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是2025年元旦,我走出家门到西海湿地散步。冬暖冰融,西海水域仍碧波荡漾,水鸟成群。来到汇通祠脚下木栈桥上,见位于栈桥北侧的郭守敬铜像因没有了芦苇遮目,阳光下显得更加灵动。这座雕塑是邢台市(郭守敬故乡)送给北京的,造型是指挥贯通京杭运河的姿态。铜像刻画双目炯炯有神。举首仰望,一手持卷,一手置于半空,胡须稍翘,气度非凡,深邃的眼底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坚毅的眼神透露着不懈的精神。想到这座郭守敬塑像,让人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抬头望到通汇祠红墙,我改变了绕湖散步的惯例,直奔坐落小山顶的汇通祠—郭守敬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说起汇通祠,是北京的一处古寺。旧称法华寺,又称镇水观音庵,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位于什刹海西海西北小岛上。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改名为汇通祠。 乾隆二十六年题汇通祠诗:“一座湖亭倚大堤,两边水自别高低。片时济胜浮烟舫,春树人家望转迷。”“烟中遥见庙垣红,瞬息灵祠抵汇通。雨意溟蒙犹未止,出郊即看麦苗芃。”,现诗碑立于汇通祠西门,可见古代汇通祠周边环境优美,雅士聚集,是京城著名的风景名胜之地。遗憾的是古汇通祠已于北京修建2号线地铁时被全部拆除。</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汇通祠是上世纪1986年在积水潭地铁C口的小山顶上重建的建筑群,新祠内设为北京水系汇通作出重大贡献的郭守敬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小山顶上的汇通祠坐北朝南。山门为歇山调大脊筒瓦顶,石券门。</p> <p class="ql-block"> 前殿三间,硬山调大脊,筒瓦顶,配房东西各三间,硬山调瓦顶。大殿迎面匾额上书六个金字“郭守敬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大殿门口西侧,是郭守敬石坐像。</p> <p class="ql-block"> 后楼面阔三间,二层楼前出轩,硬山调大脊,筒瓦顶,出轩部分为悬山箍头脊四檩卷棚,配殿东西各三间,硬山调大脊筒瓦顶。</p> <p class="ql-block"> 郭守敬纪念馆内容陈列于汇通祠前后各殿,分三个展厅,向游人展示了我国元代天文学家和水利学家郭守敬的生平功绩。</p><p class="ql-block"> 在北京积水潭通汇祠纪念他疏通惠河漕运、使得大运河漕运直通积水潭的功绩,与北京水系的历史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 随机拍照了部分图片和藏品留念。</p> <p class="ql-block"> 通汇祠郭守敬纪念馆展品实物不多,主要是以图片介绍郭守敬生平和对北京水利的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河北邢台人,中国元代杰出科学家,毕生从事天文、水利、测量、历法、算学研究和实践,及天文仪器仪表制造等科学技术活动。曾历任提举诸路河渠、副河渠使、都水少监、都水监、工部郎中、同知太史院事、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等职。他推行治水,规划大都水利,在大都开凿通惠河,完成京杭运河最后贯通;又测天制历,并取得了10多项遥遥领先于当时世界水平的发明创造,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这是展厅的一张积水潭西部汇通祠图片 与清乾隆题诗:</p><p class="ql-block"> 《汇通祠诗》 </p><p class="ql-block"> 清.爱新觉罗弘历</p><p class="ql-block">渚蓄长流济大通,澄潭积水映遥空。为关溯涧应垂制,因葺崇祠喜毕工。海寺月桥率难考,灯船歌馆漫教同。纪吟权当留碑记,殷鉴恒深惕若衷。</p> <p class="ql-block"> 郭守敬的家乡邢州城北,有潦水、达活泉、野狐泉3条河道。金末元初,河水泛滥成灾,跨越达活泉的石桥被泥沙掩埋。宪宗元年(1251),他找到了已经30多年无踪影的石桥并加以重修。大文豪元好问特别写《邢州新石桥记》赞扬郭守敬,所谓" 乃命里人郭生立准计工",就是时年21岁的郭守敬负责规划设计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展出的浑仪。也叫浑天仪,是用来模拟日月星辰位置、观测天体运行过程的测天仪器。早在战国时代我国就已发明了浑仪,用此模拟日月星辰位置、观测天体运行过程。乃马贞后四年(1245),郭守敬看到古书上的浑仪图画,便以"竹篾为仪,积土为台"尝试测天。15岁的郭守敬巧思初显,为多年后改造浑仪、创制简仪埋下了种子。</p> <p class="ql-block">郭守敬制作的浑天仪(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 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在开平即汗位。至元四年【1267】决定在金中都旧城东北郊营建中都新城?八年【1271】改国号『大元』九年【1272】二月改中都为大都。</p> <p class="ql-block"> 中统三年(1262),经中书左丞张文谦荐举,32岁的郭守敬在上都向忽必烈提出建设燕京及华北平原的 6 项水利工程建议,其中第一条就是引玉泉水通中都旧漕河。郭守敬因主张获赏,被任命为提举诸路河渠,负责经办各地的河道水利事宜。</p> <p class="ql-block"> 至元元年(1264),34岁的郭守敬奉命前往西夏属地(今宁夏、甘肃和内蒙古部分地区)修复因战争遭破坏的引黄灌渠。他力主"因旧谋新,更立闸堰",在传统经验上重新设计闸坝,主持修复汉唐以来的汉延、唐徕等古渠,仅用5个月施工,再现塞北江南景象。当地各族百姓为郭守敬建立生祠,以铭记他为民造福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 这是元人绘画《卢沟运筏图》 </p><p class="ql-block"> 永定河是流经北京地区的最大河流,被誉为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名称多变,战国、西汉名治水,东汉名瀑(音:lei)水,在北魏以前又名清泉河,隋唐通称桑干河,金元称卢沟河、浑河,清康熙年间更名永定河。</p><p class="ql-block"> 至元二年【1265】,郭守敬建议重开金代失败的金口河,以便引卢沟河【今永定河】运输西山木石。至元三年【1266】开河成功后,连续使用近30年,大量木材、石料等建筑材料,通过水路源源不断地供应大都营建,为大都城的建设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至元二十九年(1292)郭守数引白浮泉,经台洋雀山河引水渠,最后汇入省山池。经过郭守敬系统的修筑治理,省山油情水星显薯增加,成为了北京历史上第一盘水库,以保障大都与通意河的供水。</p> <p class="ql-block"> 至元二十八年(1291),郭守敬向忽必烈建议,开凿通州至大都的运河以解决漕运问题。工程始于1292年,历时一年多竣工,施工路线全长164里104步(元制),忽必烈赐名"通惠河"。从此南来漕船可以经由通惠河直入大都,全线贯通的京杭运河以积水潭为北端终点码头,极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元大都的城市发展。</p> <p class="ql-block">元大都水系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玉泉山水系</p> <p class="ql-block">白浮泉与龙山都龙王庙</p> <p class="ql-block">白浮瓮山河</p> <p class="ql-block"> 鉴于大都与通州白河(北运河)之间的地势存在近30余米的高差,郭守敬在通惠河上修建了24座闸坝,以分段控制水流、节水行舟,确保逆流而上的运河漕船能够直接驶入大都城内的积水潭码头。</p><p class="ql-block"> 这是积水潭东部澄清上中下闸图片</p> <p class="ql-block">长河万寿寺及广源上下闸、高粱闸</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年间kj扩建的昆明湖</p> <p class="ql-block">明代大都城内水道与通惠河开工典礼图片</p> <p class="ql-block">通州城北门、燃灯塔、葫芦头与石坝码头</p> <p class="ql-block">展品,积水潭漕运船(模型)</p> <p class="ql-block">万宁桥镇水兽(展品)</p><p class="ql-block">万宁桥是元代大都城内通惠河上游的重要通水孔道,也是研究元代北京漕运的实物</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昆明湖的前身是元代瓮山泊,有"壮观神州今第一"的美誉。清乾隆十五年(1750)将瓮山泊湖面扩大四倍,建成今天的昆明湖和颐和园。颐和园是世界上保存完好的著名皇家园林,又是以昆明湖为中心的风景名胜区。昆明湖形成之初的就在北京城市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南新仓,位于东城区东四十条桥西南,是明永乐七年(1409)在元代北太仓旧基上建造的皇家粮仓。现为北京规模最大、最完整的研究漕运和仓场文化的历史实物,1984年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郭守敬36岁主持卢沟引水通漕,63岁开凿通惠河、实现白浮引水,由此奠定了明清北京直至当代城市引水、排水的基本格局﹣﹣永定河引水渠和京密引水渠,而今日通惠河和坝河则是当代北京主要的排水河道之一。</p> <p class="ql-block">今日通惠河和坝河则是当代北京主要的排水河道之一。</p> <p class="ql-block"> 明李东阳诗咏德胜门水关</p><p class="ql-block"> 《德胜门水关竹枝词》</p><p class="ql-block"> 酒家亭畔唤鱼船,万顷玻璃万顷天。便欲过溪东渡去,笙歌直到鼓楼前。</p> <p class="ql-block"> 鉴于大都与通州白河(北运河)之间的地势存在近30余米的高差,郭守敬在通惠河上修建了24座闸坝,以分段控制水流、节水行舟,确保逆流而上的运河漕船能够直接驶入大都城内的积水潭码头。</p> <p class="ql-block">广源闸石浮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广源闸,俗称“豆腐闸”,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广源闸路(旧称“苏州街”),是南长河(又称“长河”)上的一座古代水闸。</p><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22日,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水利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出警入野图。这幅画描绘出明朝皇帝出京谒陵盛况的宫廷画卷。描绘的是皇帝在宫廷侍卫的护送下,骑马出京,声势浩大的来到京郊的十三陵拜先祖,然后再坐船返回北京的情景。皇帝一出一入,相互呼应,气势壮观,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通流上闸与通州城西门</p> <p class="ql-block">河口下闸、李二寺与北运河</p> <p class="ql-block">通州南城门,疏通下闸与上闸</p> <p class="ql-block">通州城中仓,东门与上坝码头</p> <p class="ql-block">通州城北门、燃灯塔、葫芦头与石坝码头图片</p> <p class="ql-block">明大都文明门南水关与通惠河闸</p> <p class="ql-block">大通桥及庆丰闸与平津闸</p> <p class="ql-block">张家湾城与通运桥</p> <p class="ql-block">清1703年通惠河北运河连接图</p> <p class="ql-block">"舳鲈蔽水"积水潭(画卷)</p> <p class="ql-block"> 郭守敬主持规划、建设的京杭大运河,为北京近800年来的崛起,为首都交通运输提供了地理依托。依靠这条物流通达的水运航线,才能迅速调集举国资源营造出"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偏处国家陆地版图东北隅的首都由此增强了政令通达、控御全国的能力,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统一。作为首都须臾不可阻塞的经济命脉,大运河承载的江南漕粮和其它物资, 为国家机器服务。漕运兴盛带动了城市发展,元代的积水潭沿岸出现了以南北交融为特色的商业街市和文化景象,是大都最为繁华的城市区域。</p><p class="ql-block"> 京杭大运河虽然由于交通发展与环境变迁不再发挥旧时的漕运功能,但它伴随着中国历史进程造就的地域文化,在空间上展现为一条纵贯南北的运河文化带。郭守敬努力将西去的大运河改道北京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为这部史诗大剧书写了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华彩乐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今天,中国大运河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持续推进。我们在积水潭畔纪念科学巨星,弘扬民族创新精神,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擦亮"世界名人郭守敬、世界遗产大运河"这张文化金名片。</p>