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提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1、分析石泉教授对《三国志》记录长坂桥大战文字描述的误读。否定“宜城县江陵城”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2、根据古籍资料的兵事记录,进一步证明北江路径。同时确证东汉三国时期,江陵城即已在北江南岸,即今荆州城址。</span></p> <p class="ql-block">(荆州城大北门。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迷思13》中我讨论了《水经注》描述的江陵城区域的南北江问题,明确了北江的路径,可能有人还有疑惑,那么,此篇我将通过对史籍记录的与江陵城有关的历史事件分析,进一步澄清北江的路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但我们还是先谈一谈上一篇文章讨论的石泉先生的“南北朝江陵城在宜城县”的问题。如上篇文章所分析的,石泉先生持此观点的支点为《荆州记》中的“荆州城临汉江”这句话,但据我的分析,此“汉江”非彼汉江,它不过是长江在特点时期的一种称呼而已,是石泉先生的理解偏差造成了他的江陵城幻觉,而他以此为据,从各个方面对此“幻觉”的证明,注定都是似是而非的,且陷于牵强附会的境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来看石先生为证明他的观点所引用《三国志》中的一段文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此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先主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里记录的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坂坡之战。长坂坡为始于今荆门市南,绵延数十里的山坡地带。当时,刘备率十多万人自樊城经襄阳南下,准备据守江陵城。而曹操为了不让刘备占据江陵城,率领五千精骑追击,在长坂坡追上刘备,并与其发生大战。《三国演义》中人们津津乐道的张飞喝断长坂桥、赵云只身救后主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此段记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襄阳与当阳长坂相距三百里,长坂在襄阳与江陵之间。我们知道汉魏时期的一里约等于今四百米,那襄阳与长坂的距离就是如今的约120公里。那么,我们下面来看百度的测距,下图:</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襄阳至长坂坡。百度测距。襄阳、宜城、长坂坡、荆州城地理位置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测距结果可知,襄阳与长坂坡的距离与《三国志》中上面那一段的描述是吻合的,这也就是说,上面那一段记录可以让我们明确理解襄阳、长坂与江陵城之间的空间方位,而我们也知道江陵与襄阳之间,自古以来就存在一条荆襄古道,这条道路已经存在了几千年,至今它仍没有消失,长坂坡就在这条荆襄古道上,它是刘备撤退到江陵城的必经路线,因此,毫无疑义,汉、三国时期的江陵城故址就是现在的荆州城,下图为长坂坡之战形势图,对历史稍有常识认知的人都会明白,只有长江边的江陵城,才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是兵家必争之地,它怎么可能会在宜城那边呢?</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长坂坡与荆襄古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但石泉教授可不管这些,他既已认定桓温所建之江陵城在宜城境内,那么,为了使得他这个先入为主的观点更符合历史逻辑关联,他必须进一步认定汉、三国江陵城也在宜城境内。可是,如果汉江陵城也在宜城境内,那么这个可疑的江陵城就与《先祖传》中的这段记录对江陵城的地理位置描述南辕北辙了。按说,看了这段话,石教授应该重新审视他的观点了,可是不,他在此又开始使用他发明的乾坤挪移、地理漂移大法,将当阳、长坂坡挪移到宜城境内(七里岗),这样,看起来长坂坡就处于他认定的江陵城与襄阳之间了,关于长坂坡的传说故事,历史记录就被他顺利搬到了宜城,宜城人太高兴了。但襄阳与长坂坡距离三百里(合今约240里),而襄阳与被他挪移后的长坂坡不过六七十里路,这如何解释?于是,他又发明了区别汉魏古里的所谓“当地古里”,经过他的巧妙换算,三百里就变为只有数十里了。可是,襄阳到宜城,区区数十里,用得着曹操的五千精骑跑一日一夜吗?这个难题,石教授又如何解决呢?我不知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石教授关于那些地理漂移的繁琐论证究竟有何根据?我看大都是循环论证、牵强附会。</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荆州大北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显然,汉江陵城即今荆州城,历史逻辑清晰明了,无可怀疑。《水经注》中郦道元描述了江陵城区域的南北江、九十九洲等诸多地理特征,这在石教授认定的宜城江陵城址那儿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对应的地理环境的,为此,石教授使用了最后一招:前人篡改了史籍记录。这真是个天大的笑话。他难道是在考验阅读者的智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关于北江的路径,现在有多种说法,我在前面的《北江觅踪》中进行了探讨,其它多篇文章也有论及,我认为北江必经过今荆州城北,现在的太湖港是其遗迹。可能现在还有人有疑惑,我下面再介绍几个事例,以进一步确证城北北江路径的存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几个事例都是发生在北江的战争。第一个事例发生在三国时期。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魏发兵南下攻打江陵城。此时,江陵城为吴国据有,关羽大意失荆州已三年,偷袭江陵城的吕蒙已病亡,朱然接任。魏国大军在此屯兵,连续攻城六个月,他们“起土山,凿地道,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而朱然却临危不惧。当时,江陵县令姚泰领兵守北门,他见城外敌军实在太多了,而城中将要断粮,因此,就准备投靠魏军,作他们的内应。朱然察觉了,便杀了县令。于此可知,魏军攻打江陵城的重点在北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时江水浅狭,夏侯尚欲乘船将步骑入渚中安宅,作浮桥,南北往来。”(《三国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此次攻城,由于吴将朱然沉着应对,魏军失利。而上面的这段话,可以确切证明江陵城北江的存在。魏军驻扎在北江北岸,那时江中已出现了较大的沙洲,可以容纳魏骑兵在上面建立营寨,沙洲两边江中搭浮桥以攻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国志· 魏· 王昶传》记录公元250年魏将王昶率军攻打江陵城的事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昶诣江陵,两岸引竹緪为桥,渡水击之。贼奔南岸,凿七道并来攻。於是昶使积弩同时俱发,贼大将施绩夜遁入江陵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施绩为吴国大将,此时守江陵城。此段记录也非常明确,魏军自江北搭浮桥,进攻江南岸的江陵城,因此,此江必为北江。</b></p> <p class="ql-block">(北江遗迹。太湖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东晋时,桓温之子桓玄袭爵南郡公,继其父后又成为一代权臣,权倾朝野。公元403年,威逼晋安帝禅位,建立桓楚。而后晋将领刘裕等起兵讨伐桓玄,桓玄迎战,兵败失利,挟持晋安帝西逃至江陵城。但讨伐大军围城,江陵也难以藏身,于是,桓玄便又从江陵城出逃。下面为《晋书》记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玄入江陵城,冯该劝使更下战,玄不从,欲出汉川,投梁州刺史桓希,而人情乖阻,制令不行。玄乘马出城,至门,左右于暗中斫之,不中,前后相杀交横,玄仅得至船。……,(益州刺史毛璩)璩弟子脩之为玄屯骑校尉,诱玄以入蜀,玄从之。达枚回洲,恬与祐之迎击玄,矢下如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水经注》对此事也有描述:“江水自此两分而为南、北江也。北江有故乡洲。元兴之末,桓玄西奔,毛祐之与参军费恬射玄于此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桓玄要逃到哪里去呢?梁州刺史桓希那里。古梁州即今汉中市,而要到汉中去,必出北门,过江,走荆襄古道至襄阳,再溯汉水而上。可惜被敌手诱骗去蜀,乘船西行至故乡洲,被守候于枚回洲的人乱箭射中。这里也非常明确地证明城北北江的存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现在,还有没有人怀疑北江在荆州城北这个断定?又还有没有人仍然相信“隋唐以前的江陵城在宜城县”这个石泉教授建立起来的幻觉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4年12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