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开心果

<p class="ql-block">  江南贡院,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在夫子庙东侧,始建于明景泰五年,是明清时期举行乡试的场所,现为中国科举博物馆,是研究明清贡院建制沿革和科举情况的实物资料,清同治年间,号舍达到20646间,可同时容纳二万多名考生进行考试。</p><p class="ql-block">‌ 江南贡院,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被誉为“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  明清两代,全国有半数以上的官员出自江南贡院,这里还涌现了许多历史名人,如‌唐伯虎、‌郑板桥、‌施耐庵、‌陈独秀以及中国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等。</p> <p class="ql-block"> 九品中正制</p><p class="ql-block"> 黄初元年(220)曹丕即位后,命吏部尚书陈群制定《九品官人法》。在此法基础上,九品中正制得以确立。各州郡设立"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人才,按优劣将其评定为九个品级,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个品级,吏部据品级授官。九品中正制实施之初,多数中正官注重实才,为朝廷选拔了一大批优秀官吏。然而,至东晋末年,品评大权为世族高官所垄断,品评标准舍弃才德,不论贤愚,专重世家门第,九品中正制逐渐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于是,一种新型的选官考试制度——科举制度便应运而生。</p> <p class="ql-block"> 隋 代</p><p class="ql-block">科举制度的创立</p><p class="ql-block"> 隋文帝于开皇年间(581-600)以“分科举人”取代九品中正制。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创立进士科,即狭义科举。此后,科举发展成为士子仕进的主要途径,科举及第者成为影响唐宋以降中国历史进程的最重要群体。</p> <p class="ql-block"> 唐 代</p><p class="ql-block">科举制度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唐代是科举制的奠基期,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沿用隋制,以科举选士。此后的唐代统治者通过不断改革加以完善,使科举的制度化得到明显的加强。科举不仅左右着唐代士人的命运和文风时尚,而且官僚政治、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皆以科举为中心得以维系和共生。</p> <p class="ql-block"> 宋 代</p><p class="ql-block">科举制度的建设</p><p class="ql-block"> 自宋太祖赵匡胤起,科举的制度建设明显加强,禁止公荐,设立特奏名进士,殿试制度化,全面实施糊名法、誊录法,以及别头试、锁厅试等制度的建立,为考生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使答卷优劣成为考生录取与否的最主要依据,科举的公正理想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被欧阳修称为“至公之制”。</p> <p class="ql-block"> 创立发展</p><p class="ql-block"> 隋代至元代</p><p class="ql-block"> 为打破门阀士族对官僚体系的垄断,将部分参政权向普通知识分子开放,九品中正制在隋代逐渐被“分科举人”的形式代替。隋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创立进士科举。此后,科举制度围绕公正、公平不断改进,为科举走向完善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成熟完备</p><p class="ql-block"> 明代至清代</p><p class="ql-block"> 明代在借鉴前朝科举的基础上,订立了号称为“永制”的科举程式。科举制度在此基础上经过不断调整与补充,至清代中叶步入高峰,无论是在制度缜密与完善程度,还是在应试人数、社会影响等方面都远超前代。然而,至晚清时期,科举取士无法满足近代化对于实用人才的需求,所选非所用的弊端逐渐暴露。</p> <p class="ql-block"> 举人之路</p><p class="ql-block"> 艰辛应试 改变命运</p><p class="ql-block"> 明清乡试在南京、北京以及各省省会举行。乡试期间,考生在贡院的号舍中历经九天六夜的考验与挑战,期间的辛劳更有"三场考试磨成鬼"的俗谚。乡试中举即称"举人",中举后不仅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而且还可以使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产生质的提升,进而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因此,乡试是明清时期改变士人命运最关键的考试。</p> <p class="ql-block"> “金榜题名”对于士子命运及其家族历史的影响之大,使得有条件的家庭与有志于从事举业的士子都对通过科举考试改写命运抱有热望,而这一点也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民风民俗产生了广泛影响。</p><p class="ql-block"> “科举民俗”是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在古代民众生活中的文化缩影。通过展示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科举文化元素突出的建筑构件、生活用器、饮食习俗等内容,向观众揭示了科举时代下民众的生活面貌。</p> <p class="ql-block">  号舍是贡院内所建号房,为考生白天考试,夜间住宿之所。江南贡院在清代鼎盛时期号舍数量达20644间。所有考生都要在其中度过九天六夜。</p><p class="ql-block"> 号舍间以砖墙相隔,无门,墙上有两道砖缝,以便承板,白天为案,夜间为床。考生食宿作文均要在此,因南京乡试正值秋老虎季节,蚊虫蝇鼠张狂肆虐,气候闷热难熬,其艰苦是可想而知的。中国最后一位探花,曾任中央文史馆馆长的商衍鎏先生曾应试三科,会试两科,总共在号舍中度过了45日,他在著作中无限感慨地写道:“忆前尘梦影,不觉可怜而失笑矣!”</p> <p class="ql-block">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有如尘封已久的宝匣深埋于地下,游客经坡道的狭长空间环绕而下,在漫步中逐渐远离市井的嘈杂,洗涤胸中的浮躁,开始体验当年科举路途的艰辛。</p><p class="ql-block"> 整个坡道长130米,象征科举制度1300年的悠久历史。坡道左手边是浩瀚的瓦片墙,层层瓦片有如鱼鳞、有“鱼龙变化”、“鱼跃龙门”之意,城道右手边是竹简墙,在纸张出现以前,竹简是记录文字的重要载体,将数以万计的竹简注入博物馆的整体设计当中,象征古代科学士子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博物馆的参观过程犹如探宝一般,走进这里,您会发现这是一座会呼吸的博物馆、一座绿色的博物馆,更是一座有趣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明远楼,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建筑平面呈方形,三重檐,歇山顶,三层砖木结构,曾为明清时期乡试时监考官警戒、发号施令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古 书</p> <p class="ql-block"> 探花范衷殿试卷刊本</p><p class="ql-block">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 范衷(1738-1797),浙江绍兴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恩科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后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多次充任乡试、会试同考官,范衷于嘉庆元年(1796)参加了千叟宴大典。</p> <p class="ql-block"> 社稷栋梁</p><p class="ql-block"> 君子之泽 齐家治国平天下</p><p class="ql-block"> 科举历史的长河中,曾产生出800多名状元、十万余名进士、百万名举人,涉足科举者更是数不胜数。他们长期受儒家经典的熏陶,恪守儒家所提倡的"尊德性,道问学"、"内圣外王"为学之道,胸怀"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肩负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即便是科场失意者,他们依旧秉持儒家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在多个领域作出重大贡献,泽被后世。</p> <p class="ql-block"> 慈禧蜡像</p> <p class="ql-block"> 官府为赴京赶考的举人提供公车和路费,旗子上有“奉旨赴试”四个字。即便是科场失意者,官府也会根据路途远近发放不同数量的路费。</p> <p class="ql-block"> 考题与考卷</p><p class="ql-block"> 明清殿试的考试内容为时务策一道。"时务"即当朝的时政,"策"即策问。考生根据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称为"对策",需撰写千字以上。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起,读卷大臣于殿试前一日密拟策题,进呈皇帝钦定。殿试对策所用试卷正本由礼部制备,有统一的制作标准。</p> <p class="ql-block">光绪甲辰科殿试试题</p><p class="ql-block"> 此为科举史上最后一科殿试考题。清代殿试策一般有四问,基本围绕教育、选官、经济、军事等时务发问,考生需按照殿试卷答题规范,引经据典回答即可。此科试题,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古代征兵与强身健体、设立商部与经济发展、正学风与选人才等四个方面发问,可谓谈古论今、中西对比,激发考生思考时势,寻求救国良策。</p> <p class="ql-block">  赴京赶考:来自全国各地的举人们一路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经受了精神和体力的巨大考验,如期到达京城,这仅仅是他们赴京赶考的第一步。而赴京赶考的举人的真正考验是竞争激烈的会试,只有在会试中脱颖而出,才能实现金榜题名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  江南贡院不仅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南方地区开科取士之地,对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 它见证了科举制度的兴衰,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是众多名人墨客的摇篮,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江南贡院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韵味,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重要的历史价值。如今,它已成为南京的一处重要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探秘。</p> <p class="ql-block">  科举制度虽然因清末的停废而走下了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但是其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合理内核,已经超越了帝制时代的显著特征,具有了现代性。时至今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各国,对公平、公正精神的无限渴望,对于通过公平竞争以实现精英治理模式的不懈追求,以及在以考试作为选拔、测评人才的最重要手段得到充分运用的大背景下,科举制度的合理价值仍然适应于现代社会。</p><p class="ql-block"> 我们坚信,全面、准确认识科举制度在1300年发展历程中蕴含的合理价值,能加深我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认识,能激发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能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进而能为科举作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赋予新的时代意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