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真心,何来的“爱”?——谈汉字的简化

学山美苑

文/李学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学山书法:爱</h3> 我们现在见到的“爱”是简化后的爱字,应该说,这个字简化是不成功的,因为他把不该丢掉的丢掉了。人间大爱,离不开真心。没有真心,哪来的爱呢?<br><br>我们小时候总喜欢缠着家里的老人讲故事: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梁山伯祝英台双双化蝶、孟母爱子三迁其家、岳飞精忠报国……这些故事讲述了不同人物的悲欢离合,却都表达了同一个主题——爱。<br><br>其实,老祖先在造字时,是特别看重“心”的,不管是甲骨文还是金文,直到简化前的楷书,任何时候都没有丢掉过。而我们现在过分的看重友情,殊不知,友情仅仅是一种比较低层次的爱,是泛泛的爱,没有真心,连朋友也是做不成的。 <div><br></div>“爱”字在金文里的写法是:上半部分是一个人张着嘴巴、喃喃倾诉,下半部分是心,即爱就是喃喃倾诉柔情,用心疼惜呵护。繁体形式取“心”为象,说明“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情,这种深厚真挚的感情是通过心灵的相互碰撞、吸引、交流、奉献来完成的,这就是“爱”的本义。<br><br>说到爱,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爱情。的确,作为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爱情不分五岳、不别四海、历久弥新,成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亘古不变的主题。翻开我国的文学艺术史,爱情被描绘得美丽之至: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上邪》的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再到《牡丹亭》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人人都向往爱,因此,那些表现美好爱情的优秀作品,无论来自哪一个国家、民族,最后都能成为世界的、永恒的。人同此心,心之所向,这也说明了爱最初为何取“心”为象。 <div><br></div>简化后的爱字去掉了“心”,下半部分变成“友”,爱的范畴更加广泛了:只要心怀友善、团结友好,爱便存在。由此出发,“爱”字被人们赋予了种种美好的情感:爱既可以是树枝弄影的花前月下、奋不顾身的追求付出,也可以是游子心中的白发父母、十指连心的姐妹弟兄,更可以是魂牵梦绕的故土乡情、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爱也由此成为一切情感的源头。正是因为有了爱,人们才有亦欢亦愁、亦乐亦忧,才有难分难舍、牵肠挂肚,才有悲喜交集、长歌当哭。 <div><br></div>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常常与“仁”联系在一起,这说明是否爱人、如何爱人,决不仅仅只关乎个人喜好。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儒家认为人的本性是仁,仁的自然流露就是爱,而爱是有层次的:“仁者自爱”,爱人首先要从自尊、自爱开始,这是关爱他人的前提;以此为起点,“亲亲,仁也”,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在爱自己、爱亲人的基础上,爱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让社会充满爱;最后“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爱自然万物,达到爱的最高境界。在爱的过程中,我们学会更好地理解和自己、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br><br>爱人时,付出真心;被爱时,用心体会。爱的经历丰富了人生,这个世界是否美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充满爱。时间会流逝,唯有点缀着爱的岁月将永远闪着光芒。<br><br>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