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早年我曾经上山下乡的地方,辽宁省铁岭县腰堡公社沙坨子村,曾是一个多民族的村落。2018年9月19号,在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的日子里,我和我的知青伙伴在这里进行纪念活动。</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金黄色的稻田地,稻穗随风抖动,大片的稻田连接着附近的村落。这说明了这片黑土地脱离刀耕火种的年代,机械化生产的时代已经把农民兄弟带入小康生活。</p><p class="ql-block"> 又过了6年,也就是2024年,在农村生活不断富裕的基础上,沙坨子村中的朝鲜族友谊生产大队率先开启了民俗村的文旅项目。</p><p class="ql-block"> 一个活生生的,具有民族特色新农村,如诗如画的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p> <p class="ql-block">满园的金达莱花开半夏</p> <p class="ql-block">村落街道黄土不朝天</p> <p class="ql-block">以上照片由铁岭知青金丽娟提供</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比较富裕的人家</p> <p class="ql-block">不论是村头村尾,这样的水井随处可见。趴在井口就可以喝水了,我就经常的喝,比现在的瓶装水都好喝。</p> <p class="ql-block">清澈稻田地里还有鱼儿缓缓游动,后来为了高产,撒了化肥,农药,渐渐地就没了。</p> <p class="ql-block">丰收的稻谷颗粒饱满,令附近村民羡慕不已。我上山下乡的时候,沙坨子村稻田地已经有40多年的开创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鲜族人是这个村主要劳动力,满族人次之,而我们知青只能是少数民族了。</p> <p class="ql-block">各具特色鲜族房屋</p> <p class="ql-block">鲜族中的四大四小:锅大灶小 ,窗大门小 ,炕大地小,还有裤大衣小。</p> <p class="ql-block">每到丰收的日子,鲜族村民都会载歌载舞。</p> <p class="ql-block">生产队的煤油灯,马不吃夜草不肥的牲口圈,猎户穿的靰鞡鞋,溢出井口的井水。</p><p class="ql-block">这都是我亲身经历过的插队生活。</p> <p class="ql-block">分量的大小决定的靰鞡鞋的保暖程,有四两,六两,八两之分。</p> <p class="ql-block">我在沙坨子村学会了做辣白菜,还学会了做狗宝咸菜,明太鱼丝。朝鲜打糕被我做成了油炸糕,也算是一大发明吧!</p> <p class="ql-block">院墙外的水井</p> <p class="ql-block">保留下来的土坯房</p> <p class="ql-block">收割前的水稻</p> <p class="ql-block">老乡家自留地采摘的蔬菜</p> <p class="ql-block">我和知青大姐在稻田地</p> <p class="ql-block">每每想起我的第二故乡,难以话别,总有一种跨时代的乡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