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十大预测

寻味君

<p class="ql-block">闲篇:今年冷得特别早,特别冷!相传是进入了小冰河期,这个周期会持续30年左右。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小冰河期,小冰河期对历史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包括社会动荡、战乱、人口锐减等。干旱和粮食减产是战乱和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原因。第一次是殷商末年到西周初年,就是封神榜那会;第二次是东汉末年、三国、西晋这段时间,三国演义;第三次是唐末、五代、北宋初,也是一段特别乱的时期;第四次是明末清初,大旱和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奇寒无比,广东下暴雪。有专家指出,天气才是导致明朝灭亡的核心原因。看吧,不管是迟到还是改朝换代,怪天气总比怪自己好。对2025年做一个基本的预测。</p><p class="ql-block">1、依然会很难,要有个平常心现在听得最多的词语是穿越周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给人的感觉现在情况已经糟糕到极点了,正处在经济周期的底部,所以要穿越,要长期主义,要乐观主义。2025年当然会很难,对于国家,企业和个人都是如此。数据很难看,实际情况比数据更差。但真正能让我们穿越周期的并不是什么信心,乐观,长期主义,而是现金流,对家庭而言是可变现的资产和储蓄。不同以往,对社会整体而言,这个钱不好赚的周期会略长,所以需要有更多的资金储备让自己能更从容的应对。过去美国有个40年+的长牛,中国经济也刚经历了20年的快速发展,如果从改革开放算起,也是40多年。这是很了不起的,不亚于历史上的各种盛世。但是有周期的事情就是会波动起伏,就像天气。但是如果以20年,40年周期看,如果到围观层面看个股,找价值标的,现在就是牛市的起点,亦或者说一直都是牛市。经济不好对投资而言是机会。段永平最成功的三笔投资:在互联网泡沫的2002年买的网易,那时候丁磊都不看好自己;在茅台塑化剂事件+限制三公消费(2012年)之后的2013年买的茅台;在乔布斯去世的当年买的苹果。都是这些公司特别不好的时候。巴菲特几笔最成功的投资,也差不多是这种情况。所以,不要抱怨环境,机会一直都有,且只要对一次就行。要有个平常心。没理由的乐观会我们对形势误判,从而越陷越深。过度悲观又会我们颓废,把时间浪费在无休止的自怨自艾中。平常心就是摒弃压力、诱惑和挑战,以平常的心态,客观理性判断,不要冒进,也不要畏畏缩缩,不要相信运气,也不要被小概率事件吓到。</p><p class="ql-block">2、降息周期持续,直到债务问题稍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年9月份以来,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下半年很多国家相继宣布降息。中国时隔14年再次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肯定的是,降息降准是2025的主旋律,即使美联储降息次数有可能减少,但是降息是趋势。不用太在意几次,具体什么时候。降息这个事情,国家的动力是最强的,因为国家才是最大的资产持有者,资产价格下降对国家影响最大,像鹤岗这种财政需要重整的还挺多的。所有政策的考虑,首先要避免国家破产。这个事情不能太过乐观,不会那么快解决。政府财政的基本面要改善是很难的。很多国家主导的产业周期过长,现在的资产回报率实在是很难支撑乐观积极的经济发展战略。毫无疑问,互联网,消费,地产,教育等跟人口出生率高关联的行业肯定会进入萎缩期,行业一定是会开始优胜劣汰,不一定能活下来,活下来也不一定会活得好。从投资角度,即使股价已经到了脚踝,也不建议有捡便宜的心态。中国的股市并没有很长的历史,但是看美国,1980年到2017年上市公司有26505家,退市14183家,占比72%。现在美股有4642家,纳斯达克指数和道琼斯指数连续几十年的增长,跟退市政策关系密切。A股现在有5368家上市公司,比美股还多,中国人要脸,上市难度又大,退市跟封建社会离婚一样不能接受。但是在未来漫长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有至少一半的企业退市甚至倒闭,也一定会有公司经历几个周期的发展,形成健康基因。投资就是找到未来几十年后(至少10年)依然会发展得很好的公司,在价格合适的时候买入。</p><p class="ql-block">3、特朗普2.0是机会特朗普2.0的关键词:制造业回流、对内减税、对外加税、反移民、放松管制、重视科技、美国优先、结束战争。中国过去的开放,本质上是我们对美国开放市场,美国对我们的开放科技,抄美国作业,一路发展升级,终于到了让美国警惕的阶段。建议大家把中美之间的博弈还是当剧看吧,憨豆先生那种剧。你出一个法案,我回敬一个,你列一个限制清单,我加一下关税。根据这个做投资,是极其短视的。但我反而觉得这时候是市场化和全球化最好的时候。因为当制度红利消退,政策一再失效,就不得不考虑开放,市场化,法制化了,护犊子的环境是养不出狼崽子的~只是你如果不是郭嘉队,你没有必要上正面战场,甚至你都不用上战场。政策市会加大壁垒,加大信息不对称,这都是机会。我深信,未来60年(从改革开放算起100年内),中国依然处在发展的红利期。过去互联网,房地产和科技的短期繁荣和没落是短周期现象。更长周期来看,各个行业的格局都会重塑,各个行业都会诞生更能打的公司。</p> <p class="ql-block">4、AI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会进入深水期GPT-5的开发进度受阻,预计2025年年底,2026年年初才能跟出来。训练需要的数据和费用都在走向天文级。从GPT-3的幼儿智力水平,到GPT-4的聪明高中生智力水平,再到GPT-5的特定任务上的“博士级智能”。到了人文,艺术,基础科学领域,人类的进步很慢,同样也没有可供训练的多样化的数据。可以预期,会有很多AI相关概念的泡沫会破裂。跟当年互联网百花齐放一样,绝大部分公司是熬不了多长时间的。总体而言,依然是已经有充足现金储备的科技巨头能走到最后,美股科技七巨头市值17万亿美元,强者恒强。但这不意味着这些公司的股价会一直坚挺。我个人在耐心等待美股的一次暴跌。国内空炒概念的,大概率会一地鸡毛。中国的AI产业发展应该主要是在应用层面,腾讯和抖音最有希望,AI同时会极大提高互联网公司的效率。AI+汽车,AI+手机,AI+家电/消费电子,AI+教育,AI+服务等等,人形机器人2025年应该也会有一些突破。芯片和算力会被炒得很热,因为需求很大,泡沫也大。2025,投资AI依然是最大的机会,如果没办法买美股,建议投资国内的头部,在竞争中处于领先,被市场验证,有一定规模,吸引了顶级人才,现金流充沛,有盈利,市盈率不太高的公司。尽量不要碰依然在亏损状态的公司,现金流枯竭的公司,靠政策续命的公司。</p><p class="ql-block">5、新质生产力,国产替代,科技新趋势暂时看不懂今年的概念特别多,新能源,低空经济,商业航天,可控核聚变,量子计算……2025年肯定会有更多的概念,眼花缭乱的,看看就好。好。</p> <p class="ql-block">6、股市楼市谁先涨从9月底开始,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序幕已经打开,最终一定是股市,楼市止跌……股市从2700点到了3300已经提升不少,但是楼市并没有止跌。一般而言,应该是股市先起来,大家对公司资产定价提高,公司融资能力变强。资产持有人,股东股民觉得自己有钱了,才会去买房,去消费。然后优质的房产会升值,带动略微差一点的房产升值。有了消费,会反过来促进公司业务发展,促进就业,由此进入一个正向循环。2025年,应该很难看到真正意义上的消费提振,因为对于大部分公司和个人而言,处理债务问题才是核心,不会一下子就有信心去消费了。1-11月份,法拍房挂拍量已经达到60万套,虽然仅仅成交了10万套,但是这个规模已经把房产价格锁死,不跌太难了。要房地产市场变好,首先要想办法阻止法拍房规模的进一步增大,要降低供房压力,比如给三年的缓供期。要大量收储法拍房,减少流动量。要加大房地产行业破产重整的力度,有计划地处置烂尾楼。要严格限制新房开发,减少供给。说是这样说,感觉郭嘉队目前还没有这种动力,现在强调的是止跌回稳,不出事就行。房地产就看谁熬得过谁了。有些企业很奇怪,比如万科,艰难获取的现金又都投进去卖地,不知道怎么想的。从投资的角度,现在无疑应该是投资股市。股市会政策不断,如果出台政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一定会持续加码,政策市就是通过政策一定要把股市推高。我们不去预测会推到多高,什么时候,但这是必然趋势。只有资产价格整体都提升了,所有人,尤其是郭嘉队才可能解套。个人能不能解套,则主要看节奏把握得好不好。所以,总体还是个市场化、优胜劣汰的过程,肯定会有很多企业会熬不过去而破产倒闭,肯定会有很多个人资产最终化为乌有。主动的出清劣质的,自己盘不活、拿不住的资产,活下来最重要,一定不要让自己被迫下牌桌。</p><p class="ql-block">7、民营经济的自救现在是同时落水的艰难期,先救谁一目了然。适度宽松的肉,民营企业应该很难吃到,除非来一个更大的总包。但是虽然吃不到肉,应该能接点漏油,喝点汤。对于民营企业而言,还是应该坚持精减策略,对于长期看不到规模增长和盈利希望的业务,要逐步退出,首重盈利。这话其实已经喊了很多年,但是比较不符合企业家的成就欲望,所以很多企业越陷越深。所以民营企业一定是自救。没有游泳圈就先抓个木板。或者没有东西抓,就先保存体力。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税收,60%以上GDP,70%以上科技创新,80%以上城镇就业,90%以上企业数量。谁做什么已经很清楚了,不要削减脑袋想去做资源型,超大规模投入的产业。美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为87.6%,中国仅为48%,这其中还是有大量机会的。大投入、长回报周期的战略产业、高端产业让郭嘉队去正面刚。民营企业完全应该把精力放在这48%到87.6%的空间上。不要盲目追求规模大,速度快,小而美,慢而稳的应该也会很</p> <p class="ql-block">8、人口、就业、教育和老龄化出生人口减少,就业难,教育卷,老龄化加剧这个趋势短期是非常难改变的。2025出生人口大概率会进一步降低到800万以下,每年一千多万的毕业生就业依旧很很难,每年两千多万的退休人群依然会面临养老压力。会出一些安抚性的政策,但很难改变局势。大家对于教育的认知会变得清醒,继续执着于在应试教育上拼个刺刀见红,不仅伤害孩子,也伤害家长。教育不可避免的会两级分化吧。2025年中产家庭一定要量力而为,远离破产三件套大部分家庭还是可以过得很轻松的。中国居民消费信贷支出住房贷款占比高达76.3%,租售比1:600,房子妥妥的已经是负债,而不是资产了。个人负担的医疗支出从1978年的20%攀升到现在的60%,多在健康上投资,较少焦虑,放慢节奏,远离重大疾病!要照顾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身心健康,因为这可能是把你拖到崩溃边缘的黑天鹅。国际教育和课外辅导和培训等教育支出如果占家庭收入比重超过20%就要警惕了,如果贵到你负担不起(比你的单位时间收入还高),你还不如把自己的时间花在孩子的陪伴上。不会有垮掉的一代,反倒是宽松教育可能培育出更有创造力的黄金一代,看好10后和20后的小朋友。对于家长而言,与其无谓的去卷,还不如考虑下如何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对于家庭而言,无疑要储备足够的资金过冬。建议大家看看《逆行人生》,当然,不要被结局感动。想一想,假设自己遇到主人翁的情况,如何度过艰难期。现在各个行业都不景气,投资回报率整体很低,不要觉得自己是个天才,一定不要把钱投到自己不懂的事情上,一定不要相信运气,否则,极大概率会打水漂,会暴雷。不要借高息网贷,要持续降低自己的有息负债(实际上只要是负债都是有成本的),让自己处在一个相对安全的负债水平。不管受到什么刺激,炫耀性的消费尽量不要有,任何消费都应该在让全款依然你毫无压力的度上面。我看失业人口统计里,把没有就业意愿的人不放在统计范围。对于有能力但是处于无业状态的人,建议尝试寻找一些赚钱的门路,避免极端情况不得不变卖资产度日。我始终不建议因为眼前困难,变卖优质资产,这无异于杀掉会下金蛋的鹅。老龄化会为医药,尤其是慢病相关的医药和医疗产业带来一些机会,医药产业经过上一轮的泡沫,现在很多公司已经回到合理估值区,医疗反腐和集采也接近尾声,葛兰2025年可能会又行了。医药产业正在从拼批号,拼渠道到拼药效,拼创新的阶段。这个过程会诞生很多优秀的公司。医药行业对创新要求很高,需要持续投入,要重点关注护城河。</p><p class="ql-block">9、出海,出海创业过去40年,中国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变成了世界工厂,出口贸易份额从1978年的0.7%提升到2023年的14.2%,连续七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制造业产值占全球1/3。从服装、家居、家电到新能源汽车、储能、光伏。未来的出海方式应该会从货物出海,逐步转变为产业出海,人才出海和资金出海,也就是去海外创业。其实已经有很多产业成功出海了,家电,手机,服装,互联网,餐饮,零售,也有很多品牌在海外风生水起,比如海尔,美的,名创优品,传音,shein等等,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品牌和产业出海。在判断国内传统企业是否有进一步增长潜力的时候,出海能力是个重要的维度,尤其是已经很卷的行业。有些产业,已经到了不出海就会死的境地了。从中国到东南亚,到中亚,南亚,到非洲,产业转移是必然。同时,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会到中国求学创业,我们需要更加包容和自由的文化。</p><p class="ql-block">10、消费,国风正劲线上零售已经极度内卷,线上获客成本已经高到离谱,消费的战场重新回到线下,只是消费观念和场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从之前的衣食住行,变成了兴趣,娱乐,社交,文化。年轻人都在积极寻找自己的圈子,零售业的会员模式真正开始被接受。年轻消费者追求有品质的产品,有文化的产品,有个性的产品,有性价比的产品,他们更愿意为自己的偶像,喜欢的博主买单。每个行业都有重塑品牌的机会。人们会更愿意为优秀的文化产品买单——人们一直都愿意!文化产业会不断有好的IP、作品和团队出现,然后慢慢走向整合,动漫、游戏和影视产业也会诞生很多的大IP,甚至会有类似迪士尼这样的文化公司出现——当然这个不会是2025年的事情,2035?204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