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再有二十多天便是新春佳节了。说起阳江人过年,那场面可真是热闹非凡!阳江春节的习俗有送灶神、扫屋尘、贴春联、蹢噩神、行大运、封“插花”等。一进入腊月,大人们便忙碌起来,筹备各式各样的年货。值得一提的是,阳江民众的家庭有过年贴春联的习俗。选择在除夕这新旧交替之际张贴春联,既承载着人们祈福迎春的美好心愿,又烘托出喜庆的节日氛围。</p> <p class="ql-block">每到春节来临前,在阳江市区的太傅路,经营手写春联的商铺众多。大街小巷售卖春联的摊档琳琅满目,那红艳艳的颜色将铺面染成一片鲜艳的红,让人满目皆是红云。</p><p class="ql-block">我对春联的认知始于祖屋。此前,我们一直居住在武装部大院里,部队家属区从未见过哪家贴春联,军人也是不被允许的。自从父亲转业到地方部门,我们搬迁到祖屋居住,从此便跟着街坊邻居贴起了春联,这一贴便是 50 多年。习惯了大年三十,一家人早早地就起床。我忙着贴春联,妻子就在一旁帮忙递浆糊。贴完春联,家里瞬间就有了过年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春联对于阳江人而言,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阳江人尤其钟情于手写春联。春联内文通常用行楷书书写,墨色饱满,气韵流畅,字里行间洋溢着灵动气息。手写春联的大多是书法爱好者,每到春节临近,他们便开设临时店铺,店内摆上案台,墙上挂满写好的春联供人挑选。而写春联的人也会应顾客要求,即时在橙色丹金纸上挥毫泼墨,一气呵成。那时,写好的春联摆满店铺门前地面,等待笔墨晾干。顾客则喜欢让写春联的人按自己的要求书写,一边等字迹晾干,一边欣赏书写过程。当然,写得好的字体自然备受顾客青睐,顾客也乐意掏钱购买。一般家庭都会选定自己中意的店铺,往往是一直光顾熟悉的书法者。</p> <p class="ql-block">春联,在阳江又称“对联”或“对子”,是楹联文化融入社会生活的一个体现。据了解,阳江春联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算来已有 350 多年历史。2005 年,阳江被评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圆润秀美的字体搭配橙色丹金纸,深受阳江市民喜爱。像“花开富贵”“竹报平安”这样短短四字的春联极具地方特色。别看春联字数不多,却寄托着家家户户对新年的美好期许。</p><p class="ql-block">自我记事起,楹联文化在阳江便根基深厚。小时候,在我印象中,中山公园门前右侧临街围墙至转角的牛角巷一段,每月都会举办楹联书法比赛。参赛书法者依据相关组织给定的词语创作条幅书法作品。排名按最优者从公园门口从左至右排满临街墙壁,再转向牛角巷里依次张贴,也就是越差的越往后排。那时有句俗语:“你的字排到牛角巷尾了”,意思是字差得拿不出手。由此可见,阳江本地人对楹联文化极为重视。</p> <p class="ql-block">以前,阳江市民大多居住在自建房中。这类房屋往往较高,大门口通常有着两米六至两米八左右的高度,唯有两米长的大春联张贴上去才显得相称。故而,自建房的大门口大多倾向于张贴大春联。而商品房的门口相对较小,贴小字春联更为合适。我自己便是如此,以前住在祖屋时购买大春联,后来祖屋出售,住进了商品楼,便一直张贴小春联。</p><p class="ql-block">阳江春联的选用颇具门道,不少家庭会固定选择具有同一寓意的四字对联,像“花开富贵,竹报平安”“金莺报喜,玉燕迎春”等,我家便是在这两款春联之间轮流张贴;做生意的老板们则会选择诸如“福星高照,鸿运长行”“鸿财广进,伟业宏兴”之类的春联。此外,也有七字对联,如“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日日财源顺意来,年年福禄随春到”……</p> <p class="ql-block">手写的橙红春联、福字,闪烁的红灯笼……临近春节,太傅路、龙津路、河堤路等阳江老街一片红红火火,年味儿浓郁,是阳江人购置春联、采办年货的心仪之地。春联不仅寄托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还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彰显了阳江人民对新年的憧憬与祝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