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h1><h1> <font color="#ff8a00"><b> 小</b></font><b><font color="#ff8a00">逛巍山古城 </font></b> </h1><div><br></div><h3> <b><i><font color="#ed2308"> 老蔡1954</font></i></b></h3><h1><br></h1><h1> 云南的朋友与我聊天时提到,大理很美,大理市附近地处哀牢山麓,红河源头的巍山古城很有味道,值得一游。邀请我有空来云南时,他们陪我去逛逛巍山古城。</h1><div><br></div><h1> 2024年6月,我去云南大理办事,云南的朋友得知后,一再邀请我去巍山古城逛逛。我在他们的陪同下,于6月19日傍晚来到了巍山古城。</h1><div><br></div><h1> </h1><h1> 我们下榻在一家容纳30多人古色古香的小旅馆。据说是它最早是梁家大院,清末为巍山县衙,解放初期曾是巍山县法院所在地。为发展旅游事业,现又改回原名“梁家大院”。因到时天已黑,没有看清它的真面目。 </h1><h1> </h1> 夜幕中的梁家大院的大门 <h1> 吃晚饭时,云南的朋友介绍道,巍山古城是南诏国的发祥地,始建于元代,明代改为砖城,如今风貌依然。她还是云南推行土司制度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众多寺观庙宇,与多姿的自然景观遥相呼应,相得益彰,是座充满浓郁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经他们这一介绍,激起我逛逛这座古城的欲望。不顾旅途的辛苦,匆匆吃完饭,便逛起了古城。</h1><div><br></div><h1> 巍山古城内街道以拱城楼为中心,呈标准的井字结构建设,共有25条街道,18条巷,全长14公里,城内房屋基本保持了中式结构,南、北主轴线两侧的房屋则完整的保存了明、清时代的建筑式样和风格,房子朝向为南偏西15度左右,属结合当地的最佳采光方式,以弥补“四合五天井”光线不好的一面。</h1><div><br></div><h1> 夜幕中的古城,城楼上边挂有一串串的华灯,照亮了城楼并勾勒出它的“身影”,在夜幕中仍能显示出它的壮观。不宽的街道两旁铺面门口和楼堂窗内灯火通明,熙熙攘攘来往的人流,时不时有骑着摩托车者擦身而过,让这座古城充满了烟火气。</h1> <h1> 我们漫步在古城内的街巷中,发现街边的讣告栏上贴有红色的讣告。我问陪同的朋友:“讣告一般用白底黑框,为何这里的讣告用红色?”他说:“红色讣告用于60岁以上过世的老人,属喜丧。用红色表示对亡故高寿者的尊重,也是当地流传已久的风俗。” </h1> <h1> 当我走到一条宽六尺名叫“上仓巷”,我无意中向小口巷深处望了一眼,被巷口商铺的老板看见。他主动走到我跟前对我说:“你听说过‘六尺巷’的故事么?”。我说:“听说过。”他接着说:“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我问道:“该巷是否有故事。”他自豪地说:“据老人说,早年间,这条巷子很窄,只有三尺宽,行走很不方便。有个富商买下右边的房屋。在翻修过程中,有人向富商提到这首诗。富商自觉的让了三尺,之后行走在此巷再没有狭窄感。巍山古城民风古朴、文化底蕴深厚。”听后,我似乎也有同感。</h1> <h1> 我们漫步快到古城正中,远远看见在一座三层的城楼矗立在城的正中心。城楼最高层的屋沿下有一块写着“星拱楼”三个大字的牌匾。</h1> <h1> 回到北京,我从百度中查到,“星拱楼”又名“文笔楼”, 为明代蒙化府府城中心的过街楼。明代洪武年间,大批明军到来,巍山设卫屯田,在此基础上开拓修建古城,并将原有的土城改为砖石城,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建成。星拱楼是古代巍山城四大街(东街、西街、北街、南街)的交汇点, 已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巍山的标志性建筑。</h1><h1><br></h1><h1> 据康熙《蒙化府志》载:“城围四厘三分,计九百三十七丈,高二丈三尺二寸,厚二丈,砖垛石墙, 垛头一千二百七十有七,垛眼四百三十,建四门,上树谯楼,东曰忠武,南曰迎薰,西曰威远,北曰拱辰,北楼高三层,可望全川,下环月城,备极坚固,城方如印,中建文笔楼为印柄”。</h1> <h1> 穿过星拱门,月亮已在天边高高挂起,我们继续沿街慢步,不知不觉走到“文献名邦”石牌楼。据当地人说,明清期间,巍山出了23个进士和250个举人,“文献名邦”称号是在乾隆年间被特别御封的。明朝建成该石牌楼后,便起名为“文献名邦”。它是当地文化的重要象征,至今保留完好。</h1> <h1> 穿过“文献名邦”石牌楼,又走了一段,便是“群力门”石牌坊。上世纪50年代,为了纪念依靠群众力量修通了关蒙公路,蒙化县人民政府修建了一座宽11米、高7米的牌坊式纪念建筑,上书“群力门”三个大字。群力门从此矗立在古城北面,成为了巍山的标志性建筑。</h1> <h1> 过了“群力门”后,夜已深,辛苦了一天,我们返回旅店休息。第二天起床后,吃早饭前,在“梁家大院”院内院外转了一圈,才知道它的真面目。</h1> 梁家大院的正门 梁家大院的内院 <h1> 吃完早饭,我们路过巍山县中共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常委会和县政协四机关(人们将这四机关简称为四大班子)大院门口,看见大门口只站一名保安。我随口问了一句:“保安同志,我们能否进去看看?”他看看我们,不像坏人,便回了一句:“进去吧。”我们也就大摇大摆进去了。</h1> <h1> 院里的建筑没有一栋现代化建筑,都是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大屋顶,黄色琉璃瓦的两三层的传统建筑。小楼前的空地停满了各种型号的小汽车。</h1> <h1> 里面还设有社会主义价值教育基地和有民族传统的小院。</h1> <h1> 在去巍山的路上,云南的朋友提过,巍山南诏博物馆有点味道。它位于大理州巍山古城报国街,于2015年10月1日全面建成,2016年3月28日正式开馆,展有传承南诏历史文化遗产文物,看后有“穿越历史”再现南诏缩影的感觉。 离开巍山县四大班子大院,就奔南诏博物馆。没走多远就到了。</h1><h1> </h1><h1> 南诏博物馆前有一棵高大挺拔的大树。展示出南诏具有着悠久的历史。 </h1> <h1> 树的对面好似一个五六十年代修建被弃用的破旧仓库。仓库的墙皮已经脱落,露出“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的标语。一看就知这是“文革期间的遗物”。</h1> <h1> 南诏博物馆大门是传统的彝族式建筑,在正门上方挂有三块红底黄字方形牌板,上面写有“太阳宫”三个大字。</h1> <h1> </h1> <h1> 进入太阳宫内,在正中央有一块介绍该馆的牌板,简要介绍了南诏的历史及文化脉络。</h1> <h1> </h1> 太阳宫大殿的内设 <h1>进院后,魁星楼便进入眼帘。</h1> <h1> 魁星楼里展柜中摆放百家姓中每个姓氏的瓷盘和有关姓氏家族的族谱。我特意查到了蔡姓和沈姓瓷盘。</h1> <h1> 因下午还有其他实务需要处理,匆匆浏览了太阳宫和魁星楼,馆内的展品,只拍下几张照片。在南诏博物馆里,只看了很少一部分的展品,留下了很多遗憾。 </h1><div><br></div><h1> 因没有转遍巍山古城,很多值得一看的古籍没有看到,巍山的大小美景不少没有转到,当地的民俗了解太少,当地的美食只品尝了一两种,留下了太多太多的“遗憾”,故给本文起名为:“小逛巍山古城”。</h1><div><br></div><h1> 到云南旅游的朋友,到了大理最好别错过巍山古城。请在巍山古城细细逛逛,少留下一点遗憾。</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