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又到银川。2024年5月25日一早,我们从银川市区出发,全天计划参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拜寺口双塔寺、贺兰山岩画以及水洞沟遗址。<span style="font-size: 17px;"> </span></h1> <h1> 银川自古以来就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它曾是西夏国的都城,因此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西夏文化在银川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等都是研究西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遗产。</h1><h1> 远在唐朝,王维就用优美的诗词留下了曾经的边塞风情:</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span></h1> <h1> 宋代范仲淹也用华美的宋词给后人留下了当时的边关意境:</h1><h1> <span style="font-size:18px;">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span></h1><h1> 今天的银川早已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和内地城市相比较,银川不仅历史积淀丰厚,文化更加多元鲜明,中原文化、边塞文化、河套文化、丝路文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多种文化在这里激荡交融。</h1> <h1> 离开市区,我们首先向拜寺口景区驶去,沿途景区指示牌不断。</h1> <h1> 路边突然发现滚钟口景区大门,当即决定看看再走。</h1> <h1> 滚钟口景区距离银川市区不远,地处贺兰山东麓,是贺兰山众多名胜风景区之一。</h1> <h1> 据说“滚钟口”名字的由来是因为这里有一个天然形成的巨大石头,形状像古时的钟,风吹过时会发出声音,因此得名。</h1> <h1> 我们没有往景区深处去,没能看到那块像钟一样的石头。</h1> <h1> 历史上,滚钟口曾和西夏王陵同等重要,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当年在此建造了一处规模宏大的避暑宫苑,但现在已经只剩下遗址和一些散落着的瓦片和物品的残片。</h1> <h1> 明清时期这里也大兴土木,建造了贺兰庙、老君堂、大悲阁、斗母宫、小洞天、关帝庙、兴隆寺、晚翠阁、观音庙等14处庙庵台阁,这些建筑或依山临险,或随势自然,错落有致。此外,景区内还有三座造型优美、小巧别致的白色喇嘛式塔。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一一走到。</h1> <h1> 景区里的一些路牌标语倒是很吸人眼球。</h1> <h1> 我和一些游客交流,他们说外地游客一般不到这里,因为这里名气不大,但银川当地人大都喜欢来滚钟口度假,因为这里不喧哗、低调但很实惠。</h1> <h1> 确实,滚钟口景区除了可以爬山、观赏自然风光等外,还有多处人文景观,如古禹王台、兴隆寺、晚翠阁、清真寺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体验。</h1> <h1></h1><h1> <span style="color: inherit;">对于我们来说收获了一处计划外的游览,可遇不可求,领略了滚钟口风光,也感知了当年杜牧诗中“别风嘶玉勒,残日望金茎。榆塞孤烟媚,银川绿草明”的美景。</span></h1> <h1> 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银川拜寺口双塔,是宁夏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西夏佛塔,距今约有1000年的历史,是宁夏地区著名的佛教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h1> <h1><p> 景区是如下介绍拜寺口双塔的:</p> 西夏(公元1038--1227年),又称邦泥定国或白高大夏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因位于中国地区的西到北部,史称西夏。后被元所灭,国祚189年。西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其地辖西北广袤地区,前期与宋、辽鼎立,后期与南宋、金对峙,立国近两个世纪,经济发展,军力强大,文化繁荣。但元朝修史时,仅修《宋史》、《辽史》、《金史》,而未修西夏史,致使该国资料匮乏。拜寺口作为昔日党项族王朝的处重要宗教场所,这里保留和出土了珍贵的文物遗存!其价值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本展厅展示的文物,大都出自该地,希望通过它们,让观者对西夏文化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同时,也是对中华大家庭文化底蕴的有力诠释!<br></h1> <h1> 其实拜寺口双塔就是当年西夏皇家寺庙的一部分,规格很高。</h1> <h1> 双塔均为八角形密檐式砖塔,由塔身和塔刹两部分组成,不设基座。</h1> <h1> 每一层塔上的装饰、花纹、雕塑都各有不同。</h1> <h1> 两塔东西对峙,相距约80米,形式结构大体相同,均为十三层。这种建筑风格融合了唐宋时期的特点,体现了西夏时期佛教建筑的特色。</h1> <h1></h1><h1> <span style="color: inherit;">拜寺口双塔的建筑设计和装饰艺术反映了西夏时期佛教艺术的风格,塔身上的彩绘和雕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双塔作为中国佛塔建筑史上的艺术珍品,是研究西夏文化和佛教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span></h1> <h1> 双塔的西塔比东塔稍高,各为41米和39米,这在千多年前已经是很了不起的高度了。解放后在维修双塔时曾发现不少文物,在西塔的塔刹内密封空心穹室里提取了大朝通宝、中统元宝交钞、绢质彩绘佛画、木雕花瓶、绢纸花、印花绸、铜佛像等文物。</h1> <h1> 景区里留有不少西夏时期的文物、遗址。</h1> <h1> 景区还有一处规模不大的陈列馆,介绍双塔的历史以及一些文物。</h1> <h1> 元灭西夏的战争,使曾经繁荣的地带,变成一片废墟,西夏都城中兴府(银川)惨遭浩劫,西夏陵,贺兰山“离宫”等建筑被付之一炬,拜寺口的建筑也不例外。西夏灭亡之后,所幸双塔和部分寺庙建筑尚存,成为研究西夏历史的重要依据。</h1> <h1> 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是 4A级旅游景区,公园地处贺兰山的中段,总面积近一万公顷,主峰灵光顶海拔2908米。 </h1> <h1> 公园内山体巍峨,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高达70%以上。有大小近百个景点,包括樱桃谷、松涛山庄、青松岭、世纪塔、兔儿坑、崖壁栈道等。我们没有进入,打卡就走。</h1> <h1> 贺兰山岩画是贺兰山脉的一系列岩石刻画,是古代游牧民族在岩石上留下的绘画和符号。这些岩画历史悠久,从一万年前至三千年前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制作,是我国乃至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h1> <h1> 贺兰山岩画是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 进入景区首先看到的是《银川世界岩画馆》,《银川世界岩画馆》是一个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为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h1> <h1> 该馆依托贺兰山岩画遗址,致力于世界岩画的收藏、研究和展示,是国内外岩画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h1> <h1> 据介绍《银川世界岩画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岩画专题博物馆,到这里不用出国满世界跑,就可以看到世界上最为著名的岩画,这对于搞研究的学者来说太方便了。</h1> <h1> 对于岩画我是绝对的外行,只能看看热闹。</h1> <h1> 馆内陈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岩画复制件和图片资料,涵盖了非洲、欧洲、亚洲、美洲等多个地区的岩画艺术。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不同地区和文化的岩画特色,也为公众提供了全面了解世界岩画艺术的机会。</h1> <h1> 最为吸引游客的还是贺兰山岩画实景,景区很大,沿山环绕,适逢枯水,假若河里有水,真是一片仙境,古人也真会享受。</h1> <h1> 回来以后在网上查了查,有些数据网上和贺兰山景区的也不一致,比如有些网上说“贺兰山岩画创作时间延续了2000多年,从春秋战国到西夏时期”,而 景区介绍是3500-5000年。</h1> <h1> 景区里偶遇几只野山羊,好奇地打量着我的相机,一看不是“猎枪”,又低头继续美餐。</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岩画很多,看到这里有介绍说“西夏文题刻与人面像”,不由得想到,在我国传统意义上、具有权威的“二十四史”中没有西夏王朝的史书,一个有着189年历史的朝代居然没留下正史。西夏的历史多散见于《宋史》、《辽史》和《金史》等史书的附传中,因此缺乏一部全面系统的西夏王朝正史。</span></h1> <h1> 贺兰山岩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约3500-5000年。这些岩画是古代游牧民族在岩石上凿刻的艺术品,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信仰和文化习俗。</h1> <h1> 景区岩画很多,最为著名的“太阳神”岩画磨刻在距地面40余米处的石壁上,头部有放射形线条,面部呈圆形,重环双眼,长有睫毛,炯炯有神,表现了古代游牧民族对太阳的崇拜</h1> <h1> 贺兰山岩画的艺术风格粗犷奔放,构图朴实,具有独特的意境和艺术价值。岩画题材广泛,包括动物、人物、天体等,展现了古代游牧民族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h1> <h1> 贺兰山岩画数不胜数,不是专业人员不看介绍也看不大懂,好在一些有名的岩画石刻都有文字介绍,我收集整理了一些,有时间可以慢慢欣赏。</h1> <h1> 位于宁夏灵武市临河镇的水洞沟遗址,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h1> 水洞沟全景图。 大门口的装饰非常喜庆。 <h1> 水洞沟遗址是国家5A级旅游景点。</h1> <h1> 水洞沟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h1> <h1> 水洞沟遗址景区局部。</h1> <h1> 水洞沟遗址博物馆是一座展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主题博物馆。 </h1> <h1> 博物馆采用创新的展示技术,结合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以及270度超大型半景画、实景和幻影成像等,生动再现了三万年前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和灾难迁徙的历史</h1> <h1> 水洞沟遗址最早发现于1923年,是中国最早进行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自发现以来,水洞沟遗址共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发掘,发现了12个旧石器遗址点,这些遗址点分布在边沟河两岸,构成了水洞沟遗址群。</h1> <h1> 对于考古尤其是远古时期的考古,实在是太深奥了,我等只能看个热闹,通过参观知道一点皮毛,好在景区因为天气不错,照片拍出来也很有层次,权做上了一次考古科普课。</h1><h1> 明天将离开宁夏,前往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