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去年年底拿到一份新工作,要求每周去办公室三天。我万般不情愿,多年在家懒散混混惯了,一周去办公室三天,实在太难了。无奈要谋生计,只得姑且接受这份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料到,一年后的今天,我居然喜欢上通勤,一周三天坐长岛火车从家居小镇到曼哈顿大中央车站,单程一小时,是我最享受的时光。通勤的时候,不属于工作,也不属于家里,只属于我自己。我可以什么也不干,或者干什么都可以,睡觉,发呆,玩手机,听老歌,听大悲咒。而大部分时间,我用来听书,因而有下面的听书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其实还是不习惯听书,无奈眼睛不好使,读书太费眼。通过眼睛摄入大脑的文字,印象比较深刻;进入耳朵的声音,需要大脑转化成文字和图像,否则就会从耳边飘走。何况,坐在晃悠悠的火车上,一不小心便睡着了。所以,只能说囫囵吞枣乱听书,有一搭没一搭,作为消遣,不成正事。</p> <h1><br></h1><h1><b><font color="#167efb">1. 《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font></b></h1><br>小可姐推荐的书,非常不错。迟子建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最后的命运。<br> <h1><br></h1><h1><b><font color="#167efb">2. 《Crying in H Mart》(Michelle Zauner)</font></b></h1><br>这样的书适合听,简单,不需脑。小姑娘写得不错,坦诚。这本书是她的第一本书,一鸣惊人。长得也很可爱,美韩混血儿,又是玩音乐的,气质佳。妈妈癌症过世后,她写了这本书,纪念妈妈,也是跟自己逆反的青春和解。从书中我到处可以看到自己和自家两个孩子的影子。<br> <div><br></div><h1><b><font color="#167efb">3.《Be Water, My Friend: The Teachings of Bruce Lee》(Shannon Lee)</font></b></h1><br>作者李香凝是李小龙的女儿。李小龙32岁英年早逝,她对父亲并没有印象。书很一般,但可以理解做女儿的要延续父亲的传奇。李小龙的“Be like water”估计是引用老子《道德经》里的“上善若水”。夏天一位多年未见的大学同班同学来纽约,送给我一纸书法,也正是“上善若水”,我非常喜欢,可惜太懒,一直没去裱起来。<br> <h1><br></h1><h1><b><font color="#167efb">4.《Atomic Habits: An Easy and Proven Way to Build Good Habits & Break Bad Ones》(James Clear)</font></b><br><br>这本书实在是一本好书,非常推荐给每一个人。难怪卖了两千万册,翻译成60 多种文字,连续9个月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br><br>书中给出很多切实可行的小改变,行为上的和理念上的,每天改变一点点,每天做一点点,日积月累便会非常可观,从跑步到写字到财富累积。时间可以是把杀猪刀,时间也可以是个聚宝盆,看你怎么用人人均等的一天24小时。<br><br>听完后,我买了两册纸书,一本寄给Sophia,一本给Mark,可惜他们都只是随便翻翻,估计都没有读完,更别说身体力行书中的一些建议。<br></h1> <div><br></div><h1><b><font color="#167efb">5.《民国四大才女(套装四册)》</font></b></h1><br>上个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的中国,六十年代的美国,和八十年代的港台,我总是有着无穷兴趣。民国四大才女,张爱玲、萧红、林徽因和陆小曼,她们的故事,听过无数次,还是饶有兴趣。这样的书,正适合通勤火车上消遣。<br><br>二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听过的故事,如今五十多岁再读再听,居然是完全不同的理解和想法。如今,作为一个母亲,看人看事忍不住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去看,如果我有这样的一个孩子,我会怎么样。<br><br>从一个母亲的角度,我对萧红无可忍受。萧红在中国被捧得很高,估计跟鲁迅有关,跟她的革命经历有关。单从文学成就来说,她的《生死场》于我如白开水,读完留不下一点印象,《呼兰河传》我没读过,不敢评论。她的人生经历,可谓惊世骇俗。六年内,五个城市,四个男人,三个孩子(也许记错)。肚子里怀着一个男人的孩子跟另一个男人私奔,这样的事,在现如今都难以让人接受,何况在大多数女人还裹着小脚的民国。她的养父母对她恩重如山,她完全不知感恩,让他们没颜面在家乡立足;她生下的孩子,她一天也没有养过;她的男人们,她一个个背叛。一生中不断地需要朋友接济,烦扰他人,一旦不需要了便背弃。真可谓,谁跟她谁倒霉,鲁迅除外。如果我是她养父母,我要被她气得吐血。怪不得多年以后她的养父在街头碰到她,连招呼也不打。<br><br>做人不能只想着自己,你有点才气又如何?性格决定命运,一点不假。她一生历经坎坷,华年早逝,很大部分都是她自作自受。<br><br>而张爱玲则完全不同,她的文字和才气少有几个人能比,能够让人一读再读,尽管我受不了她的文字里刻骨的凉气。习惯了听人评论她清高孤傲,仔细想想,她应该是患有自闭症的,从童年到晚年,症状都很明显。很同情她后来生活那么清苦,居无定所,没有实际生活能力,在男人方面情商太低或者运气太差。她是很努力了,但已经超出她应对现实的能力,很可惜。否则,大才女应该有更多的好作品。<br><br>陆小曼的故事就没什么好评论的,只能说一物降一物,降去了年轻诗人的性命。徐志摩也是让父母气得吐血的主,不过,他确实才华横溢,留给我们后代吃瓜群众不少好诗和肉麻的信件。<br><br>林徽因是我的最爱。这样的孩子,是每一个父母的骄傲。知书达理,善解人意,相夫教子,而且还端庄漂亮,才华横溢。她跟梁思成两人一起在宾大留学,那时宾大建筑系还不收女生,她只能旁听选几门课,却深得教授的赏识。<br> <div><br></div><h1><b><font color="#167efb">6.《Educated: A Memoir》(Tara Westover)</font></b></h1><br>这本书这几年反复听人提起,所以听之前我的期望值很高。如果说这是一本小说,那确实是一本不错的小说,语言生动,情节画面感很强,故事讲得很吸引人。但“回忆录”,真的吗?添油加醋到何种程度以增加戏剧性,以亲生父母兄弟姐妹为代价?!<br><br>作者无疑超级聪明,从摩门家庭的在家上学到英国剑桥的博士,按她书中的说法,全是她自学成才。这是她的第一本书,超级成功, 获奖无数。去年拜登总统给她颁发了“国家人文奖章”,我是完全晕了,“showing great love and understanding for the world she left behind“,我怎么一点也没有读出来。<br><br>她的这本书出版后,她的家人,尤其她的父母和兄长,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威胁,因为她在书中把他们描绘成虐待孩子虐待动物的狂人。又一次,以一位母亲的眼光,我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孩子,才气越大破坏性越大。她的父亲说她很危险,她还觉得很委屈。<br> <h1><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7.《The Great Gatsby》(F. Scott Fitzgerald)</font></b><br><br>听这本书全是为了跟Mary套近乎,上学期这本书是她的英文课指定读本之一。脑子里全是电影里小李子帅得不要不要的样子。作为长岛人和曾经的纽约人,重温这本书,跟大学时读的时候比起来,自是多了很多亲切熟悉感。<br><br>听的当中有一次跟Mary聊起,她说起宾馆房间那一幕,我说我不记得有那一幕啊,她说,那一幕是整本书很关键的一幕,你怎么会不记得。那肯定是我听着听着睡着了,错过了这关键一幕。唉,所以说,囫囵吞枣。<br></h1> <div><br></div><b><font color="#167efb">8.《巨流河》(齐邦媛)</font></b><br><br>我们在大陆长大的,从小被灌输的教育和所谓历史,尤其是从二十年代到四九年的历史,都是经过大量改写,完全片面的。所以,台湾齐邦媛先生的这本书,跟多年前###的《########》一样,给我们一个全然不同的视角,讲述同一个时代的历史事件和个人命运浮沉。非常值得一读,非常珍贵的史料。齐先生在八十高龄开始撰写这本巨著,太了不起了!<br>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9.《Crime and Punishment》(Dostoevsky, translated by Constance Garnett)</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听这本书也全是为了跟Mary套近乎。这孩子,从小阅读和写作都落后于同龄人,今秋进入高中最后一年,心血来潮要选文学AP课。我婉言阻止无效,只得暗中替她捏一把汗。《罪与罚》是文学AP课的暑假作业,看抖音长大的孩子,如此文学巨著,她如何啃得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啃了几页我也不得而知,我自己倒是听得如醉如痴。大学时读的是中译本,印象很深。这次听的英译本也非常不错,朗读者读得很好,颤巍巍的声音把杀人犯的心理描绘得栩栩如生。</p> <h1><br></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0.《Friends, Lovers and the Big Terrible Thing》(Matthew Perry)</b></h1><h1><br></h1><h1>芳大记者朋友圈提到,我也立刻听起来。果然是“page turner”, 一口气听完,很适合在通勤火车上消遣。是Perry自己朗读的,尤其生动亲切,当然也更加不胜唏嘘。大病没死,写了这本自传,结尾感谢了生命里所有人,然后,书出版一年后,过世了,还是死于与之纠缠了几十年的药物瘾。才54岁。</h1><h1><br></h1><h1>人不得不信宿命。高富帅,要什么有什么,从小打架的是加拿大现任总理小土豆,年轻时约会的是星球大战里演雷亚公主演员的妹妹,不到25岁他的名字在美国家喻户晓,名声和金钱像天空下来的雨一样多且容易。但是,药物瘾如同魔鬼一样跟他与影相随,纠缠不休,直到要走了他的命。他一生进出戒毒所四十多次,试过各种疗法。这难道真的是不治之症。</h1><h1><br></h1><h1>书写得很有趣,到处都是Chandler的诙谐机智和可爱。听完书后,重温了几集《老友记》,勾起对九十年代的怀念。那时,我刚来美国,《老友记》是我看的最多的电视剧。那时候,美国社会还没有被DEI要挾,还可以有六个全白可人的年轻演员,无忧无虑给我们逗乐。</h1> <h1><br></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1.《Brain Droppings》 (George Carlin)</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2.《Napalm and Silly Putty》 (George Carlin)</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3.《Last Words》 (George Carlin)</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年前我才知道George Carlin,相见恨晚,妄为单口喜剧爱好者,没听过卡林,就如同古典音乐爱好者没听过巴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两年里,卡林的段子我百听不厌,同一个段子听多少遍也依然能笑出声来。我觉得英文单口喜剧,他是巅峰,无论从语言、表演和思想深度,都无人能及。尤其老年后,一袭棉布黑睡衣,在背景为客厅或卧室的环境里,一个脑袋光光的白胡子老人,手拿麦克风,完全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不在乎你笑不笑,他让你思考。反文化、反政府、反宗教、反一切教条,他口无遮拦,无所顾忌,睿智犀利通透。他的语言如利剑,犀利得让某些人某些团体害怕,却让大众大呼过瘾。他的声音带着韵律,抑扬顿挫,如同说唱音乐。他对英文语言的解构让人拍案叫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卡林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没事就听几段他的段子外,遇到事遇到人,尤其美国社会和政坛的一些怪状,我总忍不住想,卡林会这么说?What would George Carlin say? 就如网上有人评论的,卡林是哲人,是先知,只是穿着单口喜剧的外衣来跟我们交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起毛不易的一句歌词,“清醒的人最荒唐”,用在卡林身上最合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Last Words》是他的自传,我囫囵吞枣听了三遍。开头就让人捧腹大笑,“Sliding headfirst down a vagina with no clothes on and landing in the freshly shaven crotch of a screaming woman did not seem to be part of God’s plan for me. At least not at first. I’m not one of those people who can boast of having been a sparkle in his mother’s eye. A cinder comes closer.” 从来没有想过可以如此描绘一个人的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光听卡林的段子,尤其他晚年的段子,我在心中把他神化了。从他的自传里,我看到了他凡人的一面,一生经历许多挫折,从来不合主流,从来没有一帆风顺。而且,自传里他从不掩饰自己“asshole”的一面,对亲人对朋友,加之对毒品和酒精的依赖。不过,他比Perry幸运得多,毒品和酒精对他创造力的贡献远大于给予他的麻烦。</p> <h1><div><br></div><b><font color="#167efb">14.《Jorge Luis Borges: Collected Fictions》</font></b><br><br>因为明年二月要去阿根廷布市小待一天,听了一些博尔赫斯。中国文化人中不少人喜欢他,我以前却从来没读过。听了一些后,觉得他的书值得细读,不是通勤火车上消遣的书。他描绘的特隆世界,一个没有名词的世界,不正跟我们佛家的不着名相不谋而合,或许他就是受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br></h1> 今年还听了不少半途而废的书,比如Virginia Woolf, Alice Munro, Sylvia Plath, Emily Bronte。总觉得自己该听听女性经典作家,但她们都太细腻,不适合通勤火车上消遣。2025年还是不为难自己了,消遣一些纽时畅销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