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号”探月工程简介

常真

<p class="ql-block">(上图是“嫦娥一号”飞向月球和绕月飞行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型火箭发射升空。11月20日开始拍摄月面照片并传回地球,国家航天局于11月26日公布了第一幅月球表面的照片。“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是我国继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后的第三个航天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  “嫦娥一号”重约2.35吨。发射“嫦娥一号”卫星的是长征三号甲型运载火箭。“长三甲”全长52.52米,第三极火箭的燃料为液氢液氧,液氧的温度为零下183°C,液氢的温度为零下253°C。液氢液氧燃烧的产物是水,对环境没有污染。“长三甲”有两台YF-75发动机,每台的推力都是8吨,它的低轨道运载能力为7.2吨、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5.2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2.6吨。</p> <p class="ql-block">  “嫦娥一号”的分系统包括结构、热控、供配电、制导、导航和控制、推进、数据管理和传输、测控、定向天线、有效载荷等。“嫦娥一号”的有效载荷为8种科学仪器: CCD立体相机、激光高度仪、干涉成像光谱仪、X射线谱仪、γ射线谱仪、微波探测仪、太阳高能粒子探测仪和太阳风低能离子探测仪。</p> <p class="ql-block">  “嫦娥一号”采用了许多新技术,例如三体定向技术,就是将它的科学探测仪器始终对准月球、将太阳能电池翼始终对准太阳、定向天线始终对准地球(采用三轴稳定器);采用了紫外线敏感器(因为月球几乎没有大气,所以红外敏感器不起作用);用微波辐射仪探测月壤和矿物的厚度,这在国际上是首次(注: 月壤的厚度为1~20米,月海区月壤的平均厚度为4~5米,月陆区月壤的平均厚度为8~10米);探知月球上的氦-3储量可以提供地球上的电力使用1万年以上。</p> <p class="ql-block">  “嫦娥一号”获得了全月球影像图、月表化学元素、月表矿物含量、月壤分布、近月空间环境(例如原始太阳风的资料)等资料。编制了月球虹湾地区的地质图和构造图(为后续的探月器选择地址)。首次获得了白天和黑夜的全月球微波影像图(图像的精度和空间分辨率为120米)。</p> <p class="ql-block">  “嫦娥一号”一共飞行了494天,其中在距离月球表面200千米的高度、沿着月球的极轨道(即月球南北极的上空)飞行了482天。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受控撞击在月球的丰富海附近(月球的东经52.36°、南纬1.50°),完成了它的使命。</p> <p class="ql-block">(说明: 为了配合“嫦娥探月工程”,我国在北京密云建设了50米射电望远镜,在云南建设了40米射电望远镜,在青岛和喀什分别建设了18米射电望远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下图是“嫦娥一号”卫星图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下图是“嫦娥一号”绕月飞行图)</p> <p class="ql-block">注: 本文参考了《探访宇宙——人类使者的出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月球观测指南》(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年5月第1版)等著作。</p><p class="ql-block">(全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