种有机物),日常生活(商店菜市场购物、影剧院观影)如未完成支付(或代为支付)动作,大概率难持入场券参与其间经济文化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 (六) </p><p class="ql-block">‍ 围绕个人赚取外汇(或接受外汇汇款)亦多有异议。网络流行语“司马夹头”,则是对某种“涉汇生活”一个人既扮演反方又扮演正方的“子矛陷子盾”典型争议现象的形容。</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侨汇(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胞给国内亲友侨属的外币汇款)问题就出现过争议,但主流意识始终占主导。有研究文献记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些地方曾把有侨汇作为提高阶级成分的划分标准。视侨汇是封建剥削,侨眷消费是“浪费”,粗暴地限制干涉刁难侨眷用侨汇办婚丧喜庆、做功德等事宜。歧视侨汇,主张“生产发展了,不要侨汇”。文革时有种观念把侨汇看作“万恶之源”,“海外关系”成为敌我关系,实行“侨汇券”物资供应是“保护资产阶级法权”、“复辟回潮”,不少侨属被批斗成不劳而获、食利阶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崇洋媚外、里通外国,继而查抄侨汇,发生大量冤、假、错案。</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西方经济封锁,对外贸易、劳务输出、国际旅游等外汇来源较少,侨汇成为工业化和抵补外贸入超的主要外汇资金来源,对平衡国际收支起了重要作用。每当侨汇工作受到“左”的干扰,明确规定侨汇是合法收入,不是封建剥削,强调保障侨眷侨汇所有权,及时大力纠偏。1950 年代发布《国务院关于贯彻保护侨汇政策的命令》、1960年代发布《关于农村整风整社运动中对平调侨眷房屋、家具、侵犯侨汇处理意见》、《关于争取侨汇问题的紧急指示》,1970 年代发布《复上海市关于处理归侨被查抄侨汇等问题的请示报告》、《关于积极争取侨汇的意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侨属将外汇兑换人民币(美元与人民币汇率常年保持1:2.7),配给侨汇券,保证紧俏、特种、进口商品供应(如挪用侨汇物资,视同挪用国家外汇论处)。上海作家白桦一位邻居有侨汇、侨汇券,即使在三年饥荒时期,也照样有肉吃,每晚喝红酒。紧俏、中高档物资保供应,解决了物质匮乏时期,海外一度只给侨属邮寄食品用品,“以物顶汇”,国家侨汇收入下滑的问题。(摘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新中国三十年侨汇政策研究&lt;1950—1980&gt;》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外汇管理和银行等部门实际工作者为执行侨汇政策做了大量具体工作。上海的侨属回忆,当年被批“里通外国”时,银行外汇工作人员每次把兑换好的人民币和侨汇券送到家,总是亲切地鼓励:“写信请你的亲友多寄外汇来,为国家建设出力。”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某大学一国际法教授被打成右派,开除公职,一家五口靠在美国、香港的亲人每月汇寄美元、港币生活。文革中,先是有军代表通知他们到黑龙江安家,后是有干部来到他家宣讲形势大好不是小好后通知他,上海不是牛鬼蛇神居住的地方,做好准备离开上海,安家地点由教授选(必须是江西、安徽农村),或听安排。教授托人选定淮北,买了落户指标听候通知,并把离沪一事告诉了上门送汇工作人员。直到文革结束,也没有谁再来催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教授恢复公职后一次参加市政协会议,一位政协委员(原外汇管理局领导干部)道出了原委:局里给送汇办事人员定了指标,送汇片区外汇增加,给予奖励。教授一家得益于外汇“保驾”和侨汇制度有效落实,外汇资源亦得免跑冒滴漏。(摘自《侨汇券背后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有了出票子作标的衡量,外汇领域工作也是拼了——及时排除干扰,彻底反“左”纠偏,工作措施具体,侨汇资源趋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侨汇收入统计表。显示了侨汇出票子的作用。侨汇收入在曲折中稳定增长。《新中国三十年侨汇政策研究(1950—1980)》: 30 年间,即使受到“左”的错误及频繁政治运动的干扰和冲击,甚至经历“文革”的全面内乱,依然艰难地贯彻执行保护侨汇政策,成为当时侨务政策仅存的硕果和难得的亮点。文革中经济停滞,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胞助侨汇增长,亦可谓国民经济难得的亮点。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后,有利于外汇储备的国际国内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侨汇券及外汇券成为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含泪活着》,日本 CCTV 大富电视台摄制。“我在日本一天赚 1000 块,等于原来10 个月的收入”。主人翁丁尚彪 16 岁到安徽当知青,后带着一家老小返城回上海,“收入微薄,贫困潦倒”(《上海“黑工”感动日本》语)。纪录片讲述了他赴日当研修生继而独自打工15年“出好票子”完成资本积累的故事。当他从机场返国,打黑工曝露。边境检察官看到他递交的厚厚一叠纳税单,感动得未按“政治正确”扣人,便宜行事“枪口抬高一寸”放行。纪录片在日播出,受到日本人尊敬,朱镕基总理访日时称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该电视纪录片国内网络播出后,有观点认为励志,也有以为“要钱不要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其时,文革结束后百废俱兴。1980 年代物资仍需凭票供应,外汇稀缺,各部门想方设法赚取。除侨汇外、外贸出口、劳务输出、国际旅游创汇势头趋好。全国亿万首富江西鹰潭老板张果喜厂家的产品出口日本,当地年轻人由厂方顺势组织劳务输日,和同时期丁尚彪一样,普遍循日方开行的研修生路径赴日学习、打工。</span></p> <p class="ql-block">  国际婚姻似乎也是一个具正反方的话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慈善家李春平。据百度百科,1949年出生的李春平,1965年随军队转业的父亲从福建定居北京,就读于北京110中学)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70年代,具1/8外国血统的转业军人李春平因恋爱斗殴判劳动教养开除公职、党籍。1980年代出国打工,后与原先在京认识的60多岁好莱坞影星结婚。1990年代其妻去世,回国定居。有对其海外婚姻的议论(崇洋媚外为了钱之类)。以每天7万元速度捐款。其部分资产托管每年收益800万英镑(合人民币7000多万)。老年患阿尔茨海默症,其家族陷入老套的资产争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春平捐款现场。听说江西省老区兴国县水沟村小学危房达90%,捐建360万元。北京青年报2013年5月10日报道)</span></p> <p class="ql-block">  话题有争议并不奇怪。世事难料,往往如多棱镜且动态变化。在知识储备、过往经验难以支撑准确判断、易落入时左时右境地时,不妨回归常识,讲实际讲民生。再不济,先“放一放,看一看”,以免撬动“帕累托均衡”,进入折腾状态。</p><p class="ql-block">‍ 一般情况下,对集合体(如公司企业)赚钱几无异议。争议多发生在非集合体领域(如个人、个体)。若把个人赚钱赋予集合(集体)及社会效益概念和意义,则又是另一番情形。</p> <p class="ql-block">  小镇保姆、侨属待遇及丁尚彪、李春平现象,经济界、实务工作者视为“居民部门”的财富增长功能。传统话语体系中,他们是为自己赚钱。而作为“居民部门”,则带来银行存款(信贷资金来源)、外汇储备、财政收入,在关键时期甚至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财富增长作为一个系统,链条紧凑每个环节不可或缺。千千万万的个体赚钱出票子,构成“居民部门”对国民财富增长的巨大功能。期望“政府部门”财政充裕,需“企业部门”效益好,乐见“居民部门”有钱(带起消费拉动经济增长)。</p> <p class="ql-block"> (七)  </p><p class="ql-block">‍ 曾几何时,谈“资(本)”色变。如谈虎色变般,至今亦有余悸。同窗知名文字学者,以新的话语,追溯“资、本”意象本源,回归主流本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如图,资,从贝,钱,本钱,资源。本,树根,根本,也是树的“本钱”)</span></p><p class="ql-block">‍ 然而,运作这些本钱的人,才是根本之根本。</p> <p class="ql-block"> 《资本》 (作者 称喜)</p><p class="ql-block"> 何为资本?</p><p class="ql-block"> 人说钱为资本。</p><p class="ql-block"> 根本之根本,</p><p class="ql-block"> 其实是人本。</p><p class="ql-block"> 人是最根本的资源,</p><p class="ql-block">‍ 不只创造钱之资本。</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自己都是资本,</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要以人为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简明的文字意象诗,道出了常识,每个人重视、发挥本身人力资源优势之重要。</p><p class="ql-block"> 资源(广义的资本)包括人力资源、资金(本)资源等。资金本钱称“资本”,人之本钱称“人本”。文革结束,有了改革开放大环境,双手空空的人们,演绎了多少创业故事。“改革开放是伟大的革命”。过往话语“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就要用在革命上”,现时,就要用在改革开放上,促进财富增长。以人为本,创造财富,从每一个“我”做起。</p> <p class="ql-block">  而时下的顺德,一些纯学院知识分子还在“谈资”色变,迟(质)疑、纠结改制姓氏性别之际,实际工作者就已从民谣坊议采风,了解了实情。报告文学生动地展示了这些民谣: </p> <p class="ql-block">  讽刺不在乎盈亏,出公家票子不心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不管企业穷不穷,每天喝得脸通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不管效益差不差,要坐奥迪桑塔纳。</span></p><p class="ql-block"> 诟病债留银行,财政背包袱的“晒字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企业有钱分晒,缺钱银行贷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债靠下届还晒,出问题就走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实在冇办法晒,包袱政府背晒。</span></p><p class="ql-block"> 当下内陆一些民谣坊议亦与此类似。有个厂子好不容易盈利有了点票子,厂长买了一辆车享用,到处吹嘘说:“别看厂子小,咱也有车了。”职工编了个顺口溜,被广泛用来讽刺“车轮腐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职工拼命干,挣了三十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买个乌龟壳,坐个王八蛋。</span></p> <p class="ql-block">  讽刺占公家便宜,损公肥私,不把公家当么哩(方言“什么”):</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公家是块唐僧肉,你一口来我一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花钱不是花自家,想咋花来就咋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花公家钱办自嘎事,“别人大腿上搓绳崽——不晓得肉痛”(江西赣东北老区贵溪一带语)</span></p><p class="ql-block"> 显然,这些民谣、谚语、歇后语所示情形,与“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一分钱掰两半花”、“花钱要花在刀刃上”等办公室座右铭,背道而驰。</p> <p class="ql-block">  民谣坊议恰恰印证了弗里德曼“花钱矩阵”慷公家之慨的劣后状态。改制后大为改观。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前些年,新华社记者到顺德采访,厂长经理请客,马爹利、XO 相当流行。改制后到顺德调查,一次也没有发现洋酒上桌,倒是绍兴加饭酒一类成了敬客主要用酒。一家漆包线厂 转制前每月接待费 4 万元,转制后仅 6000 元。一家叫“新潮”的彩印厂,十几个管理人员 却新建了一幢三层楼办公。转制后不再赶新潮,用纤维板在食堂隔出办公室,把楼卖了用于 经营、还银行贷款。(摘自《大道苍茫》)</span></p> <p class="ql-block">  报告文学《大道苍茫》写到:顺德人有个共识,改制须有利民生,符合实际。</p><p class="ql-block"> 民生与实际乃常识。作为衡量标准,看得见摸得着,符合一向倡导的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为了群众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亦与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实际愿望契合。</p><p class="ql-block"> 改制增加财政收入,平衡各方支付裕如。地方国资委可资运作投资,从资产到资本保值增值跨进了一大步。一个县级的区域,顺德股份制公司上市的就有 22 家,全国有数。</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这种股东融合了多种经济主体的企业,学界名其为混合(非单一)所有制,一种由公有资本(国有资本和/或集体资本) 与非公有制资本(民营资本和/或外国资本)共同参与投资,现代公司制产权明晰条件下的新型公私、中外合作经营。</p><p class="ql-block">‍ 然学者给经济现象取名较直观。按“X 有制”词型格式,混合所有制怎样简称?且“混”字 似欠褒义情感色彩。若有动议称其“共有制”,亦无不可,且兼顾各种群体对所包涵的不同经济主体的感知。</p><p class="ql-block"> 大道苍茫,其道睿思。来自顺德的常识检验了一些话语。如关于“大河涨水小河满”一说,不仅从地势高低与因果关系验证寓意表达之贴合度。关于企业改制“这样搞不是社会主义”一说, 给出对应式验证“不这样搞”之后果,显示比较效应。资源配置效率达至最佳矩阵象限, “河水涨与满”及“搞的是啥”不在话下。</p><p class="ql-block"> 《大道苍茫》讲了一则小故事。当年,有英国经济学家到顺德考察。一位广东某著名大学经济学教授陪行前往,指点江山般有感而发:“如果全国都像顺德这样搞,中国就会变成俄罗斯。”陪同的顺德官员未与之争,笑加一字:“如果全国都不像顺德这样搞,中国就会变成俄罗斯”。(当然,俄罗斯的搞法和顺德的改革不可同日而语,顺德的陪访者只不过点到为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1年,俄罗斯与广东等省 GDP 对比)</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有道是:</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以 N 为家惜花钱,效率提升成本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报纸票子咋组合,哪会看谁说得甜。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资源配置优当先,民生实际来应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企业改制好搭伙,“这样搞”晒成美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