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亮古琴艺术

君子兰(潘永明)

<p class="ql-block">我的美篇 : 美篇原创</p><p class="ql-block">浏览顺序 : 文上图下</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 : 梅花三弄 - 古琴</p> <p class="ql-block">写在前面 :</p><p class="ql-block"> 丁山<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中街东街头的成鼎隆,创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 ( 1903 ) 。成鼎隆老板成毓灵,原籍无锡,开始时只有一间店面,后扩充到五间。东面两间辟成一店,号 “成鼎昌” ,专营土布 . 南北杂货。成鼎隆经营有方,是丁山老街商家的 “头块招牌” 。直到 1956年公私合营后,其店门板上仍贴着 : “鼎食备山珍海味,隆仪呈佳果名茶。” 的嵌店名联,似乎在追忆昔日的辉煌。成鼎隆老板成毓灵的小儿子,后来成为了国内屈指可数的古琴家 . 作曲家,他就是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主人公 一一 成公亮先生的传奇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成公亮简介 :</p><p class="ql-block"> 成公亮,江苏宜兴人,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理论作曲系。第一批国家级非遗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古琴演奏家 . 作曲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成公亮古琴艺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是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优秀传统艺术门类。古琴之乐,是把丰富的內心体验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音乐,它多重美的高贵品质,引人无限向往和追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为推进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培养 . 传播与发展,将我国古典艺术瑰宝古琴文化传承和发扬广大成公亮在各地通过公益课形式,培养了大量的古琴爰好者,进一步推动古琴艺术的普及和传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他家乡宜兴的蜀山古南街开设了 “成公亮古琴艺术馆” ,多次举办 “流动的传承” 古琴传授班,通过线上 . 线下相结合授课形式,面向社会广大古琴爱好者开放,让古琴爱好者深入了解古琴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请您务必注意课程安排时间。</span></p> <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  成公亮从小兴趣广泛,只要什么吸引他,他都希望尝试。特别对京剧 . 越剧 . 锡剧的唱腔和锣鼓点留下了深刻印象。 </p><p class="ql-block"> 1954年,成公亮考取了与丁山毗邻的浙江省长兴县初中,当他听到该校教师周涵初的小提梁《牧歌》. 《托赛里小夜曲》之后,深感弦乐器所具有的那种富于歌唱性 . 如歌如泣的音色特征,融合了他内心的音乐感觉。于是他拜周涵初为师,跟他学小提琴。然而,老师并没有如他所愿地教他小提琴,而是在他原有的二胡演奏基本上,对他进行培养。 </p><p class="ql-block"> 共同的音乐感觉,成了记录师生俩回忆的关键词。后来周涵初在给成公亮的信中说,当年的成公亮 “素质非常好,理解能力很强,乐感很好,非常用功,进步很快,教得很轻松” 。成公亮回忆自己跟周涵初老师学习最大的感受时说 : “我觉得他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乐感” 。成公亮就是一个凭 “感觉” 成才的琴人。</p> <p class="ql-block">  1956年,成公亮考取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刚开始也是学二胡,但学了一年后,他感觉拉二胡不过瘾了。更加偶然的是,成公亮与学可古琴专业的李禹贤分配在同一个琴房,强烈的音乐感觉再次激发了他的兴趣。于是,成公亮自作主张地放弃了二胡的学习,改学古琴专业。成公亮学可古琴,同样也是从 “感觉” 开始的。</p><p class="ql-block"> 最初,他从师梅庵派琴人刘景韶习琴,因找不到感觉而随张子谦习琴两年,学了很多琴曲,直到张子谦传授 《忆故人》时,才找到了对古琴真正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60年,20岁的成公亮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他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分析和研究,并对民族器乐前途的担心,当得知上海音乐学院的民族音乐除了器乐专业外,还有理论作曲专业时,他又改学作曲专业。其间,他不仅在课堂上接受了京剧院 . 曲剧院演员的 “ 口传 ” 教学,还独自去离音乐学院不远的上海越剧院看排戏,并随于会泳一起去学习和交流。正因为他接受了作曲专业的知识体系,学习了曲式 . 和声 . 配器等课程,有了坚实的基础,后来才成功创作出民族器乐作品。</p> <p class="ql-block">二 </p><p class="ql-block">  五年后,成公亮毕业后执教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真正让他对古琴引发新的认识,则源于他前往德国的演出所感。1986年,应德中友协邀请,在联邦德国 13 个城市演绎古琴独奏音乐会。1989 年,又应联邦德国 “德国竖琴协会” 之邀,参加了由六个国家的音乐家组成的演出团,在德国 21 个城市巡回演出。一向善于观察 . 思考 . 反省的成公亮,以他丰富敏锐的音乐感觉,体验了一位荷兰长笛演奏家和另一位加拿大长笛演奏家在不同城市滨绎的不同感觉,祓西方音乐家自由即兴 . 不断出新的精神所感动。当荷兰长笛演奏家克里斯 - 亨策邀请成公亮并与他合作时,他挣脱思想束缚,尝试了将中国古琴和西洋长笛即兴合奏,他以家乡的风景,将这次合作演奏称为 “太湖和风车的对话。此次合作录音于 1990年以 《 中国梦》为题在荷兰出版发表。</p> <p class="ql-block">  中西方乐器的自由配合,即兴表演,激发了成今亮的古琴热情。他在专研琴学理论的同时,完成了《文王操》(1990) . 《遁世操》(1994) .《忘忧》(1994) . 《风翔千仞》(1995) . 《孤竹君》(1995) .《桃源春晓》 (2000) .《明君》(2001) 等 17首古曲的打谱。还根据台湾愚溪先生的小说《袍修罗兰》创作了八首富有佛学哲理及内容题材的同名套曲 (1997) 。并根据印度音乐的旋律素材创作了《沉思的旋律》(2005) 以及根据德国青年钢琴家海纳 · 格兰钦创作的钢琴作品《太阳》改编成同名古琴曲 (2006) 。</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 成公亮最理想的名曲是 “秋簌” 。‘秋籁” 为仲尼式,这种样式在古琴中最常见。线条简洁大气,非常耐看,背面刻琴名 “秋籁” 及 “德斋珍藏” 印章。琴腹内朱书 “大唐开元三李晋制” 字样,音色典雅,细腻圆润,音量虽小,余韵绵长。此琴原藏明末清初琴家叶诗梦,1985年转由成公亮收藏 ,是成公亮最心爱的宝物。</p><p class="ql-block"> “秋簌”的意思是 “秋天的声音” 。这个名字体现了与自然相融合。琴弦发出的声音,手指在琴弦上滑动的声音,甚至划破成公亮随着旋律起伏的呼吸声,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音乐。让你真切地感觉到他弹的琴是活生生的。日本当代哲人加腾周一认为,成公亮的琴表现了 “内心情感的极致” 。所以,“秋籁” 就是成公亮,成公亮就是 “秋籁” 。</p><p class="ql-block"> 成公亮的另一首名曲叫《忘忧》。“忘忧” 同时也是一张王世襄所藏古琴,在吴景略的帮助下得到并以 “忘忧” 称之。成公亮往往用她弹奏《潇湘水云》.《龙翔操》.《昭君怨》等充满忧虑 . 怨恨 . 凄迷和伤感的曲子。</p> <p class="ql-block">  成公亮女儿是古琴家成红雨 ,女婿海纳 (德国作曲家 . 钢琴家) 。成红雨介绍这一把仲尼式古琴名为 “秋籁” ,这种式样在古琴中最为常见。</p> <p class="ql-block">秋籁 : </p><p class="ql-block"> “秋籁” 是一张音色柔和的琴,你在听秋籁时发出的声音,手指在琴弦上滑动的声音,甚至成公亮随着旋律起伏的呼吸声,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音乐,这时你会很真切地感觉到他弹的琴是活生生的。</p><p class="ql-block"> 日本当代哲人加滕周一的评价指出了这一特色,他认为成公亮的琴表现了 “内心情感” 的极致。</p> <p class="ql-block">成公亮女儿成红雨</p> <p class="ql-block">四 </p><p class="ql-block">  成公亮最出色的成就是为古琴演奏打谱。古代的琴谱是用汉字偏旁和笔画组成的 “减字谱” ,不直接指示声音,而是一种手法谱。《红楼梦》八十六回中,贾宝王看见琴谱中的 “大” 字旁边 “九” 字加一勾,中间又添个 “五” 字,表示他看不懂。林黛玉对他解释说 : “这 ‘ 大 ’ 字 ‘九 ′ 字用左手大拇指按琴上的 ‘ 九徽 ’ ,这一勾加 ‘ 五 '是右手钩 ‘五弦 ’ ,并不是一字,乃是一声。”</p><p class="ql-block"> 成公亮把这种工作称作音乐考古,打谱工作,加深了他对古琴的理解,摸到了古琴最深厚而沉默的脉搏。1989年,他费时半年打出的古曲《文王操》,成为电视剧《孔子》的主题曲。《韩诗外传》中记载,孔子何鲁国乐师襄子学琴,由音色而知曲意,由曲意而知作曲之人,指出这是周文王所作的《文王操》,令诚的师襄子佩服不已。这是一首少见的古老而博大真诚的儒家音乐。1997年,在中国交响乐团的伴奏下,成公亮演奏的《文王操》再次获得了古代和现代音乐交融后的新生命和新魅力。 </p><p class="ql-block"> 历经数年,成公亮成功地打出了《文王操》. 《凤翔千仞》. 《绪世操🌙. 《孤竹君》. 《忘忧》等古谱,使千百年以前的美妙音乐,又回荡在现代的时空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一 大部分图片作者拍摄于成公亮古琴艺术馆,其余部分图片 . 资料来源于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  成功亮先后师承梅庵派大师刘景韶和广陵派大师张子谦,在演奏技法上,更多地继承了广陵琴派的风格,这个琴派具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善于变換指法。运用这些指法,成公亮把声音处理得细赋丰富,充分表达了内心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五 成公亮古琴艺术对社会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就师尊或是自身风格而言,成公亮都称得上是 “广陵琴派” 的传承者。成功亮的指下,精美且细密。这其实是所谓学院派比较共性的审美,但他的琴音还能够占一个 “沉” 字,这在同时代的琴家中是比较罕见的。说其沉淀或者寂静,都还不够准确,因为听其琴,其中灌注情感之浓重是很容易被感知的,因为他的演奏很有一种自我燃烧的味道。单要做到精美细密,在技术上便有相当的难度,想要更进一步,如果自身的眼界或品味有限制,那就难免失之妖冶轻浮。</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成先生琴中的那种精确的美只是其皮囊,内里却是理性和克制,这与其余大部分的琴家有云泥之别。因此说,他无形之中与老一辈琴家是惜惜相通的,这也许是他的琴艺无论初学者或在琴界内行评价都较好的原因所在吧。</p> <p class="ql-block">琴 一一 源起清音</p> <p class="ql-block">四 成红雨简介 :</p><p class="ql-block"> 成红雨,旅德琴家,西南大学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东布洲驻地艺术家。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古琴专业,师从父亲广陵派古琴家 . 作曲家成公亮教授。</p><p class="ql-block"> 成红雨,7 岁随父可琴,继承了成公亮先生 “西为中用,美美与共” 的琴学之道。后留学德国,研习西方音乐 (奥格斯堡大学 . 卡尔斯鲁厄音乐学院) 。在与国际音乐家的交流中,注重收采国际音乐素材进行探索与融合,是具有多元化背景的古琴艺术传承者。其原创古琴作品多次获得金奖 . 一等奖,并入选德国评论奖最佳世界音乐目录。</p> <p class="ql-block">六 一一 编后语 :</p><p class="ql-block"> 都说琴是心声,琴声是琴家精神人格的外化。评价其琴声就绕不开谈谈其的为人。成先生的低调在琴界是有目共睹的,跟他的同辈琴家相比较,他生时的境遇似乎远这不如他们,更显得其安贫乐道,真称得上是 “谦谦君子” 。</p><p class="ql-block"> 如何欣赏成先生的琴音?人都已经走了,那就让我们端端正正坐着,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吧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一 作者潘永明搜集整理于2025年元旦</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 全文完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